大众的理论的大众化

大众的理论的大众化
任新民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来源于大众生活实践,是为人民大众提供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因而是大众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掌握了大众,完成由理论向大众社会实践的复归,才能成为指导大众社会实践的思想武器,实现理论大众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面临着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必须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不仅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巩固,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且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理论;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BO -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723X( 2010)04 - 0001 - 05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大决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突出任务。
一、大众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任何社会理论都带有鲜明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书斋里的理论,而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中,揭示了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无产阶级从纷繁杂乱的现象中发现社会历史的规律,追寻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民大众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生活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即人民是创造历史发展的主体,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就是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一切社会条件。
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大众社会实践活动的凝炼。它不仅是大众对外在世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大众在社会纷繁杂乱的现象中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指导大众应用正确的认识去改造世界。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马克思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作为指导大众实践所需要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根本上是人民的理论,是大众的理论。
历史证明,每一个重大的社会变革,都必然伴随着一次重大的思想理论的变革。思想理论是社会变革的思想先驱。正如著名诗人海涅所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可以说,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在社会矛盾激烈冲突的关键时期,社会面临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时,理论就必然要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承担起引领社会实践发展的重大任务。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思想解放运动,充分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起到的思想指导和精神引领的重要作用,是指引广大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旗帜。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在不断地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价值要求,从时代发展的主题和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中,形成对社会发展新的思想观点,形成新的认识,通过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来指导新的实践。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体现在其鲜明的实践性,其鲜明的实践性就表现在其理论的形态内容将随着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形成新的思想观念,承担起对大众实践活动的新的指导任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能够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能够还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之中,即与具体的实践需求相结合,提供大众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思想指导。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不体现为理论形态,而主要体现为实践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形态只有上升为实践形态,才可能实现其对人民大众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指导。所谓上升到实践形态,就是要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现实性和大众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在中国的体现,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借助于民族形式,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历史事实充分证实,马克思主义所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是其能够借助于中华民族形式,满足中华民族需要,适应中华民族特点,化为特定民族的理论,实现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本质特征。
二、理论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规定
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必须能够掌握大众,引领大众,成为大众认识和改造社会实践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担负起改革世界的任务,就必须与革命的实际行动结合,成为指导革命行动的观点,把握大众,成为物质力量”。而“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适合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理论的大众化不仅取决于其在国家上层建筑中的地位,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满足于民族的精神需求程度,即取决于它与大众的利益追求、价值取向、思想实际、思维方式相契合的程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要能够真正解决人类生活事实上的问题,才是证明它是事实上的真理”。大众的需求是理论的大众性,没有大众性的理论需求,就没有理论大众化;大众性是理论大众化的基础,理论大众性的过程,也是理论大众化的过程,这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大众化的目的不仅是理论的普及化,更重要的是让理论为大众所掌握,并转化为大众认识改造世界的自觉行为。每到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每到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时,

[1] [2] [3] [4] 下一页

推荐访问:大众的理论的大众化 理论通俗化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