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心得体会素材】 名人事例素材拒绝冷漠

  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心得体会素材

 导读:“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 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现今的我们所 追求的法治,更应该是设法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使好人能 充分做好事的法律制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 记汪洋也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 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 与行动。

 自从小悦悦出事后,各种关于对“小悦悦”事件引发的 讨论、谴责、反思,频繁见诸于报纸、网站、微博等。舆论 痛惜之余,有不少人呼吁,借鉴国外经验,以立法形式“保 护见义勇为者不被诬陷”,规定“见死不救者应受惩罚”。

 国人怎么了 ?我们这个曾经自古就以民族传统美德而自 傲的文明古国,竟然已深陷于道德危机之中 ?从媒体系列评

 论文章,可以看得出,大多数人都认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国人的钱包子鼓了起来,而脑瓜子里的文化道德却渐行渐 远,被远远地抛在了时代后面。南京彭宇案让路人不敢再去 随便搭救陌生人,有人埋怨其让国民道德倒退了 30年,所

 造成的负面影响已波及全国,见死不能救、见老不能帮、雷 锋精神已过时等观点已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随后各地 又有十多个老人摔倒而众人不敢救的事例见诸报端,读之令

 人心寒!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小悦悦事件中,幸有一个拾荒者阿 婆陈贤妹,才为国人留住了一点点脸面。有人感叹,一个国 家的良心被一个拾荒的捡了起来 !可是,要想拯救竖起破损

 的道德之旗,已不是一两个阿婆所能及的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彭宇案之后,助人的成本、风险、 恐惧值都提高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慢慢就形成了现在这 种“想救不敢救”的冷漠局面。缺乏好人有好报的社会环境 以及制度保障,很大的风险,是此类事件一再发生的根本原 因。“小悦悦事件”再次引发了每一个中国人对国民劣根性 的批判,一些有识之士对一个世纪来无法屏蔽的国民性格之 劣根性更是痛心疾首。

 邓小平曾经有过一段经典阐述:“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 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 向反面。”现今的我们所追求的法治,更应该是设法使坏人 无法任意横行,使好人能充分做好事的法律制度。中共中央 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也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 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 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

 早在20XX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就有 32名代表建 议《刑法》增加“见危不救和见死不救罪”两项新罪名。而 此次18个路人的冷

 漠,又被公众看到了当年南京“彭宇案”的阴影。又一 次触痛了公众的神经,从而再次发出对惩治见死不救、保护 见义勇为立法的呼声。

 甚至有一些专家也大声呼吁,宁可把经济建设脚步放慢 一点,也要治愈目前人们精神层面的缺失 ;从政府、民间组

 织、个人等方面为“见义勇为”者创设土壤和制度保障。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法不责众。比起要建立“见死不救” 惩罚条款来,更多有识之士更拥护“与其惩戒见死不救,不 如奖励见义勇为”,如果对于见义勇为中出现的争执,法律 和制度能及时介入、证明清白、公开奖励,确保每一个做好 事者不受冤屈,让好人“流血不再流泪”,并且受到社会的 尊敬,又岂会出现“不敢扶”的社会性心理

 我们与其每天对着所谓的道德恶化趋势惊慌失措,倒不 如求助于法律威慑力来形成对道德的他律。如果能够在道德 框架下解决道德问题,当然不必去用冰冷的法律破坏道德的 柔情。

 当道德无计可施的时候,法律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用 法律对见死不救、见义勇为进行调整,国际上早有先例,《德 国刑法典》和《意大利刑法典》分别规定对见死不救者处 1

 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3个月以下徒刑或科12万里拉以下罚 金;除此之外,《无偿施救者保护法》也是美国、加拿大、 欧洲的法律条文,用来免除做好事者的后顾之忧。

 我国尽管发生那么多起救人反遭诬陷事件,却鲜有诬陷 者被追究责任受到相应处罚的。好人却难为。历经南京“彭 宇案”、郑州“李凯强案”、天津“许云鹤案”逐渐显现“蝴 蝶效应”的背景下,人们在施善心做好事时,仍不免心有余 悸会想到“救人有风险,救前需思量”。一旦出现助人为乐 也需要前瞻后顾、左思右想、缩手缩脚的情况下,已是许多 人正在早已遗忘道德的自觉,冷漠地转过身离弃了对人性和 良知的最后守望。

 就在今年夏天,南京一名老人在公交车上突发脑病,在

 此情况下,公交司机没有将车开到医院更没有对老人实施救 助,最终老人因发病时间过长死亡。较之跌倒的老人,失衡 的道德更需要被扶起。

 司机殷红彬扶起倒地老人,反遭被告。幸亏有公交公司

 拿出摄像头的影像才胜诉。政府如果不对见义勇为事件提高 关注,保护,这种类似的事情还会继续。道德滑坡、医疗费 用高昂和惩罚恶意诽谤行为的法规不到位造成的。

 但是,“好人难做”不应该成为我们道德缺失的借口。

 要扶起跌倒的道德,在鼓励助人为乐者和谴责恩将仇报者之

 余,个人认为立法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更有必要。

 一场场悲剧导致了汉阳 87岁周老太太的“免责声明”的产生,悲情却又包含希冀。无疑是对社 会互信的一种呼唤。社会在不断发展前进,拒绝冷漠,互换 真情,这是人性回归的大彻大悟。也说明于道德层面的建设 已经有了自觉自为的思考,以及与此之上的个人拯救。

 北大副校长吴志攀倡议: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 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 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正义和公理,自在人心。

 为救生命垂危的一名幼童,去年泰州的哥曹永成一路连 闯红灯,及时将幼童送到医院急诊部。交巡警部门表示,如 有证据证明确是为了救人,将免其违章处罚。严肃的法律给 真善美网开一面,以法律的名义对道德进行了肯定褒扬,无 疑是一项使好人能充分做好事的法律制度。而对以怨报德者 追究责任,不让助人为乐的热心人流血又流泪,必将大大震 慑讹诈者,增强见义勇为者的信心,发挥向善引导作用。社 会道德的回归,也许就不再只是个梦想。

 法律无法超越于社会习俗而存在,但法律对于引导甚至 重塑社会文明、道德规范,却能起到无足轻重的功效。法律 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功能毋庸置疑。当越来越多的道德 义举需要通过法律来“认定处置”时,我们只有衷心希望和 坚信,作为法律的执行者都能挺身而出,解答公众疑虑,捍 卫道德底线,匡扶社会正义。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法律与道 德的良性互动,才能给社会以明确的道德导向。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素材 冷漠 传递 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