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读后感2020

2013年中南大学学生寒假读书

读后感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读《镜花缘》有感 “女子无才便是德”,突然在一本书中看到。这句话让我很是“悲愤”。原来古代人都是这种思想,怪不得古代学堂里见不到女子。但在《镜花缘》中,我见识到了古代才女。她们的魅力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

书中让我领略到了很多国家的怪异和有趣。如君子国,君子国里的人都是彬彬有礼,买卖东西都要谦让个半天;还有两面国,两面国的人遇到有钱有势的,就露出恭维、亲切的脸,而遇到没钱没势的,则露出丑恶、鄙视的脸:还有穿胸国,穿胸国的人胸上都有一个洞,他们都再胸中穿一根长竿,把东西都挂在上面。

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在女儿国的游历。大概作者也和我有同样的想法吧,暗暗地在文中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女儿国,恰恰是“女尊男卑”。“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所以林之洋误被选为王妃。首先得缠足,所谓“缠足”,就是裹小脚,有 “三寸金莲”之美。可怜的林之洋十脚趾都烂了,化为脓水。这只是夸张,但他所受的痛苦古代妇女没有受到过吗?有谁可怜过她们?作者在文中让男性从女性的立场去体会缠足等种种陋习的丑恶和非人道性质。

唐敖、多久公在黑齿国的女学塾中遇到红红、亭亭。这两名十四五岁的少女最引人注目的是她们极有才学,诗书礼乐无所不通,她们和多九公、唐敖讨论学问,涉及音韵文字、经书义疏、学术流派,口若悬河,咄咄逼人,弄得倚老卖老的多九公面红耳赤,汗流满面。

《镜花缘》若出在当时,定会改变一些人的观点。这本书中,各种珍鸟奇草,各国的风俗习惯吸引力极大,但其中着重表现对女子的尊重,值得一读。

读《简爱》有感

读完《简爱》,我不由地为女主人公的坎坷的命运唏嘘,也为她最后能获得幸福而畅笑。

女主人公简爱幼失父母,从小寄养在舅母家,因备受虐待而萌发反抗意识,进了罗沃德学校。毕业后,应聘来到当家庭教师,与主人罗切斯特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因发现罗切斯特早有妻室——一直被囚禁在庄园一间阁楼里的疯女人,简爱便只身逃离庄园,四处流浪。最后,因心中一直恋念罗切斯特,又重新回到他身边,却发现庄园已被烧毁,罗切斯特双目失明,手也残废。简爱依然和他结了婚,获得了幸福。

女主人公简爱虽然柔弱矮小,却性格独立,自有主见,对谁都敢于说不,她身上所表现出的追求自由、平等和维护人的尊严的信念和举动。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这些都是令我们汗颜和敬佩的。

《简爱》在文中一直都阐释着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从小寄人篱下,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在被侮辱后,一次次地反抗中,简爱内心形成了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她无时无刻地维护者自己的尊严,同时也保持着内心的独立和纯洁,没有愤恨世俗,也没有自甘堕落,在终日奢华的盖茨黑得和贫困的罗沃德中,她选择了用知识来充实自己。“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她的豪迈和胆量,令我钦佩,简一直以她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着。

在应聘入桑菲尔德庄园后,简爱便卷入了爱情的漩涡。在感情问题上她同样不卑不亢,始终保持着个人的尊严。尽管英格拉姆小姐是大家闺秀,态度又很傲慢,说话咄咄逼人,但简爱总是从容面对,不失尊严。她同罗切斯特地位更为悬殊,但她从来认为他们是平等的。“难 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充实!??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

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而在罗切斯特问她还需要什么时,她立刻回答说:“你的尊重。而我也报之以我的尊重。”更在结婚前,发现罗切斯特已婚,而且家有结发妻子,出于尊严,不顾爱人的再三挽留和恳求,毫不犹豫的离去。在她看来,羁绊是爱的坟墓。

最终,简爱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和成功花园。故事虽然完结了,但她独立性格、执著的生命力,与生活愤然抗争的勇气,那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勇敢灵魂,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犹如一杯清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篇2:读后感

读凌淑华小说集有感 90913x08 张小悦

凌淑华的小说式自传《古韵》,讲述了主人翁上层社会的童年生活,使读者对大宅院中一夫多妻的内部生活有了粗略的了解。小说竭力描写了少女在山水画、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天赋和虚荣心,并以主人翁青少年时期就作为一个刚出现的作家和画家为结尾。虽然文章的最后几个章节映射了作者成名之后作为现在女性作家和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但是几乎没有提及文学团体以及男性知识分子对其作品的促进作用。

正如马丁森表明的女性自传的方面,“把小说和自传融为一体的自我意想角度”。意想是女性自传作家通过对假定的读者的感知来改变和构成的。各种各样的自传作品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虽然如此,当把他们原文的翻译作品与其他的文学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时,总是能了解到作者的生活和写作环境。《古韵》是凌淑华婚前生活的编年史书,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美感,主题性以及哲学意义一直持续在她早期的写作中。这些作品均完成较早,受到一些男性作家的重要影响,收录在《花之寺》中。

《古韵》充满着作者对古典文学的热爱。突出表现在叙述者对传统女性作品的喜爱,以及当她还是个小孩时对传统民谣、弹词的背诵和取得的成就。且看如下:

有时,五妈会让妈读用口语写成的广东民谣,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听懂,还能跟着唱。妈妈的声音非常好听。当她一遍一遍地用简单的曲调重复着七言律诗的时候,对我来说,唱起来好像清晨流动的小溪。她一遍一遍地唱,使人如痴如醉。

在凌淑华早期的作品中,年长者诸如叙述者的叔祖和父亲,在权利主义的宗主教上相去甚远。父亲鼓励并培养凌叔华在绘画和诗歌上的天赋。大伯则是唐朝武则天的崇拜者,武则天是早期的女权主义者,他向凌叔华详述了《镜花缘》中女性的独立并诠释了女性事迹,以及叙述者在流行的其母亲弹唱的弹词中反串男性角色。如作者回忆的那样:每天晚上,我们小孩围坐在客厅的火炉边,听妈讲故事。五妈、六妈和佣人也来听。火苗映照者妈红润的脸颊和天蓝的裙子上。她的声音就像是百灵鸟在唱歌般欢快,虽然每行唱的调都一样,可我们都爱听。这 里,传统的女性作品的音乐类型对他们的内容和艺术性质的欣赏是通过取舍性别名词、女性信息来达到的。弹词这种表现形式已经是女性一种交流方式。弹词带着说唱者的韵文和艺术特质,为演出者和她的观众带来了审美的享受。

周认为,“凌淑华的语言能够让人想起纯美的古典艺术或诗歌的评论,她对平淡的家庭生活的执着描摹是其引人注目的地方。”这句对凌淑华引人注目的使用“令人赞许的语言形式”到描述“微不足道的女性内容”的赞许,但是忽视了从明清以来长期的传统观念对女性写作的影响。她对传统的关注脱离了五四的主流话语,与同时代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在批判传统的主题上,凌叔华对传统女性的写作也不能跟上现代评论的步伐。威德默认为“描述20世纪传统女性写作的的问题不能依赖于描述她们的经历”。在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女性特质或是其中较突出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对五四运动的过程以及女性运动产生影响。《古韵》中凌叔华准确地描述了女性特质对女性的文化和传统中的影响。

在一段关于刺绣的章节中,作者表达了孩提时候对传统文学、艺术以及手工艺品的深深喜爱。在其中女性章节中有一段描述:在晴朗的天气中看母亲静静地做刺绣一直留在我记忆中。她熟练地将刺针上上下下,刺进被紧紧固定在刺架上的绣品中。我能听见刺绣时发出的轻微的声音,这声音当时的情景那样的谐调。一次,母亲要绣朵花在我的鞋上,问我喜欢什么颜色,突然见我的眼里满是泪水。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在《绣枕》里绣花并不仅仅是在衣物上绣上华丽的装饰,而且是一种感官的审美享受。一双绣花鞋既有实用的价值,也是审美的物品。同时也是母亲和孩子情感交流的纽带。女性在刺绣、绘画、阅读民谣的表现被描述成自然、审美行为的一部分,而这些自然审美行为都来源于女性的生活,并参与其中,产生交流、意义和欢乐。

在传统的家庭中,女性是养在深闺的。在这方面的写作带有积极意义的怀旧色彩。关于对传统家庭的女性描写,大部分是与《花之寺》不同的,这也与一些人支持新文化运动的步调不一致。作为一个新兴的带着反传统观点的现代女性作家,已经见证了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当凌淑华写到对父亲的感情时,坦诚他支持女儿出入公共场所、帮助培养她的天赋以及对传统的审美能力。这些使她一直关注给她自由空间和文学生活的公共父权制。

我认为,凌叔华用英语写作是其借传统文化来提升自身价值的有效手段。凌叔华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毕竟,生活在父亲的权利之下的故事在她的早期的作品里表现明显。她也更不会想到她的英文自传会用陈凌叔华的名义在英国出版,并且给中国读者阅读。在写作上,凌叔华无惧谴责用外国语言写成女性文集和传统。事实上,这正是日常生活和西方评论家赞赏的“被遗忘的世界”精确的细节。篇3:《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围城》是上个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作者是学者型作家钱钟书(1910-1998)。《围城》以其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围城》的艺术成就,后世的文学评论家认为它堪与茅盾的《子夜》相媲美,将来定与《儒林外史》、《镜花缘》等古典名著同垂不朽。

《围城》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小说以从欧洲留学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纠葛,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西式知识分子的无情嘲弄,以及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

《围城》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多时间,从结构上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即方鸿渐留学归来与恋爱的经历;
恋爱失败后从上海赴湖南三闾大学任教半年的经历;
不满三闾大学的勾心斗角、黑暗和腐败返回上海,结婚成家在报馆谋职的经历。回国后恋爱的失意、赴三闾大学途中的重重艰险、三闾大学教职员工之间的明争暗斗,成家后家庭成员妯娌之间的摩擦、围城内外的困惑,使他处处受到打击和冷遇,世事的艰辛、世态的冷酷,使方鸿渐感到无处藏身,他只能像关在铁笼里的困兽,虽然不断地拼命挣扎,最终却无法找到出路。

从艺术成就来看,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层出不穷的精妙新奇的比喻,以及丰富深广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围城》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先,为了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作者对主人公所见所闻所感的一切事物无不进行戏说调侃、另类的诠释和无情地批判。戏说调侃的行文风格,使读者感到轻松诙谐和耳目一新。如作者对文凭的戏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盖起来。”关于结婚和离婚,作者安排“哲学家”褚慎明说住这样的一段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
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关于图书馆,作者调侃道:“一切图书馆本来像死用功人大考试时的头脑,是学问的坟墓。”

其次,为了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作者在情节的安排上往往故意和读者玩“捉迷藏”。情节明明看似朝这个方向发展,但结果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使人感到出其不意的荒唐和可笑。例如高中时方鸿渐为了解除封建婚约,给父亲写了一封悲秋的信,被父亲回信点到要害处,并骂了个狗血喷头,但最后这门看似无可救药的封建包办婚姻,却因未婚妻的病逝而使他得以解脱;
例如方鸿渐被应邀去演讲,提前准备了的讲稿却因衣服穿错而无法派上用场,于是演讲就变成了完全的真情率真表白和一场闹剧;
再如为了争夺苏文纨,赵辛楣苦心安排在宴席上让方鸿渐出丑的计划,在差不多要完全成功时,最后却被无情地证实了赵辛楣在情场上的彻底失败;
还有,李梅亭托妓女王美玉买车票的事,眼看要成功了,却因侯营长的无赖态度而泡汤。

第三,大量生动精妙的比喻的运用,也为小说的讽刺幽默效果增色不少。例如苏文纨刚出场时,作者对她复杂的心情的描写:“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如写李梅亭的肖像:“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睛,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多么令人恶心。还有如“鸿渐饿得睡不熟,身子像没放文件的共事皮包,几乎腹背相贴。”是多么的形象。再如写苏文纨和曹元朗的婚礼场面和二人的窘态:“曹元朗穿了黑呢礼服,忙得满头是汗„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象洋蜡烛化成一滩油。苏小姐也紧张难看„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是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积犯相惩的表情。”简直惟妙惟肖,其诙谐幽默的效果,真的令人忍俊不禁了! 以人为镜明耻辱 以案为鉴促廉洁

——读《警示与镜戒》有感 汉荀悦《申鉴·杂言上》:“君子有三鉴,世人警示与镜戒。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故君子惟鉴之务。若夫侧景之镜,亡镜矣。”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根据我院的要求,对《警示与镜戒》一书进行了学习,其中的案例很丰富,教训很深刻,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三要正确对待金钱。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作为一名油田干部,一定要注意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经得住金钱的诱惑,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不摆架子。不该得的钱千万别拿,严防死守“第一次”,所有腐败分子都是 从“第一次”贪污或受贿开始堕落的。《警示与镜戒》里面许多诸如此类案例,值得深思并引以为戒。

四要正确对待家庭。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和万事兴”。做到 关爱配偶、孩子,忠于家庭,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处理和协调好工作与家庭,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做到少应酬、早回家,对于确因工作繁忙需要加班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向家人说明情况。《警示与镜戒》中王某贪污案,先后保养过多名情妇,其行为就是对家庭的不忠、背叛。为了满足情妇需要,一次次把手伸向公款,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没有正确对待家庭的案例,《警示与镜戒》中还有很多。

五要正确对待事业。追求理想,是人生的一大乐趣。“立检为公,执法为民”是我们检察院的崇高事业和神圣使命。检察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干好本干警作。这本书提醒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

路在脚下,但并不平坦,也不笔直,要经得起颠簸,要把握好正确的方向,时刻小心陷阱。这就是我学习《警示与镜戒》的体会。

读《警示与镜戒》有感 近日阅读《警示与镜戒》,感悟良多。如果我们的内心有一垛“廉洁墙”,每读一个案例,就是在墙体上加高了一块防腐砖,不断提升抵制腐败的能力。这些案例,对人的触动不仅局限在个人廉洁方面,推及为人行事,又何尝不是一面镜子,予我们以诸多思考。

《警示与镜戒》在编写上很有特色,“基本案情、案件评析和本案警示”,就如安全事故分析般脉络清楚,将一个又一个案件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分析深入透彻,入木三分,予人以强烈警示!

《警示与镜戒》中的案例,让人心情沉重,阅读着他们的案情,阅读着他们残缺的人生,他们哪一个没有一段辉煌的人生经历,他们都有过奋斗、有过拼搏、有过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而且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最后却因偏离人生的正确航向,将所有的人生积淀和大半生的奋斗成果,付诸东流,最终沦落到身败名裂与家破人散、身陷囹圄的下场,从人生的顶端跌落到最低谷,勾勒出一条条病态的人生曲线。我们痛恨、痛心、痛惜,这些人如果不走错路,仍会是国之栋梁,社会中坚,有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是贪欲害了他们。他们的人生轨迹,让我们看到的是其背后各种复杂社会因素的影响,制度的空白、监督的缺失、个人拜金与享乐主义的滋长,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弱点,使这些人变得心灵扭曲。而幸运的是国家引起了高度重视,重拳出击,标本兼治,在尽最大努力减少和避免这些悲剧的重复发生。在本书的扉页上,最高检纪检组写道,“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这是一种综合治腐的理念,就检察院而言,如何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宣传教育上狠下功夫、在制度设计上更加合理,在监督机制上更加完善,以保证检察干警在廉洁问题上“一个都不能少”,这就是对干警最大的福利和最高的奖赏。

制度不是万能的,任何制度的出台总有其历史背景,况且一切事物皆处在变化之中,制度不可能永远滴水不漏,人的内心定力是根本,决不能发生偏移。清朝道光年间,为了保证国家资金的安全,清朝银库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库兵如要进入银库,即使严冬,也必须脱去衣裤,跨板凳、举手、拍手、高喊,表明自己体内、腋下、嘴里、手中没有夹带银子,由此看来,国库监管制度十分严密,但库银仍被库兵盗出,造成国家经济的巨额亏空。后经查,库兵将这些银元从肛门塞入体内带出了银库,当然他们最后遭到了严惩,但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制度再完备、监督再严格,它可以影响但不能决定人的行动,生存与毁灭,由自己定夺。

读《警示与镜戒》有感

近日,我细细品读了《警示与镜戒》一书,这是一本检察干警廉洁从业教育读本。本书收录的案例,涵盖了检察系统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个别干部干警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发生的腐败案件。掩卷遐思,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不断在脑中再现,有的临近退休,却晚节不保,有的正青春年华,大有作为,但都因为违法乱纪而锒铛入狱,他们曾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也一度被人们所称赞过。他们的悲剧叫人痛心疾首,给人以深刻的反思。

鱼为诱饵而吞钩,人为贪婪而落网。

廉洁吃亏一阵子,自律安全一辈子;
贪婪侥幸一阵子,坐牢后悔一辈子。书中一个腐败案例无不说明,只有时时做到自律,才能确保自身政治安全。无论你身在领导岗位还是重要岗位,都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要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要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谨言慎行,抛弃那种“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处世哲学,强化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要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腿,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吃的不吃、不该去的不去,不做出格之事;
要培育廉洁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不断规范和约束自己,养成清正廉明的好习惯。本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就是一个个教训,再次给我们发出了警示,敲响了警钟。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让我们加强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做到自省、自警、自律,杜绝腐败根源的滋生。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以史为镜,可以明事理;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警示与镜戒》一书,使笔者感慨颇多,给人教益,启人思考。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有人心如止水,淡泊明志,有人贪图享受,私欲膨胀,他们不明白“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警示与镜戒》里面许多案例值得我们深思。有的是贪欲膨胀、侥幸心里严重,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获取私利的工具;
有的是理想信念篇5:国学读后感

国学读后感

篇1:国学>读后感

对于学理科的我来说,感觉国学有阳春白雪的味道,是饱读诗书者的功课,高不可攀。如今,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读读这些经典的语句就知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我们祖先早就归纳在国学中了,而且到现代也一样的适用,不仅现在而且在以后绵长的岁月里也一样适用。如果我们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文化,让这些指导我们人生的哲理从我们身边白白溜走,然后还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真是怪不了别人。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篇2:国学读后感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其不可估量的价值影响着炎黄子孙!

国学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语文”,它 是包罗万象,文学,哲学,美学,无不包囊其中。不懂国学或者是不深懂国学,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中国学者! 国学经典众多,既然称之为经典,自然是极具价值,诸如《周易》,《诗经》,之类,不胜枚举。虽然非大家无法深明其理,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朱自清先生有一本国学启蒙的着作《经典长谈》其见解精辟,独到,甚好!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人,连外国人对国学也叹服不已。如此,其价值与魅力不严而喻。

我不是学者,更不是大家,故谈国学还是不够资格,姑且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文学方面,可谓精彩纷呈,万紫千红,属诗歌的 《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无不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属小说的四大名着,《镜花缘》,《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更是说不完,道不尽。属散文的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让人读起来回味无穷。个人认为当代文学大有穷途末路之势,不是不让人担心的!

哲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辈出,呈现出百家争鸣之观。道家的“天地与我并重,万物与我为一”,我们看到人与自然的统一辩证关系;
墨家的法治;
儒家的仁治;
从天竺传来的佛家的“超脱,无为”无不体现着国学中包含的哲学的深刻,发人深省!

美学方面,国学经典的辞藻之美,感情之真挚之美,真理之玄妙之美,征服了所有人!

史学方面,二十四史是其重要代表。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这样悠久的历史足以让中国人明智。故中国人的历史是极具研究价值的! 综上所述,“国学”不仅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亦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问。

“国学”既然是中国先贤的智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接触它,学习它,品味它! 篇3:国学读后感 我们学了《国学》这本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呼》这一课。

里面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告诉我们: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过了很久才答应,父母叫我们做事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慢吞吞的。因为父母的养育并非易事,所以我们要体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勤快。

这一篇短文虽然内容比较长,可它还是围绕着一个“孝”字来写的,来告诫现在的我们,要时刻体谅父母,时刻让他们感受到有我们的>温暖,让我们也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的美德。

镜花缘读书笔记该怎么写呢?又该如何把书里所传递的精神和想法表达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镜花缘读后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镜花缘读后感

读了李汝珍的《镜花缘》,我非常有感触。

作者李汝珍对疆域沿革感兴趣,对八股文十分不屑,学识渊博精通音韵。可清代并不是有才华就能当官。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李汝珍通过丰富的想象,创作了这部名著——《镜花缘》。

文中的前五十回写的是唐敖、林之洋和多九公出海,还有唐小山寻父的经过。后五十回写的则是众女子应考。

全文中,我认为最有尊严最值得我崇拜的人,便是唐小山。

唐小山原是天上的百花仙子,因为在王母娘娘的寿宴上与嫦娥发生争执,便发誓百花都会有该开之时盛开。可新月狐转世成武则天的一冬日,醉酒下旨百花齐放。可百花仙子正在与麻姑喝酒下棋,不知此事。其余九十九位仙子只好听旨,开花。事后,百花仙子按照赌约下人间,却不肯给嫦娥扫地,只好转生为秀才唐敖之女。

唐小山原本可以为广寒宫扫落花三年,可是她却认为这不是她干的事,有损脸面,便下凡去了。

最让我吃惊的便是嫦娥了。原本嫦娥在我的印象里是为救长生不老而吃药的可怜女子,孤独寂寞地待在广寒宫。而当我看到嫦娥告诉要下凡的新月狐:要让百花齐放,以显威名时,她便不是那可怜的嫦娥了。每个人都有两面,善与恶。在本书中,嫦娥阴险、狡诈,与聪明正义的唐小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也因为对比,使唐小山更加成为了本书的正面人物。

这本书通过了唐敖在外几十个国家的游历,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不良现象,讽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批判了品质恶劣和行为不端的人。

虽然这本书是作者是想象出来的,但是没有一个世界是一个人凭空,毫无依据幻想出来的。这本书讽刺的东西,也正是这个社会所讽刺的东西。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她可以美,但不能完,不能纯善或纯恶。如嫦娥与唐小山。

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这个世界是善恶的。

镜花缘读后感

《镜花缘》是清代著名的神魔小说,是作者在海属地区采拾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消磨三十多年层层心血”而写成的。《镜花缘》共计一百回,故事以百花仙子为首的一百位花神因奉武则天诏令在寒冬使百花开放,违犯天条,被贬下尘世为开端。其中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小说前半部分主要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游历海外三十余国的奇异经历,后半部分主要写由诸花神所托生的一百名才女参加武则天所设的女试,及考取后在一起饮酒游戏、赋诗谈笑的情景。同时,又自始至终贯穿着维护李氏正统、反对武则天篡政的线索。

《镜花缘》一书的命名取意于“镜花水月”一词,蕴涵着对于人生空幻和哀悼女子不幸命运的意识。作者用漫画式的笔调,通过夸大和变形的手法写出了社会的丑恶和可笑,也写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但是由于故事发生的场所都是虚无缥缈之地而情节又是及其荒诞离奇的,所以作者借此来揭示的当时的现实生活,给读者的感受主要是滑稽可笑而不是严峻和可悲。

千奇百怪的国家,千奇百怪的风土人情,千奇百怪的事情,都如一场梦一般。故事中的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时而语调激昂,似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想象,时而语调低沉,似作者对人情世故的反思。作者独具匠心的通过对虚幻世界的描写,无情的讽刺的现实社会的黑暗虚伪,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走出书本,看看人生有时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外表看来很美,但是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和拥有。

镜花缘读后感

《镜花缘》的作者是清代的李汝珍,鲁迅先生评价他“于社会制度,亦有不平,每设事端,以寓理想”,作者在这本书中把“提倡男女平等,讽刺科举制度,揭露社会丑态”等社会理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

提到封建社会,人们大都会提起一个关键词——“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描述的不平等思想禁锢着古代的人们,怪不得古代学堂里没有女子的身影。但在《镜花缘》这本书中,歧视女子的说法早已被人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书中有一个神奇的国家叫做“女儿国”。但《镜花缘》中的女儿国与《西游记》中的女儿国有着很大的差别。《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内无一男子,而《镜花缘》中的女儿国内本有男子,只是女性当道,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文中,林之洋因卖货给国舅府误被选为王妃。这王妃可不好当,首先得缠足,所谓“缠足”,就是裹小脚,当时的人以“三寸金莲”为美;
可怜的林之洋裹得十脚趾都烂了,化为脓水。

这虽是夸张,但他所受的痛苦难道古代妇女没有受到过吗?但又有谁可怜过她们呢?作者通过描写林之洋的痛苦,让读者从古时候女性的立场去体会缠足等种种陋习的残酷和丑恶,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男女不平等现象的讽刺与悲愤。

除了女儿国,文中还提到了许多神奇的国度,其中,有一个国家让我印象很深。那里居住着许多“笑面虎”,个个虚伪狡诈,有两副面孔。这个国家叫做“双面国”,唐敖一行人来到了双面国,当国的人面对儒巾绸衫的唐敖和颜悦色、满面恭谦,却对旧帽破衣的林之洋无情无绪、十分冷淡。唐、林二人很疑惑,便交换了衣服,再次上前询问;
结果当国的人对身穿绸衫的林之洋变得亲切,对唐敖则冷眼相看。看到这里,我感到十分的“悲愤”;
现在的生活中,也有不少像这样的人,他们面对人的态度仅仅取决于他人的富贵程度,这样的虚荣难道不是很可悲吗?前段时间,有个国外的网友做了一个实验:一个漂亮的小女孩上街求助,许多人都给予了她帮助;
但当这个小女孩变得灰头土脸时,人们却视而不见。这样的虚伪,和“双面国”中的人有什么区别呢?作者通过描写当国人们的态度转变之大,深刻地讽刺了当时人们的虚伪和虚荣。现在的生话中,我们也应当放下虚荣心,这样社会才会变得更真诚、更友善!

通过阅读《镜花缘》,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应学习黑齿国人民的好学上进,学习君子国的谦让;
同时也要杜绝像淑士国的酸腐吝啬,像无肠国的贪婪刻薄。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和平、越来越向上!

《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所作的长篇小说。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一起来看看《镜花缘》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谢谢!《镜花缘》读后感一

读了李汝珍的《镜花缘》,我非常有感触。

作者李汝珍对疆域沿革感兴趣,对八股文十分不屑,学识渊博精通音韵。可清代并不是有才华就能当官。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李汝珍通过丰富的想象,创作了这部名著——《镜花缘》。

文中的前五十回写的是唐敖、林之洋和多九公出海,还有唐小山寻父的经过。后五十回写的则是众女子应考。

全文中,我认为最有尊严最值得我崇拜的人,便是唐小山。

唐小山原是天上的百花仙子,因为在王母娘娘的寿宴上与嫦娥发生争执,便发誓百花都会有该开之时盛开。可新月狐转世成武则天的一冬日,醉酒下旨百花齐放。可百花仙子正在与麻姑喝酒下棋,不知此事。其余九十九位仙子只好听旨,开花。事后,百花仙子按照赌约下人间,却不肯给嫦娥扫地,只好转生为秀才唐敖之女。

唐小山原本可以为广寒宫扫落花三年,可是她却认为这不是她干的事,有损脸面,便下凡去了。

最让我吃惊的便是嫦娥了。原本嫦娥在我的印象里是为救长生不老而吃药的可怜女子,孤独寂寞地待在广寒宫。而当我看到嫦娥告诉要下凡的新月狐:要让百花齐放,以显威名时,她便不是那可怜的嫦娥了。每个人都有两面,善与恶。在本书中,嫦娥阴险、狡诈,与聪明正义的唐小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也因为对比,使唐小山更加成为了本书的正面人物。

这本书通过了唐敖在外几十个国家的游历,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不良现象,讽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批判了品质恶劣和行为不端的人。

虽然这本书是作者是想象出来的,但是没有一个世界是一个人凭空,毫无依据幻想出来的。这本书讽刺的东西,也正是这个社会所讽刺的东西。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她可以美,但不能完,不能纯善或纯恶。如嫦娥与唐小山。

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这个世界是善恶的。

《镜花缘》读后感二

三月初三那天,各路神仙都去昆仑为王母祝寿,百兽、百鸟跳、唱了一阵,嫦娥对百花仙子说:“今天是王母圣诞,你应令百花齐放,既可增加气氛,又可以助长酒兴。”众仙听了,连声称“妙”。百花仙子却以“花开有序”为由拒绝了。于是,百花与嫦娥在众人面前打下一赌:“如果下届有一位帝王能够使百花齐放,那百花仙子就被贬下凡间。”正巧心月狐要托生为帝王,嫦娥就对心月狐说:“你若能使百花齐放,那天下万紫千红岂不更加好看?”心月狐想了想,答应了。心月狐托生在武家,取名武则天,后来当上了不可一世的女帝王。

一日,天空忽降鹅毛大雪,武则天赏雪饮酒,乘酒醉之际,下召令百花齐放。偏偏这时百花仙子在与麻姑下棋,众花无从请示,又不敢抗旨不尊,只好乖乖开花。玉帝知道后,龙颜大怒,把百花仙子与其他九十九位仙子一同贬下凡间。百花仙子托生在唐敖家,取名唐小山。因遭奸臣陷害,唐敖被革去功名,与他妻子的弟弟林之洋与舵工多九工一同出海经商,临行时神仙托梦,要他去海外寻找失落的十二位花仙,从此,他们开始了在海外的冒险与寻觅。

作者沿用了《山海经》中国度的名称:“大人国”国民脚下的彩云、“君子国”国民的君子风度、“两面国”国民天生的两面脸、“翼民国”国民长五尺的头、“犬封国”国民的狗头、“深目国”国民长在手心之中的眼睛、“劳民国”国民终日摇摆、劳碌不停的生活、“豕喙国”国民只会说谎话的嘴、“无肠国”国民吃饭的传说、“女儿国”国民女子当政、男子为妇的传统……无一例外的反射出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自私、虚骄、奢靡、吝啬、作伪、狡诈。同时也显示出作者对生活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的渴望。

《镜花缘》这部优秀的书籍犹如一面心灵的明镜,不但可以照人,也可以照己。

《镜花缘》读后感三

《镜花缘》是清代著名的神魔小说,是作者在海属地区采拾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消磨三十多年层层心血”而写成的。《镜花缘》共计一百回,故事以百花仙子为首的一百位花神因奉武则天诏令在寒冬使百花开放,违犯天条,被贬下尘世为开端。其中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小说前半部分主要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游历海外三十余国的奇异经历,后半部分主要写由诸花神所托生的一百名才女参加武则天所设的女试,及考取后在一起饮酒游戏、赋诗谈笑的情景。同时,又自始至终贯穿着维护李氏正统、反对武则天篡政的线索。

《镜花缘》一书的命名取意于“镜花水月”一词,蕴涵着对于人生空幻和哀悼女子不幸命运的意识。作者用漫画式的笔调,通过夸大和变形的手法写出了社会的丑恶和可笑,也写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但是由于故事发生的场所都是虚无缥缈之地而情节又是及其荒诞离奇的,所以作者借此来揭示的当时的现实生活,给读者的感受主要是滑稽可笑而不是严峻和可悲。

千奇百怪的国家,千奇百怪的风土人情,千奇百怪的事情,都如一场梦一般。故事中的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时而语调激昂,似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想象,时而语调低沉,似作者对人情世故的反思。作者独具匠心的通过对虚幻世界的描写,无情的讽刺的现实社会的黑暗虚伪,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走出书本,看看人生有时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外表看来很美,但是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和拥有。

镜花缘

说起这本小说也本是无心,并非执意要去看的,刚看完《二十年目睹之怪

现状》恰逢要从网上买一本专业课的书。在亚马逊买的,为了节约那5元钱的邮费,也就顺便找了一本售价10元钱左右的小说最好是明清时期的最好,也就有了读《镜花缘》这一缘由。不敢读的太快,怕忘记的也快。从18号至今12天才读完

可能是章回小说的缘故也没有序言,也对故事没有大概的了解,只是大概

铺垫出谪凡神话的框架。略谓天星“心月狐”下凡为武则天,称帝之后,于寒冬下令“百花齐放”,时百花仙子正与麻姑弈棋,不在洞府,所辖众花神不敢违背武则天旨意,先后绽放,惟牡丹后放,被贬植洛阳。天帝以百花仙子错乱阴阳,“呈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将百花仙子同九十九位花仙谪降凡尘,需遍历海外,遭险逢难,方可完劫。这本书确实像人们所说,有点《西游记》的感觉,估计这朽反应的和《西游记》差不多,但肯定没有《西游记》写的好那是必然,但是也不防读一下。其实《西游记》我也没有读过文字型的。上次张冠不说,我对他要反映什么还真是不太了解 。虽说我不喜欢那种灌输的思想,但是个人的理解能力实在是很有限,结合大家的领悟,不一定说就是完全相信别人所说的都是对的,一本不说的初衷只有作者本人知道。那些个推断谁都不知道哪些是对的。但是正是每个人的个人推断给了后续读者更多的吸引力,想知道前人的那些推理果真是那样吗?那个年代大兴文字狱,写出来的东西要想回归到那个年代的对应。估计得一层一层的掩饰,不然这种反叛类的,想推翻当朝恢复前朝的想必早被他的对头以乱党的名义在监狱里度过余生了。

在读了一部分后,百花已经下凡,故事也就开始了,于是就有了像西方的

《格列佛游记》一样写文士唐敖的海外游历,这是《镜花缘》最受瞩目的一部份。旅行中见闻多出自《山海经》、《博物志》等古代地理博物小说并加改编,既讽刺时事,也呈现某程度的乌托邦理想。百花仙子托生岭南文士唐敖家,名唐小山。唐敖科名蹭蹬,心灰意冷,遂生出世之念,乃随妻兄林之洋与舵工多九公出洋贸易,三人游海外诸国,览异闻奇景。途中经历了“君子国”,这里的人用我自己的话来说什么都是好的,没有人投机取巧,可能就是古人所说的大同社会吧、“大人国”此国与君子国不同 “大人国”人的脚下有云彩,好人脚下是彩云,坏人脚下是黑云,当然这就会有这一种神奇的现象,大官因脚下的云见不得人而以红绫遮住想一想这要是在现代,那不是有很多人都得遮住了、“欲高门弟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可见“淑士国”之人各个都重视学习文化,用现在的话应该是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吧、“黑齿国”人不可貌相,多九公在“黑齿国”过于高看自己的才能被两黑女用韵律把不懂韵律的多九公用韵律“吴郡大老倚闾满盈”(每两个字连起来读就是问道于盲)、“白民国”的人愚笨的很竟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读成切吾切,以反人之切。害得多九公还以为那些人像黑齿国那样以韵律取笑他、穿胸国"的人心歪、在“两面国”里的人前后都长着脸,每个人都有两个面孔,前面一张笑脸,后面浩然巾里藏着一张恶脸,这些人都虚伪狡诈。、"翼民国"的人头长五尺,都因好听奉承而致、"结胸国"的人胸前高出一块,只缘好吃懒做。"犬封国"的人长着狗头。"豕喙国"的人长着一张猪嘴、“伯虑国”整日忧虑,尽然不敢睡觉,怕睡觉后就一觉再也醒不来了,也就导致了那里的人20岁时就已经很老很老、“结肠国”、“长人国”、“劳民国”、“不死国” 还有很多国,也就不一一

做以介绍“女儿国”“女儿国”里林之洋被选为女王的“王妃”,他被迫像当地妇人一般穿耳缠足、“轩辕国”、“跂踵国”的人僵化刻板等地,也遇见鲛人、蚕女、当康、果然、麟凤、狻猊等奇异生物,并见识许多奇风异俗,如女儿国“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
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
君子国“国主向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人民互让有礼,“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于旅途中,唐敖不仅次第搭救流落海外的“十二名花”,更陆续服食蹑空草、朱草等仙家异物,有负重、跃高之能,也坚定其出世离尘之念,最后入小蓬莱成仙。

父亲的一去不回,唐小山为此找寻父亲,与舅父林之洋等再度出海,历经

许多磨难,抵达小蓬莱。在镜花岭下收得唐敖书信,命小山改名唐闺臣,可是却神奇的看到了别人眼里看到的都是蝌蚪文唯独她看起来是楷书的天书,写了将来妇科的前一百名,而且都写了各自的判词。唐闺臣返国参加女科,希望考完女科后能与父亲相得一见。后来的后来其实很乏味,我也不愿多写,因为很多都是做诗,我也看不懂,还有就是做灯迷,给出了解释,我还是得借助于百度才能略懂一二。那些才女们写个聚会都用了好几回。就算是酒令每人行一令,也得一百令。很长一个篇幅,不得不说作者的文学确实很厉害。而且在整个文章中有很多药方,想必不能是假编的应该能行的通。作者在才女们相会中也写了古人们的娱乐生活,像马吊应该说就是现在的麻将的起源吧。双陆(就是现在的飞行棋,不过他们的玩法好像已经失传了)还有很多。还有一回专门是讲占卜的,很想学,但是看起来文字我还是很不理解,于是我也就放弃了。里面也讲了那时候如何计算乘法。如何计算质量,但是我百度了一下,也终究是没有学会。以后百度百度看看这些古人们倒底是怎么算的。后边的东西对我来说确实有点很无聊,本来就是半现代半古文的我就看不懂,上百首诗,成千个灯谜,还有许多酒令。一堆规则。总之就是能力有限看不太懂。

最后也有点当时社会的背景出现了,那就是武则天退位,皇室也改周为唐

了小说最后写唐功臣后代举义兵勤王反周,攻克酒色财气四关实际上也说了世人如果能放的下这些功名,利,美酒,财以及很多人的无限的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受任何人的控制。看来放的下的思想在以前的以前就很爱人的推崇的,最后斩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于城下,天下复归李唐,中宗继位。

小说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有一定的说法的。论文才唐闺臣应当第一,可是武

则天觉得名字不好,排唐排在了11名,而且一定要姓周的排在姓唐的前面,寓意周胜于唐。也许杜撰人物故事,总是夸大了个人的能力。例如狄仁杰,我在想如果真有那么神,那么那个朝代确实很产神人了,但是看完丝毫没有别的意义,单是让元芳你怎么看成了一句流行语。但是虚构的神话小说,人们明知道那是虚构的很厉害人们还是愿意去看,与其说是虚构的很厉害,倒不如说间接的不能再间接了,那样也不太容易给当时的人识破成反这会分子,也就给起越来越多的多读,对于作者的思想产生了一种好奇,给人们对当时的真实留下了一种猜测。总比直接灌输要好的多,看一遍看来是无法看出什么内涵了,感受很浅,小说看来不读个三五遍真不知道作者的真实想法,好在我不是一个探究的人,只是喜欢了解一下故事。不要去掉那层神秘的色彩,那样生活就会有一种希望,有一种朦胧,这也就解释了我们明知道很多东西实现不了,可是我们还是愿意去追寻。因为那只是一个航标。我们并不定要达到。

镜光能照真才子,花样全翻就稗官。若晓得这镜中全影,且待再读个几遍再说哇哈哈。

《镜花缘》读后感

导读: 《镜花缘》读后感

文/刘奥宛

假日期间,我读了一本好书—《镜花缘》。这本书是我生日时妈妈送给我的,我非常喜欢。因为它歌颂了好的才华,反映了女子在生活中的地位上的平等要求。

《镜花缘》这本书前部分主要写了唐敖、多九公、林之洋乘船在海外多国游历的故事,后部分则讲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参加考试高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破酒色财气,还大唐江山”的这一部分,被作者李汝珍写得非常有趣。讲了武则天的几个侄子武三思、武四思、武五思、武六思分别镇守都城的东南西北四个重要的关:酒色财气。然后派了许多大将去攻破这四个关,这个过程非常有趣,听我来给你一一道来:比如说攻气关的时候,折了许多大将,最后也是得到仙人的提示,才成功攻破,那这个方法到底是什么呢?非常好笑,就焚香、沐浴、然后再在一张纸上写一个字“忍”,最后还要供奉一个人的神像,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初唐时期的著名大巨,中国忍界的代表—娄师德。经过这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才得以攻破气关。最后三个关的攻破方法跟这个关也基本一致。

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心潮澎湃,一方面是对作者李汝珍的敬佩,另一方面便是对女性的同情。因为在科举考试后,各花仙子基

本上都结婚了,而且嫁的郎君都是来攻破四关的文武百官。在攻四关的时候,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所以伤亡无数,这些才女也不知不觉的都成了寡妇。最后也都为自己的丈夫殉情了。所以我对女性有深深的同情。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常常有重男轻女的不平等的观念,详细地来说就是重视男性的权利,而把女性定性为男性的附属,并限制她们发展个人才能的机会甚至人身自由。在古代就有很多例子,比如皇帝传位只传给儿子,女子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大臣全部是男子,身份尊贵的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女生要裹脚… …其中就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男子三妻四妾,所以我认为男子对女子提出忠贞要求,而男子自己不做到忠贞,是不对的。

另一方面,我敬佩李汝珍是因为他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因为《镜花缘》其实就是反映了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你说这是一位女子写的,倒也没错,这可能是女孩的控诉,但李汝珍是一位男子,所以他自己的那个时代其实是非常先进的。

最后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感概:作者李汝珍的写作手法也可以与《西洲记》、《封神榜》媲美。他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笔嘲讽了一些人,又用漫画的手法用一些例子嘲讽和批判了种种品质恶劣和行为不端的人们。

最后总结,《镜花缘》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好吃懒做,是得不到好下场的,人都有两面脸,阿谀奉承是不行的……希望同学们能买来这本书好好看看,因为它是一本好书。我爱《镜花缘》!

镜子读后感(共20篇)

花读后感(共14篇)

《冰雪奇缘2》观后感

菊花读后感(共10篇)

花园读后感(共11篇)

推荐访问:读后感 镜花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