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视导心得体会

市教研员来校视导心得体会

初春四月,乍暖还寒,阵阵春雷送来一场酣畅春雨,滋润了近一个多月来的焦灼和干燥。市教研室位世英主任莅临小教部语文组,对即将参加春季高考的13级小教专业的考前辅导复习出谋划策,进行了全面、有针对性地指导。语文组全体教师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并认真聆听、学习市教研员的指导意见。

崔玉松老师在13级小教1班讲授了《第二单元课后跟踪答案校对》的复习示范课。课堂氛围古朴写意,语言严谨风趣,能针对学生的实际,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从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的角度出发重构知识;
崔老师注意了对高考题的研究,向学生渗透高考意识,并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并能在追求有效教学的同时,也给与孩子们春风化雨般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学生认识到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也紧密相关。位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就本次视导的情况及目前13小教的复习进度和考前所剩时间,位主任对接下来的春季高考复习提出了宝贵意见:

1.分析近三年春季高考试卷,归纳考题规律,同类型题型比较,寻找共性;

2.针对考纲中涉及的记忆性知识——字音、字形、成语、文学常识、诗歌默写,可以将重点拟成讲义,打印出来给学生背诵(短时间内提高只能如此);

3.文言文复习,挑选重点篇目,翻译重点句子,着重落实特殊句式、词类活用。还要梳理常用虚词意义和用法。

4.现代文阅读以题型为复习线索。

A.现代文阅读题型主要有效果题、作用题、含义题、主题思想题。针对不同的题型还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及梳理同一题型的他、不同问法。

B.任何题型的解读都应以读懂文本的指导为前提。讲解一定要到位,整体把握文本,才可答题规范。

C.任何阅读题的思考都应该与主题相关联。(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5. 作文以专题设计进行教学。就目前的学生基础来看,可以设以下几个专题:
A.审题:避免偏题、跑题;

B.立意:找准写作的角度;

C.结构:谋篇布局

议论文:有“总论——分论——总论”式,有“总论——分论”式,有“分论——总论”式。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记叙文:行文波澜起伏,注重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最后卒章显志。

针对本次教研员提出的意见,我们对接下来的复习、教学进行如下调整:
分析近三年春季高考试卷,归纳考题规律,同类型题型比较,寻找共性;
再次基础上,搜集、整理典型例题、例文,有针对性地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此次专家视导活动,交流了经验,发现了不足,提出了问题,明确了方向,必将对最后复习冲刺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视导汇报材料

---改革创新

不断提升

新一轮课程改革一晃近十年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着课程改革发生着变化。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下面将我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情况汇报如下:

一、狠抓农村习作教学。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农村小学,由于信息的闭塞,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获取外部知识的途径实在太少,学校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不足,再加上上级强调处处以安全第一,教师不敢带领学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直接导致了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如同闭门造车。为此我校在XX年成功立项了一个市级课题—《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巧妙激发生活作文》。目前本课题研究正常,每学期课题组成员都能上一堂作文研究课。此外已成功出了4期《学生作文集》,效果好,学生写作兴趣大大被激发,教师辅导学生作文获不同层次奖多人次,学生的写作水平正在不断提升。

二、多媒体已能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自从配备了农远教学设备后,我校语文教师都能及时给自己充电,不断学习电脑知识,大部分教师都能熟练运用和操纵电脑,能将农远资源与自己的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充分发挥图书室作用,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

农村小学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这时图书室的作用就显得比较重要,我校配备了一名图书管理员,每学期将新增的图书进行分类整理,并及时做好图书的借还工作,正因为我校图书室的充分利用、发挥,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今年又新增了不少图书,正在整理之中。这些图书一旦利用起来,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将会再上一个台阶。

四、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我校要求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次校内公开课,上之前授课教师需提供一份教学设计草案,教研组长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大家献计献策,集思广益,共同磨课。然后授课教师结合备课情况再次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可上课。

五、努力实现着“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要实现主体性教学,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校语文教师力求做到点: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注重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
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在自学过程中老师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不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2.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师生们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首先,重视语言交流,营造合作学习氛围。农村小学生信息量少,口头表达能力弱,因此重视和加强农村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其次,组织实践活动,拓展合作学习空间。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与学生生活现实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拓展合作学习的空间。

六、改革创新

语文课堂具有很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创造的源泉和机会,因势利导,灵活地组织教学,用教材教而不拘泥于教材,不断地开发、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设计巧妙的提问,能够唤起学生“究根问底”的探究兴趣。“大疑则大进”,教师的任务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适时点拨,启发思考、讨论,集思广益来解决问题。其次,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就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七、困惑与思考。

新课改带给我们累累硕果,使我们农村小学教育发生翻天变化。但在可喜的同时,也留给我们一线教师许多困惑与思考:

.一年级上册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学会汉语拼音,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单看这两个目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任务已经很重。如果是农村小学复式班不知如何完成如此重的教学任务!

2.低年级的识字量大,教学任务重,备课时,不知用什么新颖的教学方法把那么多的枯燥、复杂的生字全部掌握。

3.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很强,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把握教学重点,自主地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语言将学习成果表达出来?实际教学中经常是“引”不出理想的效果。

4.如何处理教材与学生生活脱轨的状况?语文园地中“宽带网”、“展示台”,要求学生汇报搜集的材料,这空白面较大,学生难以完成。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距离,特别是边远的农村小学,有些内容是更本没办法完成。

5.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怕写,老师难教,就这两年我校的作文指导公开课来说,都出现一个问题,即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习作,尤其是在集中指导中,教师在此环节中不知该如何把握。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不在于形式上符合课改精神,而是要从语文学科特点上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视导报告

2009年11月10至12日,小学部一行6人按我院年初工作计划,视导了黄梅县一所幼儿园、四所小学(黄梅县一小、黄梅镇沙岭小学、黄梅县实验小学、苦竹中心小学),其中两所城区小学,两所农村小学。本人听课7节,其中6节语文课,1节思品课。下面谈谈我听课的感受和思考。

一、主要亮点

几位教师教态亲切,教学主线清晰,能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感受最深的是课堂返璞归真的气息,教师们基本树立了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意识,课堂真实、朴实、平实,没有心浮气躁,没有故作矫情,没有故弄玄虚。综观6节课,主要有以下亮点:

1、立足文本,实行有效拓展。

有的教师能立足学生的“惑”和文本的“白”,适时链接相关课程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学习过程。课堂具有一定的厚实感,富有情趣和意趣,小文本与大文本相得益彰,较好地实践了“用教材教”的理念。

如《落花生》一课,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教师没有空洞的讲解,而是在文本的重点处,寻找了一个很好的拓展眼,适时链接了有关许地山的背景资料,在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给予学生引导和点拨,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感知作者就是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了这句话深刻的内涵,体会了做人的道理。这样既顺应了学情,突破了难点,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

2、授之以渔,渗透学习方法。

教师打破了老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了学生学读书的思路,注重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如《落花生》一课,教师自始至终注意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用“看详略,抓重点”的方法,略学“种花生”部分;
用“看详略、看内容、看目的”的方法学习“收获节”部分,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习得了受益终身的读书方法。

3、多法感悟,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层对话。 (1)扣重点词句,品析感悟。

几位教师都能抓住文本中的重词语段,引导学生“品”重点词,“悟”关键句,读中悟,悟中读,读而思,思而读,披文入情,由情悟文。学生的发言有个性的张扬,灵性的涌动,体现了较好的语文素养。

(2)填补空白,想象感悟。

可以说,“空白”是文本内容最丰富、情感最充沛之所在,也是学生驰骋想象、尽情感悟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弦外之音。如周甜老师执教的《孔子拜师》一课,教师善于捕捉文本空白点,让学生补白想象,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孔子的名言说说孔子是怎么学的;
扣住“毫无保留”一词,引导学生想象老子是怎么教的,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隐匿于语言背后的世界,通过填补这些空白形成一种“熟悉的陌生”。

(3)联系生活,移情感悟。

教学中,教师把语文学习同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建起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如《匆匆》一课,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针尖上的一滴水”是多么渺小,朱自清先生逝去的八千多个日子是“针尖上的一滴水”,那我们小学生经历的四千多个日子在时间的流里,该是何等的渺小。如《孔子拜师》一课,扣住孔子的话“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与文本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阅读因充盈了鲜活的体验而引人入胜。

4、重视语言训练,创设语言实践活动。

语文是“学语习文”,其本真是教会学生理解母语和运用母语,语文教学千万不能“得意忘言”。语言文字训练虽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和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把语言文字训练与课文内容的感悟融为一体,突出语文姓“语”的特点,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可喜的是,几位上课老师都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课文,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思维发展上,在课中都进行了平实、朴素、多维的语言训练。如《孔子拜师》一课,教师让学生想象孔子和老子见面的情境,并分角色创造性地复述人物的对话,再现当时的情境,感悟孔子和老子的谦和知礼,让阅读过程成为语言训练的有益载体,让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语言和精神实现了同构共生。《落花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教师让学生用“居然”说话,并相机设问:为什么是“居然”?把语言训练和文本的感悟融为一体,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维和语言训练。《匆匆》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徜徉在语言的溪流中,尽情感知语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抓住文中语言典范之处,让学生赏读、仿写,以读学写,以写促读,充分挖掘了语言的“增值”价值,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5、以评促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有的教师善于捕捉积极的“评价点”,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例如《匆匆》一课的教学评价很有特色,真正起到了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一是评价主体多元,除老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外,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行走在“最近发展区”,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探讨、相互砥砺的学习氛围。二是老师在评价时,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如:你为什么这么读?以此暗示读书的方法和要领,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二、引发的思考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最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在收获惊喜的同时,有的课堂也引发了我以下思考:

1、有的课堂容量太大,教学内容泛化,教学目标的制订不切实际。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因此,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内容,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2、教学问题的设计不够精妙。有的过于宽泛,指向不明;
有的过于琐碎,缺少思维的深度。此外,有的提问时机也不适当,不能顺学而问,有些生硬。

3、阅读教学的层次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无定法,教学有法。精读课文教学一般可分四个步骤: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有的课没有体现出由整体——部分——整体、由初读——品读——美读,由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熟读成诵的读书过程。有的课还步入了“读”的误区:重读轻阅,甚至只读不阅,用“书声琅琅”代替了学生的静思默想。

4、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少。教师设问多,学生质疑少。对文本的分析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不要急着把自己的观点、编者的观点告诉给学生。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多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能入境了吗?动情了吗?要多问学生:“你感觉到了吗?”

此外,有的老师为了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在精读时,先围绕“你喜欢文中的哪些段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然后不顾课文段落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让学生孤立地进行所谓的“研读”。这样做,看似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其实学生是不可能深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也不会真正习得课文的语言文字。西方一位美学家说:“当你只欣赏花瓣的时候,你便失去了花的美丽。”字词句段篇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旦脱离语境,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

三、建议

1、明确课时目标,找准起点,突出重点,让学生学有所得。 (1)要重视对学情的分析,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找准学习起点。

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备课观,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教学、设计教学。教师要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期望,把握学习起点,从学情实际出发构思教学过程;
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和生活视野,了解学生对特定单元主题的兴趣和理解,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阅读的兴趣点、心动点以及阅读的盲点。许多课文无明显的“文眼”可寻,我们可以从学生阅读时所产生的疑问、困惑入手导读课文。

(2)要加强对文本的解读,认真领会编者的意图,确定教学内容。

文本解读是教学创新的第一要务,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决定了阅读的质量和对话的深刻性。有位特级教师说过:“要在文字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来读„„”教师要对文本做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和深读,要参透文本之中的情感、文本之中的意味。

“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教得准比教得好重要!文本是经过编者精心加工的,价值导向基本是明确的。要重视把握文本既定教学内容,把解读重点落在细读文本、悉心领会编者意图上,思考文本已定了哪些教学内容。课文从三个层面显示了基本内容:一是组前“导学提示”提示主题内容。教师要了解单元编排体系,从整体上解读、把握教材;
二是课后思考练习题提示了本课教学重难点。教师要对照思考题,落实重点句段的教学;
三是单元综合练习。

教师要准确把握编者的意图,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剔除枝蔓,突出重点,科学、合理地安排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一课时对所用内容来个“一网打尽”。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

(3)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问。

阅读需要问题指引,问题来自阅读。好的问题提纲挈领,具有思维的价值,沿着问题指向,阅读就会有一条清晰的线索。

教师要“少问”。提问要力求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处处涉及。一堂课比较彻底地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

教师还要“善问”。问题的设计要有极大的包容性,要有较大的覆盖面、穿透力、挑战性,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要问得适时,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巧妙发问。其次,要问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①抓住兴趣点提问,激发动机;
②抓住疑难点提问,生疑解疑:③抓住发散点提问,训练思维;
④抓住空白点提问,激发想象。

2、立足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我们老师要淡化自己,突出学生,不能满堂讲、满堂问,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要重视“有为”,也要看到‘无为”,有所为有所不为。

(1)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其质疑问难。

教师要把发现探究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读中生疑,读中质疑,读中释疑;
要鼓励学生提出真实的问题,并以学生的真实问题为根基,因势利导,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引领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我们可以围绕文章的重点段,引导学生质疑,如“读了这段话,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筛选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释疑。

(2)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线,让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读书要给足时间,加强指导。要体现读的层次性,整体感知时,要读正确、通顺,自读自悟时要读出理解,回归整体时,要读出感情;
要体现由读出意到读出情到读出神的训练过程。要把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把感悟语言和理解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亲历对课文从陌生到熟悉、由不理解到理解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潜心会文,细细地品读,默默地思考,慢慢地感悟,要在读中引导学生浸润到文字里面去,触摸语言的温度和色彩,体会作者内心翻滚的情感波澜,不要急着把学生往结论上赶。把贴标签式的结论告诉学生是容易的事,但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只会造成学生认识的表面化,助长浮躁心理。要引导学生多亲近文本,在文中“多走几个来回”。只有充分展示过程,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充分储备,学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才会充满生命活力。

课堂上,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话语权”,要引导学生个体与教师、与同伴、与文本、与自我进行充分的对话,走进文本深处,寻找多元理解,并在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中,互相倾听、吸收、交融,达到心灵的沟通,视界的融合,促进自我的不断完善。

(3)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给别人看的,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每节课的40分钟都要使学生有收获,有提升,要让学生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一个真实的课堂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并把错误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没有过程的教学是架了空的教学。

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一节课结束了,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这节课老师努力了,学生付出了,回报是什么?你课上的热闹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拔节声吗?

3、优选教学策略,演绎高效的语文课堂。 (1)媒体的合理性。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用,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要讲经济与效率,要该出手时再出手——精用。多媒体的运用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服务。这次听课,有的老师没用多媒体,但课堂依然不失精彩。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点:媒体现代化不等于教学现代化;
课件演示不等于教学活动;
好课件不等于好课堂。让我们给孩子更多的思维的空间,想象的天空吧!

(2)“自主”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意的是自主不等于自由,不等于自会,不等于不要老师的教。有效教学必须追求“真实的主体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给足时间,保证学生真正参与,并指导讨论的方法,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有效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辩证关系。

(3)课堂的生成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不在于教师能预见到所有教学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开放的场所,它不完全受教师事先的主观设计所框定。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常常会出其不意地闯到课堂中来,这正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本质属性,可能蕴藏着可贵的教学价值。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写夜间思。冗繁消尽留清瘦,待到生时是熟时。”教学进程中的灵活调控,是教师主导作用、教育智慧的最佳体现,是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艺术的完美结合。教师有效的引导与调控,往往使教学“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往往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心领神会”,往往表现为师生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情感的交融。

课堂需要美丽的生成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我市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以便巩固在教育质量年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及时发现在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反思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我市的新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我们于2007年4月——11月,通过听课评课、课后座谈、查看教案、查看学生作业批改等方式,对我市二十所汉族小学校语文学科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堂教学的亮点

通过听课不难看出,我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与课改初期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最突出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实”字来概括:教学目标务实,教学手段朴实,教学效果扎实。

1、教学目标务实

所听的这些常规课,大多数教师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依据各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特点及所教课文的特点,采用“读读”“找找” “画画”“想想”“议议”的基本教学策略,在落实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渗透了人文精神的教育,基本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如六小徐英霞老师和英安小学郎春红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小张世花老师执教的《燕子专列》、九小刘翠霞老师执教的《放弃射门》、三家子中心小学李梅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英才学校杜海燕老师执教的《夜莺的歌声》等课的教学,一方面落实了字词句等语言文字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爱的教育、和谐教育、珍惜友谊的教育,可谓“润物细无声”。

2、教学手段朴实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课改初期,我们听了太多花哨的语文课,“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等教学手段轮番轰炸我们的视听,使语文教学中出现走过场、搞形式、语言训练虚化等现象。

针对这种现状,全国小语会崔峦理事长多次在全国小学语文各种教学研讨会上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为此,我市也于2006年 9月21日,组织召开了“珲春市小学语文中心备课组课堂教学研讨会”。小学语文中心备课组中的三位省、州级骨干教师(八小孙媛、六小徐英霞、英才金丽红)为全市的小学语文教师上了示范课。

在会上,我还针对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了《语文教学应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专题讲座,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我市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及发展方向。及时制止了这场“浮夸风”。

在这次听课调研中,我欣慰的发现,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开始返朴归真了!老师们在课堂上避免了以往只“为唱而唱”“为演而演”过分追求“热闹”的做法。当然,教师们不是彻底的抛弃了那些手段,而是理智地、合理地使用它们。如八小孙媛老师的板书是把搭石画在黑板上,生动有序的再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小刘淑华老师在执教《秋天的雨》一课时,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你挤我碰”这个词语,即生动又形象;
六小刘艳飞老师在执教《两只小狮子》时,让二年级的学生表演“得意”的神情,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词语,非常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而三家子小学的李梅老师在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课程资源,课前为学生播放童话故事《去年的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文过程中,又抓住鸟儿的几次问话,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所表现的意境,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小鸟着急、伤心的心情„„这些做法绝不再是作秀,而是扎扎实实地为语文教学服务的一种手段。

在这样朴实无华的课堂中,没有花样翻新的教学手段,但学生依然能乐在其中,这足以证明教师们正在努力践行崔峦理事长所提倡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

3、教学效果扎实

在听课调研的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课堂学习评价悄然发生变化。教师们注重通过多元评价来激励学生,在对学生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即习得方法,又培养能力,从而有效地为学生夯实基础。如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我经常会听到老师说:“遇到不懂的生字或词语可以,这是个好的学习方法”;
在学生汇报与交流的过程中,我还能听到教师真诚地说:“你看课外书知道这么多知识,同学们应该向你学习”、“你知道这么多理解词语的方法,真棒!”;
在让学生读书思考时教师还会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渗透“边读书边动笔画一画或记一记,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这些语言既是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肯定与表扬,更是对其他学生的提示与指导。在教师真诚鼓励之下,学生的字写得更规范了,读书更专心了,回答问题也积极了,教学效果能不扎实吗? 另外,各所学校加强了对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把练字活动纳入到学校的常规管理中。部分学校教导处每周都要对各班级学生的练字情况进行检查,做到学期中有检查,学期末有评比,强化了学生的书写意识。通过查看学生作业,发现学生的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书写态度比较认真,字迹工整,作业本干净整齐,书写效果比以往明显好转。可见,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正在逐步养成。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透过这些亮点,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大家深思:

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贪多求全,失去重点。

有的教师想在40分钟内尽可能多地体现新课标精神,结果教学内容安排过多,缺乏重点,使课堂教学失去亮点。如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课文刚读两遍就让学生开始自学生字,小组交流,没交流两分钟就开始检查提问。生字卡片一晃读两遍就开始读课文,课文读的还不流畅,就让学生喜欢哪段读哪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最后还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像跑龙套似的,没有轻重,本末倒置,看不出识字、读书的重点和层次。一节课下来,学生字没学会,书也没读好。

我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在一些教师的眼中,教学目标是一个空壳,大而空,公式化,千篇1律,无非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我认为,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再细腻一些,实用一点。如在识字教学中,哪几个字的读音容易读错,需要重点指导、纠正,哪几个字的字形容易混淆,需要重点区分,哪几个字的字意难以理解,需要怎样引导,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读说训练也要因课文特色确定各有侧重的训练,要有目的、有层次、有指导、有示范。拓展延伸要联系教材内容有目的进行。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全面,缺乏深度。如新编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这两种字对学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会认的字只要求学生能读会认就可以了,教师要把会写的字作为重点,多读、多练、多写,并且让学生记住。可是在听课中却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不分主次,平均用力,

导致教学内容过多,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
还有的教师干脆把要求会认的字放在一边不管了,这就是不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造成的。

2、教学策略的选择只注重形式,却忽视效果。

应该说,教学策略的变化创新造就了生机无限的新课堂。但是遗憾的是,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的做法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存在矫枉过正,严重影响课堂效益。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变了味的合作学习。一是以为小组学习就是合作学习;
二是小组合作效益太低。

教学形式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活动形式的各个环节,做好严密的组织工作。当我们确定某种活动形式之后,应该想一想:这个活动能给学生的能力发展带来什么?对优化课堂效率有什么帮助?怎样处理更有效?然后把每个活动环节想清楚,把组织工作考虑细致,尽量减少无谓的时间消耗,使每个教学环节、每种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达到最大的优化。

3、部分教师忽视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指导。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要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可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是,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无论是坐姿,还是握笔,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出现偏差。有的弓腰写字,有的侧身写字,甚至有的趴着写;
握笔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母指紧抱中指食指,有的食指中指紧抱母指,有的甚至像握拳似的握笔;
读书习惯也是各有“特色”,有的用手指着书读,有的趴在桌子上读;
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发音不准确,声音小,站姿不雅,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面对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只有低年级教师注意帮助学生纠正,大部分教师忽略了这一教育环节,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4、学生读书的时间被剥夺

虽然大家都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但是老师们在课堂上还是想多给学生“讲一些”,多让学生 “说一些”,生怕教给学生的太少,从而导致课堂上“书声琅琅”的时间越来越少。

其实,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于永正老师在指导学生学文时,学生课文读的不熟不开讲。只有让学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课文。可部分教师却偏偏舍本求末,不停的问,不停的讲,导致“以问代读”“以讲代读”,忽略了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

我们必须牢记《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练读”时间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建议

1、要立足于课堂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部分历来失分严重,本次考试也不例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而不是靠课外的大量的阅读短文的练习,这是常识,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精读课的教学,老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指点学习方法;
略读课的教学,老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是体会重视词句含义的能力,三是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总之,教师要切实抓好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为了节省课堂上的时间,应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并让学生养成习惯,把预习中不理解的内容做上记号,以便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同时,教师应巧妙设计好教材中的训练点,把每一篇课文都作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教材,使学生学会精读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意思等方法。对于中年段学生应学习掌握的内容,如概括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并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教师都应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

2、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教学离开熟读精思,离开了感悟,什么都没有了。有人说:“语文教学不要‘深挖洞’,要‘广积粮’”,这个比喻是很有道理的。“洞”是要挖的,但要有个“度”。要学好语文,光在课堂上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需要在大量的阅读中长进。因此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学生若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读各种文章,不仅能自己读懂,而且有所感悟,有所积淀,能够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然后以此为“基点”,向写作迁移,向课外延伸,向生活拓展„„

然而,目前还存在的一个严重的实际问题是:我们的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因而写作文时常常会咬笔头,或者写出来的文章干瘪、无实在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知识结构特点的阅读材料,泛读的量不少于所学课本内容的五倍,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很好地丰富语言、积累语言,增加对语言的感悟,提高遣词造句、驾驭文字的能力,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

在这里尤其要提出的是三年级的作文训练须特别重视写段训练,不要盲目提高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安排训练。只有把段写好了,学会了细节描写,今后的文章才不会出现“空洞、平淡”的现象,就能写出有血、有肉、有骨架的文章来。

3、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平时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二是课外学生能主动读书、主动积累,完成作业和扩展学习。

4、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确实,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也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我们发现语文学得好的学生大多数具有良好习惯。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当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和长期任务,也作为提高学生成绩的一种手段。在小学阶段习惯有:

1、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3、倾听、交流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5、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6、读书看报的习惯;

7、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8、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10、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就当前突出的问题,我们主要谈三点习惯方面的建议: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我们在试卷中发现不少学生书写不够认真,学生没有写好字的意识。由此,我们还联想到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学生没有正确规范的握笔姿势。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学生书写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范写的作用,手把手的一个个进行有效的纠正,直到正确规范为止。其次,教师应巡视进行指导,如发现有学生不认真或不按笔顺,及时纠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中高年级老师也应重视学生的书写习惯和态度,坚持常抓不懈,要让学生牢固树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思想。有一句古话“字如人面”,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是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短文”历来失分严重,本次考试也不例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给的,也可以学生自己提出。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应当结合各年段的阅读要求进行。教师首先应当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动笔的地方自己先动笔,这不仅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也是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养成动笔的习惯。例如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读书时要看着字词一句一句地读完,读书不能着急,要边读边想等等。再如,要培养良好的阅读答题习惯。答题要看清题目,不能只看一半,甚至不看要求直接答题,或者不读短文直接从文中找答案,等等。

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引导。

(3)、做习惯的有心人。

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细心、耐心和恒心,要舍得花时间精力有意识地训练。比如看到学生字写得马虎、歪斜,教师就应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怎么用笔,怎么握笔,本子放的角度,眼睛和本子的距离等等。分析研究字写得歪斜的原因,因人而异地指导,培养他们书写的好习惯。再如,学生领悟能力有高低,习惯养成的时间有长短,有时某些学生书写格式教师须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讲。只要老师做习惯的有心人,我们相信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会养成的,我们也坚信这对学生学习乃至以后的生活,意义更重大。

5、引导学生活学语文。

我们的语文教师抓住语文教学本质属性,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学习语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
但是,“积累”是为了“用”。也就是说,学语文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掌握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既是工具,就不能当作摆设,而要用以参与种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首先是拿它用于学习实践,用于学习各种新的知识技能;
还要把它用于生活和种种社会活动。学生学了一些字词,学了一些句子,读背了一些诗文,如果仅仅是为了记住它,把它储存起来,那是我们一贯反对的“死读书”,必然导致死记硬背,使学生的思想僵化,才智被扼杀。“积累”和“运用”兼有,才是完整的语文能力。

6、加强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识字写字的联系,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建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读自悟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真正读进去;
要给足时间,使学生从容地读、思、画、批、注,引导学生读出个人的感受、体验,,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有价值的问题,提倡“一篇带多篇”,以读好课文为主兼读相关段篇的做法。习作教学要始终抓好两个字——“真”和“顺”。“真”是指在内容方面要做到写真人真事,表真情实感,“顺”是指在表达方面要做到“文从字顺”。习作指导要常抓六件事:第一是激发兴趣,培植信心;
第二是指导观察、体验,积累素材;
第三是引导读书,不断增加内容、文化、语言的积累,特别是语言的积累;
第四是指导学生想明白了再写;
第五是把小练笔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中,多作有针对性的片断练习;
第六是指导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

总之,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教在点子上,举一反三;
课外,延伸、扩展、深化,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标提出的阅读目标,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积累精神,打好文学底蕴。

视导反馈心得体会(英语课)

今天在五中听完两节课后,受益匪浅,董丽老师和李静老师的完美展示让我深深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与差距,对这两位老师的课我有以下感触与感想: 一. 从这两位老师身上,我看到了扎实的英语教学基本功:从漂亮的板书到流利的口语无不展示出了一位优秀英语教师的素养,这点让我意识到我的基本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二. 董丽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节完美的英语阅读课,这节课充分展示了任务型阅读的教学方法及小组合作教学法,真正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洞口的积极性,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理念,其次,这位老师完美的教学环节深深吸引了我,尤其是开头用一首英文歌把学生带入了纯英文课堂,接着用一个简短的视频导入新课,后来充分利用任务型阅读及小组教学法,让同学们相互合作带着任务去阅读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带着任务完成了这节课,我觉得这就是这堂课的完美之处,也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三. 六中李静老师的课更让我震撼和感慨,首先她自始至终甜美的微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肯定也给听课的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甜美的笑容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能让学生立马融入到她的课堂,和蔼可亲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是她上课的激情感染了我,整堂课下来她激情饱满,热情高涨,真正带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再次,她教学目标明确,为了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她精心设计了完美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此过程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她其中运用恰当的游戏,把课堂引向了高潮,这些无不让我从内心深处敬佩这位老师。

最后,通过此次学习,我认为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如下

一.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水平,进一步夯实自身的功底。

二. 充分理解和学习新目标理念,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三. 教无定法,积极思索与创意,利用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珍惜学习和研讨的机会,不断学习自身的教学水平。

小学教学视导总结

10月19日——10月20日,我参加了乡教学办的教学视导活动。从整体情况来看,学校的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办学思想端正,办学思路明确,办学质量、管理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校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克服师资短缺、办学条件不足等困难,力争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特别是薄弱学科,各个学校都提升到了高度重视的程度。全乡小学教育正在走向夯实基础、培养习惯、注重特长、全面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现总结如下:
一 、收获

教师常规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为落实备课的实效性,各单位都能积极组织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学法,把备好课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着力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及课堂教学模式。从备课内容、方式、方法的实用性上进行了改革,突出了备课的使用价值。并且各个项目齐全、充实,教后记有针对性。教师备课均在24节左右,较好的有杨丽霞老师、毛香梅老师。

2.严把作业设置与批改、单元检测关。利用作业、单元检测及时检验教学效果,是改进教学措施、优化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一环。为此,各学校大都建立了较为细致科学的学科监控评价体系,严把作业的数量与质量、单元检测质量关。绝大多数学校教师布置作业适量,并能及时批改,单元检测及时并适时进行等级评价。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又注重了培优辅差。

3.改革作业形式与内容。精心研究作业设置,规范作业用本,提高作业质量。作业设置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实用性强。评价方式多样化。学生作业都写上了针对性、激励性的评语,鼓励学生健康成长。促使学生自我评价、主动评价。搭起了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使评价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这方面较好的是路家小学。

4.各学校都能把教学常规管理的着力点放在课堂,认真贯彻县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以“有效课堂”活动为契机,坚持“合作探究、自主有效”的课堂教学原则。年轻教师率先垂范,老教师老当益壮,不甘落后。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其敬业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令人钦佩。其中马希香老师、杨建军老师课堂教学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较好地促进了良好班风、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

教学教研 1.学校教研组织机构健全,分工详细,目标要求比较到位,职责具体,作用发挥较好。

2.学校教研计划理念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体现教学、教研的中心地位。

3.教研工作运行较好,内容全面,方式、方法多样,程序规范,注重实效。一般学期初开展常规培训,采取不同的形式,对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培训,让教师在开学初就按照新的要求工作。全乡各个学校都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听评课、外出学习交流借鉴等。

综合与校本 本学期我们工作的重点是薄弱学科有效实施,学校制定了规划及实施方案,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常规材料。开发了校本课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视导中可以看出,全乡的小学教学管理体制、教研工作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教学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比、学、赶、帮、超”的教学教研氛围较为浓厚,并且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也发现了不少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1.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于课堂教学不符,备课只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 2.教研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学校对教学、教研很重视,但“听-说-评课”未能做到常规化。教研活动形式单一,有的只是听评课活动。缺少特色和实效。部分教师的听课记录较细,但评课简单,缺乏反思和学习借鉴意识。理论学习笔记中有关教学方面的内容太少,缺乏自己的学后感悟、心得体会。

3.校本与综合 缺少教师和学生的常规性材料,如学生活动情况记录、评价等。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是摆设。教师上课不用,只是随心而上。

六、建议和措施

1.强化学校管理,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提高管理层次,真正落实好周查制度。特别是薄弱学科的教学教研。实施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方式,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考核办法,在管理中加强微观监控,在“严、细、实”上做文章

2.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坐姿、书写、眼睛保健、卫生等方面的养成教育,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可通过宣传教育、激发动机、训练指导、严格要求的步骤来进行。

由于时间紧,加上自己水平有限,各个学校及教师许多好的经验、好的做法没有学透、学全。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霍宝东 2011.10.24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英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作文教学指导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组块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交流心得体会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