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趋势第26课经济全球化趋势习题岳麓版必修2

 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右图展示的是中国剪纸艺术“同住地球村”。结合图片寓意思考,“地球村”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哪一特点(

 )

 A.世界大同

 B.知识经济

 C.经济全球化

 D.区域经济集团化

 解析:“地球村”说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说明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了。

 答案:C

 2.下图是某位同学学习过程中设计的思维导图。最适合在“②”处填入的内容是(

 )

 A.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D.欧共体的成立

 解析:思维导图中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B项错误;关贸总协定的签署是在1947年,故C项错误;欧共体的成立是在1967年,故D项错误。

 答案:A

 3.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塌陷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的安全

 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之处有两个,一个是象征着两极对峙局面的柏林墙,一个是世界经济的转折点。立足于“世界经济”的角度,指的是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故C项说法正确;A项与题目意思相悖,故错误;B项夸大了德国的作用,故错误;D项的视角在欧洲,不符合“世界经济”,故错误。

 答案:C

 4.下表为部分年份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情况,以下最能说明这一时期时代主题的是(

 )

 年份

 1970年

 1980年

 1995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投资

 额(亿

 美元)

 400

 520

 3 150

 4 000

 4 300—

 4 400

 8 000

 A.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B.世界贫富差距拉大

 C.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世界贸易日益频繁

 解析:从1970年到199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迅速增加,这说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主题,故C项正确。

 答案:C

 5.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指出:“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下列事件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是(

 )

 A.第三次科技革命

 B.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C.两极格局的结束

 D.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故A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壮大,不仅促进了亚太地区的国家和地区间的多边经济联系与合作,而且为区域经济合作探索出一种新模式,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的结束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C项错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东南亚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创伤,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故D项正确。

 答案:D

 6.下图所反映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

 B.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

 C.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低

 D.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结果

 解析:题中信息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与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成正比,归根结底是与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有关,故选A项。

 答案:A

 7.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中国从惊呼“狼来了”到现在“与狼共舞”,说明中国(

 )

 A.抑制了全球化的趋势

 B.遏制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C.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中,机遇和挑战并存

 D.已融入世界大市场中

 解析: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对于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只有趋利避害,融入世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从惊呼“狼来了”到“与狼共舞”反映了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答案:C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事年表

 1946年

 美国发明电子计算机

 1947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

 1967年

 欧共体建立

 199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开始建立

 1993年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订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根据上述材料,就整体史观的角度提出主题,并运用相关知识加以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实运用合理;文字表述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主题: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集团的建立,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演进,促进了各国市场的开放,使世界贸易建立起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综上,这一切都说明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人类文明已融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能力素养拓展

 一、选择题

 1.从1930年到1990年,空运的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之间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分降到3美分……大量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经济地传递。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信息技术发展促成其他行业的革命

 C.航空、信息技术的发展

 D.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解析:题目中空运成本、话费的降低及大量信息数据的传递,说明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从根本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答案:A

 2.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导致国际原油供应锐减,美国原油进口价格从每吨4美元上涨至12美元。这一状况(

 )

 A.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具体表现

 B.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

 C.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社会根源

 D.促使世界能源结构发生剧变

 解析:中东石油危机引起美国石油价格的上涨,不是美国国家干预的结果,故A项错误;中东地区的动荡引起美国石油价格的变化,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故B项正确;经济危机的社会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C项错误;1973年石油危机迫使世界各国调整能源结构,但是主要还是依赖石油这样的矿物能源,故D项错误。

 答案:B

 3.时任劳斯莱斯公司CEO的约翰·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曾说:“10年前公司98%的技术研究工作是在英国完成的,而现在这个比例不足40%,很多工作是在德国、印度、新加坡等完成的。”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B.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化的动力

 C.企业的产业链逐渐分化

 D.信息技术加强区域经济联系

 解析:材料表明技术研究工作由主要分布在英国向德国、印度、新加坡转移,这主要是因为跨国公司的出现与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B

 4.1985年和2015年各地区对全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的贡献如下表:

 欧洲

 北美

 日本

 中国

 亚洲新兴

 经济体

 拉丁

 美洲

 中东、非洲

 及世界其

 他地区

 1985年

 22%

 28%

 13%

 11%

 7%

 9%

 9%

 2015年

 15%

 13%

 1%

 37%

 26%

 0

 9%

 据此可知(

 )

 A.发达地区经济陷于停滞

 B.世界经济秩序发生深刻变化

 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快

 D.国际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解析:从材料中欧洲、北美对全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的贡献比值来看,欧美发达地区经济依然在增长,故A项错误;由材料各地区对全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的贡献比值来看,中国、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增幅迅速增长,欧美的增幅相对下降,说明世界经济格局多样化趋势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是关于各地区对全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的贡献比值,与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国际政治格局无关,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5.《金融时报》中有一篇文章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下列所述可以作为此结论的依据的是(

 )

 A.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B.政治冲突均与各国经济利益矛盾有关

 C.多极化趋势发展削弱了大国霸权主义

 D.发达国家借经济优势输出民主价值观

 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得各国有共同的经济利益,也就减少了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故选A项。

 答案:A

 6.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融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

 A.并未给世界经济带来福音

 B.加快了全球资本流动

 C.加速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

 D.并未使全球经济平衡发展

 解析: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题干“仅仅是资本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可知,加快全球资本流动非材料重心,故B项错误;由题干“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融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可知,加速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非材料重心,故C项错误;题干“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突出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D

 7.据统计,1960年,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的人均收入是30∶1,而2000年是74∶1;1980年,最不发达国家有20多个,但到2000年联合国成员中这样的国家已有48个。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B.两极格局瓦解造成动荡

 C.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D.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解析:材料说的是当今世界各国贫富差距大,并且有加大的趋势,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故A项正确。

 答案:A

 8.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材料说明全球化(

 )

 A.缺乏公正性,应该被抵制

 B.是利益分配不均的根源

 C.拉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D.缺乏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解析:全球化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符合材料中“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故C项正确。

 答案:C

 9.1960年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等第三世界产油国,为维护本国石油利益,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1974年,美、英、德、法等石油消费国组建国际能源机构,展开能源合作,降低石油依赖,分享石油消费。这表明20世纪后期(

 )

 A.经济领域出现冷战状态

 B.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利益维护

 C.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D.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产油国和消费国的联合,并没有体现冷战,故A项错误;石油输出国组织并不属于区域集团化,故B项错误;这些国家之所以联合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这些国家间的合作,故C项正确;这些国家的联合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走向联合的,而不是因为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故D项错误。

 答案:C

 10.美国主妇萨拉出于好奇,她和她的家庭开始尝试离开“中国制造”的生活,结果彻底打乱了一家人的正常生活。这一现象表明(

 )

 A.中美经济存在极大互补性

 B.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

 C.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美国经济地位已经衰落

 解析: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国际贸易等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全球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答案:C

 11.最近,欧盟开始对中国不锈钢无缝钢管续收五年反倾销税,最高税率近72%。美国总统特朗普也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进口钢铁和铝分别征税25%和10%。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这些现象说明(

 )

 A.经济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

 B.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C.经济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

 D.中国成为全球化中流砥柱

 解析:欧盟和美国对中国征收高关税,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这些举措是反全球化的行为,表明经济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故A项正确;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不符合当今经济化的形势,故B项错误;经济全球化措施不可逆转与材料的内容体现经济全球化面临问题不符,故C项错误;“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无法表明中国或成为全球化中流砥柱,故D项错误。

 答案:A

 12.在当今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经济蛋糕是做大了,但“大蛋糕分给富人,其他人只得到面包屑”。对此,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应该是(

 )

 A.反全球化,坚持走独立发展道路

 B.反对全球化只使发达国家受益

 C.反对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分化加剧

 D.反对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应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

 解析: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应对,呼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不是反对、逃避。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认为,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期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材料二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1)根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个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的不同之处。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1)主体不同:“全球化3.0”阶段的主体是个人,而前两个阶段的主体分别是国家和跨国公司。推动力不同:“全球化3.0”阶段的推动力是网络的普及和软件的创新,而前两个阶段的推动力分别是劳动力和各种硬件的革新。根本原因:科技的进步。

 (2)

 观点明确

 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日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论据

 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状态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两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交通、通讯技术革新,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论证、语言表达

 运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条理清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图示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应该如何评价经济全球化?

 参考答案:(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遵循市场法则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组合,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分工与合作,使世界经济变成一个整体。

 特点: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全球贸易体系化;发达国家主导;规则制度不断完善。

 (2)原因: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跨国公司与国际组织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评价: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推荐访问: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趋势 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