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工程质量通病预防

模板工程质量通病预防

(一)

轴线位移

现象: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

原因分析:

1)模板翻样错误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就位;

2)构件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5)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造成模板位移;

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

防治措施:

1)要求施工单位将复杂部位的模板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以此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相关人员要审核模板加工图及技术交底;

2)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方可同意模板安装。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模板底部位置准确;

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二)

标高偏差

现象:测量检查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或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

原因分析:

1)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
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

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末按标记施工或标记有误差;

3)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

4)楼梯踏步或降板等部位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等。

防治措施:

1)每层要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

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要经常对标高标记进行复核,严格按标记施工;

3)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 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止累积误差,每层标高引测点应不少于 3 个(可按实际情况增加),以便复核;

4)楼梯踏步或降板处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

(三)

结构变形

现象: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

原因分析:

1)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模板刚度差;

2)组合小钢模,未按规定设置连接件,造成模板整体性差;

3)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

4)竖向承重支撑的地基土未夯实,未垫平板,支承处地基下沉;

5)门窗洞口内模处顶撑不牢固,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挤偏;

6)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板,或对拉螺栓配备数量不足,以致局部模板无法承受混凝土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导致局部胀模;

7)浇筑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度;

8)采用木模板或胶合板模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未及时浇筑混凝土,长期日晒雨淋导致模板变形。

防治措施:

1)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混凝土自重及浇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如图 7);

2)支撑底部若为回填土方地基,应先按规定夯实,设置排水沟,并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3)组合小钢模拼装时,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

4)梁、墙模板上口必须设临时顶撑,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
由于砼浇筑时有胀力,设置顶撑时其长度可略小于梁、墙宽度;

5)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

6)对于跨度≥4m 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
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 1/1000~3/1000。

(四)

接缝不严

现象:由于模板接缝不严,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如图 8),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原因分析:

1)模板翻样不准确,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

2)钢模板变形未及时修整,接缝措施不当;

3)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防治措施:

1)要求施工单位认真翻样,加强过程管理,强化质量意识;

2)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充分吸水;

图 图 7 7:模板支撑系统倒塌

图 图 8 8:模板支撑不牢固,拼缝不严

3)钢模板变形,特别是边框外变形,要及时修整平直;

4)钢模板间嵌缝措施要合理(可采用双面胶纸),不能用油毡、塑料布,水泥袋等去嵌缝堵漏;

5)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缝间加双面胶纸)。

(五)模板未清理干净

现象:

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有缝隙, 且有垃圾夹杂物。

原因分析:

1)钢筋绑扎完毕,模板位置未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扫。

2)封模前未进行清扫。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最低处未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不当无法进行清扫。

防治措施:

1)钢筋绑扎完毕,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除模板内垃圾。

2)在封模前,派专人将模内垃圾清除干净。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处预留清扫孔,预留孔尺寸≥100mm×100mm,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将清扫口处封严。

(六)模板支撑选配不当

现象:

由于模板支撑体系选配和支撑方法不当,结构混凝土浇筑时产生变形。

原因分析:

1)支撑选配马虎,未经过安全验算,无足够的承载能力及刚度,混凝土浇 筑后模板变形。

2)支撑稳定性差,无保证措施,混凝土浇筑后支撑自身失稳,使模板变形。

防治措施:

1)模板支撑系统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和模板类型来选配,以便相互协调配套。使用时,应对支承系统进行必要的验算和复核,尤其是支柱间距应经计算确定,确保模板支撑系统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

2)钢质支撑体系其钢楞和支撑的布置形式应满足模板设计要求,并能保证安全承受施工荷载,钢管支撑体系一般宜扣成整体排架式,其立柱纵横间距一般为 1m 左右(荷载大时应采用密排形式),同时应加设斜撑和剪刀撑。

3)支撑体系的基底必须坚实可靠,竖向支撑基底如为土层时,应在支撑底铺垫型钢或脚手板等硬质材料

4)在多层或高层施工中,应注意逐层加设支撑,分层分散施工荷载。侧向撑必须支顶牢固,拉结和加固可靠,必要时应打入地锚或在混凝土中预埋铁件和短钢筋头做撑脚。

(七)板模板缺陷

现象:

板中部下挠;
板底混凝土面不平;
采用木模板时梁边模板嵌入梁内不易拆除。

原因分析:

1)模板龙骨用料较小或间距偏大,不能提供足够的强度及刚度,底模未按设计或规范要求起拱,造成挠度过大。

2)板下支撑底部不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荷载不断增加,支撑下沉,板模下挠。

3)板底模板不平,混凝土接触面平整度超过允许偏差。

4)将板模板铺钉在梁侧模上面,甚至略伸入梁模内,浇筑混凝土后,板模板吸水膨胀,梁模也略有外胀,造成边缘一块模板嵌牢在混凝土内。

防治措施:

1)楼板模板下的龙骨和牵杠木应由模板设计计算确定,确保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承面要平整。

2)支撑材料应有足够强度,前后左右相互搭牢增加稳定性;
支撑如撑在软土地基上,必须将地面预先夯实,并铺设通长垫木,必要时垫木下再加垫横板,以增加支撑在地面上的接触面,保证在混凝土重量作用下不发生下沉(要采取措施消除泥地受潮后能发生的下沉)。

3)木模板板模与梁模连接处,板模应铺到梁侧模外口齐平,避免模板嵌入梁混凝土内,以便于拆除。

4)板模板应按规定要求起拱。钢木模板混用时,缝隙必须嵌实,并保持水平一致。

(八)墙模板缺陷

现象:

1)炸模、倾斜变形,墙体不垂直。

2)墙体厚薄不一,墙面高低不平。

3)墙根跑浆、露筋,模板底部被混凝土及砂浆裹住,拆模困难。

4)墙角模板拆不出。

原因分析:

1)钢模板事先未作排版设计,未绘排列图;
相邻模板未设置围檩或围檩间距过大,对拉螺栓选用过小或未拧紧;
墙根未设导墙,模板根部不平,缝隙过大。

2)模板制作不平整,厚度不一致,相邻两块墙模板拼接不严、不平,支撑不牢,没有采用对拉螺栓来承受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以致混凝土浇筑时炸模;
或因选用的对拉螺栓直径太小或间距偏大,不能承受混凝土侧压力而被拉断。

3)模板间支撑方法不当,只有水平支撑,未设垂直支撑,墙浇筑混凝土时,其侧压力推向临近的墙,产生水平位移。

4)混凝土浇筑分层过厚,振捣不密实,模板受侧压力过大,支撑变形。

5)角模与墙模板拼接不严,水泥浆漏出,包裹模板下口。拆模时间太迟,模板与混凝土粘结力过大。

6)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后被雨水冲走。

防治措施:

1)墙面模板应拼装平整,符合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2)有几道混凝土墙时,除顶部设通长连接木方定位外,相互间均应用剪刀撑撑牢。

3)墙身中间应根据模板设计书配制对拉螺栓,模板两侧以连杆增强刚度 来承担混凝土的侧压力,确保不炸模(一般采用ф12~ф16mm 螺栓)。两片模板之间,应根据墙的厚度用钢管或硬塑料撑头,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有防水要求时,应采用焊有止水片的螺栓。

4)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应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范围内。

5)模板面应涂刷隔离剂。

6)墙根按墙厚度先浇灌 150~200mm 高导墙作根部模板支撑,模板上口应用扁钢封口,拼装时,钢模板上端边肋要加工两个缺口,将两块模板的缺口对齐,板条放入缺口内,用 U 形卡卡紧。

7)龙骨不宜采用钢花梁,墙梁交接处和墙顶上口应设拉结,外墙所设的拉顶支撑要牢固可靠,支撑的间距、位置宜由模板设计确定。

( ( 九) ) 楼梯模板缺陷

现象:

楼梯侧帮露浆、麻面,底部不平。

原因分析:

1)楼梯底模采用钢模板,遇有不能满足模数配齐时,以木模板相拼,楼梯侧帮模也用木模板制作,易形成拼缝不严密,造成跑浆。

2)底板平整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

防治措施:

1)侧帮在梯段处可用钢模板,以 2mm 厚薄钢板模和 8 号槽钢点焊连接成型,每步两块侧帮必须对称使用,侧帮与楼梯立帮用 U 形卡连接。

2)底模应平整,拼缝要严密,符合施工规范要求,若支撑杆细长比过大,应加剪刀撑撑牢。

3)采用胶合板组合模板时,楼梯支撑底板的木龙骨间距宜为 300~500mm,支承和横托的间距为 800~1000mm,托木两端用斜支撑支柱,下用单楔楔紧,斜撑间用牵杠互相拉牢,龙骨外面钉上外帮侧板,其高度与踏步口齐,踏步侧板下口钉 l 根小支撑,以保证踏步侧板的稳固。

(十)雨篷模板缺陷

现象:

雨篷根部漏浆露石子,混凝土结构变形。

原因分析:

1)雨篷根部底板模支立不当,混凝土浇筑时漏浆。

2)雨篷根部胶合板模板下未设托木,混凝土浇筑时根部模板变形。

3)悬挑雨篷其根部混凝土较前端厚,模板施工时,模板支撑未被重视,未采取相应措施。

防治措施:

1)认真识图,进行模板翻样,重视悬挑雨篷的模板及其支撑,确保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及稳定性。

2)雨篷底模板根部应覆盖在梁侧模板上口,其下用 50mm×100mm 木方顶牢,混凝土浇筑时,振点不应直接在根部位置。

3)悬挑雨篷模板施工时,应根据悬挑跨度将底模向上反翘 2~5mm 左右,以抵消混凝土浇筑时产生的下挠变形。

4)悬挑雨篷混凝土浇筑时,应根据现场同条件养护制作的试件,当试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100%以上时,方可拆除雨篷模板。

( ( 十一) ) 圆形框架柱模板缺陷

现象:

圆形框架柱漏浆,有蜂窝、麻面,并易跑模。

原因分析:

1)圆形框架柱模板组合困难,柱箍制作困难,当浇筑混凝土时,侧压力大,模板接口刚度、强度皆满足不了要求,易跑模漏浆。

2)圆形框架柱下脚限位不牢,或下脚模板不严密,混凝土振捣时漏浆造成蜂窝、麻面现象。

3)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偏大,混凝土振捣时又插入下层深度过大,造成混凝土侧压力偏大,圆形柱模薄弱处漏浆。

预防措施:

1)圆形柱采用组合木模板易于成形,木模板以 1/4 圆弧分成 4 块,以宽100mm 胶合板组合,内衬 0.3 厚镀锌铁皮,外托 18mm 厚胶合板制作 100~150mm高木箍@200~300 分布。柱模板拼装后以 50×5 扁铁制成柱包箍,扁铁与 L50角铁焊接,角铁上制孔,以螺丝拧紧受力。

2)圆形框架柱下脚采用定型木枋限位,采用水泥砂浆封堵空隙,在圆形框架柱下脚处将柱箍加密,确保模板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3)混凝土浇筑时,按 300~400mm 分层,混凝土振捣时插入下层混凝土深度为 50~150mm,为保证柱模刚度和强度,其外包扁铁箍间距应经过计算确定,一般不宜超过@300mm。

治理方法:

拆模后立即将蜂窝、麻面、缺棱掉角处松动石子和浮浆剔除,使用水泥砂浆或 108 胶水泥砂浆修补找平、顺直。

(十二)异形柱模板缺陷

现象:

异形柱在阴角处常会出现胀模、烂根、漏浆现象。

原因分析:

1)异形柱阴角处无法设置柱箍,阴角处木模完全靠销栓或对拉螺栓固定,而销栓和螺栓数量配备不足,使混凝土振捣时产生胀模。

2)楼面平整度差。立模前未用水泥砂浆找平或封堵,封模后用水泥袋纸、木片等塞缝,混凝土浇筑时出现水泥浆外溢,拆模后有木片、纸片等嵌入混凝土内。

3)模板拼缝不严,阴角处模板刚度不足,振捣棒插入混凝土内过深,振捣时间过久,使模板底部承受的侧压力过大而漏浆,出现蜂窝、麻面或露筋。

4)柱子混凝土浇筑前未铺一层水泥砂浆,柱模板未浇水湿润。

防治措施:

1)弯曲变形刚度不足的模板应剔除,阴角处模板设销栓固定,模板阴角处加设竖向压杠,采用对拉螺栓固定钢管围檩,对拉螺栓要靠近阴角处。

2)立模前对楼面找平,或在柱截面限位处采用砂浆封堵。

3)检查模板拼缝严密情况,并于立模前验收。混凝土应分层浇捣,每层混凝土 500mm 左右,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内不大于 200mm,延续振捣时间 30s左右,不得过振。

4)柱混凝土浇筑前先铺一层与所浇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柱模板浇水充分湿润。

看到这样的文字,更体会了生活的真谛。

推荐访问: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模板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范本工程质量通病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