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一读《终课前的涟漪》

自主探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一读《终课前的涟漪》
  
  作者/董旭午
  
  (江苏省泰州中学,225300)
  
  摘要:高明的教师总是很注意从教材实际和教学目的出发,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出发,精心设计课尾环节。洪宗礼老师就是这样,这终课前的一点一拨,真是山拔地、峰突起,既激起了学生层层思索、探究的浪花,又把学生引上了探索名篇名著的登攀之路,取得了课虽终而意不尽的教学效果。而学生课后的自主探究,应贴近其学习生活,问题适度且有价值,既要有益于学生学好文,更要有益于他们立魂做人。
  
  关键词:探究问题思辨
  
  还有几分钟就要下课了,课堂如湖水一样,又渐渐恢复了平静。
  
  忽然,风乍起,吹皱一池湖水。洪宗礼老师不紧不慢地问学生:“明朝末年,有个吊死在煤山上的皇帝,说说看,他是谁?”
  
  “崇祯。”
  
  “怎么写?”洪老师追问。
  
  “‘崇’是‘崇高’的‘崇’,‘祯’是‘礻’旁加个‘忠贞’的‘贞’。”
  
  洪老师板书了“崇祯”二字后,追问:“你们都知道明朝末年有个崇祯皇帝?”
  
  “都知道。”
  
  “早知道了。”语调里有明显的“问不倒”的骄傲。
  
  平素惜时如金的洪老师,今天这是怎么啦?怎么忽然在课堂里不紧不慢地扯起历史小常识来了呢?
  
  洪老师忽然幽默地说:“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学的《阿Q正传》里,却又冒出了个‘崇正’(板书:崇正)皇帝来了!同学们看一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课文上赫然写着:“……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奇了,怎么又冒出个“崇正”来了呢?
  
  《阿Q正传》是不朽之作,语文课本节选了其中的七、八两章。几节课里,学生热情很高,从各个方面提了问题。这一节课,是《阿Q正传》(节选)的总结课,洪老师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是“虽欲言,无可进者”,有的已悄悄地合上了课本,套上了笔套,静待下课的钟声响了。现在,终课前几分钟,经洪老师这么一提一点,大家又立即兴奋起来了,脑海中又激起了层层思考、探究的涟漪。
  
  “会不会是笔误呢?鲁迅先生也是人,不是神,他也难免有笔误……”
  
  “不可能有这样的笔误吧。鲁迅先生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就是第一次笔误了,那在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总会发现、纠正的。”
  
  “明朝末年的皇帝是‘崇祯’,这是历史常识,几乎人尽皆知。鲁迅先生不可能把‘崇祯’误写成‘崇正’。”
  
  这是一个涟漪。涟漪中闪动着思考、探究的光彩。
  
  “会不会是印刷排版中的差错呢?”
  
  “你的意见有两处站不住脚。仅凭猜测来解决问题,如同在沙滩上盖房子,这站不住脚;二是书下注释明确指出,‘崇正’就是‘崇祯’,可见,这不是什么排版的差错。”
  
  又是一个涟漪。学生的思维向着研究问题的科学性方向流动……
  
  “艺术不等于历史。《阿Q正传》中的‘崇正’,不等于历史上的‘崇祯’。”
  
  “艺术真实固然不等于历史真实,但是,艺术真实必须符合历史真实,而不能违背历史真实。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等,都是二者完美结合的典范……”
  
  这也是一个颇有生气的涟漪。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论辩性得到了实际的锻炼。
  
  此时,面带微笑的洪老师插了一句:“能不能从后文用‘柿油党’来代‘自由党’中得到一点启发呢?”
  
  一波才动万波随。
  
  立即有学生举手发言:“我以为,鲁迅先生把‘崇祯’写成‘崇正’,很可能是有深刻的含义的。课文里用‘柿油党’去代替‘自由党’,讽刺艺术的效果很好。我想,用‘崇正’来代替‘崇祯’,至少是对封建帝王的一种讥讽和嘲弄……”
  
  这差不多是一个漂亮的涟漪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教学论文 www.fwsir.com)灵活性、深刻性很耀眼地荡漾在这闪光的涟漪中。
  
  课堂像湖水一样,一层又一层地漾起了涟漪……
  
  洪老师听着学生热烈的议论,眉宇间绽露出由衷的欣喜。他抬腕看表后笑着说:“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崇祯皇帝’写成‘崇正皇帝’,这个问题,课外可以更深入地去读书研究。现在,我要说的是,像《阿Q正传》这样的名篇名著,它们都是一座座充满奥秘和魅力的艺术殿堂,我们对它们的认识,绝不是课堂里读几遍,问几个问题就能‘一次完成’的,需要我们去反复研读、反复探索。”说着,他转过身,醒目地板书了叶圣陶先生的读书名言:一字不宜忽,语语悟其神。
  
  这终课前的一点一拨,真是山拔地、峰突起,既激起了学生层层思索、探究的浪花,又把学生引上了探索名篇名著的登攀之路。
  
  作文讲究“豹尾”、“撞钟”,一堂课的结尾也应如此。高明的教师总是很注意从教材实际和教学目的出发,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出发,精心设计课尾环节。洪宗礼老师就是这样,于细微处兴波助澜,仅问一字,而余韵不尽,在学生的脑海中掀起了探求的巨浪,取得了课虽终而意不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都应如此。一节课甚至几节课下来,终不可能把课文的含意全讲完(也无需

[1] [2] 下一页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