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经发展调研报告]沂蒙地区早期党组织发展调研报告

 农经发展调研报告

  经济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经济发展改革当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万无一失的,当中肯定是会面临到很多问题,下面是我为您整理了农经发展调研报告,仅供参考!

  农经发展调研报告一

  海南农垦垦区创建于1952年1月,是中国继黑龙江农垦、新疆农垦后的中国第三大垦区,它位于祖国南部方向,地处于热带地区岛屿的海南岛。2013年,海南农垦土地总面积1154.5万亩,户籍总人口99.2万人(其中在职职工15.5万人),已建成全国最大天然橡胶和热带作物生产基地。2010年,农垦总局和农垦集团实行政企分开,体制经济改革就此拉开帷幕。农垦总局现有40个国有农场和20个事业单位;农垦集团辖有31家二级工商企业。2013年,垦区企业营业收入277.7亿元,职工自营经济总收入118.3亿元,劳动者人均年收入4.3万元。

  5月27号西达农场开展调研活动,虽未能及时赶回参加调研,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农垦西达人,凭借着对家乡的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和之后的几天时间里走访对生活在农场的人民群众,仔细的听取他们对农场发展的一些意见及对策。经过和群众详细的探讨,对于我个人而言总的概况出西达农场在农垦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对策等几点调研报告总结。

  一、 海南国营西达农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西达农场创建于1952年3月,前身是澄迈县垦殖所第一垦殖场。1969年10月成立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被编5师11团。1974年10月恢复农垦建制,沿用广东省海南农垦局国营西达农场名称。1988年海南建省后,改称海南省国营西达农场。2009年2月、4月,相继与原昆仑农场、和岭农场、红岗农场重组为现西达农场,总部在原西达农场。农场设有1个投资公司、3个分场、1个社区办事处,内有:3个作业区,11个直属单位,4家医院(含4家防疫站),37个卫生所,生产队220个(其中:海胶公司生产队187个,农场生产队33个,有并场队83个),总场机关设13个科(室),分场设7个科室(其中社区办设4个)。

  全场总人口6.9万人,现有在册职工2433人,其中在册在岗职工954人,在册无岗职工1479人,内退职工30人,离退休人员13385人。

  西达农场总部位于海南省澄迈县南部,距离海口市100公里,距离县城40公里,西往儋州市48公里。海南中线高速公路穿过我场红岗分场,距离红岗分场场部2公里有高速路出入口,澄迈县文儒镇至仁兴镇(西达农场)二级公路2015年底建成开通,将使西部重镇那大与和岭、昆仑、西达至红岗四个场部连成一线并与海屯高速公路相连接,2015年将开通澄迈县城至各场部公交线路,交通十分便利。

  农场地处山地向丘陵过渡地带,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5c,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农场幅员广阔,场内有济公山风景区、九乐宫温泉、美合革命根据地等旅游资源和花岗岩矿产资源,南渡江有32公里从场内蜿蜒通过,另有溪流42条和大量的山塘水库等丰富水资源。

  农场土地资源丰富,现有土地总面积56.6万亩,其中:海胶集团用地22.96万亩,其他农业用地27万亩(内含自营经济用地9.6万亩),其他用地7.13万亩(内含场部和居民点用地、道路、河流、未利用地等)。西达农场将依托澄迈县作为世界长寿之乡、世界富硒福地和中国绿色名县的品牌优势,通过深度挖掘农场丰富的富硒土地资源,统筹农业产业规划,以发展绿色、安全、健康现代农业为方向,重点发展以富硒水稻、蜜柚、山茶等现代农业项目,着力打造海南绿色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 海南国营西达农场在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海南农垦经济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经济发展改革当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万无一失的,当中肯定是会面临到很多问题。作为海南农垦旗下的一名组成成员的西达农场,同样也在改革当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通过对整体的调研走访情况来看,从总体上来讲,当前的西达农场在海南农垦旗下众多的兄弟农场当中,总体上体制经济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农场工作者总体上来说素质相对比较还是偏低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同时农场整体的企业氛围理念比较陈旧,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普遍,缺乏做大做强的开拓改革意识;同时,农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改进投入不足,在农场管理、人才引进、技术装备、工艺等方面相对于兄弟农场来讲,还是比较滞后。这些阻碍西达农场经济发展中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 农场总量偏小,发展不平衡。

  1、当前西达农场的普通实力不强,对于周边区域的影响力辐射不大,相对于农垦其它农场的发展,经济规模还比较小,从城镇建设、人均收入等方面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2、经济产业结构单一。和海南农垦经济规模较大兄弟农场对比,农场经济总收入来源仍然主要还是依靠橡胶产业;产业分布相对比较狭窄,和兄弟农场相比少了其它的热带经济水果作物,农场容易受国际橡胶市场的波动而波动,而且在整体橡胶产业链分工体系当中还都处于技术底层最的初端,橡胶产品的竞争力主要还是受到国际市场的成本价格来约束;旅游方面,虽然农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资源的总体利用比率相对比较低,比如九乐宫风景区、济公山风景区等海南自然景观旅游开发力度还不够大;

  (二) 农场自主发展创新能力不强。

  许多农场各生产队和部门在工作方面没有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规划,农场对其它热带经济作物的伸延能力不强,原创性、自主性主打产品非常少,缺少像白沙农场那样的白沙绿茶等农场自主的品牌。

  (三) 人才严重短缺,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农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创新型人才和科技人才;农场还守着80年代那套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具有管理人员少,费用低,决策快,效率高等有优点,虽能有效的使用资本,调动农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但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在激烈竞争态势下,农场还是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经营理念,显得会力不从心,导致农场发展会出现起伏不定等状况。

  (四) 信息沟通不畅,缺乏公共沟通平台。

  海南农垦虽然下辖几十多个农场,作为一个大集体,想要快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公共沟通平台来提供给各农场信息交流的任务作为刚进行体制改革的农垦来说目前还是很艰巨的。由于各农场在自身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缺少这样的一个公共交流平台,在农场发展中一些优秀的项目方案,由于缺少沟通、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信息交流。导致一些发展机遇错过良机。

  (五) 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鼓励措施还不够丰富。

  海南省国营西达农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资金匮乏,对外商的吸引力远远不如其它地区,要想吸引外商、留住外商,就得有比别人更加优惠的政策。但是总体来说,海南农垦下辖农场数量多,用于帮扶各农场的财力有限,制定优惠政策的条件也相对匮乏,农场仅有上级部门给的优惠政策享受面很小。

  三、 对海南国营西达农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制定完善中小企业发展规划?

  农垦农场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市场的无形之手配置资源,但从西达农场的实际出发,政府的有形之手在相当长时期也是必须的、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抓紧制定农垦农场企业

  发展规划,明确发展中国营农场的基本思路、目标和基本原则,紧紧围绕做大做强热带橡胶产业、旅游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三大工业经济主导产业,以现有的橡胶和旅游资源为载体,大力培育产业链,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二) 建立科学的农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随着农垦企业改革的深入进行,农场企业绩效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讲在农垦企业效益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估、农垦企业人事考核等方面广泛运用。西达农场作为国有企业,他承担着大量的社会责任,目前深化农垦企业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西达农场以资产经营责任制为主的绩效评价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应农场的现状和发展。只有加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企业绩效体系,农场才能更好的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三)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积极引导海南农垦农场企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走内生成长型发展路子,引导中小农场追求内涵发展、追求协调发展、追求持续发展,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全面提高中小农场企业的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努力实现中小农场增长方式全面转型、竞争能力全面提升、发展环境全面改善。

  (四)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和创新产业的资金投入

  1、建议西达农场加大对各部门各个生产队的农业橡胶产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上年同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2、加强和引导各兄弟农场之间通过联合、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资本运营方式,吸引、推动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有效资源向各农场重点企业集聚,扩大企业规模,拓展名牌效应,增强经济实力;要大力支持农场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品橡胶产品以及副产品的产品含量,支持和帮助农场里个体等其它型小型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产品优化升级。

  (五) 加强农场职工的素质教育和业务知识的培训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加强农场人才及职业技术培训。把管理者培养纳入农场干部培训计划,组织农场部门管理者参加有针对性的理论和管理培训,并根据西达农场的发展需要,制定人才需求目录。同时帮助西达农场引进紧缺人才。要围绕农场发展和农场用工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场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明确对农场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培训的主管部门,提高现行的培训补助标准,为西达农场提供各类岗位实践能力的培训服务。

  农经发展调研报告二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长顺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53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11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11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 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 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11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推荐访问:农经 调研报告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