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好习惯储存好习惯

  储存好习惯 利息用不完

  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会”上,为中国公民出境后的不文明行为“会诊”,居然成了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游客总是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的坏习惯更是数不胜数。吃自助餐:我们有的同胞眼大肚子小,盛的时候抡圆了膀子,结果剩下一大堆;还有的吃完饭,用叉子剔牙,举把叉子使劲在嘴里剜……

  为什么总是会有中国游客到国外给中国人丢脸呢?“两会”代表们经过“会诊”得出了结论:在国内养成的不良习惯是不文明行为的“病根”。“两会”代表们批评的不文明现象固然多数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但与他们从小受的教育与环境影响是分不开的。更让人忧虑的是,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必将深深地影响着下一代。

  在德国,即使是喝醉了的酒鬼也不会随地乱扔酒瓶人类行为70%以上都是习惯行为

  有一个中国博士曾经对德国的酒鬼做了细致的观察:他发现在德国即使是一个喝醉了的酒鬼,他也不会随地乱扔酒瓶;而是摇摇晃晃,为手里的空酒瓶子寻找垃圾箱;找到后还会努力定定神,仔细看一下垃圾分类,再把瓶子放进去……这就是典型的习惯行为。心理学对“习惯”的准确定义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链接”。北师大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林崇德曾对习惯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习惯就是心里痒痒的感觉。好比爱逛街的女人看见商场就产生一种心里痒痒的感觉,就想赶紧去逛,不让她逛,她心里就会难受。因此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研究表明:人的行为70%以上都是习惯行为。所以我们说:习惯太重要了,我们的教育要想有效,就一定要让其养成良好习惯。德国人为何那么守规则?从不做闯红灯等事?从小所受的行为训练使然。

  儿童时期习惯决定人格,成人后人格决定习惯;好习惯终生受用

  比如说,我们要想培养他们在申奥期间,显示出中国人人文奥运的文明,其实就从抓他们如何能文明地待人接物开始———先学会像西方人那样“微笑待人”。其实微笑就是一种从小培养的习惯,你会发现,欧美的人微笑很多,而中国人则不然,脸上总是木木的。其实微笑就是一种文明的习惯,我觉得每个人脸上总是充满笑容的国度更给人和谐社会的感觉。

  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指的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日本教育家甚至提出:“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习惯的培养是终生的过程,但为什么大家都强调要从小抓起呢?因为年龄越小习惯培养越容易,就好比一张白纸更易着色一样。儿童时期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养成好习惯,终生受益;养成坏习惯,终生受害。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

  因此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儿童时期习惯决定人格,成人后人格决定习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习惯决定人的命运,这也是我们这项研究的意义。

  习惯的养成一般需要30至40天,中国的习惯教育重说轻做太粗糙

  孙云晓说,其实很多中国父母和老师都知道培养习惯的重要性,为什么很多孩子的好习惯却未养成呢?这是因为习惯的养成是有规律的。许多中国父母当孩子犯错时,常会说这样的话:“我都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还……”其实这句话里面就暴露了家长的错觉和认识误区:行为习惯一定是训练出来的,而且是反复、坚持训练出来的;通俗的讲“习惯就是‘习以为常’”,而绝不是说教出来的。

  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犯了错误,当他自认为认识到错误时,就去找老师道歉。当这个孩子对着这个有着4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鞠躬时,老教师发现他的“鞠躬”只是把头一点,然后说“我错了……”老教师说:“你这是点头,不是鞠躬。”然后老教师面向他站正,对着他深深地弯下腰去……其实,许多人说了他许多次,他也自认为做了许多次,但到此时为止,他才第一次真正知道什么叫“鞠躬”,什么叫道歉。这说明我们平时对孩子提了很多要求,但其实孩子根本就不知道正确的到底该怎么做。

  我总结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简称“加减法”。想培养好习惯,就让好行为不断重复,重复越多、习惯越牢;改正坏习惯,就逐步减少其坏行为……你不可以指望孩子有了坏习惯,能够一刀斩断;因为这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研究甚至表明,你越禁止越激起其反叛,比如你越不让他看电视他就越要看。这时你不能采取关电视等“硬”方法,而应采取“递减”的方法,逐渐减少其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比如原来一天看3小时,现在每天看2.5小时,然后是每天2小时、1小时……儿童教育就是“三分教、七分等”,只能慢慢来,等着他慢慢成长。

  好习惯不是高谈阔论

  孙宏艳告诉记者,我们之所以花费5年的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完成“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多年来,人们经常责备学校德育的失误,认为学校德育在辛辛苦苦地培养“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毫无疑问,中国的教育是很重视德育的,但是为什么却收效甚微呢?我想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教育者们把德育当作了一门知识,未成年人们靠死记硬背和高谈阔论来获得高分数,而没有结合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和特点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没有把德育落在实处。比如,有的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评为劳动标兵,回家却把运动鞋、臭袜子扔得到处都是,或者对妈妈不礼貌地喊“快给我洗校服,我明天还要参加区里组织的劳动标兵颁奖呢!”还有的孩子在环保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但没有看着的时候用完自来水却不关水龙头。也有的孩子在自己家里干干净净,却把垃圾扔在楼道里,或者有的孩子对自己家的宠物宠爱有加,对路上的乞丐却横眉冷对……之所以产生这些现象,主要还是因为德育的知行脱节。作为成年人,我们没有很好地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远离他们的生活和感受,我们对孩子们说的话,常常是大话空话。这样,道德教育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怎样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方法加习惯

 有个年轻的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工作,工作条件不错,待遇也不低。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规定了伐木范围。他很珍惜,下决心要好好干。

 第一天,他砍了18棵树。老板高兴地说:“不错,就这么干!”这个工人很受鼓舞。

 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只砍了15棵树。

 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仅砍了10棵树。

 这个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

 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

 “磨斧子?”年轻人悔悟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竟忘记了抽时间磨斧子!”

 没时间磨斧子

 一要有条理

 二、随时学习 随时读书

 三、学会预习

 2、预习,通常分为三个阶段(预习三部曲)

  (1)、预习第一阶段

  先把教科书通读一遍,在不甚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上课时就针对这些疑点提出问题,直到了解为止

  (2)、预习第二阶段

  研究课本后的问题或习题,将它们解答出来,上课时将答案与老师讲解的正确答案对照。

  (3)、预习第三阶段

  利用参考材料,将没有学过的内容(后几课)做一番预习,能做到这一部,不仅预习的兴趣会迅速增加,而且预习的功夫也会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当然在预习阶段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你得立刻回过头来复习以前的部分,所以“预习”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复习”因素,兼有双重功能。正如有人曾说过的“七分预习,三分复习”。

 四、重视听课

 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观测研究发现,学习不好的学生有一个通病: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方法错误,课堂学习效果差。

  学生最宝贵的时间就是课堂时间,不仅仅是它占用的时间多,更重要的是,它有老师的讲授。学生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课堂听不好,课后花几倍的功夫也达不到课堂的效果。一次、两次还无所谓,次数多了就不好办了。在此,我们明确地说,学生不会听讲,不会上课是不可能学习好的。要想学习好,必须先解决上课方法的问题。

  有那么多学生,上了多年的课而不会上课,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学习也没有学好,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啊!天天上课,却不会上课,多么令人悲哀啊!刻不容缓,快帮帮他们吧!

 怎样上课效果好?

  1、做好上课前的物质准备、身体准备、心理准备、知识准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也同样如此。要想上好课,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即物质准备、身体准备、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它们是上好课的基础,绝对不可缺少。有些人上不好课,就是因为准备工作没做好。

 怎么做好这四方面的准备工作,我们在讲座中介绍。

  2、抓住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抓重点听课法

  一说上课注意听讲,有的人就认为上课就要一点也不溜号,自始至终都注意力集中,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人的有效注意时间很短,一般在30分钟左右,我们不是想办法不溜号,而是想办法在老师讲到重要知识时不溜号。怎样做到呢?

  3、具体做法-眼到 耳到 脑到 口到 手到

  每堂课的45分钟我都是集中全部注意力,做到五到。高效率地听和思考,往往当堂就能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内容。”

  4、上好课的十大秘诀

  成为听课高手

  一个学生抓不课堂,不善于向老师学习,要想学习好是很难的。课堂作为学校最重要的教学阵地,不仅是时间占有多,更重要的是有老师讲授。他们一般都知识丰富、扎实,方法多样,认真负责,作为学生,必须学会跟教师学习,学会上课,只有这样才能最快地进步。我们从十个方面谈到了错误的听课方式及其危害,也指出了正确的做法。望大家看到后参照自己,努力提高,成为听课高手。

 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关于高效率上课的方法。

 效果:

  1、学会做好上课前的物质准备、身体准备、心理准备、知识准备

  2、掌握抓住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抓重点听课法

  3、学好做到-眼到 耳到 脑到 口到 手到

  4、掌握上好课的十大秘诀 成为听课高手,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取得最大收获。

 五、制定目标(焦虑)

 六、复习做题 3、复习的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

  (1)、复习第一阶段把课堂上学过的内容重温柔一遍、实际上,这是最愚笨的方法,很多人都是这样:“点到为止”,不求甚解,但总比一点都不复习好得多。

  (2)、复习第二阶段

  把课堂上学过的重点摘出来,整理在笔记本上,这并不需要太多时间。

  (3)、复习第三阶段

  做练习(这是加强应用能力的问题)

  总而言之,要提高学习能力,必须以听课为重,在预习和上课阶段,让你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然后利用复习,将学习的要点加以深入思考和整理,以提高应用能力。

 七 提高记忆力、

 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有一点我们都清楚,那就是在我们的头脑中,有一些知识是必须记住的,不仅要记住,而且必须记得清清楚楚。否则,我们就无法正常地进行学习。

 头脑中空空如也,拿什么去思考?怎样去理解?连必须记住的公式、定律、定理、法则都记不住,怎么解题?又怎么能提高学习成绩?

 而且,要想掌握新知识,必须有已记住的大量的旧知识作支撑。因为新知识只有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掌握。不记住学过的知识行吗?

 结论:在学习方法的投入上,投入一,至少得十的回报。如果学习方法不科学,在学习时间的投入上,投入一,得一的回报就不错了。

 九、总结与忠告:

 一、要重视自学。由于现代社会的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旧知识和旧技术的老化周期日趋缩短,“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不仅有助于学好中学课程,而且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二、要重视思考。俗话说:“多想出智慧”,“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说明我们要勤于思考。学习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只要在学习上勤于动脑,具有“锲而不舍”精神,才能学得深,学得扎实。

  三、要重视质疑。读书要有疑,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所以要学会质疑,提出问题。学问学问,连学带问。一个人要博学多才,既靠学又靠问。大胆地向老师提出疑问,不是愚笨的反映,而是追求真知、积极向上的表现。

  四、要重视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是掌握知识的规律,也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捷径。在学习中,要像攀登台阶一样,步步稳重拾阶而上,不断地借助“旧知”去获得“新知”,温故而知新,慢中求快,稳中求好。如盲目追求速度和数量,其结果必须是“欲速而不达”,多学而不获,事倍功半。

  五、要先预习,后听讲。对自感困难的学科进行课前预习是被动变主动的重要选择。通过预习,对自己能看懂学会的内容,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对已感生疏的有关旧知识,复习之后,可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对个人看不懂的难点、疑点,心中有数,便于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破难解错。对基础较差的学科长期坚持预习,就会逐步变被动为主动。

  六、要先复习,后做作业。知识是形成技巧的基础,只有知识掌握得正确,才能形成正确的技能技巧。保证作业不出错误或少出错误,迅速完成作业,作业前必须先读书,将知识很好地消化理解。很多同学不懂这个道理,也没养成这个良好习惯,总是急于完成作业。由于对知识理解不深,记忆不准,常常发生错误,从而降低了作业的质量。虽然增加了作业的时间,却没有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效果。

  七、要先自己用脑,后请教别人。实践证明,通过自己用脑学到的知识,印象深,记忆牢;即使有些问题自己用脑解决不也,仍须请教别人,然而一旦弄懂,其记忆效果仍然是深刻的。“信心比天才更重要”。自己用脑解决问题,可以坚定信心,锻炼意志,这就是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重要品质。

  八、要养成自我总结的习惯。每做完一个习题,要总结本习题有哪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一般解法或证法是什么,在运用基础知识方面有哪些重要技巧,通过练习对基础知识有哪些新的认识等等,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要学会绘制知识网。在学完一章或一单元后,应会根据教科书的内容,以某一原理或某一概念为线索,绘制知识网(也叫知识结构网),从而使自己能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

  十、要编制复习提纲。每学完一单元,要在认真看书的基础上,对本单元基础知识总结出简单的复习提纲,然后离开课本顺题纲默想或重点默写,力求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融汇贯通、准确熟练。对重要思路和推理方法及运用技巧等,要归类对比,转变为自己的实际技能。

 有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思想,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行为,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习惯,会有品德的收获。不管你现在有多少也许不那么好的习惯。只要我们常抓不懈,会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目标

推荐访问:好习惯的重要性 储存 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