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湘教版)

我国高中当前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通过使用新教材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二、转变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三、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四、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照片、统计图表、统计数据以及进行各种社会调查,课外观察所得到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进而阐明和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人才的创造素质绝对不仅反映在知识和技能的占有程度上,更突出的反映在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和创新上。基于这点,在教学中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设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发现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
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内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填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
通过地理课堂教具演示、多媒体演示及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及运用地理理论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理课程中的课题研究内容以及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第一章的课题研究《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要求学生通过连续观察、测量、记录、六次(三周之内)某一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虽然该课题难度不大,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要很好的完成,科学步骤必须完整,要有观测、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环环相扣,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都非常有益,甚至有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做该课题的同时,还会拓展研究内容,研究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日出日落方位的影响,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科研能力;
另外,这一课题的研究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这在学生学习方式上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既合作完成学习了知识,又学习了别的同学的优点,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增添了地理学习的乐趣。还有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有许多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自发组成小组,推选出组长,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主动探究提出问题,确定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在这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中,无论课题研究的结果怎样,凡是积极参与的同学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收获,包括地理知识、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学习情感体验等许多方面。

旅游地理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练习题

1.读“我国两区域图”,回答问题。

a、b两城市旅游业均很发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5年b城市接待外国和港澳台游客的数量比a城市多70余万人。

⑴分别说明两城市辖区内,享誉中外的旅游资源主要属于什么类型?

其中a城的 ,b城的 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⑵说明b城市旅游资源突出的特性。

2.包括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在内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于2007年6月27日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的 (岩石)地区,它是可溶性岩石受到含有 的水的 作用而形成的。

⑵该地貌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表的类型多样,试列举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

⑶该地貌反映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3.2008年2月19日来自19个欧亚国家的交通部长和高级官员一致同意,今后数年投入430亿美元,激活古“丝绸之路”和其他一些古老的欧亚大陆通道。此计划由230个项目组成,预计2014年前大体完成。回答下列问题。

⑴古“丝绸之路”上,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其遗留下来的景观大多属于 景观,其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哪些?

⑵简述古“丝绸之路”上城市分布的特点。

⑶试分析古“丝绸之路”沿线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原因。

4.结合下列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甲图所示景观所属的地貌类型为 ,南方与北方相比,该地貌发育程度更高的是 ,原因是什么?

1 / 16 ⑵乙图所示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⑶参观丙图所示景观的最佳季节是 ,原因是什么?

⑷丁图所示景观是自然景观中的 景观,下列和其属于同一类的是 。

A长江三峡 B华山西峰 C吉林雾淞 D黄山迎客松

5.2008年7月,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福建土楼、江西三清山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有37处世界遗产。回答下列问题 ⑴将下列景观填入表中相应的空格中

A黄山云海B乐山大佛C江西三清山D藏族晒佛节E千年古杏F桂林山水G福建土楼H黄果树瀑布

⑵简述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

⑶申报世界遗产最重要的意义是 。

A宣扬、提高知名度 B保护资源和环境 C吸引游客,提高旅游收入 D促进文化交流 ⑷石窟艺术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我国石窟雕像艺术主要分布在南方,而石窟壁画艺术主要保存于西北,简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疆,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省会昆明被称为“春城”,旅游景点有千姿百态的路南石林、烟波浩淼的滇池、风光绮丽的西双版纳,还有闻名遐迩的世博园。

材料二:

⑴路南石林属于典型的 地貌;
滇池属于自然景观中的 景观,其观赏宜 ;
世博园是旅游资源类型中的 景观。

⑵西双版纳属于 带,除材料中提到的旅游资源外,云南还有什么特色旅游吸引游人?

⑶甲图指示自然环境的特征是 ,其建筑形式起到什么作用?

2 / 16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三江并流在”在中国云南境内98E—100E,28N处,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条大江,自北向南并流奔流170多千米,是世界上奇特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地理景观。2003年7月2日,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以举世无双的美丽风光、世界罕见的生物多样性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所构成的独特审美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材料二:“三江并流”图

⑴图中①处风景区以 自然景观而著名,这个风景区附近的② 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⑵图三条河流形成的三江并流景观已成为世界 遗产,A、B、C三条河流分别是 A B C 。

⑶该地区的地貌景观以 为主,该地区有一重要湖泊是 ,属于自然景观中的 。

⑷该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他们的风俗习惯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傣族的 。

⑸该地区从海拔760米的怒江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可谓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生物的多样性,反映出此处 地带性差异明显。

⑹三江并流是一部地球演化的历史教科书, 板块与 板块的碰撞造成青藏高原隆起,该地区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⑺三江并流所在的地形区是 ,该地区主要的自然资源有哪些?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壶口瀑布位于黄河峡谷中。九曲黄河如一条奔腾的巨龙,穿行在黄土高原秦晋大峡谷。流至壶口时,激流翻滚,惊涛怒吼,其声方圆十里可闻,其形恰如巨壶倒悬,场面极为壮观,有全国第二大瀑布之称,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瀑布之一。

材料二;
黄河水系图和壶口瀑布地质剖面图

⑴图中A河流的名称______________,B地形区的名称______________。

⑵黄河壶口瀑布属于 旅游资源,具有哪些特性?

⑶根据材料一的描述,黄河壶口瀑布什么季节出现此景观?为什么?

3 / 16 ⑷依据图中信息,分析黄河壶口瀑布的形成原因。

⑸我国贵州也有同类景观,试分析两景观的观赏角度与所在位置的关系?

⑹黄河自兰州到河口段的径流量 (增加或减少),请解释该河段径流量变化的原因。

4 / 16 旅游地理第二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练习题

1.读下列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以上四幅景观图中武夷山“五马奔腾”是 图,庐山“三叠泉瀑布”是 图,桂林山水是 图,华山南天门是 图。

⑵甲图景观中地貌的酷似造型应如何欣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⑶在四幅图中,有“近看不如远看,顺光不如逆光,绕以薄雾轻纱则最为成景”的景观是 。

⑷应如何欣赏丁图景观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⑸乙图所示山体按成因属 ,以 而著称。

2.欧洲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旅游地区之一,按自然旅游风光大致可分为三大旅游区:北欧、中欧和南欧旅游区。回答下列问题。

⑴下列欧洲旅游资源,与其所属国家对应正确的是

A午夜太阳—荷兰 B水城威夷斯—意大利 C花卉与风车—西班牙 D斗牛比赛—法国 ⑵简要叙述北欧旅游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有哪些?

⑶南欧旅游区中的地中海海岸是欧洲人夏季最理想的度假区,试分析原因。

⑷如果游客想欣赏古文化景观应主要去 旅游区。

3.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泰山是世界首例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有五岳之首、寿山、国山等众多称号,但好却两次和“世界地质公园”的称号无缘。直到2006年9月18日,在第二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泰山才正式成为第三批“世界地质公园”。

材料二:泰山著名景观图

⑴如果在图中沿甲、乙连线做一地形剖面图,则应为下列哪一幅图形 。

5 / 16

⑵简要分析泰山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⑶旅游者登临泰山可以观赏“云海玉盘”、“黄河金带”、“旭日东升”和“晚霞夕照”四大自然景观。试分析观赏“云海玉盘”的最佳季节及时机,并简要分析原因。

⑷新疆乌鲁木齐一游客打算到泰山游览并希望能够欣赏到泰山瀑布景观,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告诉游客来泰山游览的最佳季节,并说明理由。

⑸读杜甫诗《望岳》,并简要分析该诗对游客观赏泰山美景有哪些启发?

望岳

岱山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读下列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为达到最佳效果,图中旅游景观的欣赏需置身其中近观的是 (填代号,下同)。

⑵为达到最佳效果,图中旅游景观的欣赏需在适当距离仰视,以兼收形、色、声、动等美感的是 。

⑶为达到最佳效果,图中旅游景观的欣赏需选择适当的天气的是 。

⑷为达到最佳效果,图中旅游景观的欣赏需选择适当时间的是 ,这个时间是每年的 。

⑸图的旅游景观属于自然景观的是 。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 材料二:旅游景观图

⑴景区B和C分别对应材料二中的景观 图和 图。

6 / 16 ⑵C景区以排山倒海的壮观气势著称于世。“盖河漩涡,如一壶然”是其真实写照。简要说明欣赏此景观如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⑶要想在B景观欣赏日出,首先要注意什么?

⑷A海滨景观“石老人”成因是 ,在游览时如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科罗拉多高原,从亚利桑那州境内的里斯渡口开始,一直延伸到内华达州的米德湖,全长349千米,最大深度约1800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峡谷之一。峡谷呈“V”字形,谷底最窄处仅120米。它虽不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但因其地理景观错综复杂、色彩丰富而驰名。在峡谷中,从谷底向上,沿崖壁出露着早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它令巨人瞩目的也是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最重要原因。当然,还在于其地质学意义:保存完好并充分暴露的岩层,记录了北美大陆早期几乎全部地质历史。这里记录了几百万年前古生代的岩石,在那之后的要么没有沉积,要么就已经风化了。

⑴从旅游类型来看,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属于 资源;
从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来看,是自然地理因素中依托于 地貌形成的旅游资源,素有“ ”的美称,与其北面的 国家公园,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⑵科罗拉多大峡谷作为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其特色是什么?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⑴在图所示气压形势下,a等压线的数值为

百帕,①地可能出现的风向是

。若甲天气系统中心气压值增大,几天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寒潮天气,在此期间,②地的气压和天气变化状况是

随着季节变化,当甲天气系统消失时,控制澳大利亚大陆西南角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⑵图中A—B—B—C一线年降水量大致出现“由A至B逐渐减少、由C至B逐渐减少“的变化特点,试分析其成因。

⑶图所示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在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地,可能见到这种景

7 / 16 观的是

地。观赏该景观时,为了获得特定的形态美感,从旅游景观欣赏的角度看,关键在于

8.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青藏高原已成为世人瞩目的旅游新热区。读图,完成下列问 题。

⑴青藏地区主要的特色旅游资源是什么?

⑵你认为青藏地区发展旅游业对本区地方文化有哪些促进作用?

⑶旅游者进入青藏地区有多条线路。试比较青藏铁路和川藏公路沿途自然景观和旅游观赏视 角的主要差异,完成下表。

8 / 16 旅游地理第三章 旅游规划练习题

1.2008年国家新的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正式实施。调整内容包括:①、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10天增加到11天。②、春节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③“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
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⑴该景点旅游旺季为___________,淡季为___________(填图中的数字代码)。

⑵自1999年实施的黄金周制度给游客带来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景点人满为患,旅游感受差 B交通拥堵,安全隐患增多

C增加了旅游方式的多样性 D服务质量下降 E增加了长线旅游机会 ⑶2005年该景点客源地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并分析原因。

⑷分析2008年国家新法定节假日制度调整方案的积极意义。

2.黄山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下图为黄山市主要旅游景区的分布。下表列出了某年外省市游客构成的调查结果。完成下列要求。

⑴归纳黄山市旅游国内客源地的主要特点。

⑵与黄山区相比,屯溪区离黄山景区较远,为什么大多数来游览黄山的游客把屯溪区作为住宿地?

9 / 16 3.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结合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据图中信息,简述西藏旅游资源的特色。

⑵图中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是

,该景点所属的旅游资源类型是

⑶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拉萨旅游开发的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条件。

⑷面对“西藏热”,布达拉宫景区已严格限制游客人数。试分析这样做的原因。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其将促进长三角地区及其周边地区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材料二:江苏旅游景点分布图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旅游城市分布图

10 / 16 ⑴世博会期间,国外观光游客大批涌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假如你是某旅行社的业务经理,请根据游客的需要,推荐几个相关的旅游城市供选择.“水乡古镇风情游”有 ;
“佛教名胜游”有 ;
“历史文化名城游”有 ;
“现代化都市游”有 ;
“滨海观潮游”有 。

⑵若与会者想游览以上各具特色的景点,请帮其设计一条合理的旅游线路。

⑶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应该对区内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⑷结合材料二分析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5.位于粤北地区潮州、汕头、揭阳三市交界的桑浦山东山湖热水是温度特别高的地下水,最高温度达102℃(井深80米处测得),单孔流量达2932吨/日,中心部位水头高出地面25.23米,2005年10月桑浦山东山湖温泉度假村正式接待游客。请结合你所学的旅游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东山湖温泉度假村体现了旅游资源具有 性的特性,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分类,温泉属于 旅游资源。

⑵结合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请你谈谈如何规划设计好东山湖温泉度假村。

⑶试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本区经济的积极作用。

6.读北京市国内旅游者地区分布表,回答下列问题。

⑴到北京旅游的国内旅游者的地区分布受到 和 的制约,北京旅游市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具有 的特点。

⑵评价北京市旅游开发条件。

11 / 16 ⑶若北京进一步利用黄金周节假日扩大远距离客源,如何改善交通设施?

⑷“人文奥运”是2008奥运主题之一,北京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请你为2008参加奥运会的外国运动员或游客介绍北京三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名胜古迹。

12 / 16 旅游地理第四章 文明旅游练习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材料二:下表是某旅游社推出的一条旅游路线

⑴中国的世界遗产中,黄山是 遗产。

⑵旅客随该旅游团旅游,游客的经济承受力主要取决于

A旅游动机 B经济收入 C愿意支付的旅游费用 D旅游交通方式 ⑶北京游客参加该旅游团游览黄山、杭州,是因为

A旅游地的知名度 B经济距离短 C自然环境差异大 D旅游费用低 ⑷根据旅行路线,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黄山的单程旅行时间大约为 天。

⑸从北京至黄山沿 线(铁路线),从黄山至杭州的合理交通方式是 运输。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上海某中学生小华,计划暑假期间乘火车赴明孝陵、八达岭长城、龙门石窟和庐山等景区观光游览。

⑴图中甲、乙两风景区中可以观赏到的“世界遗产”景观分别有:

甲 ,乙 。其中属于自然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的是 。

⑵小华拟从上海出发,最后由庐山回沪。你认为小华旅游过程中经过的主要铁路线有哪些?

⑶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为小华介绍乙风景区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3.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以其神秘色彩令人神往。下图是罗布泊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 / 16 ⑴指出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及主要不利条件。

⑵从自然环境特点考虑,到该地区旅游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问题?

4.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奥运会的开展,吸引了大批国外旅客,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将如何引领他们一览中国的大好河山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读中国旅游名胜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假如游客于北京启程,要游览中国十大名胜,请为其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只限走铁路、公路和水路,不用航空)

⑵结合左图,请你为外国游客推荐4个湖南省的著名景点,并力争使他乘火车所走的路途最短。

⑶出发前,你应该向旅游团强调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是什么?

14 / 16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寨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是中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国际桂冠的旅游胜地。九寨沟“水光浮翠,倒影林岚”,翠海、叠瀑、彩林、银峰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相互交融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神话世界”、“人间仙境”。

材料二:2008年11月16日,旅游振兴与危机应对国际会议在四川成都世纪城假日酒店召开。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主管部门、旅游协会及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组织的专家齐聚成都,以实际案例,为地震之后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四川旅游的发展支招献策。

⑴九寨沟地处 气候区,其发展旅游的条件是具有丰富的 景观和独特的 风情。

⑵旅游旺季时,九寨沟风景区人满为患,大大超过了其环境承载量,你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⑶“5.12”地震给四川旅游业造成重创,这反映了影响旅游安全因素之一是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

⑷如果你要到九寨沟去旅游,你应该了解旅游地的哪些信息?

6.某一旅游团乘汽车或火车由陕西经山西去北京,途中欲在山西境内旅游,下图示意山西省部分旅游景点和旅游区。回答下列问题。

⑴山西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有、。

⑵请设计一条既经济又便捷(不走重复路线)的旅游路线。要求由风陵渡或壶口进入山西并游览A、B、C、D四个旅游区,然后由出口1或出口2离开山西。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驴友”的由来 “驴友”一词源自网络,“驴子”起源于新浪网,“驴友”最初由新浪旅游论坛传出,是旅游的“旅”的谐音,泛指参加旅游自助游的朋友。这类朋友互称“驴友”。但现在更多是指“背包客”,就是那种背着背包,带着帐篷、睡袋穿越、宿营的户外爱好者。简单地说“驴友”

15 / 16 就是户外运动的爱好者。

目前在我国开展的主要户外运动包括远足、穿越、登山、攀岩、漂流、越野山地车等。这种属于“驴友”的运动中多数带有探险性,属于极限和亚极限运动,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因为可以拥抱自然,挑战自我,锻炼意志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野外生存能力,所以深受青年人的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户外运动和“驴友”越来越受欢迎,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⑴由材料可知,“驴友”的成员多是 人,从他们的出游方式来看是 出游,出游准备的物品主要有、等。

⑵“驴友”出游应该具备哪些主要旅游常识?

⑶“驴友”这种活动对“驴友”成员自身有哪些意义?

16 / 16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湘教版)

我国高中当前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通过使用新教材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二、转变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

第 1 页第 1 页 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三、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四、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照片、统计图表、统计数据以及进行各种社会调查,课外观察所得到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进而阐明和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人才的创造素质绝对不仅反映在知识和技能的占有程度上,更突出的反映在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和创新上。基于这

第 2 页第 2 页 点,在教学中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设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发现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
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内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填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
通过地理课堂教具演示、多媒体演示及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及运用地理理论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理课程中的课题研究内容以及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第一章的课题研究《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要求学生通过连续观察、测量、记录、六次(三周之内)某一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虽然该课题难度不大,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要很好的完成,科学步骤必须完整,要有观测、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环环相扣,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都非常有益,甚至有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做该课题的同时,还会拓展研究内容,研究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日出日落方位的影响,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科研能力;
另外,这一课题的研究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第 3 页第 3 页 这在学生学习方式上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既合作完成学习了知识,又学习了别的同学的优点,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增添了地理学习的乐趣。还有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有许多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自发组成小组,推选出组长,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主动探究提出问题,确定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在这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中,无论课题研究的结果怎样,凡是积极参与的同学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收获,包括地理知识、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学习情感体验等许多方面。

第 4 页第 4 页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一、班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后,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并结合日常生活,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学知识。同时,对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了解,学习兴趣和未知欲望显得非常浓厚。

二、教学目标

完成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任务。通过本期地理课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技巧。通过地理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况和基本的地理常识,全面认识地球,掌握经纬网知识,学会辨别方向等。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主要介绍地理学基本常识,介绍地理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学习本章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本章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可以对国家、对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完整地认识,从而通过现象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理解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做一个“世界中的中国人”奠定基础。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和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课时安排

请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课时计划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

一、班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及学习地理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读图、分析、判断和理解的能力。对地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地理的知识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浓厚,也很乐意去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乐意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教学目标

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绘图技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对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 认识大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 了解地区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 走近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续学习作好铺垫。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课时安排

请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课时计划。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习中国地理,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习过了,因此八年级地理相对于七年级地理而言,要变得容易一些了。同时,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兴趣更浓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三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从上个学期期末检测的成绩来看,两个班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在全镇都是名列前茅,由此可见,两个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较浓厚,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这对于学生学习八年级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了解人文地理的区域差异。教学目标:优秀率:40%,合格率:90%。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划划分的标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其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的内容较多,包括中国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学习它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习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对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碳、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的分布。

第四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国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在中国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加强课后的辅导,注重学以致用。开展各种地理小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搞好单元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所授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品质。

五、课时安排

第一周 中国的疆域 1课时 第二周 中国的行政区划 2课时 第三周 中国的人口 1课时 中国的民族 1课时

第四周—第五周 中国的地形 4课时 第六周—第七周 中国的气候 4课时 第八周 中国的河流 2课时 第九周 自然资源概况 2课时 第十周 中国的土地资源 2课时 第十一周 中国的水资源 1课时 中国的海洋资源 1课时

第十二周 秦岭—淮河线 2课时 第十三周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2课时 第十四周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2课时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主要是学习人文地理、地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分省地理。从整体难度上来说,八年级地理下册是最容易的,主要是掌握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分省地理虽然有 34 个,但只要掌握大纲规定的 12 个就行了,其它的只要了解就行。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三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这三个班均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风和班风都比较好,绝大部分学生在地理一科的学习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并且愿意积极主动的钻研地理知识,基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善于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做到比较熟练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这门课堂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向学生传达地理思想,改进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最终实现“会学地理”的目标。最后,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和综合复习,圆满完成生地会考任务。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

本学期主要是学习地理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其中以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最为重要,特别是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和降水三个方面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除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外,本章还需要掌握我国工农业的布局与发展,掌握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不同地形区的常用交通运输方式。特别是要理解铁路、公路和水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意义。最后就是了解我国四大高技术产业区的分布及原因。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三章 陆疆万里行

第四章 黄河万里行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

这四章属于中国地理中的分省地理,主要是介绍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农业发展状况、交通运输、人文地理等。根据课标要求和潍坊市《2009 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的规定,重点是掌握北京、辽宁、山东、上海、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新疆、西藏、云南十二个省级行政的地理概况,其它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作为选学内容加以了解即可。

第六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本章内容主要是概述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与地理有关的一些情况,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差异以及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等。本章的内容以了解为主,重点掌握的是一些重要的数据。

四、教学措施

1、进一步抓好地理课的课堂教学。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中讲清讲透每个知识点,课后搞好教学辅导,做到认真细致、全面周到,重点突出、难点透彻。

2、认真钻研《2009 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领悟精神,并将其用于指导日常教学及后面的综合复习。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理备课资源、复习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制作地理教学课件的制作准备好充分的素材,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

4、强化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重视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时事及乡土地理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方式的复习和试题训练,为学生的生地会考取优异的成绩得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5、切实搞好单元测试,分册测试,细致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解和训练,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则加强课后的辅导,做到不漏一个知识点,不漏一个学生。

五、课时安排

请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新授课时计划和复习课时计划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 人口迁移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第二节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节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第四节 数字地球

选修一

第一章 宇宙 第二章 太阳系和地月系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

选修二

选修三

第一章 海洋和海岸带 第二章 海洋开发 第三章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第四章 海洋权益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概述

第二节 旅游资源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第二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第二节 中国名景欣赏 第三节 国外名景欣赏

第三章 旅游规划

第一节 旅游规划概述

第二节 旅游资源评价

第三节 旅游规划

第四章 文明旅游

第一节 做合格的旅游者

第二节 出游前的准备

第三节 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 第四节 旅游安全

选修四 选修五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章 城乡分布 第三章 城乡规划 第四章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第四节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

第四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我们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三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第四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第五章 环境管理

第一节 环境管理概述

第二节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第三节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第四节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选修六

选修七

第一章 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 第二章 地图与遥感(RS) 第三章 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 第五章 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目录——地理

必修1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3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气压带和风带

常见天气系统

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必修2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合理容量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化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的区位选择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地域的形成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必修3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选修1 宇宙与地球

第一章 宇宙

第一节 天体和星空

第二节 探索宇宙

第三节 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

第二章 太阳系与地月系

第一节 太阳和太阳系

第二节 月球和地月系

第三节 月相和潮汐变化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选修2 海洋地理

第一章 海洋概述

第一节 地球上的海与洋

第二节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 海岸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

第三章 海洋水体

第一节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

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第五章 海洋开发

第一节 海岸带的开发

第二节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三节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第四节 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第一节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 第二节 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第三节 维护海洋权益 加强国际合作

选修3 旅游地理

第一章 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第一节 现代旅游

第二节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第三节 我国的旅游资源

第三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

第二节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第三节 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第四章 旅游开发与保护

第一节 旅游规则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第五章 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 第一节 设计旅游活动

第二节 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选修4 城乡规划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

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

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

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

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

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

城乡人居环境

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三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中国的水文灾害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中国的生物灾害

防灾与减灾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选修6 环境保护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二章

5 环境与环境问题

我们周围的环境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章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五节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

森林及其保护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途径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认识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公众参与

选修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章 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

第一节 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二章 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地图

第一节 地图和地图投影

第二节 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

第三章 人眼的延伸——遥感(RS)

第一节 什么是遥感

第二节 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第三节 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

第四章 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一节 什么是GPS

第二节 GPS的应用与发展

第五章 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

第一节 什么是GIS

第二节 GIS的基本功能

第三节 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

第四节 GIS的发展

第六章 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国数字地球建社

第一节 3S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

第二节 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

地理必修Ⅲ复习提纲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

三、

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
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4 区域经济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3、产业转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
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破坏基础设施建设;
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4、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3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
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
交通运输发达;
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

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
能源消耗大;
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
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2.5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4、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问题: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

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略)

3.2 遥感(R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

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现代遥感优点: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3.3 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热点问题:

1、工程建设: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杭州湾大桥

2、宇宙:冥王星不再列为太阳系大行星,降等为太阳系矮行星

3、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4、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厄尔尼诺

5、环境问题: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北方的荒漠化与沙尘暴、太湖蓝藻暴发

6、重点区域: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

7、GPS、北斗导航系统

8、珠穆朗玛峰测高

9、国家或地区:美国、德国、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

浙江省情:浙江省简称浙(省会杭州),位于东经118°01"—123°08",北纬27°01"—31°

10",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人口4679万,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5%。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海之滨,北与上海、江苏相连,西 与安微、江西接壤,南邻福建,东临东海。山多岛多,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境内地形起伏较大,浙江西南、西北部地区群山峻岭,中部、东南地区以丘陵和盆地为主,东北地区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丘陵山地广布,因而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梅雨),

7、8月常出现伏旱天气。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是我国受台风、暴雨、干旱、寒潮、大风、冰雹、冻害、龙卷风等灾害影响最严重地区之一。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土壤为红壤,耕作土壤为水稻土。农牧林渔业发达,主要农产品有水稻、油菜、棉花、棉花、茶叶、蚕丝、柑橘、毛竹等。浙江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浙江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

现代化交通网络发达,以省会杭州为枢纽,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南昌)、萧甬(杭州萧山—宁波)、金温(金华—温州)等铁路构成了浙江铁路运输网络。重要港口有宁波北仑港。

产业结构多年来以轻型工业为主,目前重化工产业开始成为浙江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浙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众多。全省的区域性块状经济颇具特色,浙江海宁的皮革,桐乡的羊毛衫,嵊县的领带,永康的小五金都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浙江专业市场繁荣,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是全国经营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

旅游资源丰富,有雁荡山、普陀山、天目山等名山,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等名湖,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湖——千岛湖水库。京杭大运河穿越浙江北部,在杭州与钱塘江汇合。低山丘陵多有岩溶奇景,金华三洞、庐瑶琳仙境令人叹为观止。全省旅游重点则为杭州,素以“人间天堂”驰誉世界,文物古迹遍布城内外,因此成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和五大旅游热点之一。

高中地理高效教学心得体会(共8篇)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点心得体会(共12篇)

人教版地理教学心得体会(共4篇)

湘教版 地理 教学设计(共3篇)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心得体会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高中 地理教学 湘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