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生贫富差距调查实践报告(同名6208)_贫富差距报告总结

  关于大学生贫富差距调查的实践报告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社会的缩影,也直接受到了其严重的影响。目前校园的贫富差距从表面看是经济消费的差距,实际上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直接体现,已经涉及到了社会认同、自我认同以及文化认同等深层次问题。面对这些,我们作为大学生到底能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贫富差距 原因 影响 做法

  在这次针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生贫富差距的抽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小部分来自城市霍城镇。大部分的学生每月生活费在400~1000元,而400元以下和1000元以上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有2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贫富差距很严重,52%的学生认为较严重,21%的学生认为不严重;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多数的同学认为目前应减小差距,以利于安定和谐。

 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的贫富差距最直接的体现在消费上。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追求另类与时尚,消费多元化。而条件较差的学生却要依靠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方式来维持学业和生活。贫富差距就衣着、食物、日常用品而言更是一目了然。这个调查及现象表明,在河南乃至整个中国,贫富差距确实较严重的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中。

 一、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些原因

 1.家庭收入的差距是造成大学生贫富差距的最主要原因

 家庭收入的高低放之于大的社会环境就体现了我国居民贫富差距问题。而居民的贫富差距直接造成大学生子女的贫富差距。我们一般都认为父母提供其学费与生活费是父母培养教育子女的一项义务。父母也不忍心让孩子因为资金问题而分心,耽误了学业,于是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他们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使他们有优越感,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给同学起到误导的作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经济上也可以得到一定的保证。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往往借钱也要满足自己子女的需要。所以父母为子女提供费用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进而家庭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多少,即家庭收入高,其大学生子女则体现为富,反之,体现为贫。

 2.贫富差距的存在给予贫困生施加了严重的心理压力

 针对中国大学校园里日益突出的贫富差距现象给大学生心理成长造成的冲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韩东晖说,“一般是富裕一点的学生比较活跃,而贫寒一点的学生则相对自我封闭。一些贫困同学身上表现出了更多的心理问题。在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下,“破罐子破摔”等极其严重的错误导向让贫困生更加不能正确面对现状,不能用正确的精神动力去鼓励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去改变现状,去突破由于家庭带来的贫的印象,不能树立奋发图强的目标,于是贫富差距更加扩大化。

 3.大学校园无法很好地整合身份差距

  如今大学校园内的贫富差距现象已成为问题,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表明大学教育的影响力已经渐渐地失去了整合大学生原初身份的能力:进入大学前自身原初好、身份是什么,大学里也要赤裸裸地直接面对这样的身份。“学习好就能获得尊敬”这个大学教育的标准已然瓦解,:“学得好,不如有个富爸爸”、“学得好不如嫁的好”等标准滋生暗长。这样,大学生进入大学的身份差距很自然被带入校园并产生大学生的贫富差距问题。其中,大学关于消费观的教育缺失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由于家庭收入差距产生的贫富差距。

 4.炫耀性消费的产生

  如果说家庭收入多少是既定的,学校的消费观教育做的较好,即大部分学生都能树立合理的、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那么大学生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不会上扬,相反,正确的消费观能在一定的程度山冲抵家庭收入差距造成的影响,缓和大学生贫富差距的加大。随着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而扩大,许多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不知财富创造的艰辛,毫无顾忌地大把大把花钱,甚至常有炫富心态和举止。而来自贫困家庭学生,有的对富裕学生羡慕不已,有的仇视其炫耀行为及其它诸多由贫富差距带来的不公平。为此,许多贫困学生陷入了“攀比”的陷阱,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校园炫耀性消费。当前,相当多的大学生用于学习和餐饮的费用加在一起不到总费用的二分之一,他们的大多数钱都用在了服饰化装、娱乐交友上了。其中的面子消费、攀比消费、非理性消费占了很大的比重。有一部分“贵族生”,他们吃高档,穿讲名牌,过一次生日要花掉上千元,每月手机费用二三百,这些“高富帅·白富美”大学生人数不多,但在高校中的影响却不小。

 二、这种差异带来的一些影响:

 (一)对大学生个人带来的影响

 1.性格和心理方面的问题。相对于富一点的学生来说,贫困学生表现出了更多的心理问题。除了一般的封闭、自卑、缺乏自信外,偏激、悲观和仇视感也有所体现。本来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就是由于家庭背景不同而差距如此之大,这个感觉往往让贫困一点的学生困惑而痛苦,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2.人际交往问题。其实大家都不难感觉到,同种类型的学生交往的密度应该大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虽说还不能明显地感受到已经划分为“贫富”两大群体,但关系紧密的几个同学间确实很少有贫富的反差组合,他们自然形成的一些小群体,虽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核心,但大背景还是以家庭条件为区分,穷的在一起,富的凑一起。

 3. 贫困生的心态问题。在许多学生心中的贫困生都是学习成绩优异,刻苦努力的,的确许多贫困生发奋图强,刻苦学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然而并非所有的贫困生学习成绩就都很优秀。并且因为自尊心过强,过于爱面子,在同学面前不敢抬头,反而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有的甚至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

 (二)对社会教育的影响

 我们知道教育是一种资源,每位公民在平等的条件下,有权均等享有这种资源。但在教育的过程中,有经济能力或者是广阔社会关系的公民会想尽办法去掘取最多最好的资源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这首先就会破坏资源占有的公平性。尤其是教育分流制度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对学校的升学率产生了极大的刺激,用好的师资教育好的生源,在大多数的民众心中已得到了默认和许可,这样就导致了家长和学生对优秀师资的向往和不惜成本的对孩子“好的”发展前景追求。这样,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就有资本有条件去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于是,这无疑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性,影响着整个教育体系的健全。

 虽然大学生贫富差距的现象不可避免,但是国家、学校还是积极地采取了很多政策措施来尽力缩小这种差距。而我们自己更应该靠自己的努力来减小其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

  多年来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和完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努力保证考入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学生贷款制度;以国家助学奖学金为主的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临时困难补助制度;减免学费制度。为保证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按时入学学习,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还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资助。

   

 但我们成为校园贫富差距的主体,更有责任和义务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缩小这种差距:首先,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道理,努力学习,争取学校乃至国家的奖学金。其次,我们应该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把精力放在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上,而不是整天和别人攀比或者一味地陷入自卑中。然后要树立自己合理的消费观念 。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主要是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消费。作为一个纯消费者,经济来源大多靠家庭,要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

 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我们发现了大学校园里存在的很多现实问题,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家、社会、学校为改变这些现象所做出的努力。我们深深地相信未来在国家、社会、学校和我们自己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看到更和谐、更公平的校园。

推荐访问:同名 贫富差距 实践 调查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