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教学课件设计2020

××大学中国语言学院

汉语语法课程 课程标准

汉语语法课题小组

汉语语法课程标准

目 录

1、课程的性质

2、课程教学目的

3、课程教学内容

4、课程教学环节

5、本课程的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

6、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

7、课程课外练习的要求

8、课程成绩的考察方法及评定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

语法是语言中词、词组、句子的组织规律。语言中语素构成词,词构成短语,词、短语构成句子,都是有规律的。在汉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随课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并能在日常口语交际或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

二、课程教学目的

汉语教师要熟练掌握汉语语法,如词的分类、单句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
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导学生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并适当运用于表达实践。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汉语没有形态标志,因此汉语的组织高度依赖语序,同样的两个词结合在一起由于顺序不一样,在汉语中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意思,例如:“中国人民”和“人民中国”表达的意思就不同。另外,汉语的语序与很多民族语言的语序也是有区别的。例如,用汉语说“我唱歌”,用蒙古语、藏语等民族语言说就成了“我歌唱”。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找出汉语与学生母语在这方面的差别,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给学生一页纸,教师要储备几本书,现代汉语方面的知识是一名汉语教师必不可少的,但是汉语教师要时刻牢记,在教学中万不可把这些知识原封不动地照搬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我们要培养的是有汉语交际能力的学生,不是光会背汉语知识却不会运用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中多练、多运用,在应用中掌握汉语。

三、教学内容

汉语语法教学内容应体现基础课的特点,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各单元在以文体划分单元训练项目的同时,将语言训练项目与之交叉。标点符号的使用、句子成分及语法特点、基本句型和几种较为特殊的句式、汉语特有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使用以及文章常用的表达方式等将穿插安排在各课的训练项目中。

四、教学环节

、写前指导

(1)

学习语法。针对不同的写作训练项目,以范文为例进行写作指导。

(2)

课堂练习。结合每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完成相应的训练,将语

言训练项目的讲解穿插其中。

(3)

布置语法练习内容。命题作文给出几个可供选择的作文题,半命题

作文给出命题要求。同时给出适当提示,如写作要点、写作要求等。

2、运用语法实践

由学生独立完成。课上与课下相结合。

五、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汉语语法是以培养学生书面运用能力为主的一门语言专项技能课。阅读 课、听力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会话课、写作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课程以初级阶段的汉字、精读、会话等课程为基础,与中级阶段的精读、会话、报刊阅读及其它文化课相互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它是对其它课 程所学汉字、词汇、语法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对这些课程所学内容的补 充、提高。

六、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各部分内容均本着精讲多练的原则,采 取课堂提问和书面练习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汉语语法的基本知识,并通过 写作训练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每节课均安排一定形式的写作训练。

七、本课程课外练习的要求

每学期6—8次课外交际运用语法练习。

八、本课程成绩的考查方法及评定标准

汉语基础语法课 共10节

第一节

存在的表达(30分钟) 教学内容:方位词的含义,汉语中常见的 方位词,方位词的用法 汉语中三种表达的存在句式(“有”字句,“在”字句,“是”字句) “有”字句和“在”字句的区别 “有”字句和“是”字句的区别

第二节 能愿动词(30分钟)

能愿动词的含义,常见的能愿动词有哪些(能,会,要,想)能愿动词的使用 能愿动词的辨析,能愿动词的语法练习

第三节 状态补语(30分钟)

状态补语的含义和使用条件。结构助词“得”的使用。状态补语常见的几种结构 1)一般结构S V 得 adj .2)V带宾语S V O V 得 adj.3)V带宾语S O V 得 adj 4) 否定:
S V 得 不 adj.

5) 疑问: S V 得adj.不adj.? S V O V 得 adj 不adj.状态补语的语法练习

第四节

第五节 语气助词了1的用法(30分钟+30分钟)

了解“了”用在句尾表示的几种含义,初步了解结构助词“了”,为进一步学习“了”做铺垫。

第一种 了 表示动作的完成。

了1的用法,

了1的基本结构

V 了/

V 了 num+ M + O / V 了O 了 / 了…就… 了的疑问句,否定句 了的语法练习

第六节 就的用法小结,就和才

就的汉语意思有几个,外国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困惑,这里对“就”做一个归纳小结,比如 ( 了..就…,如果…就…,

表示很短的时间,表示事情发生或结束得早,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等等) 就和才的辨析

Time +就 (事情发生得早,快,容易,进行得顺利) Time + 才 (事情发生得玩,慢,不容易,不顺利) 就和才的语法练习

第七节

关联词和常见的复句 要是…就… ,如果…就…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了解简单的汉语复句及用法,关联词的练习。

第八节

结果补语 (30分钟) 结果补语的含义,常见的结果补语(完,懂,见,上,到,开,成等),结果补语的使用, 结果补语语法练习 第九节 时量补语 (30分钟) 时量补语的含义,时间点和时间段的区别,时间段词语有哪些,时量补语的句式结构(5种) 如果动词后边有“了”,句末还有语气助词了,表示动作仍在进行

第十节(30分钟) 比较句

比较句的含义,比较句的常见句式(9种)比较句的否定,更和最表示比较

A 比B adj.A 比 B VO A 比 B V 得 adj.A V 得比B adj.A 比 B adj+ Num+ M

A 比 B adj.多了/很多/得多 A 不比 B ad.A 没有B adj A 有 /没有 B(这么/那么)+adj.

十节课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稍有调整,这十节语法课涵盖了零起点的汉语初学者在一年内在正规教学单位需要掌握的所有语法点,教学课程参照汉语教程的修订版。语法得安排不刻意追求系统性,但语法安排采用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借助语法结构来谈课文和对话,语法教学一定要和语境,交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孙健

2017/3/18

现代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

现代汉语语法基本参考书目

一、现代汉语语法(含现代汉语教材中的语法部分)

真(1997)《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2003)《现代汉语》(重排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胡裕树主编(2000)《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2007)《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邵敬敏主编(2007)《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汪国胜主编(2003)《现代汉语》,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斌主编(2004)《简明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卢福波(1996)《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齐沪扬主编(2005)《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孙德金(2002)《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杨德峰(2009)《对外汉语教学核心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施春宏编著(2009)《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语法部分]

三、对外汉语教学参考语法

施春宏编著(2010)《国际汉语教学语法教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待出。供国际汉语教师和准教师使用;
也可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生招生考试的参考用书] 房玉清(1992)《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李德津、程美珍(1988)《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刘月华、潘文娱、胡韡(2001)《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陆庆和(2006)《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宝林(2006)《汉语教学参考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

第一节 汉语语法概说

一、什么是语法

(一)语法的内涵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规则。

1.词语的组合规则 2.词语的替换规则

(二)语法的范围

1.词法和句法 2.语法和语法学

二、语法单位

对语言结构进行切分所得到的各种音义结合体。

(一)四级语法单位

1.语素 2.词

3.短语(词组、结构、句法结构) 4.句子

句群

她眼睛瞎了,可心里亮堂。他眼睛雪亮,其实心里早就瞎了。

(二)汉语四种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

语素

短语

句 子

构词单位、造句单位、表述单位

第二节 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的内涵

句子成分是根据句子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语法作用划分出来的句子结构成分。

句子成分和句法成分

2

二、句子的一般成分

按:相互配对,无一方即无另一方

(一)主语和谓语:陈述关系

(二)述语(动语)和宾语:支配关系或关涉关系

比 较:①研究计划‖他们已经制定好了。

②他们‖已经制定好了|研究计划。

(三)中心语和修饰语

1.定语

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安娜的)美丽‖惊动了(所有的)人。

2.状语

他们‖[立即]出发了。

那个推销员‖[整天] [城市乡村地]跑。

3.补语

孩子‖在梦中哭了。

这篇小说‖我读了。

三、句子的特殊成分

独立语/独立成分:结构上相对独立,不参与句子结构的组合 【插入语、称呼语、感叹语、拟声语】 看样子,他今天不会过来了。

你醒醒呀,妈妈!

竟然想在蚊子腿上剔瘦肉,哼! 咚咚咚,外面有人在擂门。

四、句子成分分析法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的内涵

(二)中心成分和附加成分

(三)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分析程序

1.“两心相照”

凶狠的豺狼‖咬死了可怜的山羊。

3 2.“非心向心”

(凶狠)的豺狼‖[一口]咬了(那只)(可怜)的(小)山羊。

第三节 汉语词类(上)-实词

一、词类的内涵及其划分依据

(一)什么是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所做的分类。

比较:忽然~突然

电灯突然灭了~电灯忽然灭了

①这件事很突然

一次突然事件

这件事来得突然 ②*这件事很忽然

*一次忽然事件

*这件事来得忽然

(二)划分词类的依据

1.词的语法功能 (1)组合能力

通才

通缉

通俗

一个

正在

 “鉴别字”的鉴别价值。

(2)造句能力: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2.词的形态特征

(1)构形形态(造句中的变化形式)和构词形态 (2)汉语词的形态问题

3.词的意义:同类词所具有的概括意义或类别意义

比较:金、银~铜、铁、锡

做主语

-(*金是黄的)

+(铜是黄的) 做宾语

-(*需要金)

+(需要铜) 受数量词修饰

-(*一块金)

+(一块铜) 因此,词的语法意义在划分词类时只能作为参考特征。

4 结论: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只能是词的语法功能,即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而且以前者为主。只能将词的形态特征作为辅助特征,同时参考词的语法意义。

(三)汉语的主要词类

1.实词和虚词:是否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副词、象声词、叹词

2.体词和谓词——实词的两大类 (1)体词

主要语法功能是做主语、宾语,一般不做谓语。

(2)谓词

主要功能是做谓语,同时也也做主语。

代词

二、名词

(一)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1.一般能受数量词语的修饰。 2.一般不受副词的修饰。

3.能用在介词后边,组成介词结构。

4.经常做主语、宾语,多数能做定语、带定语。 5.一般不能重叠。

按:家家、天天、年年

(二)名词的特殊用法

1.名词做谓语的情况

①今天星期六。

②下一站王府井。

③小王已经副教授了。

④张军快团长了。

⑤鲁迅浙江人。

⑥大李小眼睛。

2.程度副词跟名词的组合

很骑士

特中国

太香港

十分江南

很阳光

特春风

太逻辑

非常技术 3.名词后面加“~们”的问题

(三)名词的分类

1.一般名词

5 (1)普通名词:表示非特定的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A.个体名词(可数名词) B.集合名词

马匹

布匹

纸张

枪支

物品

森林

树木

书籍

群众

C.物质名词:

酒:一两酒、一瓶酒

面粉:一斤面粉、一袋面粉 D.抽象名词:

科学

文化

物质

观念

风尚

苦头

规则

条件

积极性 (2)专有名词

杜甫

长城

黄河

冥王星

澳大利亚 2.时间词(时间名词)

昨天

明年

上午

现在

目前

从前

早晨

周末 秋天

3.处所词(处所名词)

北京

中国

亚洲

近郊

里屋

两旁

食堂

教室

图书馆

大礼堂

展览厅 4.方位词(方位名词) (1)单纯方位词:

西

(2)合成方位词:在单纯方位词前边加“以、之”,后边加“边、面、头”,或者把两个单纯方位词并举。

三、动词

(一)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1.多数能受副词“不、没有(没)”修饰。 2.经常做谓语或者谓语中心,大部分能带宾语。

3.后面常常可以加“了、着、过、起来、下去”。

做了饭

铺了路

修了汽车──完成态

做着饭

铺着路

修着汽车──进行态

做过饭

铺过路

修过汽车──经历态

做起来

铺起来

修起来──开始态

做下去

铺下去

修下去──继续态

6

(二)动词的分类

1.传统的动词分类 (1)动作动词 (2)心理动词 (3)使令动词 (4)存现动词 (5)趋向动词

(6)助动词(能愿动词) (7)判断动词 (8)关系动词 (9)形式动词

2.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3.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根据动作者对动作的控制力分 (1)自主动作动词:

说、唱、卖、坐、演、学习、跳跃、敲打、批评 (2)非自主动作动词:

非自主变化:

死、散、懂、知道、塌、漏、病、完、败、

看中、考上、懂得

非自主属性:

是、如、可、值、会、等于、认得 ○来V:来说;
*来死、来是。

○V了三天了:说了三天了;
死了三天了、*等于了三天了 ○V着:说着;
*死着、*等于着

[病着] ○VV:说说;
*死死(不等于“紧紧”)、*等于等于 ○V吧:说吧;
*懂吧、*等于吧

[去死吧] ○不V、没V:不说、没说;
*不病、没病,不等于、*没等于 ○甭V:甭说;
*甭病,*甭等于。

○别V、别V了:别说、别说了;
*别病、别病了,*别等于、*别等于了○马上V:马上说;
*马上病,*马上等于 ○亲自V:亲自说;
*亲自病,*亲自等于

○V两遍:说两遍;
*病两遍,*等于两遍 ○肯V:肯说;
*肯病,*肯等于

(三)动词的特殊小类

1.趋向动词 第一组:来

第二组:上

起 第三组:第二组+第一组 2.助动词(能愿动词) 表可能:

能、能够、可、可能、可以、会、得(dé) 表必要:

应、该、应该、应当、要(应该义)、得(děi) 表意愿:

愿、愿意、要(愿意义)、肯、敢

(四)动词的重叠

语法意义:量小。

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时量小)

或进行的次数少(动量小)。

关于尝试义

(五)离合词问题

1.离合词的内涵及其构造方式

①理发(理一次发)

革命(革了他的名)

打仗(打了三年仗)

放假(放一天假)

撤职(撤了他的职)

生气(生谁的气)

洗澡(洗个澡)

睡觉(睡了一觉)

鞠躬(鞠了一个躬)②打倒(打得/不倒)

打通(打得/不通)

长大(长得/不大)

推翻(推得/不翻)

碰见(碰得/不见)

看见(看得/不见)2.离合词的特点 3.离合词和短语的区别

离合词:“合则为一,离则为二”。

四、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1.大部分能用副词“不”和“很”修饰。 2.常常做谓语,不能带宾语。

3.能修饰名词(做定语),有些形容词能修饰动词(做状语、补语)。

(二)形容词的基本类别

1.性质形容词 2.状态形容词 (1)ABB式:

白茫茫

绿油油

黑压压

沉甸甸

香喷喷 (2)AB式:

雪白

漆黑

金黄

冰冷

猴精

飞快

喷香 (3)一些特殊形式:

糊里糊涂

黑不溜秋

可怜兮兮

冰冰凉

(三)形容词的重叠

1.性质形容词

单音节性质形容词:AA式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AABB式 2.状态形容词

 “雪白”类:
ABAB式

 “A里AB”类

五、区别词(非谓形容词)

单/双

正/副

横/竖

金/银

雌/雄

男/女

公/母

荤/素 彩色/黑白

长期/短期

单项/多项

高频/低频

个别/共同

国营/私营

家养/野生

军用/民用

天然/人工

主要/次要

国产

共同

高层

万能

袖珍

冒牌

木质

祖传

额外

常务

大规模

非理性

非正规

非海洋性

9 区别词的语法功能

1.能直接修饰名词做定语;
大多数能带“的”构成“的”字短语。

2.不能做谓语、状语、补语、主语、宾语,但组成“的”字短语后可以做主语、宾语。 3.用“非”来否定。

常常成对或成组地存在:

~式

~型

~性

~等

~级

有~

无~

多~

单~

双~

六、数词

(一)数词的语法功能

数量词

(二)数词的分类及其称数法

1.基数词

定数词:整数、分数、小数、倍数

概数词 2.序数词

(三)使用中的问题:

1.“二”和“两” 2.“俩”和“仨”

七、量词

(一)量词的语法功能

数量词

(二)量词的分类

1.物量词(名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计量单位 (1)专用物量词

A.个体量词

B.集合量词

令——个体数量有定

——个体数量无定

C.度量衡量词

D.不定量词

E.复合量词:

人次

架次

吨公里

秒立方米

小时公里 (2)借用物量词

A.借自名词

一桶油

一碗饭

一碟花生米

一盒点心

一屋子书

一头汗

一身油污

B.借自动词

一捆柴

一卷纸

一挑水

一串冰糖葫芦

借用物量词的修辞色彩:

一弯新月

一钩残月

一丝微笑

一片深情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计量单位

(1)专用动量词:下

场(2)借用动量词

看一眼

喝一口

踢一脚

扫一腿

打一拳

打两枪

舞几棍

切一刀

洗一水

画几笔

还有些表示时间的量词和借用时间名词充当的量词:

写了三年

站了二十分钟

睡了一上午

去西安旅游了一星期

(三)量词和名词的搭配:习惯性

(四)量词及数量短语的重叠

1.单音节量词重叠:

村村通电话,家家有电视。

(表示“每一”)

这儿淳朴善良的民风[代代]相传。

(表示“逐一”)

白云朵朵,春风阵阵。

(表示“多”)2.数量短语重叠:一AA、一A一A

①(一箱箱)货物堆积在码头。

(表示“多”)

②一个个都是神枪手。

(表示“每一”)③获奖人员[一个一个地]走上主席台。

(表示“逐一”)

八、代词

(一)代词的分类

1.人称代词:

表示个体:我

番 11

阵 表示群体:我们

咱们

你们

他们

她们

它们

大家

大伙儿

彼此 表示个体或群体:自己

自个儿

别人

人家 2.指示代词:

表近指:这

这儿

这里

这会儿

这么些

这样

这么样

这么 表远指:那

那儿

那里

那会儿

那么些

那样

那么样

那么 其他:某

其他

别的

其余 3.疑问代词:

什么

哪儿

哪里

多会儿

几时

多少

怎样

怎么

怎么样

(二)代词的活用

1.虚指

①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想说第一句。

②在人群里,她挤来挤去,看看这,看看那,非常冷静,以免上

当。

③他在地铁口站了半天了,好像是在等谁。

④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他,不然怎么这么面熟? 2.任指(泛指):疑问代词常见

①他记得当时什么也没有发生,连一片树叶也没有掉下来。

②我们这些躲在坑道里还活着的人呆呆看了半晌,谁都没说话。

③人在梦游时,你越说他在梦游,他就会沉入越深的梦境。

④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言行自己负责。

九、副词

(一)副词的语法功能

除极少数情况外,都只做状语。

(1)很、极、坏(极义)、死(极义)、透

(2)只、光、就、仅、仅仅、单、单单、几乎、恰好、将近、大概

(二)副词的分类

1.程度副词 2.范围副词 3.时间副词 4.频率副词 5.肯定/否定副词

12 6.方式副词(情态副词) 7.语气副词

(三)副词的位置与表达

①他七点钟才起床。

②才七点钟他就起床了。

③他幸亏带了雨伞。

④幸亏他带了雨伞。

⑤我对这个人不太了解。

⑥我对这个人太不了解。

(四)常用副词辨析

1.更—最 2.很-极

3.较(比较)-很-非常【按:跟英文比较】 4.都—只【按:指向】

一年级同学都军训去了。

我们都上自习去了,宿舍里只张三一个人。

5.才—就 6.曾经—已经 7.又—再

8.不—没(没有)

他昨天不来,今天不来,明天还不来,你说怎么办?他昨天没来,今天还没来,明天还会不来吗? 9.别—甭

第四节

汉语词类(下)-虚词

一、介词

(一)介词的语法功能

1.介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2.能用在名词、代词、动词(主要是名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定语(带“的”)。

(二)介词的分类 1.表示时间、处所、方向 2.表示方式、依据、工具 3.表示对象、范围 4.表示比较 5.表示被动 6.表示排除 7.表示原因 8.表示目的

1.对—对于 2.对于-关于 3.除—除了

①除了邢老汉还皱着眉头之外,大伙儿都笑了。

②这条小河上除了木桥与浮桥而外,还有两只橡皮船。

③沈先生的一天,除了看小说,就是写小说。

4.为—为了

二、连词

(一)连词的语法功能

连词的位置

①如果你心中有绿洲,就能走出沙漠。

②你如果心中有绿洲,就能走出沙漠。

③如果你把善行看作施舍,别人就未必接受你的善行。

④虽然现在还是冬天,但是春天已经就在眼前。

(三)常用介词辨析

(二)连词的分类 1.词语连词:

以及 2.句间连词

虽然……但是……

不但(不仅)……而且……

因为……所以……

如果……那么……

3.兼用

并、并且、而、而且、或、或者、还是、要么

(三)连词和关联副词的区别

(四)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1.前后成分能否换位 2.能否插入别的成分

3.能否用相互照应的词语,如用“都”来总括 4.能否出现在句首

(五)常用连词用法辨析

1.及-以及 2.或者-还是

①这个小角色或者你来演,或者他来演,谁都一样。

②是人民群众还是精英分子在创造着历史?

③我当时的心情十分古怪,说不准是悲哀还是不安。

④谁要想动手术,就得给医生送点什么,或者叫红包,或者叫劳务费,或者叫回扣。3.由于—因为 4.只有-只要 5.而-而且

三、助词

后附的助词:的

似的,

来着

把,等

等等

什么的 前附的助词:所

给,第

(一)助词的语法功能

(二)助词的分类 1.结构助词

的、地、得,似的、所

2.动态助词

了、着、过,看、的、来着 (1)了:完成态

如何解释:

天我下了课就去看足球比赛。

“春天了”“大姑娘了”“副团长了”

(2)着:持续态

窗外下着雪 台上坐着主席团 (3)过:经历态

我看过那部电影,现在还能记得个大概。

(4)看:尝试态

试试看

讲讲看

唱一遍看

先试验半年看 (5)的:表强调

①火车凌晨五点到的站。

②你哪个学校学的这一口流利的外语? (6)来着:位于句末,表示事情发生在不久前

①昨晚上我在剧院里见她来着。

②故宫的房子有多少间来着?有九千多间吧。3.其他助词 (1)给 (2)来、把 (3)们 (4)第、初

(5)等、等等、什么的

四、语气词

(一)分类 1.用于陈述句的:

呢1 啊1 吧1;

啵 罢了(而已)

也罢

也好

好了

着呢

来着 2.用于疑问句的:吗

呢2 吧2 啊2,啦 3.用于祈使句的:吧3 啊3 欸 4.用于感叹句的:啊4 欸

呢3

(二)语气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 的:表示情况本来如此,加强肯定语气 了:表示已经如此、出现新情况 吗:表示疑问,希望得到证实 么:表示可疑

呢:表示不容置疑(用于陈述句)、疑问(用于疑问句)、

夸张(感叹句)

吧:表示猜测(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或商量(用于

祈使句)

啊:增加感情色彩,舒缓语气

罢了:表示把事情往小里说(由于谦虚、轻视或安慰人等)

五、叹词

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

表示感叹:唉 啊 哼

咦 嘿 喔

哟 哦

哎哟

哎呀表示呼唤:喂

嗨 表示应答:嗯

兼类词和同音词的区别 (1)兼类词:

一个词(兼不同的类),声音相同,词义有联系。

哈哈 17

(2)同音词:

不同的词(类可同可异),声音相同,词义没有联系。

打1(打井)——打2(打今天起)

别1(把文件别起来)——别2(别走)

攻势——公式——工事——公事——宫室

第五节

短语

一、什么是短语(句法结构)的内涵 1.句法结构和语法关系

2.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二、基本短语类型

1.语法关系:陈述关系 2.语义关系 (1)施事+动作行为 (2)受事+动作行为

(3)其他语义关系(中性主语)

1.语法关系:支配、涉及的关系。 2.语义关系 (1)动作行为+受事 (2)动作行为+施事:
(3)其他语义关系

写推荐信

建大楼

吃大碗

抽烟斗 过春节

欢度国庆

坐火车

去食堂 跑材料

排电影票

避雨

缩水 寄特快

唱男高音

繁荣市场

端正态度 当干部

是个军人

像领导

跑第一

踢前锋

演主角知道你会来

保证明天不迟到

(一)主谓短语

(二)述宾短语(动宾短语)

3.双宾语:间接宾语(近宾语)和直接宾语(远宾语)

给她一张电影票

图书馆几本他自己写的小说 教这孩子数学 抢了他几百块钱

(三)联合短语

(四)偏正短语:修饰或限制的关系

1.定中式偏正短语

2.状中式偏正短语

(五)述补短语:补充说明

1.述语和补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1)补充说明述语的

捆紧

跑快了

走得很慢

好得很

气极了

(2)补充说明述语动词的施事的

吃饱了

喝醉了

哭醒了

走累了

吓得瑟瑟发抖 (3)补充说明述语动词的受事的。例如:

(桌子)擦干净了

(把他)骂得大气都不敢出 (4)其他:

(钢笔)写秃了

(刀子)砍钝了

看了三天

检查一遍

语义指向 2.补语的类型 (1)结果补语

压紧

烧热

看清楚

说明白

洗干净

打扮漂亮了中间不能插入“得”,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 (2)趋向补语

中间不能插入“得”

(4)可能补语

在述语动词和表示结果或趋向的补语之间插入“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趋向能不能实现。例如:

看完:看得完~看不完

洗干净:洗得干净~洗不干净

送来:送得来~送不来

上去:上得去~上不去

否定形式是“述语+得不+补语” (5)状态补语

述语和状态补语之间必须用“得”,口语中还有用“个”的。

例如:

吓得发抖

压得很紧

说个没完没了

否定形式是“述语+得不+补语”,

例如:

压得不紧

压得不很紧

玩得不痛快

(6)数量补语

跑一趟

看了三遍

找过一回

打了他一下

住了二十年

看了半天

写了一个月

(7)时间补语和处所补语

生活 成立

依偎 出现

3.补语和宾语的区别 首先,看语义关系。

其次,看构成成分。

第三,看添加成分。

第四,看变换方式。

三、特殊短语类型

(一)连谓短语

(二)兼语短语

(三)连锁短语:

用具有关联作用的词语将两个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连接起来。

越说越高兴

边学边练

一学就会

不打不相识

非把问题解决了不可

看不懂就问

生病了才请假

做完再休息

(四)复指短语(同位短语)

四、其他短语类型

(一)方位短语

(二)介宾短语

(三)“的”字短语

五、复杂的句法结构与层次分析法

(一)复杂短语的层次性

属 于 东 亚 地 区

└─┘└──────┘主谓

└─┘└───┘述宾

└─┘└┘偏正

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层次分析法及其分析程序

层次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二分法) 1.“从大到小”的分析过程

①隔 壁 的 张 师 傅 麻 利 地 修 好 了 小 王 的 自 行 车

②飞

2.“由小到大”的过程 多层定语或多层状语

一 家 漂 亮 的 乡 村 农 舍

昨 天 在 北 大 意 外 地 跟 她 相 遇

21

动词后既有宾语又有补语的情况

看 过 他

送 了 小 明 一 次 礼 物

动词前有状语后有宾语或补语的情况

昨天来了一个客人

飞快地逃了出去

层次分析法的拓展:

任何有层次的语言单位

3.歧义结构的层次分析

不适当地灌水施肥

告别山区的青年

新职工宿舍

演好戏

看了三天了

告别山区的青年

新职工宿舍

演好戏 看了三天了

22

不适当地灌水施肥

第六节

句子的类型

句型、句类、句式

一、句子的结构类型

(一)单句和复句

(二)单句的结构类型 1.主谓句:

动词性谓语句

形容词性谓语句

名词性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如:

那场大火‖消防队员终于扑灭了。

他‖什么书都看。

这支笔,‖你拿去刷标语吧。

路上碰到的那个人,‖我们一道旅游过。

这孩子‖心地善良。

这个村的村民‖一半是回族人。

这孩子,‖谁都喜欢他。

这架子书‖五块钱一本。

这种方案,‖我有保留意见。

◇大主语、大谓语,小主语、小谓语 2.非主谓句:
动词性非主谓句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名词性非主谓句

特殊非主谓句(叹词句、拟声词句、副词句等)

二、句子的语气类型

(一)陈述句

(二)疑问句 1.是非问句 2.特指问句 3.选择问句

23 ①这里是世外桃源,还是暂时平静的台风眼? ②昨晚跟韩国队踢,中国队赢了输了? 4.正反问句 黄山风景美不美? 看不看现代派作品啊? 你想妈妈不想? 新排的话剧你看不?

你看了这部新排的话剧没有?

赵元任当过美国语言学会会长,是不是?

(三)祈使句:请求、劝阻或命令、禁止等

①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请求)

②别动,千万别动。

(劝阻)

③立即出发!

(命令)

④进入林区,严禁吸烟!

(禁止)

(四)感叹句

(一)“是”字句(判断句)

(二)“是……的”句:表示强调的句式 1.强调在结构和语义上跟述语动词相关的成分 我是昨天下午才收到入学通知的。

是在网上订的飞机票。

田甜是跟她妈一道来的吗?

华罗庚发现的陈景润这个数学天才。

这次全民公决,大多数人是投的赞成票。(强调受事)2.突出说话人对主语的评议、叙述或描写。

①这次事故,警察确实是处理得很及时的。

医和西医在疗效上是互补的。

(三)“有”字句 1.表“领有”“具有” 2.表示“存在”

3.表示“发生”或“出现”

24

三、句子的特征类型 4.表示“列举”“包括”。

5.表示估计或比较

(四)“把”字句

“A+把B+动词+C

①老王早就把这台电脑修好了。

②我把它都放在桌子上了。

③蔡振华把刘国梁培养成了世界冠军。

④昨天的大雨把孩子淋得大病了一场。

1.“把”字句的意义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传统:处置

“把”字句中的动词:多为既无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

你们别笑了,都把孩子笑醒了。

2.“把”字句的特点

(1)述语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

(2)述语动词通常是及物动词,语义上能够支配“把”后的宾语。

(3)“把”的宾语一般都是表示已知的、确定的人或事物。

(4)助动词、否定词、时间副词不能放在“把”之后,只能放在“把”之前。

(五)被动句

1.被动句和“被”字句

“A+被B+V+C”

2.“被”字句的意义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传统:被动

3.“被”字句的几种格式 (1)介词“被”后带宾语。

(2)“被”后不带宾语,“被”直接放在述语动词前。这时“被”字的作用只是表示被动。

(3)“被……所……”式。

(4)“被(让、叫)……给……”式,常用于口语。

4.被动句的特点

(1)述语动词一般不能是光杆动词(尤其是单音节的),前后总有别的成分。但少数

25 双音节动词有时可以单独出现。

(2)能进入“被”字句的动词通常是动作性较强的及物动词和一些心理动词,语义上能够支配受事主语。

(3)“被”字句的主语一般都是表示已知的、确定的人或事物。

(4)助动词、否定词、时间副词不能放在“被”之后,只能放在“被”之前。

在口语中,大多数“被”字句表示的是遭损害、不愉快、不希望发生的情况。在书面语中往往范围要宽一些,

(六)存现句: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 处所词语+存现动词+表示存现事物的词语 1.存在句 (1)静态存现句

①马路旁有两排柳树。

②湖的南边是一片辽阔的草地。

③学术报告厅里坐满了听众。

2.隐现句

(1)述语动词是跟人体或物体位置移动有关的动词,如“来、飞、钻、掉、丢、走、跑”等。

(2)述语动词是表示状态的出现、消失的动词,如“发生、出现、透、飘、刮(风)、响、冒、涌、浮现、弥漫,消失、少、死”等。例如:

(七)比较句 1.比较句的构成要素

四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点、比较结果、表示比较关系的成分。

爷爷比爸爸脾气好

比较点的出现与否以及出现的位置。

①这孩子快有他爸爸那么高了

②冬天北方比南方冷

③她办起事来一定跟她人一样漂亮

26 ④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

①体育场四周飘扬着一面面彩旗。

②小姑娘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③夜晚清凉的空气中浮动着浓郁袭人的花香。

(2)动态存现句:动词+着

①他比我学习成绩好。

②他的学习成绩比我好。

③他比我的学习成绩好。

④学习成绩他比我好。

将比较对象中相同的成分省略:只要语义上允许 2.同异比较

A跟B(不)一样(……)

A跟B相同/不同

A跟B相似/近似/类似

A跟B差不多(……) A有B那么/这么(……) (2)高下比较

A比B……

A没有B……

A不比B……

A不如B…… 27

第七节

句子变化和句型变换

一、句子的变化

主要变化方式:倒装、省略、紧缩。

(一)倒装

1.汉语的常见语序和变式句

主语在谓语之前,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宾语和补语在述语之后。

2.倒装的形式 (1)主语后置 (2)修饰语后置 (3)宾语前置 (4)补语前置

(5)连谓结构前后两个直接成分顺序颠倒 注意:不要将受事主语句看作倒装句。

例如:

碗打碎了。

风凉话谁不会说。

什么东西都吃。

哪儿都没去。

(二)省略 1.对话省

2.因上下文而省:承前省,蒙后省 按:汉语主语省略的普遍性。

我吃了一吓,[ ]赶忙抬起头,[ ]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 ]两手搭在髀间,[ ]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三)紧缩

大纲中列,一般语法书都不列。见复句的“紧缩句”。

二、句型变换

高级大纲中的主要变换类型:主动句和被动句、把字句和被字句、主谓谓语句、存现句和主谓句。

1.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把字句也属于主动句,被字句属于被动句)

孩子打碎了花瓶~孩子把花瓶打碎了

~花瓶被孩子打碎了

~花瓶打碎了

28 2.主谓谓语句的变换

这件衣服袖子短了些。

~这件衣服的袖子短了些

今年新生一大半都是女生。

~今年新生的一大半都是女生。

3.存现句和主谓句的变换

桌子上放着书~书放在桌子上

护城河边长满了荒草~荒草长满了护城河边

邻居家死了一条牛~邻居家的一条牛死了

张老师昨天丢了一台电脑

~张老师的一台电脑昨天丢了

第八节

复句

一、复句及其关联词语

(一)什么是复句

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组成的句子。

(二)复句中的关联词语

关联法和意合法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二、复句的类型

(一)联合复句

通常包括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解说复句。

1.并列复句 2.承接复句 3.递进复句 4.选择复句

(1)选择未定:每个事项都是备选的。例如:

①战争中的英雄,或者夺取战争的胜利,或者减少自己的伤亡。

②这个事情前前后后,到底是我在骗你,还是你在骗我呢?

(2)选择已定:已定选择指说话人已经选定了一种,舍弃了另一种。例如:
③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选定后者) ④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选定前者)

29

5.解说复句

①我终于想起了他那怪怪的网名,叫什么“三七二十二”。

②两种景致出现在双眼两侧,一是袅娜的女子行走在河流边,一是悠扬的垂柳飘拂在晚风里。

③他不是个多年来受着家室之累的人,就是从未被爱情滋润过的老光棍,两者必居其一。

(二)偏正复句 1.转折复句 2.让步复句 3.因果复句 4.目的复句 5.假设复句 6.条件复句 (1)有条件句

充分条件:只要……,就(便)……

必要条件:只有(唯有、除非)……,才……

(2)无条件句

三、多重复句 一层复句

人只要活得高兴,便不怕穷。

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

他披上大衣,︱拉开门,︱走了出去。

多重复句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我们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必须确立坚定的信念,不但要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还要勉力自己在取得一些成绩时继续前行。

特殊:

无论(不论、不管)……,都(总是、总、也、还)……

除非……,否则……

要不然”

苍天之下,没有干涸了海洋,‖没有削平了的雪山,︱也没有枯萎了的心灵。

30

第九节

句群【自学】

一、什么是句群

二、句群的类型 1.并列句群

2.顺承句群

3.解说句群

4.递进句群 5.选择句群

6.转折句群

7.因果句群

8.目的句群 9.假设句群

10.条件句群

三、多重句群

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又伤心又害怕。伤心的是一声就像一针,一针针刺着自己的心。害怕的是单墙薄壁,左邻右舍留心一听就会起疑念。

四、句群和复句、段落的关系

第十节

常见语法错误分析【自学】

一、搭配不当

二、成分残缺

三、成分多余

四、语序不当

五、句式杂糅

六、关联不当

31

第十二节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汉语是话题特征显著的语言

棵树叶子又细又长。

我肚子早饿了。

果他削了皮。

那个山头,我们已经种上树了。

婚姻的事我自己做主。

种杂志图书馆当废书处理了。

这场大火,幸亏消防队员到得早。

衣裳都洗干净了。

我功课做完了。

什么问题他都能回答。

二、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ment:fulfillment(履行)、judgment(判断)、movement(运动)

-fy:claify(分类)、justify(证明)、simplify(简化)

-ful:dreadful(可怕)、graceful(优雅)、thoughtful(深思)

-ly:actually(真实地)、readily(迅速地)、shortly(不久) a tree ~ two trees

He likes walking. ~

They like walking.I gave him a book. ~

He gave me a book

Tom is taller than John. /

Henry is the tallest I have ever seen.

三、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有一种相对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大多是一对一,少数是一对二。大致说来,名词跟主宾语对应,动词跟谓语对应,形容词跟定语对应,副词跟状语对应。

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基本上是一对多的关系。

比如汉语的名词除了经常做主语宾语外,还常常做定语,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做谓语。汉语的动词除了经常做谓语外,还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汉语的形容词除了经常做定语外,还可以做谓语、状语、补语,也可以做主语、宾语。

32

果,我最喜欢香蕉。

价钱,这里的便宜。

明,他已经把功课做完了。

老张,我早就认识他了。

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四、短语(词组)的构造规则和句子的构造规则基本一致 She reads the book.

(她读那本书。) The book is easy to read. (那本书容易读。) To read the book is easy. (读那本书容易。) Reading the book is easy. (读那本书容易。)

五、有丰富的个体量词

六、有复杂的补语系统

类型多样

结果补语:烧热、讲清楚、赶走、气疯了 趋向补语:走上、冲进、压下去、站起来

程度补语:好极了、烦死了、干净多了、伤心得很 可能补语:听得懂、看不清楚、下得来、放不进去 状态补语:写得头昏眼花、激动得放声大哭 时间补语:生于1915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处所补语:站在一边、扔到大门外、放到抽屉里 结构和语义复杂

带“得”式和不带“得”式的差别 看清楚:结果补语

(否定式是“没看清楚”) 看得清楚:状态补语

(否定式是“看得不清楚”)

或可能补语(否定式是“看不清楚”) 动词跟补语的结合很自由

33 语言教师尤其是语言学教师的十项准则 1.有较为系统的语言学知识;

2.有对语言现象可接受程度的基本判断能力(语感);

3.有相当的理论直觉(论感);

4.有从结构化角度去分析语言现象的意识和手段;

5.有探求语言现象背后的理据的动力和途径;

6.有一定的语言类型分析的条件和能力;

7.有“凡规则皆有例外”的基本认识;

8.有“凡例外皆有规则”的基本信念;

9.有原则和策略互动的意识;

10.有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大爱。

结束语

悲哀是无边的天空,快乐是满天的星星。

——转赠汪静之《无题曲》中诗句

祝大家:
每天都能见到蓝天白云、流水拂柳,自然的、心灵的。

34

1、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那为什么这种联系既经确定之后就不能随便改变?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答: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符号取决于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所谓“能指”,是指显示的事物,所谓“所指”,是指被代表的事物。例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可以通行”,这个“禁止通行”和“可以通行”就是“所指”,红绿灯就是“能指”。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音表到与意义内容的结合并不依赖于因果关系,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每种语言都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因而必须承认每次结合都是偶然的,都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自然形成的习惯。同一种事物,每种语言都以不同的声音或文字来表示,这也是各种语言之所以不同的重要原因。如果音义结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必然的,人类语言就不会有什么不同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个人使用语言的随意性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符号进入符号系统之后,它就要受到该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制约,必须按照某一语言的结构体系组成话语,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

2、你是如何看待现代汉语形成中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答:

(一)多元性的汉文化的起源

汉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代码,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汉语同汉文化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四个文化因素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影响,多元性的汉文化的起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原文化时期,汉文化是华夏民族和境内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综合体。从春秋延至秦汉,四方异族有的被中原统治者征服融合,有的流散他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与周围民族语言密切交流的复杂过程。属于长江文化的“百越”分布在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一直到云南,包括长江流域一带和中南半岛的一大片区域,在秦统一中国是,这些民族大部分成员,与中原人民共同组成了汉民族。中国北部边界地区为阿尔泰语系的人所管辖,因此阿尔泰与在汉语的一发力留下很多痕迹。

(二)具有统一作用的汉字

秦统一了汉字,使全国“书同文”,最终把我国黄河和长江两大文化中心统一起来。

(三)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有史可考的是其大约在汉武帝征服西域之后,佛教文化自此融入汉民族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一部分。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四声理论的建立

2、书面语口语话倾向产生

3、大量借词进入汉语词汇

(四)社会动荡带来的人口迁徙

3、现代汉语有几大方言区?答:

1、北方方言区

2、吴方言区

3、湘方言区

4、赣方言区5客家方言区6闽北方言区7闽南方言区8粤方言区9晋方言区10平话方言区

3、有人认为汉语的语序重要,不同的语序会引起意义的变化。你是怎样看待汉语语序的价值的?

4、汉语的基本语法单位有哪些? 答:语素,词,短语,句子

5、怎么确定汉语的语法单位?

答:语法单位不能按音节来切分,应当按照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来切分。

现代汉语语法相对于印欧语系来说有哪些特点?

(一)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这是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形态一般也称作词形变化,指的是当一个词进入句子时,为了表示某种语法关系,语法意义,这个词由原来的形式变化为另一种形式。汉语里缺少严格意义上当的形态变化,有些词看上去类似形态标志,但是不典型,如“了”“着”“过”总是跟在动词之后,表示某种时态,可是“了”“过”既可以附在动词后边,又可以附在动补结构后边,如“我看完了电影了”“昨天他来过一次”“着”虽然只能附在动词之后,但附在动词“有”之后并不表示时态。可见,把它们看形态标志是有困难的。

(二)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在印欧系语言里,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有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大致来说,名词跟主语,宾语对应,动词跟谓语对应,形容词跟定语对应,副词跟状语对应。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除了有上述情况外,还存在下列情况:1动词和形容词可以做主宾语2名词可以做定语3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和状语4名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谓语。

(三)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汉语的语序很重要,语序不同,语法关系会发生变化,词语,句子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走不出去—不走出去—走出去不—出去走不”是四种不同的意思,在交际中,除了语调外,全靠语序的变化表现出来。汉语的虚词常常用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用于不用,直接影响到语法关系的改变和意思的表达。例如韩国朋友=/=韩国的朋友;
“他吃着饭”时表示一种持续态,说明“吃饭”这个动作正在进行,“他吃了饭”表示一种完成态,说明“吃饭”这个动作已经完成。说汉语的语序重要,并不是说屈折语和黏着语中语序不重要,是可以随意变更语序的,只是因为英语,日语等语言可以利用屈折语或黏着语的特点,来判定词在句子中担当的职务,没有必要过分强调语序的重要了。但对汉语来说,因为没有别的手段,语序就变得特别重要了,因此可以说,严格的语序是汉语语法的特点。

(四)助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类词,在印欧语系中,没有跟这一类词相同的词,助词的主要特征是轻声和黏着,但它不是构词成分和构形成分,有相对的独立性。

(五)单双音节对词语结构有一定影响,在汉语里,单双音节对词语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如往往将单音节的词凑成双音节:单音的地名一定要带上类名,双音的就不需要,如“顺义”“日本”。数目字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个月的头十天,必须说成“一号,二号„„”,“十一”之后就可以带“号”或者不带“号”了。

(六)有丰富的词量,英语和俄语都没有词量,数次可以和名词直接组合。汉语数词后的量词十分丰富。宽而薄的东西,可以用“张”“枚”“片”“块”“页”等量词;
细而长的东西,除了可以用“根”“支”“棵”等词外,还可以说“一管笛子”“一节竹子”“一条鞭子”“一把尺”等;
以人做计数单位,可以说“从南边来了一伙人”“这有几个人”甚至可以用“真是一条好汉”

9、平常说的“语法”都有哪些意思 答:“语法”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本身,即人们说话的规则,或者说是组词造句的规则,它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是客观存在的,成系统,也是每个使用该语法的人必须遵守的,二是指语法著作或者语法学这门学科。

10、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参考语法有哪些联系

答: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理论语法是教学语法的基础,理论语法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教学语法的研究和发展水平;
教学语法是对理论语法研究成果的普及,推广和应用,也是对理论语法的检验。理论语法的新成果可以丰富教学语法,教学语法提出的新问题又进一步促进理论语法的发展。参考语法跟教学语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教学语法主要是指明哪些现象合乎语法,哪些现象不合乎语法,而哪些现象合语法,哪些现象不合语法,则是参考语法的主要内容。语法规则的解释和说明,需要参考语法提供语言事实。参考语法的研究和发展可以促进教学语法的研究和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教学语法的研究和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参考语法的发展。总体来说,理论语法和参考语法是教学语法的基础,教学语法是对理论语法和参考语法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同时也是对理论语法和参考语法的验证。

什么是教学语法?教学语法有哪些特点

答:教学语法有的也称为规范语法,学校语法,课堂语法等。教学语法是在语法教学中使用的语法及其语法书,教学语法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键就他们的学习重点,难点,以及解决的方式方法。教学方法,联系设计,考试等都属于教学语法的范围。

特点:1规范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语法,都是规范语法,即事先要有一个标准,告诉学生哪是正确的,哪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合乎语法的,什么是不合乎语法的。规范语法有两层意思,1)教学语法不能只是一个语法流派或某一个人的语法理论,观点,方法,以及其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解释,而是跟均当前语法研究的现状,对比较成熟的,已被多数人接受的语言现象的描写和解释,以及相关理论观点,方式方法的介绍,并对一些术语进行合理的吸收。2)由于教学语法要对各种语言现象加以规范,所以,对一些语法学界存有分歧,甚至争论尖锐的问题,有时要采取折中的方法,甚至做出硬性的规定。2稳定性,教学语法相对于理论语法的突出特点是稳定性。所以稳定性,指的是按照教育学原则,教科书的内容应该是这门学科里已经有定论的东西。教学语法之所以要保持稳定,是因为:教学语法面向的是广大的学生,影响广泛;
在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层出不穷的今天,如果把一些尚未达成共识的东西写进教学语法,就会使教学语法显得比较混乱,而且也会使学生无所适从。3可接受性,无论什么教学语法,都不可把语法大纲,语法课本或者语法著作的全部内容,原封不动的编进教材或搬上课堂。教学的双方是教师和学生,教学语法的可接受性应从这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教师的可接受性,教学语法体系应该是广大教师所熟悉的,容易接受的。二是学生的可接受性,要是学生对语法教材中的内容容易接受,语法教材必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内容要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繁简适当,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避免枯燥乏味的抽象话,理论话的说教。

12、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本体语法有什么异同

答:1)重点和难点不同。汉语语法体系的基础部分,对本体教学语法、教师用对外汉语语法与学生用对外汉语语法这三者来说都非常重要,但是,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小学生遣词造句时常犯的语法错误是本体教学语法的重点;
而外国人学习汉语时经常出现偏误的语法点,则是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重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通常表现在学习者母语中没有的或者是在意义和用法上存在差异的语言现象,一般来说,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师用对外汉语语法的重点和难点,二者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一是怎么教的问题,一是怎么学的问题。2)内容的安排不同。一般来说,如果不是特殊需要,本体教学语法和学生用对外汉语语法的语法点不会集中在一起,本体教学语法知识通常夹杂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用对外汉语语法知识点夹杂在平时的语言学习过程中;
而教师用对外汉语语法则一般需要专门集中时间进行学习,通过对一些语法点的比较、辨析,了解哪些语法点是外国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哪些语法点应该用这种办法教,哪些语法点应该用那种办法教,知道怎么让学生掌握巩固语法知识等等。3)内容的深度不同。相对来说,由于教和学的角度不同,按照教育规律,教师用对外汉语语法的内容要比学生用对外汉语语法知识丰富的多,同样的理论,观点和解释的语言规则要深得多,而且还有一些教学方面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措施等。

13、为什么说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比较重要?

答:1)掌握所学语言的语法规则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符号系统,由词组成的句子可以有千变万化,但是,这些组合的规则却是有限的,正是通过这些有限的规则,词可以生成无限的句子,学习和习得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对掌握一种语言可以起到以简驭繁、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了某一语言的结构和表达规律也就掌握了这种语言,否则,就不能算是掌握了这一语言。2)大多数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都比较重视语法教学。回顾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绝大多数教学法流派都比较重视语法教学。从最初的翻译法,到后来的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以致近些年兴起的认知法,功能法,都十分注重语法的教学。其中最早的翻译法,甚至把语法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中心内容。3)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更需要语言理论知识的指导。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和儿童习得语言不通。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已经超过了最佳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可塑性已经非常弱了,这就要发挥成人的优越性,演绎推理,抽象概括能力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概括和归纳,综合处理语言材料。这些优越性对于学习语法来说,极其重要。正是通过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演绎、归纳、推理等抽象的心智活动,才能通过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的,合乎语法的句子。

14、语法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语法术语表达。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用语法术语。但这不是说不使用语法术语,比如不讲词类,不讲主谓语等就无法讲语法。在教学中许多术语在外语中都有对应的术语,没有必要解释;
不对应的术语,简单说明即可,没有必要详细讲解,因为我们是在教外国学生汉语,不是教汉语语言学。另外,采用的术语要大众化、一般化。大众化指的是多数人能接受的,一般化则是指一般语法体系采用的,而不是比较偏僻的术语。2)由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如果一些汉语知识比较难理解,或者教师在讲解语法时表述不够充分,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语法偏误。对待语法偏误,不要像对待汉语为母语的人产生的语法错误一样,轻易否定或直接改正。在纠正语法偏误时,也最好不要从理论或结论出发,而要从分析偏误的实例开始,通过例举一系列相关的正确和错误的例子,找出他们产生偏误的原因,一步步推进,直到能够真正理解和彻底改正。3)表述的浅化和简化。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最难办的就是把那些研究的较深,较难的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出来,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让他们理解,且能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语法知识前,对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反复琢磨,使所教的内容尽可能的浅化和简化。

15、课堂语法教学有哪些基本方法?

答:1)演绎法。演绎法的特点是从语法规则到具体语言材料。这种方法对于语法讲解比较系统,完整,容易操作,用起来比较顺手,但是学生掌握的效果不一定好,主要是难以完全理解和正确运用。2)归纳法。归纳法的特点是从具体材料到语法规则。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感兴趣,容易理解和记忆,但往往系统性,完整性不强。3)类比法。类比法的特点是从具体语言材料到具体语言材料。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学生容易学会运用语法规则,缺点是不能形成一个理性的概念,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比较零散。

16、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汉语语法规则怎样表述?

答:1)文字描述法。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做法是对语法知识进行文字描述,其他表示法通常也都要结合文字表述法。2)公式法。这种方法相对较少,仅用于表述某些句型或语法规则时。3)比较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外国学生容易混淆的或者是用法比较接近的两个或更多的语法点的教学,通过比较找出两个或更多的语法点的异同。4)对比法。对比法指的是针对外国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5)图表法。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类别或者规则,有时用列表的办法来进行讲解。

17、简要说明汉语中音节,语素与汉字的关系

答:语素,音节,汉字三者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关系比较复杂。语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音节是语音单位,汉字是记录音节的书面符号。

(一)语素与音节的关系。

1、一个语素一个音节,即一个音节只与一个语素发生联系,如“森”“收”。

2、一个语素多个音节,如“蜘蛛”“沙发”。

3、一个音节表示多个语素。

(二)语素与汉字的关系。

1、一个汉字一个语素,如“灯”“看”。

2、一个汉字表示好几个语素,如“站(东站,站住)”“弹(弹性,子弹)”。

3、几个汉字表示一个语素,如“沙发”“吉他”

4、单个汉字表示语素,如“玻”“璃”“窈”。

18、使用替代法辨别语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一,首先这种替代必须是双向的,要确定一个双音节的语言片段包含两个语素,必须两端都能替换,如果只有一端能够替换,那么整个语言片段往往只是一个语素。

二、必须保持替代前后意义的基本一致。

19、“名素就是构成名词的语素,动素就是构成动词的语素”,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名素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动素表示动作行为。所谓名素动素只是根据语素本身所表示的意义而对语素所作的分类,如果这个语素能够单独成词,那么它作为词的词性与它的语素类型相一致。但当它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它的语素类型往往与那个合成词的词性并不一致。如“蚕”为名素,但和成词“蚕食”却为动词;
“裁”“缝”是两个动素,但他们构成的合成词“裁缝”却为名词。

23、举例说明叠音词与重叠式复合词有何异同

答:单音节形式无意义或意义与重叠形式的意义没有联系的,是叠音词。单音节形式有与双音节形式相关的意义时,是两个相同词根语素的重叠式复合词。叠音词:奶奶 猩猩 蝈蝈 重叠式复合词:偏偏 暗暗 弟弟

20、与词素和短语相比,词具有哪几方面的特点? 答:

(一)词的语音形式是固定而单一的。词的语音形式是固定而单一的,这与语素不同。词的语音形式具有整体性,内部不允许有停顿,而短语则可以有内部的语音停顿。

(二)、词的意义是明确而融合的。词的意义是明确而融合的,这与自由短语不同,一般的说,一个词的意义并不是其构成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其构成语素的意义相互融合后产生的新义。

(三)、词的功能是定型而完整的。词的功能是定型而完整的,这与语素不同。词与语素的最大区别在于词能够独立运用,实词都可以充当句法成分,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但可以表示相关的语法意义,而语素的功能则主要是构词,语素只有在能成词以后才能够单说或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21、判定一个语言单位是否是词,可以从哪几各方面入手?

答: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这个定义实际上就给出了我们判断一个语言单位是否是词的标准。词以“能够独立运用”的特点而与语素相区别,以“最小的”独立运用单位的特点而与短语相区别。

一、问答法。能单说,也即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二、把一个句子中说有可以单说,即能单独回答问题的部分提取后,可以用剩余法确定其他成分是不是词,首先,不能单说,但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词。其次,把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单位提开,剩余的部分又不是一个词的组成部分的,也是词,虚词就是用这个方法来确定的。

(三)扩展法。某个语言单位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也即不能扩展的是词,否则是短语。使用扩展法要注意的是:扩展之后不能改变原来的意义。

22、简称的构成方式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由于语言交际的经济性原则的作用,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复杂的短语特别是表示事物意义的短语,有时又可以被减缩为一个比较简短的形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简称。

一、提取型。提取型即提取出原词语中有代表性的语素组成简称。

1、由原词语各词的第一个语素组成。如:科学技术——科技,家用电器——家电。

2、又原词语前词的前一个语素和后词的后一个语素组成。如:军人家属—军属 空中小姐—空姐

3、原词语前词的后一个语素和后词的前一个语素组成。如:对外贸易—外贸 人们警察—民警

4、又原词语各词的后一个语素组成。如:电影明星—影星 等待就业—待业

5、包含外来词的名称可以只取外来词的头一个语素化音节。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 呼和浩特市—沪市。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由两个词组成的短语的简称,再如三个词以上的:上海师范大学—上师大

中国语言文学系—中文系。

另外,有的短语的提取型简称形式会改变原有语素的顺序:第三女子中学—女三中。

二、截取型。截取型即截取原专用短语的一部分来代替整个短语。

1、取原短语的后一部分,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

2、取原短语的前一部分。 如:清华大学:清华。

(三)共戴型。共戴型是几个并列结构公用最后的那一个相同的语素,而把重复的省略掉。

理科、工科—理工科 中医、西医—中西医

(四)数括型 数括型是根据原来共同结构的项数和他们共同的语素或语义特征来进行概括。

1、项数加共同语素,如:包修,包退,包换—三包

2、项数加几个结构共有的语义特征,如:酸甜苦辣咸—五味

33、说一说二和两的用法异同

1、十,百前一般用二,千万亿前多用两,即使数目词千万亿以2为开头是,也读成两。

2、度量衡单位量词前,一般用二,但米,吨,公里等新兴的度量词前大都用两。

3、当作数字读,如小数,分数,倍数,都用二;
序数中也只能用二。

4、作为单位数用于量词前,用两,但作为两位数以上中任何位上的数字时,一律用二。

5、成对的东西,用两不用二。如两袖清风。

34、说一说零和0在书写时用法的不同

答:二者是表示同一数目不同形体,读法也一样,都可以作为数的空位,只是书写有所不同。

1、空在末位,书面写作0,口语除年份和号码外,一般不说出来;
但是,如果数字都是大写,尤其是表示钱数时,则必须写作“零”。例如:40斤 1980年 壹仟零捌拾。

2、空位在多位数中间,书面上有几个空位写几个0,口语里不管有几个空位,只说一个零。如 10008—一万零八。

3、由于表示重量,长度,时间,年岁,钱数,面积时,中间没有空位时也可以用“零”,有强调零头的意思。如:五点零一分,一尺零一寸。

4、0不可以儿化,零可以儿化。零儿化后变为名词,只整数以外的零头。如:八百挂点儿零儿

35、十来斤肉和十斤来肉有什么区别 答:没有区别。“来”多用于口语,表示接近前面数词所表示的数目,可能略多,也可能略少,相差不能太远,只能用于整数。“数+量+来+名”和“数+来+量+名”都能用于整数“十”。

36、说一说“点儿”和“些”的用法区别

答:

1、跟数词结合时,二者只能跟数目词“一”结合,一般“一”可以在这两个量词前自由省略。如:一点儿,一些。

我有(一)点儿累, 我的眼睛有

(一)些模糊。“点儿”还可以用在数词“半”后面,而“些”不可以。例如:你半点儿本事业没有。

2、“些”表示的数量比“点儿”大,如一点儿水

3、“些”后面修饰名词,前面可以加“好”表示数量多,而“点儿”前则不可以加“好”,如:湖里有好些鱼

4、“些”既可以用在可以计量的名词前面,也可以用在不可以计量的名词前面;
“点儿”只能用在不可以计量的名词前面,如:一些水,一些人,一点水儿。

37、说一说量词重叠的用法

答:

一、除了复合量词和度量名词以外,大多数量词可以重叠。如次次,回回,张张。这种重叠形式称为“AA式”,量词重叠后带新的意义和用法,有三种。

1、表示“每一”,他讲的句句话都是笑话。

2、表示逐一,如:天上的云层层卷起,很是好看。

3、表示众多,如:村子上空,白云朵朵。

二、量词重叠还有一AA式,

1、表示每一,如,一座座青山紧相连,

2、表示逐一,如,我们的生活水平要一步步提高。

3、表示“多”,如,我一次次给他打电话。

三、“一AA”可以省略成“AA”,但要符合三个条件,

1、A必须是名量词

2、所修饰的名词必须是独立的个体

3、所修饰的名词说指的是人或事物必须是确定的。

38、从意义上分,动词可以分为几类?

答:

1、动作动词,走,跑,看

2、存现动词,a,表示存在的:在,有。b,表示变化,消失的:发生,出现。

3、关系动词:是,教,等于

4、能愿动词,A表示可能的,能,会,可以B表示愿意的,要,肯C表示必须的,应当。

5、趋向动词,a,单纯趋向动词,来,去,上,下b复合趋向动词,上来,下去

6、心理活动动词,爱,恨。使令动词:叫,让。

39、从动词带宾语角度,动词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一,及物动词。

1、形式动词,进行,借以。

2、单宾动词,吃,看,学习

3、双宾动词,a给予类,给,送,找。B取得类,收,买。C述说类,问,骂,劝。

二、不及物动词,咳嗽,游行,昨 躺 40、从情态角度可以把动词分为几类

答:

1、静态动词,在,有,好像,仿佛。

2、持续动作,等,盼,看,走

3、瞬间动词,醒,生,死

4、终结动词,成为,扩大

41、简述动词重叠的类型,用法和意义。

答:范围:

1、除了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关系动词,存现动词,使令动词不能重叠外,大多数动词可以重叠,少部分心理动词也可以重叠。

2、可以重叠的动词绝大多数是持续性动词。

3、可以重叠的动词一般也是人的意志可以支配的动词。

4、动词重叠在口语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在书面语中较少。

形式:

1、完全重叠。A,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AA式,看看,说说,A一A式,看一看,说一说。B,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这种重叠形式只有AABB式,学习学习,整理整理。

2、部分重叠,述宾式离合词,只能重叠第一个音节,见见面,洗洗澡。

意义:

1、表示时间短,带有持续语义特点的动词,重叠后相比动词但用,具有了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如,你在这里等等我,我马上下来。

2、表示尝试,这种句子一般是表示期望,使令的意思。如:我觉得这汤不错,你尝尝。

3、表示语气轻缓,委婉。如,退了休以后,看看书,下下棋,和老朋友聊聊天,倒也不寂寞。

4、表示次数少,如,他用锤子在桌上敲了敲。

42、状态形容词共有哪几种类型

答:

1、性质形容词,性质形容词能受“不”或“没”否定,也能在前面加上“很”表示程度。性质形容词又可以分为一般形容词和唯谓形容词,一般形容词是既能作谓语,又可以作定语,唯谓形容词之恩能够做谓语。

2、状态形容词,状态形容词是指不能用“不”否定,不能前加“很”表示程度的形容词,一般是由性质形容词派生而来的。AA式,纷纷,勃勃。AB式,壁纸,雪白。AABB式,兢兢业业,满满当当。ABB式,红彤彤,响当当。A里XY式,花里胡哨,稀里糊涂。A不XY式,白不呲咧,黑不溜秋。

43、简述正向形容词和负向形容词的用法。

1、在比较句中,有“不如”“没有”表示比较时,通常只用正向形容词,不能用负向形容词。我没有他高。

2、正向形容词可以用在疑问代词“多”后表示提问,但是负向形容词一般不可以。这座楼有多高?

3、正向形容词可以前加数量短语或者是受“满”的修饰,而负向形容词则不能,两斤重,满大的。

44、简述形容词重叠的用法和意义

答:用法:1,单音节的重叠为AA式,好好儿,慢慢儿。

2、双音节的重叠式可以为AABB式,干干净净,快快乐乐。

3、双音节的重叠还可以为ABAB式,雪白雪白,快活快活。

意义:

1、做谓语是,表示某种体验或感受,庭院深深,眼睛红红。

2、做状语和补语时,表示程度深。我要好好的吃一顿。

3、作定语时,有描写的作用,一般同时带有喜爱的感情色彩,小女孩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很可爱。

46、说一说区别词的类型

答:

一、单音节区别词,男,女,公,母。

二、两音节以上区别词,

1、附加式,西式,大型,急性,中等,超级。

2、复合式,野生,袖珍。

47、副词的语法特点

答:

1、不能做谓语,也不能做主宾语,只能做状语。

2、副词是附着性的,大多数不能单用。

3、有一部分副词具有关联性作用,有的可以独用,有的可以合用,有的二者都可以,有的还可以和连词配合使用。如,独用:说了又说。合用:又白又胖。和连词配合使用:不但„„还

48、简述代词的功能

答:代词可以替代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和他们词性相应的短语结构成分,也可以替代数词,数量短语,副词。代词可以分为三大类: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49、试分析代词“这”和“那”的用法 答:

1、“这”“那”单用时称代所要说的人或事物。如,这是张院长,那是我照相机。

2、“这”“那”与名词,数词,“数量短语+名词”连用时,可以起对人,对事物确指的作用。如,这人真有意思。那件不错,给我试一试。但是这那在下面情况下,有着特殊的用法。

1、这那与时间词语结合,那一般用来表示过去和将来的时间,而这用来表示现在。如,这时,一个人匆匆走过来。到那时,我肯定和你一样高了。

2、这那用在句首的人称代词前,其承上的作用。如,哦,那我就叫他进来吧。这,我真不明白你的意思。

3、这那用在句首的人称代词后,表示复指,但是,这可以用在你我他后面,而那只能用在他后面。如,你这个人说话不算数。他那个人的想法,谁能猜的着呢。

4、这,那用在一个句子里,前呼后应,表示不确指。如,两个人见面后,说说这,说说那,高兴极了。

5、口语里,这那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很高的程度。如,站在领奖台上,我那激动啊,都说不出话来了。小明考上大学,全家这个高兴啊,就别提了。

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一、什么是偏误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天上都是黑云,看起来下雨了,我们快回家吧! 快八点了,你起床了。

二、语法偏误的成因

主要有以下几种: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

什么你要买?

那个天我们没有去公园。

三、常见的语法偏误

常见的语法偏误主要有四种:遗漏、误加、误用和错位。

(一)遗漏(缺失)

是指在词语或句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

排队的人很多,厅里面热闹。

有一条蛇掉进缸。

即使你们不同意,我要买这本书。

他连最简单的汉字也写不好,复杂的汉字写不好。

二、误加(多余)

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时使用了该词语或成分。

我们班有十五个学生们。

我昨天不在了家。

他从来一次也没说过谎。

三、误代

误代是指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用了不适合于特定语言环境的一个而造成的偏误。

我没有够的钱买车。

一件衣服被他撕破了。

生活中,谁有干涉别人的资格呢?特别是恋爱,局外人别干涉。

举办奥运会有很多好处,那就是我的看法。

四、错序

是指句中的词语或成分位置不当。

下楼两个外国人住。

上海是一个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

他每个星期日和朋友一起都去吃韩国菜。

短语

一、短语在语法单位中的重要性

朱德熙曾经指出,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和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

二、短语研究的角度

1、结构类

主要看它内部的结构类型。

2、功能类,凭借它在更大的单位里担任职务的能力即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定它的类。

3、按短语构成要素是否凝固来分类。 固定短语 临时短语

4、可以从意义上分:
单义短语 多义短语 几个农场的青年 热爱人民的领袖 我想起来了

5、可以按它的成句能力来分:
能加句调成句的叫自由短语

不能加句调独立成句的叫不自由短语

6、按照短语的层次多少划分,可以分成:
一层短语(简单短语) 中国历史 多层短语(复杂短语) 蓝蓝的天空上忽然出现了乌云

三、短语的结构类

(一)主谓短语

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主谓有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

动词性谓语 形容词性谓语 名词性谓语

(二)动宾短语(述宾短语)

由动语和宾语两部分组成,前后是支配和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

根据后面所带宾语的情况,动词可以分为 名宾动词(体宾动词)吃 喝 拿 谓宾动词 进行 打算 主张 兼宾动词(名谓宾动词)指出 说

(三)偏正短语

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组成,修饰语在前面,修饰、限定后面的成份。偏正短语分为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

1、定中短语 由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其间有修饰关系。

木头房子 新书 高高的个子 绍兴黄酒 三只鸟 写字的桌子

2、状中短语

由状语和谓词性中心语组成,其间有修饰关系。

热烈祝贺 激动地说 兴奋地回答 已经结束 立刻动身 慢走

(四)中补补语(述补短语)

由中心语和补语两部分组成。补语附加在中心语后面,其间是补充关系。

敲了三下 睡了半小时 说清楚 洗干净 跳上 拉下 说得清楚 说不清楚 喜欢极了 说不清楚

气得脸都发青 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五)联合补语

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个或几个部分组成,其间是联合关系,可细分为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

学校和工厂 讨论并通过

升学或就业 积极而且热情

(六)连谓短语

由不止一个谓词性成分连用,谓词性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没有主谓、偏正、动宾、中补、联合关系,也不用任何关联词语。

笑着说 躺着看书 抽烟喝茶 分析研究 喜欢看电影 反对做假 疼得直哭 哭得头昏脑涨 争论停止 游行结束 举手表决 骑马进城

(七)兼语短语

兼语短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重叠而成的,动宾短语的宾语兼任主谓短语的主语。

请他进来 派你去西安 选班长做代表 有人敲门

典型的兼语短语的谓语动词往往带有使动性,如,请、派、选、催、劝、组织、号召、通知、鼓励、领导、阻止等。

辨析 请他来 希望他来

1、动词本身有没有使动义。

2、兼语短语中,前后动作之间一定有因果关系。

3、在动词后面有没有停顿。

4、兼语短语可以针对动宾短语来提问。

(八)同位短语

同位短语前后所指成份所指内容相同,在句子中充当同一个句法成份,意义上构成复指关系。

首都北京 京剧《空城计》 春城昆明 宝岛台湾

(九)方位短语

由方位词直接附在名词性或动词性词语后面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

大门外 山坡前 世界上 晚饭后 改革中 帮助下

(十)量词短语

是指数词或代词加上量词组成。例如:
一次 一个 这本 那个

(十一)介词短语 是由介词跟跟附在其后的其他词语组合而成。

用刀子 用大碗

被老师 按客观规律 因为他

(十一)“的”字短语

由结构助词“的”附加在其他词语之后构成,主要作用是使谓词性成份转化为名词性成份。例如:
红的 吃的 木头的 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类:

三列火车 感谢你 上街买菜 他走了 学术会议 用毛笔

三本 祖孙三代 进门脱鞋

称他为歌迷 马上回来 一种新式的炊具电磁炉 长大 1999年那年 爬出去 我们自己 讨论:

影响短语结构类型的因素

1、词序

历史悠久 悠久历史 观点正确 正确观点 讨论热烈 热烈讨论 工作积极 积极工作

转播中断 中断转播 人民代表 代表人民 市场管理 管理市场

2、虚词

介词、助词等虚词可以和实词组合。虚词出现与否,出现哪个虚词,可以决定短语的类型。

我妈妈 我妈妈的 吃药 吃药的 为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 对于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 后山的树林里 后山的树林 他们的精明 他们精明 温度的下降 温度下降

3、成分类。

短语的成分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和短语,还可以是短语和短语。短语的构成成分应该受到重视,因为要得到短语的结构模式,就要确定短语构成成分的语法类别。

名词+动词 动词+名词 形容词+名词

名词+形容词

五、短语的功能类

短语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做句法成分,所有短语都能充当一个更大的短语里的组成成分;
另一方面是成句,大部分短语加上句调能独立成句。

(一 )按照它跟别的词语组合时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

常作主语、宾语,功能相当于名词的叫名词性短语(体词性短语)。

能作谓语,功能相当于谓词的叫作谓词性短语。

主谓短语

常作谓语,可归为谓词性短语。

动宾短语 谓词性短语 偏正短语

定中短语 名词性短语 状中短语 谓词性短语 中补短语 谓词性短语 联合短语 老师和学生 名词性短语 讨论并且通过 谓词性短语 连谓短语 谓词性短语 兼语短语 谓词性短语 同位短语 名词性短语 方位短语 名词性短语

“的”字短语 名词性

量词短语和介词短语 归类还不易断定

(二)根据短语成句与否 能加句调成句的叫自由短语。

不能加句调成句的叫不自由短语。

六、复杂短语

大短语中包含小短语,从而形成复杂短语。

1、同类包含

包含与自身结构关系性质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 真善美与假恶丑 男女老少 南开大学新图书馆 万里长征老干部

他学习努力 讲得好极了

2、异类包含

包含与自身结构关系性质不同的句法结构

好人好事 你来我往 读书写字 看得见摸得着 历史悠久的中国 开得飞快的车 我的哥哥姐姐 牡丹和玫瑰都开了

七、短语的意义类 单义短语 多义短语

1、由词类不同形成的多义 饭不热了 自行车没有锁 他爬过那座山

2、结构关系不同形成的多义 进口彩电 文学语言 奶油面包

3、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多义 一个学生的建议

4、结构关系和结构层次都不同 发现敌人的哨兵

5、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多义 鸡不吃了 汽车运走了 提拔团长

6、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多义 他在车厢上贴标语

八、短语的研究方法

短语需要一类一类地研究,很多短语还没有来得及调查,特别是口语中的。

如朱德熙先生就分析过《”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 《含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

语言点

1,“是”字句(判断句)

主语+是+名词性谓语

(~~)

例子: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他不是学生。

老师是中国人,学生是日本人。

2,名量词

数词+量词+名词

万能量词:个。一个人,一个苹果,一个球,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年×,一年○) 时间量词:天,月,年

张:一般用于平的,有棱有角的东西。一张床,一张纸。另外,一张椅子,一张桌子。

套:一套房子,一套餐具,一套衣服。

条:长的,细的。一条围巾,一条蛇,一条鱼◀▉▶◀

双:一双鞋,一双筷子。

对:一对夫妻,一对情侣,一对双胞胎

公里,升,斤=500g 平方米

3,“的”

1)n./人称代词+的

①表领属关系时,我的书;
你的笔;
他的字典。

② 如果代词所修饰的中心语是亲友或者所属单位时,我的爸爸,我爸爸;
你的家,你家;
他的朋友,他朋友;
他们的班,他们班;
你的公司,你公司。(人+人/场所时,‘的’可以省略)

2)如果名词定语是说明中心语性质的,一般不用“的”。汉语书,中国人,日语书,日本人,红笔(红的笔)。

3)的(+什么)

这本书是老师的。

你的衣服是红的。

他买了许多吃的,穿的和用的。

4)是„„的,表示强调

你是什么时候来中国的?这本书是老师的。

4,一般疑问句„„“吗”

陈述句(主语+谓语)+吗?

回答:重复谓语部分。

例子:他是日本人吗?——是的,他是日本人。

你喜欢吃面包吗?——不,我不喜欢吃面包,我喜欢吃饭。

5,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谁,什么,哪(问人,事物)

他是谁?你喜欢什么? 哪里,哪儿,什么地方(问处所)

你在哪里?你在什么地方? 什么时候(问时间)

你什么时候来中国的? 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方式,程度)你觉得上海怎么样? 几,多少(问数量) 你要几个苹果?你的孩子几岁?

回答:回答和疑问句语序一样,把答案和疑问代词换下即可。

他是田中。我喜欢老师。

我在公司。

我今年5月来中国的。

我觉得上海交通很方便。我觉得上海很好。我觉得上海人很多。

我要10个苹果。我的孩子8岁。

6,正反疑问句

主语+adj./v.+不+adj./v

回答:重复谓语部分 你最近忙不忙?——忙。/不忙。

周末,你去不去买东西?——周末,我去买东西。/周末,我不去买东西。

7,疑问代词表反问:带有情感

急什么!现在7点,电影9点才开始。

他哪知道这件事情啊! 你怎么能这么做。

8,“吧”

对某事有一定估计,但是不确定。

他在家吧。因为灯亮着。

你是大阪人吧。因为你说话的时候有大阪的口音。

9,“有”字句

①表领有,持つ、いる、ある 他有汉语书。今天没有汉语作业。他有很多朋友。

②表存在,位置+有

我家前面有便利店。教室里有椅子和桌子。

10,形容词谓语句

主语+形容词

你很年轻。我们学校的教室很干净。他的房间不大。

注意:你年轻。×

你很年轻。○

你是很年轻。一般来说,这样是×的,但是,“是”有时表示强调。

11,名词谓语句

公认的事实。

主语+名词

明天五月一号。今天晴天。

12,动词谓语句

主语+动词+(宾语)

我们学习汉语。

我现在不在公园散步。

13,主谓谓语句

主语1+主语2+谓语(状态/动作的陈述/说明) 他身体好。

我今天休息。

14,双宾语动词谓语句

①谓语动词+间接宾语(人)+直接宾语(事物)

有传递性动词。

传递性动词:告诉,通知,命令,退换,报告,送,拿,交,寄,租,买,卖,教,问,麻烦,浪费,请教„„

老师教学生汉语。

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②主语1+动词1+宾语1+主语2+动词2+动词3 请,让,叫,使,求,要求,组织,通知(表使令) 我请他来我家玩。

喜欢,羡慕,原谅,讨厌,怪,爱,恨(表情感)我爸爸喜欢我妈妈唱歌。

称,选,认,叫(表称谓认定)

我们选他做班长吧。

有,是

有一些同学在操场跑步。

15,存现句(存在,出现,消失)

处所词/时间词+动词+名词宾语 昨天来了2个新同事。

教室的墙上挂着很多画。

16,连动句

主语+动词1+动词2 我明天去学校上课。

他坐飞机来日本。

17,能愿动词

要,想,愿意(表愿望)

我想喝水。

可能,能,能够,可以,会(表可能)

我能/可以看你的书吗? 应该,该,得,要,需要(表必要)

天黑了,我得回家了。

18,动词的进行ing

(正)在+动词+(呢) 1)老师正在上课(呢)。

2)老师上课呢。

3)动词的进行可以发生在现在,也可以发生在过去和将来。

昨天我去田中家的时候,他正在听音乐(呢)。

明年的这个时候,你们在做什么(呢)? 19,动态助词:“了”

1)表动作的发生或状态的出现

我饿了。

2)表示变化。

秋天了。

3)表示过去。

我吃饭了。我买了一本书。

4)语气词。

别累坏了。

20,动态助词:过

①(没+)动词+过

表示经历过某事 老师没去过日本。

田中没看过中国的电影。

②形容词+过

表示性质或状态已经过去(比较义) 这里以前也热闹过。

21,动态助词:着

动词/形容词+过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者状态正在持续 他正吃着饭。我们走着去学校。

我正忙着,请你等一下。

22,离合词:既是词,又是词组。

介词+名词+离合动词(唱歌,吃饭,睡觉) 洗澡:他今天洗了两次澡。

见面:今天她和朋友见面。

出差:下个月,我去日本出两天差。

23,程度副词:

1)无宾语:主语+动词+(得)+程度补语

他睡得很晚。

2)动词带宾语:主语+动词+宾语+动词+得+程度补语

田中跑步跑得很快。

3)宾语前置:主语+宾语+动词+得+程度补语

我妈妈汉语比我说得好。

24,时量补语:动词+时量补语+(名词宾语) 我在上海住了七年。他打球打了三个小时。

25,结果补语:动词+结果补语

(所谓补语,是对动词和形容词的补充) 着,到,见,住,成,掉,够,上,下,起,开,完,好,晚,早,对,错。

在街上,我看到田中了。“到”表示结果。

我终于买到机票了。

下:①随动作从高到低 ②使某物固定在某处 请你写下你的手机号码。

一、句子概说

一个句子的组成:一定的结构成分、一定的结构方式、特定的句调、一定的意义。

二、句子的结构成分(句法成分)

(一)主语和谓语

语法学家对主语和谓语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主语是对谓语动词而言。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主语指话题。

中国又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老王,我昨天还见到他。

1、作主语的成分

主语可分名词性词语和谓词性词语。

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

数词、数量词也能作主语。

动词、形容词也能作主语。

名词性、谓词性短语也能作主语。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我们爱语法。

七等于五加二。

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骄傲是无知的产物。

教室里乱哄哄的。

他去比较合适。

吃得太饱不好。

锻炼身体很重要。

他们几个都累坏了。

放光的不都是金子。

我的男朋友很傻。

去北京查资料很必要。

注意:

昨天艺术家们有一场精彩的演出。

上海大剧院里艺术家们有一场精彩的演出。

昨天上海大剧院里有一场精彩的演出。

上海大剧院里昨天有一场精彩的演出

昨天有一场精彩的演出。

上海大剧院里有一场精彩的演出。

一般名词﹥处所名词﹥时间名词

2、作谓语的成分 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

名词也可作主语。

名词性、谓词性短语可作谓语。

我们开始吧。

身体好。

他呀,傻子。

主席作工作报告。

大家举手表决。

我看完了。

同学们选他当代表。

他的学问比我好。

这件事情知道的人不多。

3、主语和谓语的意义类型 (1)施事主语 (2)受事主语 (3)中性主语

我说。

狼吃羊。

报纸看完了。

叙述性谓语 描写性谓语 判断说明性谓语 狼吃羊 这件衣服好 知识就是力量

(二)动语(述语)和宾语

动语和宾语是共现共存的两个成分。

1、作动语的成分 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

我想回家。

学好外语。

讨论并通过了他的结婚问题。

有没有烟。

我不赞成派他去。

2、宾语的构成材料

宾语和主语相似,也分名词性宾语和谓词性宾语两种。

景琦紧紧抱住她。

我买洗面奶。

买了五本。

这间客厅有六十多平方米。

学习语法知识。

我有哥哥和姐姐。

挑选漂亮的。

喜欢笑。

爱干净。

学会了做饭。

想快点下课。

听说罗京来了。

我们应该谦虚、谨慎。

3、宾语的意义类型 受事宾语 施事宾语 当事宾语

(三)定语

1、定语的构成材料

实词和短语大都可以做定语。

妈妈的高跟鞋。

她的化妆品。

高高的个子。

男同学都来了。

买的书。

潺潺的水声。

他开车的技术很臭。

三个孩子的母亲。

他不去的原因是他女朋友生病了。

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

请他来的目的就是吃。

出去买菜的人是我的妈妈。

2、定语和“的”

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的”。

(1)形容词做定语 单音节形容词 双音节形容词

(2)名词 动词做定语

名词 动词做定语,有时可以直接修饰中心语。

孩子脾气 孩子的脾气 烤红薯 烤的红薯

(3)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做定语表示领属者,一般要加“的”。

(4)短语做定语 一般要加“的”。

非常新颖的设计/有抱负的青年/质量好的产品/对这本书的意见/荷叶上的水珠/一阵阵的歌声。

3、多层定语

我们 两位 三十年教龄 学校 语文 优秀 教师 的 有 的 1)表示领属关系的词语,即“谁的?”

2)表示时间、处所的词语,即“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3)指示代词或量词短语,表示“多少?” 4)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表“怎样的?” 5)形容词性词语,即表示“什么样的?”

6)表质料、属性或范围的名词、动词,即表示“什么?”

(四)状语

1、状语的构成材料

副词、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充当;
介词短语、量词短语等也可以做状语。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慢走。

努力学习。

他能来? 他昨天走了.向他学习。

面对面谈。

他们非常热情地招待了我们。

2、状语和“地”

1、单音节副词、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一般不加“地”,双音节副词、形容词一般加不加“地”均可以。

2、代词、表示时间的名词、能愿动词、方位短语和介词短语做状语,都不加“地”字。

3 状语的语义指向 (1)语义指向动作

他草草地浏览了一下报纸上的文章.女儿滔滔不绝地向他讲述着自己的见闻.(2)语义指向动作者 四凤胆怯地望着大海.(3)语义指向句子中的宾语 老张给自己酽酽地沏了一壶茶 4 多层状语

大致的次序是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情态、对象。

(五)补语

1、补语的构成材料

补语可以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洗干净 暖和极了 急得哭了 练了几遍 写于1980年

人们都知道自己生在何处,却不知道死在何方。

放进去 退下来

2、补语的类型 结果补语 趋向补语 可能补语

程度补语 数量补语 处所、时间补语 情态补语(状态补语)

趋向补语

(1)跑回来 跳出来 爬上去

拿出来

表示实实在在的动作行为的趋向。

(2)看来 想来 看来

表示估计,含有从某一方面看的意思。

(3)关上 戴上 吃上 买上 脱下 表示完成

(4)唱起来 说起来 恨起来

好起来 坚强起来

表示动作开始进行,并还在继续进行;
状态开始发展,而且程度还在继续加深。

(5)唱下去 说下去 念下去 热下去 瘦下去 胖下去

表示动作已经进行,并将继续往下进行或者表示某种状态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发展。

(六)中心语

定语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新工人 木头桌子 塑料口袋 经济的振兴 智力的开发

状语中心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

仔细研究 激动地说 现在已经晚春了。

补语中心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可以由短语充当。

好极了 暖和极了 写清楚 吊死在一棵树上

(七)独立语

句子里的某个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法成分,但又是句意所必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

1、插入语

大哥到哪儿,就把母亲带到哪儿,或者说,母亲去哪儿,也在大哥的掌控之中。《扑克》

2、称呼语

我又有什么地方做错了,小姐! 昌林哥,王翠嫂子,你们两位同意不?

3、感叹语

啊呀,天,他长得多帅啊! 嗯,好的。

4、拟声语

咣,门被什么人一脚踢开了。

啪,啪,我正在读书的时候,隔壁传来了两声清脆的声音。

三、句子的结构方式

句子的结构方式和短语的结构方式是一致的。

四、特定的句调

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难道你不知道? 王小丫来了吗? 这个人,是他的男朋友?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等感情。

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多饿啊!

老师,你快点下课吧。

3.平调。

(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

四、句子的意义

1、句子的“语汇意义”

句子的“语汇意义”包括:句子中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句子中词语搭配产生的意义。

他正在洗衣服。

我正在洗衣服。

他正在买衣服。

小白兔在洗衣服。

石头正在洗衣服。

2、句子中成分的关系和句子的“关系”意义。

句子通常都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语在组合时除了本身的要有一定的意义,词语意义要能够搭配,相互之间还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这些结构关于所赋予句子的意义就是句子的“关系意义”。

主谓结构关系的意义是“陈述”。

动宾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是“涉及”。

偏正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是“修饰或限定”。

并列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是“平行”。

(语法关系意义) 他正在洗衣服。

改良品种。

语义关系意义 动词+名词

动作+施事(来客人了) 动作+受事(洗衣服) 动作+结果(盖房子) 动作+处所(睡地板)

3、句子的语气意义

句子的语气意义主要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习题集

第十二节 有关偏正短语的问题

一、填充题

(一)用所给的词或短语,构成一个有偏正关系的体词性短语(注意要不要加“的”):

1、北京( )春天

2、非常关键( )时刻

3、老实( )人

4、三块( )蛋糕

5、多么简单( )方法

6、联欢( )晚会

(二)用所给的词或短语,构成一个有偏正关系的谓词性短语(注意要不要加“地”):

1、明天( )出发

2、跟小李( )看电影

3、不由自主( )站了起来

4、高兴( )说了起来

5、一次( )解决问题

6、快( )说

二、问答题

1、“他有个中国朋友”和“巴基斯坦是中国的朋友”中,“中国”和“朋友”之间的语义关系一样吗?

2、下面句子中状语的语义指向一样吗?试简要分析。 (1)他喜滋滋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2)他非常麻利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3)他脆脆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三、操作题

(一)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

1、西湖是有名的一个湖。

2、这里剩下只一辆汽车了。

3、我不能写汉字很快。

4、车子开了很慢,因为路不好走。

5、你们过去一直住在上海吗?

6、长城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7、我们每学期进行两次的考试。

8、今天参加学习人很多。

9、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10、李兰已经安全地回到家里。

11、我实在喜欢这个女孩。

12、他吃惊问:“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二)把下列多项定语和多项状语的句子按顺序排列好:

1、修饰语 中心语

(1)年龄稍大 叔叔

(2)一个

(3)高个子

2、修饰语 中心语 (1)所遇到的 困难 (2)意想不到

(3)一切

3、修饰语 中心语

(1)在院子里坐着 老大爷

(2)一位

(3)六十多岁

4、修饰语 中心语 (1)像朋友一样 谈谈 (2)好好 (3)跟他

5、修饰语 中心语 (1)兴奋地 抢过那封信 (2)很快

(3)从弟弟手中

6、修饰语 中心语 (1)从下午三点起 有人 (2)每天 (3)经常

(三)下面句子中定语或状语的排列顺序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改正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一辆刚买来的我的自行车被人偷走了。

2、他心里有痛苦的说不出来的一股味道。

3、我们厂生产了塑料的优质的很多产品。

4、我很爱惜那本精美的我的汉语词典。

5、他有时过去周末的时候会到小书店来看看。

6、把结果由他告诉你。

7、我给他在门口幸亏昨天打了招呼。

8、我已经现在没有钱了。

第十六节 比较句

一、“比”字句

(一)比较句和“比”字句

汉语里用来表示比较的方式,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比较事物、性状的异同,一类是比较性质或程度的差别、高低,每一大类中又包含一些不同的比较格式。凡是用来作比较的句子都称作为比较句。比较常用的比较句有“比”字句、“不如”句、“跟/和/同/与/像„„一样”句、介词“有”字句、“越来越”、“越„„越„„”句、“更”字句、“最”字句等等。

“比”字句是指表示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在性质、程度的差别或高低的(也可用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的比较)的一种格式,用介词“比”引出比较的对象,用谓语表示比较的结果,“比”与其宾语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1)她比我大三岁。

(2)他比我高。

(3)我身体比以前好得多了。

“比„„”可以放在补语之前,也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例如:

(4)他做生意做得比我好。

(5)他做生意比我做得好。

(二)“比”字句的结构

1、基本格式:A+“比”+B+差别

(1)这棵树比那棵树高。

(2)这个班的学生比那个班的学生多。

2、由“比+被比较的人和事物”构成介词词组,放在形容词或以形容词为中心意义的述补词组前,有三种基本结构:

(3)他比我高。(比字词组+谓词性词语) (4)杰克汉语说得比我流利。(比字词组+形容词(+得)+形容词) (5)他的房间比我的大一点儿。(比字词组+形容词+数量词语)

数量词语放在形容词后,补充说明数量,不能放在形容词前。

(6)*他的房间比我的两平方米大。

3、动词后边有宾语的话,可以有两种方式:

(7)她骑自行车骑得比我快多了。(重叠动词)

(8)他自行车骑得比我快多了。(宾语提前)

4、表示在哪方面比较的动词或比较其结果的形容词不能省掉。 (9)*他自行车比我快多了。

(10)*他自行车骑得比我多了。

(三)“比”字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比较的一项内容一般不能省略,被比的一项相同的内容常常可以省掉。

(1)他的房间比我的(房间)大。

(2)*他比我的房间大。

2、表示比较差距大时,“比”字句中不能使用程度副词“很、最、非常”等。其他表示程度的副词,如“非常”、“极”等也不能用在“比”字句里。如果要说明比较的双方差别很大,应该说“比„„得多”或“比„„多了”。例如:

(1)*我的汉语比他很差。

1 (2)我的汉语比他差得远了。

(3)*他的房间比我的非常小。

(4)他的房间比我的小得多。

但是,表示程度“进一步”的意义时,介词结构后面、谓语前面,还可以用表示比较程度的副词“更”“还”“还要”等作状语,表示程度更进一层。

(5)她比我更胖。

(6)姐姐比我还笨。

(7)他的汉语比我得还好。

3、下列“比”字句不仅可以比较高下差异,而且可以表示高下差异的程度。所以谓语中心语后可以有表示程度的补语。例如:

(1)弟弟比妹妹大三岁。

(2)他们班的学生比我们班多五个。

4、如果动词带程度补语,程度补语不能放在动词的前面,“比”放在动词前或补语主要成分前,如果动词又带宾语,“比”用在重复的动词前或补语主要成分前。例如:

(1)小明比我学得好。

(2)他翻译得比我快。

(3)比他跑得快。

5、程度补语和数量补语不能同时出现

(1)*我比她来得早10分钟。

(2)我比她早来10分钟。

这个句子里既有数量补语,又有程度补语“来得早”。一个句子中不能同时用两种补语,这时应去掉程度补语中的“得”,将形容词“早”作状语用在动词“来”之前。这种句子的格式是:“比”+人/物+形容词(作状语)+动词谓语+数量补语。

6、否定副词“不”不能放在谓语的前面,例如:

(1)*我的汉语水平比玛丽的汉语水平不高。

(2)我的汉语水平不比玛丽的汉语水平高。

在用“比”表示比较的否定句中,否定副词“不”必须放在“比”之前,而不是放在谓语之前。

7、否定形式及其意义

用“比”构成的比较句,多以肯定形式出现,如果否定的话,多用“没有”的形式。这和直接在“比”前加“不”是不同的。否定词不能放在形容词前。例如:

(1)这件衣服比那件衣服漂亮。(肯定)

(2)那件衣服没有这件衣服漂亮。(否定)

“比”字前虽然可以加“不”进行否定,但是跟用“没有”否定,用法意义有差别。否定形式“不比„„”只说明“前者不比后者更„„”,而不表示“后者比前者„„”。例如“他不比我高”,不能说明“我比他高”,虽然实际上可能是“我比他高”。

“不比”对形容词的积极、消极色彩没有选择。例如:

(3)我的房间不比你的大。

(4)我的房间不比你的小。

而“没有”一般是有选择的,它一般选择带有积极色彩的形容词。例如:

(5)我的房间没有你的大。

(6)*我的房间没有你的小。

(7)我跑得没有你快。

(8)*我跑得没有你慢。

2 有时用“不比”否定,是为了强调句中形容词反义的肯定意义。例如:
(9)这个商店的价钱不比日本低多少。

此例句意义在于“日本的商品贵,这个商店的商品也贵。”

用“不比”否定时,有时含有辩驳的语气。例如:

(10)我不比他笨,我怎么就不能参加比赛了?

(11)(谁说我做的菜比他差),我做的菜不比他差嘛!

其中隐含着反驳“别人认为我比他笨”、“我做的菜比他差”等意思。

8、可以在介词结构“比„„”后面作谓语的动词(或助动词)有一定的限制,常见的有:表示愿望、爱好、思维活动的动词或助动词,如:爱、喜欢、懂、关心;
表示增加或减少的动词,如:增加、提高、降低;
表示“善于”的助动词及其后边的动词。如:能说、能写会画;
带程度补语的动词,如:咱们比他们走得快;
表示“多、大”等意思的动词“有”,如:她比我们有办法/他的发言比别的人有内容;
前边带“早”、“晚”或“多”、“少”等状语的动词。

9、介词结构“比„„”后的形容词谓语常带的补语有下面几种情况:用数量补语“一点儿”或“一些”,表示比较的双方差别不大。如:这个提包比那个轻一点儿;
用程度补语“多”,表示比较的双方差别很大。如:这只鸡比那只肥得多;
用数量词组作补语,表示比较双方的具体差别。

10、“多”、“少”或“早”、“晚”作状语,一定要放在谓语动词前边,而不能放在“比”前边。如:

(1)我比他多买了一本书。

(2)她比我少买了一本书。

11、当“比”字句后项是疑问代词时,疑问代词不表示疑问而表示任指,后边应当有副词“都”。比如:

(1)他比谁都聪明

(2)这儿比哪儿都安静 如果句子表示反问,“不”应当放在疑问代词的后面。如:

(1)那个淹死小妮子的龙须沟,他比谁不厉害!

二、“不如”句

“不如”用来表示一个人或一种事物比不上另一个人或另一种事物,是否定意义的比较。用“不如”进行比较,表示一事物在所比较的方面“不及”或“比不上”另一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

(一)“不如”句的结构

1.基本结构

“不如”的前后可以是名词、动词或小句,前后的词类或结构一般相同。

(1)X+“不如”+Y:

(1)这本书不如那本书。

(2)X+“不如”+Y+(“那么/那样/这么/这样”)+谓语: (2)这张照片不如那张(照片)好。

(3)X+“不如”+Y+(“那么/那样/这么/这样”)+谓语+补语: (3)他跑一百米不如我跑得快。

(4)我说法语说得不如他流利。

2、使用“不如”表示比较时需注意的问题

3 (1)*我不如他说汉语好/流利。

(2)我不如他说汉语说得好/流利。

用“不如”表示比较时,说明的是A和B在某一方面的程度差别。在这个句子中,动词谓语“说”的后面带有宾语“汉语”,当后面还要加上表示程度的词,如“好”或“流利”等时,应重复动词“说”,再加上“得”和程度补语。这种句子的格式是:主语+“不如”+人+动词+宾语+重复的动词+“得”+程度补语。

(二)“不如”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句中的形容词一般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般不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例如:

(1)他不如我长得漂亮。

(2)欧美留学生学汉字不如日韩留学生快。

2、比较的方面可以作为提示成分出现,也可以放在被比较的对象后面。提示成分相对自由等。放后面的和“比”字句相同,这两方面也常常共现。

(1)人品,他不如我 (2)踢球,他不如我 (3)他踢球比不上我

(4)他不如我踢球踢得好

3、两种事物比较,后面说明用来比较的事物,或事物比较的结果。

(1)我们班不如他们班喜欢运动的学生多。

(2)走路不如骑车快。

4、同一事物,前后不同时期也可以进行比较。例如:

(1)今年的学生不如去年的多。

(2)他的身体不如从前了。

5、在动词带有程度补语的句子里,“不如”可以放在要比较的成分之前,或放在“得”字之后。例如:

(1)这张相片不如那张相片照得好。

(2)这张照片照得不如那张好。

三、用“跟/和/同/与/像„„一样”表示的比较句

用“跟/和/同/与/像„„一样”来比较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在性质、状态、数量或程度上的异同,表示两事物相同。例如:

(1)这支钢笔的颜色跟那支钢笔的颜色一样。

(2)这本书跟那本书一样厚。

(一)“一样”句的结构

1、基本结构方式

(1)X+“跟”+Y+“一样/相同/不一样/不同”+动词/形容词。例如:

(1)父亲跟儿子一样高。

(2)他跟我一样,都喜欢吃辣的。

(3)这个教师跟那个教室不一样。

(2)“X+跟+Y”部分还可以用复数意义的词语表示。例如:

(1)我们的房间都一样大。

(3)“一样”后面不能连带名词性词语;
比较的内容放到“一样”前面。例如:

(1)*这两本书一样内容。

(2)这两本书内容一样。

2、否定形式

用“不”否定“一样”,表示不同,或者用“不同”替代。表示完全“不一样”时,可以在“不”前加“完全”“根本”等副词。可以直接在“一样”前加“不”“不太”;
例如:

(1)这两件衬衫颜色不一样。

(2)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3)*这本书的内容不跟那本书一样。

(二)“一样”句的使用条件

1、“跟/和/同/与/像„„一样”表示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一样”前可以接表示接近或不够“一样”的词语,如:“差不多”“几乎”“不太”等,但是不能接程度副词。肯定各方面一样时,可以用副词“完全”。

“一样”后面不能接名词性成分,表比较的内容放到“一样”前。

(1)他长得跟我差不多一样高。

(2)我们俩跑得几乎一样快。

(3)他们俩的性格不太一样。

(4)*他长得跟我非常一样。

(5)*我们的房间很大一样。

(6)这两幅画儿完全一样。

(2)这是一种比较异同的句型,所以句中一定要明确是比较哪一方面的异同。“一样”是形容词。表示“几乎一样”的意义时,还可以用“差不多”表示。

(1)他的汉语跟我差不多。

(3)“跟„„一样”在句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定语。例如:
(1)我要借一本书跟他那本一样的词典。

2、使用“跟”表示比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结构误用

(1)*我们国家的习惯比中国的不一样。

(2)我们国家的习惯跟中国的不一样。

汉语中没有“比„„一样”或“比„„不一样”这种句型。只能说“跟/和/同„„一样”或“跟/和/同„„不一样”。

(2)缺少必要成分

(1)*我买的书跟他一样。

(2)我买的书跟他的一样。

用“跟”表示比较时,被比较的对象的性质必须是同类的。在上面这句话里,“书”是物体,而“他”是人,这两者是不能互相比较的。所以,“他”的后边应加上表示领属关系的结构助词“的”,即“他的”,意思是“他的书”。

四、“有”字句

用“有”或“没有”进行比较,表示一事物在所比较的方面达到或没有达到另一事物的程度(也可以用于不同事物不同时期的比较),“有”、“没有”与其宾语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1)弟弟有哥哥高了。

(2)我没有他那么会唱歌。

(一)基本结构

这种句子的基本结构是:A+有+B(名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例如:

(1)这孩子已经有爸爸那么高了。

5 (2)他车开得没有我快。

“有”表示达到某种标准或程度的意义,所以后面的形容词前常常配有“这么”“那么”“这样”“那样”等词语,有时,这类词语可以省略。

(二)否定形式

否定形式是“没”或“没有”

(1)我没他那么会说。

(2)他汉语说得没有我好。

(三)限制条件

用“有”或“没有”进行比较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为:

1、用“有”或“没有”表示比较时,一般格式是:A+“有”(或“没有”)+B+(“这么”或“那么”)+比较的方面。这种格式表示A在比较的方面达到了跟B一样的程度,这种方式的比较,一般多用“没有”,而“有”多用于疑问句。

2、除形容词外,能够衡量程度的动词或能愿动词也都可以用。例如:

(1)他没有我那么喜欢听音乐。

(2)你有他那什么会下棋吗?

3、这种比较句,只表示两种事物的一般比较关系,因此,谓语中不再表示具体差异的补语。

五、其他表示比较的句式

(一)用“越来越”、“越„„越„„”表示比较句

“越来越”、“越„„越„„”句是用来比较人或事物的数量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或变化,是同一事物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的比较。

1、基本结构方式

(1)主语+越来越+谓语(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了)

(1)天气越来越热了。

(2)他跑得越来越快了。

(2)越+谓词性词语,越+谓词性词语

(1)她心里越紧张,越说不出话来。

(2)小红越长越漂亮。

2、用“越来越”、“越„„越„„”句表示比较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句中表示性状的形容词已经含程度的意义,是肯定了以前程度高,现在更高的意义,所以不再接受表示程度意义的词语。

(1)*天气越来越十分热了。

(2)*天气越来越热多了。

(3)*阳光照射越很多,地面就很热。

(2)“越来越”表示的是发展、变化的意义,句尾常常加“了”。

(1)他汉语说得越来越好了。

(3)“越来越”不能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1)*风越来越刮得大了。

(2)风越来越大了。

(3)风刮得越来大了。

“越来越”后面的谓语应该表示变化的方面,常常由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充当,如上面例句中“越来越大”中的“大”。而这句话里的“刮”是一个一般性动词,不能用在 6 “越来越”后面。

(4)“越来越”不能放在主语的前面。

(1)*越来越学习汉语的人多了。

(2)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这句话中,“越来越”是副词性短语,不能用在主语“人”的前边,它只能作状语,用在谓语“多”的前边。

(5)“越来越”的后面不能再用其它的程度副词

(1)天气越来越很热了。

(2)天气越来越热了。

“越来越”表示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后边不能再用其它程度副词,如“很”、“非常”、“比较”等等。

(二)用“更”表示的比较句

1、“更”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常用于人或事物自身的比较或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用“更”进行比较,表示超过原来的程度或对方,多数含有原来也有一定程度的意思。例如:

(1)哪种方法更高。

(2)她比以前更漂亮了。

(3)我更喜欢上海了。

2、用“更”表示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为:
(1)“更”是副词,后边可以有形容词、动词、动词结构等,在句中作状语。

(2)动词后有程度补语时,“更”可以移到补语里去。例如:

(1)他更学习的起劲了。

(2)他学习得更起劲了

(三)用“最”表示的比较句

1、“最”也是表示程度的副词,用“最”进行比较,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达到了比较范围内的顶点。例如:

(1)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2)这些天以来,今天最冷。

(3)他今天来得最早。

2、用“最”表示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是:
(1)“最”后面跟形容词,可以用来修饰名词,这时一般带“的”。

(2)“最”常用于谓语和补语。

(3)“最”可以用在一些表示情绪、态度、印象、评价等内心活动的动词前面。例如:

(1)他最愿意帮助别人。

(2)我最赞成这样做。

(3)这件是最不让人放心了。

(4)“最”可以用在方位词前。例如:

(1)请你把最上边的那几张报纸给我。

(2)那本书我放在书架的最右边了。

“最”是最常用的一个程度副词,其用法之一,是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或者说是经过比较以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单独提出达到顶点、极端或居于首位的一方。可见“最”是着眼于比较以后的单个的比较项。因此,凡有“最”作状语的句子一定不能再同时出现比较项,凡有比较项作状语的“比”字句一定不能再出现作状语的“最”。这两例中的“最”都不应当有。如下:

(1)*他的发音比别的同学最好。

7 (2)*晚上的一分钟小说辅导课比白天的课最有意思。

六、比较句使用中注意的问题

(一)具体比较句式的选择

下面这些句子都是用来比较事物或性质的异同的,具体点儿来说,是比较事物或性质相同还是不相同,一样还是不一样。

(1)*现在,中国青年喜欢的音乐比日本青年相同。

(2)*我的汉语水平比以前差不多。

(3)*那里教中文的方法比北京语言大学不同。

要表达这样的比较意义,汉语里是不用“比”字句的,应该用下面的格式:A跟B一样/相同(肯定式),A跟B不一样/不相同、不同(否定式)。

(二)用“有”表示比较时注意的问题

汉语中没有“有„„一样”这种句型的。用“有”表示比较的句子时候,“有”表明A达到了B的程度,动词“有”后常用“这么”、“这样”、“那么”或“那样”,而不能用“一样”。或者也可以用“跟„„一样”这个结构。

(1)*我妹妹有我一样高。

(2)我妹妹有我这么高。

(3)我妹妹跟我一样高。

(三)“A跟B一样„„”与“A有B这么„„”

“A跟B一样„„”表示A和B相比较,在某方面程度性质相同。“一样”后可以跟形容词,如“她跟我一样聪明”;
也可以跟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如“他跟我一样喜欢乒乓球”;
也可以什么都不跟,如“他的理想跟我的一样”。“一样”后面跟形容词时,这些形容词一般都是积极意义的词语。它的否定式是“A跟B不一样„„”,一般很少用。

“A有B这么/那么„„”表示把B作为标准,用A跟B去衡量。根据B的远近,选择“这么”(近指)或“那么”(远指)。它的肯定句用得较少,一般用来比划或描述某事物的形状、特征,后面的形容词一般也是积极意义的,如“这孩子已经有我这么高了”。它更多地用于疑问句、反问句和否定句,这时后面的形容词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如“他做人哪有你做得这么差?”。它的否定形式为“A没(有)B这么/那么„„”,如“他没有我那么喜欢乒乓球”。

(四)“‘没有’句”和“‘不如’句”

在比较句中,“没有”和“不如”意思相同。“A没(有)B+X”和“A不如B+X”都是“B比A+X”的意思。可是它们在用法上又有一点儿不同。

1、“没有”可以和“这么/那么”一起用,而“不如”不能。

2、用“没有”时,后面的形容词可以是积极意义的词,如“他学习没我努力”,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词(要加“这么/那么”),如“我没你这么懒”。而用“不如”时,形容词必须是积极意义的,如“我没他高”“她学习没我努力”。

3、“不如”后面一般不跟动词,“我没他那么怕死”。

4、当形容词在前面已经出现时,“不如”后面的形容词可以省略,如“他跑得很快,我不如他”;
而“没有”后的形容词不能省略。

趣 可理解为趣味兴姑且理解为可提起你兴致的事物

兴趣即为 可以提起你兴致 对你有吸引力你喜欢、向往的事物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示例的交际原则

在教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课堂上,汉语语法是无法回避的教学内容,对遣词造句规则的讲解自然也是教师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既反映教师的经验,也显示教师的功底。

许彩华(2007)曾使用自陈评定量表和自传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发现老教师讲解语言点的能力更强,对课堂的控制感更好,对教学的情绪体验也更积极。同时也发现对外汉语教师从业之初的难点主要是:用学生能懂的方式讲解语言点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两个难点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是一致的,具有跨时间性。

对汉语语言点的讲解,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从来也不主张大量使用语言学术语进行语法分析式的讲解,因此让学生明白一个语言规则,最可行的方法就是举例子,伴以简单而又到位的归纳。

然而怎么举例,举什么例子,举多少例子,以怎样的语言或样式来归纳,都需教师对语言形式有高度敏感。这种敏感来自深厚的语言学功底与教学艺术的完美结合,并且对语言结构的使用环境和场合有恰当把握,更要考虑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及其对语法学习持有的务实态度。

本文拟就代表汉语语法特点的几个语法点举若干教学实例,来说明在给学生语法示例时,看似信手拈来的例子,其实经过精选挑选甚至创造,必须是将语法结构与语义、语用、语境甚至学习者实际结合起来考虑的典型例子。这些例子不但担负着说明语言规则的作用,而且鲜活益智,易于理解,从而令学习者过目不忘,并可能成为他今后学习的原点。

凡教留学生汉语的,谁都知道解释“了”破费周折,凡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也都觉得“了”的用法不好把握。尽管语法书和各家对“了”的语法意义及其用法说明或简或繁,都言之成理,但学生遇到的问题却是很难将这些规则一一对应到语境中去。句尾助词“了”表示“状态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是国内学者都认可的说法,李讷、Chang,VincentWu-chang、屈承熹等海外学者则将句尾助词“了”称作已然体或叙述体标记。然而对于学习者而言,他们关心的是该怎么用“了”来还原“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这些抽象的意义,什么时候在叙述一个事件时必须用上“了”。

经验告诉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一旦将“了”的用法跟“变化”、“叙述体”、“肯定语气”等概念纠缠在一起,是相当被动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设法跳出学生的追问,举出典型用例来说明,还要充分信任学生的体悟力。这里介绍笔者惯用的一个讲解句尾助词“了”的案例,并借此尝试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一下“了”的功能。

我们问年龄时,“你多大?”和“你多大了?”的适用范围即询问对象可以没有区别,既可问孩子,也可问成人,当然,用“你多大了”问成人时可能会带有某种发觉对方有与年龄不符的言行而加以调侃讥讽的意味,但其形式不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如果我们问身高,“你多高?”和“你多高了?”适用范围却不相同:“你多高?”既可以问孩子,也可以问成人;
而“你多高了?”,多一个“了”字,却只适用于还在成长的儿童,绝无可能用来询问成人。原因说出来当然很简单,年龄一直都在发展变化,身高的发展变化却是有阶段性的。这个例子因为可以非常确切地划分适用对象,因而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该怎么理解“了”所传递的“变化”的讯息。

其实作为一个语气助词,“了”关涉的是说话者看事物的态度和角度,如果我们承认一个事物有发生、发展和消亡,把它看作一个在时间轴上连续发展的事件,结合这样的背景再说明它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状况,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了”。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事物在某一特定时刻的情况而忽略它的历史和未来发展,那我们就不必使用“了”。刘勋宁称使用“了”时遵循“言有所为”的原则,即要有一个背景,Li&Thompson也指出“了”字句表示事态与特定状况的相关性,说的也都是同样的意思。但在给学生讲解时,为了好懂,我把它简单地概括为“讲故事”的原则,而非使用专业性很强的术语。

由于世界本身就是时空两轴的,所以很多时候,看世界的方式本来就是既可以动态也可以静止地,无所谓对错,但有些基本前提却会影响人们的态度,譬如对孩子和成人的身高的理解。二者比较,对孩子的身高,既可以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去看,也可以只关注当下而不管“前因后果”;
对成人,除非特殊情况,人们不太可能意识到其身高的变化,所以也就不大可能从动态的角度来评价这件事。使用“了”反映出说话人以动态的眼光描画事物、陈述事件的态度,关于这点,也可以解释“太大”和“太大了”,“最好”和“最好了”两类结构的异同。一般都认可前者语气比后者生硬或者直率得多,并以此作为“了”表达特定语气的结语。但为什么给人这种感觉呢?我想可以这么解释,因为不用上“了”这么讲话的人没有向听话者暗示自己思考的过程。

句尾助词“了”本质上牵涉的是语气,是主观的难以量化的东西,但引发某种主观判断的客观线索,也不是不能寻找到。笔者觉得,寻找和揭示出这种线索,对于留学生理解和使用“了”一定是有帮助的。

如果说关于某些虚词,不一定是“了”,其用法要不要明确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师那里还有争议的话,那么一些重要的格式,譬如“是„„的”,是学生肯定要学习的表达。“是„„的”句有几种类型,这里仅限于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环境之强调一类。

学生对此格式如何使用的困惑,一是不容易搞清楚与用在陈述已经发生的事件中的“了”的区别。譬如“我上个月结婚了”和“我是上个月结的婚”,这两个句子,如果翻译成英文,可以是一样的,但在汉语中却承担不同的功能,其中到底有什么不同?二是老师们解释此类句式时惯用的“强调”究竟为何义?为什么要强调?总不能“辞不够,强调凑”吧。

对于学生的这两点困惑,目前的汉语教材中,《汉语口语速成》等的用例选择和英文释义已相当不错,笔者在讲解中又突出了一个情景交际的练习,即让学生互问个人出生信息:

1)你是在哪儿出生的?2)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然后,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反问学生为什么这两个句子不能换成“你是在哪儿出生了”和“你是什么时候出生了”。学生结合教材的释义,就可以很自然地明白,在“是„„的”句中,听说双方关注的重点显然不是事件发生没发生这样的事实,而是事件发生时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背景信息,因此,当说话人使用“是„„的”句时,就意味着某一事件存在与否这样的一个前提是不言而喻,无需解释的。我们问“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时,被问话的人就站在面前,他出生没出生这件事当然不需要再被考虑。而“你什么时候出生了?”这句话是不是就真的完全没有可能说呢?也不是,当一方不相信“我在某天出生”这个事实,有意抬杠时,就有可能急赤白脸地反问“你什么时候出生了?!”语言学家们所谓的“强调”,其实指的是一种语用价值,只有结合交际场景,才突显出来。

重叠是汉语实词常见的语法手段,却是汉语学习者学习之后常常回避使用的语言形式。笔者不止一次听到留学生谈起对动词重叠的听觉感受,他们觉得“说说”“谢谢”“介绍介绍”,听上去都有加重语气即强调的意味,因为依照他们母语学习的语感,只有着重要说明的时候,才会重复某个词。而汉语教材中对此的说明恰恰是与他们的主观感受相反的,汉语教材通常将汉语里的动词重叠的作用零散地解释为减少减弱动作的量,常常表示尝试义,或表示客气,或传递一种轻松的口气。这种描述当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缺乏清晰的逻辑线索让学生改变他们依赖母语获得的主观感受,而这很可能是造成留学生对动词重叠的使用采取回避策略的原因。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材现有的解释之外,揉进更易被学生理解和乐于接受的要素。

笔者就此常举的带有对比意味的例子有二:第一,“他打了我”和“他打了打我”,二者形式上区别只是一个字,但大异其趣,前者表达的恐怕是打得很严重,后者说的却是打得很轻、很亲热。这样的例子,会让学生对汉语里动词重叠是减少动作量这个核心观念记忆深刻;
第二,“咱们散散步吧”和“咱们散步吧”,二者均可说,但“咱们结婚吧”和“咱们结结婚吧”,却是前者听着自然,后者听着别扭,其实是根本不能说。为什么同为动作行为,有的量减少与否(如“散步”),两种表达都可接受,而有的量减少与否(如“结婚”)却出问题?专家语法对此的解释往往比较复杂,认为这是两类不同的动作动词,但在面对留学生的汉语课堂上,引入过多的术语无疑给教学双方增添麻烦,笔者在教学中则还是站在判断语言形式成立与否,必须看其是否符合交际语用的基本立场,然后从礼貌原则入手来加以解释的。

我们知道,动词重叠最常见于表达建议和意愿的祈愿句中,不论建议对方还是自己有意做什么,都应礼貌得体,注重分寸,方能使交际进行下去。同为礼貌得体,“咱们散步吧”和“咱们散散步吧”,后者更客气,因为这时减少动作的量,是不给听说双方负担,散步是放松,不该紧张;
但“结婚”可不一样,普世的价值观不会把结婚当儿戏,“咱们结婚吧”,真诚、庄重才显得体,假如这时说话者把“结婚”的量也减少的话,说成“咱俩结结婚?”,带着戏谑甚至轻薄,这不但不客气,反倒是大不敬了。

以上三则用例,说明汉语语法中许多看似不合语法的表达形式,归根结底是不合语用。那么落实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就是教师对语法规则的解释,不但要说明结构规则、意义,更要说明用法。在说明用法时该怎么结合学生实际,用生动而富于交际性的典型例子

来实现,才是教学的关键。

现在外语教学,早已不再就教不教语法而争论,问题的焦点已经是怎么教规则,怎么透过语言实例,将枯燥的语法条目化为无形而神奇的益智内容和富于交际意义的活动,来加深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启迪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语言的掌握。即便是热衷掌握规则的成年人,学习外语时面对某个词语或结构,了解其使用规则从来也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是应用前的序曲。

因此,如果教师花大量时间解释语法,指望学生长时间关注语言形式本身,又不能恰时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其实是违背对外汉语教学宗旨的。当然,展示语言的使用规则,教师的课堂用例设计和组织要富于交际性,得体恰当,这还只是保证语法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方面,而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课文以及练习的设计,其实也需要体现得体性的交际语用原则,也应追求内涵丰富的趣味。将汉语研究的新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中,甚至利用教学实践发现新的汉语事实、进行新角度的研究。

这不仅需要教师的用心,更需要教材编写者的用心。这样,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才会摆脱死板、教条的面目,转而成为真正促进外国学生掌握汉语的因素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外语系对外汉语专业 何焕丽 201140328117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速成汉语基础教程》初级课本第一册 第一课(郭志良,杨惠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1版1次)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诚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20名学生,分别来自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挪威、法国、印度尼西亚、泰国 八个国家,年龄从6岁到18岁不等。学生们大概可以分为3个层次:16个年龄较大的学生们是一个层次的,他们学习比较积极主动,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强。刘杰锋、朱佳茵和朱佳怡是一个层次的,他们年龄偏小,注意力和理解能力稍差,读写能力相对较差。LILAS是第三个层次,由于年龄较小,汉语零基础,所以她学习的教材是侧重听说的《快乐汉语》。

二、教材分析:

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材分析:

《速成汉语基础教程》依照由浅入深,循环递进的原则进行了科学的编排。练习的设计重点突出,综合性强;
语法点的解释简洁而严谨;
词汇的选择面广而实用。整套教材既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1

又注重词汇量的积累。学习者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一方面可全面掌握并强化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能为进入中高级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本课分析:

(1)通过对拼音a、o、e、I、u、u四声调的拼读学习,

会如何简单拼读复韵母。

(2)通过课文中会话练习能够流利切正确的利用课本知识进行简短对话。

三、教学目标:

  能够大致听懂课文大意。

能够拼读a、o、e、I、u、u的四声调,并能 和同学用“你好”打招呼,互相问候。

  在学会拼音和音调的基础上能够自然流畅的朗读课文。

学会书写 我 你 也 很 好 吗 呢 一等生词,尽量做到笔画正确,合乎书写规则。

 让学生了解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问候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学会日常简单的问候语。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 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单韵母和简单复韵母,注意学生e u音的拼读;
正确书写拼音包括声调的标注位置和是否轻声,声调中的二.三声对学生来说比较难,需要多次联系和纠正。

2

2)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日常用语,并懂得“你好”较多适用于第一次见面时互相问候,“你好吗”则适用于朋友之间的问候。

 教学难点:汉字的书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教授过程中要注意汉字的结构,书写的笔画和笔顺,书写对于非汉字圈学生比较困难,需要每天坚持练习。

五、教学方法:
1.说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采用以下的教法。

大的方面:

1.说教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按照“语音—生词—课文—对话”的顺序教学。因为课文在安排上无论是词汇难度还是语法难度都是体现这一特点。

2.突出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高频、有效的 正面训练。

3.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思考并正确理解重点词语和难句的理解。

具体的教学:

1.精讲多练,讲练紧密结合。

3

2.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语法点。抓住课文中的语法范句,并精选学习对象容易理解的例句,讲解语法点,并立即进行相应的练习。

2.说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会学,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关键。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了预习法、归纳法、比赛法等学习方法。在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保证。

3.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PPT课件。

2,图片展示,展示课文相关图片或学生照片。

3.字卡展示,复习生词。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认识你们,初次见面,先向大家问个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中国,使用汉语如何问好。(同时用PPT)展示课文标题及图片

(二)学习生词:

1.打开书师生齐读生词。

2.老师出示字卡,让同学们“开火车”一个个读。 3.老师领读同学们发音不标准或者掌握不牢固的生词,学生跟读。

课堂练习:

4

1.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接着拿出生词卡片打乱顺序让学生认读

2.让部分学生到课堂前进行对话演示。 3..完成纸制的练习题。

本课小结:

在这节课的尾声,用大约3分钟的时间来简要介绍和回顾一下儿本课所学的内容。

七、板书:

本课主要知识点用ppt展示,因而板书以补充实例为主。

5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句型课本第16课的语法部分——《钟点表示法和年、月、日、星期的表示法》,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七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诚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3名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年龄从6岁到18岁不等。学生们大概可以分为3个层次:9个年龄较大的学生们是一个层次的,他们学习比较积极主动,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强。刘杰锋、朱佳茵和朱佳怡是一个层次的,他们年龄偏小,注意力和理解能力稍差,读写能力相对较差。LILAS是第三个层次,由于年龄较小,汉语零基础,所以她学习的教材是侧重听说的《快乐汉语》。

二、教材分析:

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材分析:

《汉语强化教程——句型课本》依照由浅入深,循环递进的原则进行了科学的编排。练习的设计重点突出,综合性强;
语法点的解释简洁而严谨;
词汇的选择面广而实用。整套教材既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又注重词汇量的积累。学习者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一方面可全面掌握并强化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能为进入中高级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本课分析:

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课词汇的基础上学习两个重点语法——钟点表示法和年、月、日星期的表示法。使学生在巩固复习重点词汇的同时学习语法。本次课主要讲解语法知识点和做语法练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巩固复习生词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对语法点的讲解,让学生掌握钟点表示法和年、月、日、星期的表示法,并完成各项练习。 3.学会询问时间,用时间描述自己的生活等。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1.复习本课所学的生词:本课生词较多,个别词用法广泛,意义较多。对于生词,学生不仅要会读,更应掌握它们的大意和基本用法。

2.通过语法点的讲解让学生们掌握汉语中时间和日期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掌握三种不同的描述钟点的方法。

2.区别中英文的日期表示法。

3.能询问并准确的回答时间并用时间来描述自己的生活。

五、教学方法:
1.说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采用以下的教法。

大的方面:

1.说教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按照“生词——课文——语法”的顺序教学。因为课文在安排上无论是词汇难度还是语法难度都是体现这一特点。

2.突出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高频、有效的正面训练。

3.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思考并正确理解重点词语和难句的理解。

具体的教学:

1.精讲多练,讲练紧密结合。

2.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语法点。抓住课文中的语法范句,并精选学习对象容易理解的例句,讲解语法点,并立即进行相应的练习。

2.说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会学,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关键。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了预习法、归纳法、比赛法等学习方法。在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保证。

3.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PPT课件。

2,图片展示,例如展示时间让同学们说。

3.字卡展示,复习生词。

六、教学过程:
导入:(1分钟)

首先给学生们看几张有时钟钟点的图片,然后让全体同学看自己的手表或挂钟,试着用中文说出现在时间(说错了没有关系)。

复习生词:(5分钟)

1.打开书师生齐读生词。

2.老师出示字卡,让同学们“开火车”一个个读。

3.老师领读同学们发音不标准或者掌握不牢固的生词,学生跟读。 复习多音字和反义词:(2分钟)

老师把多音字或者反义词写在白板上,找同学来回答。

语法精讲:(25分钟)

讲解本课的语法点——钟点表示法和年、月、日、星期的表示法。

1.讲解三种钟点的表达方式:没讲完一种表达方式就播放PPT,做有针对性的替换练习。

2.讲解年、月、日、星期的表示法。 A. 介绍汉语年份的读法。

B. 介绍汉语里十二月的名称。

C. 介绍一个星期七天的名称。

D. 介绍表示日期的格式。

E. 介绍时间词语的顺序。

课堂练习:(5分钟)

1.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老师用PPT出示钟点的图片,请同学们来说。 2.完成纸制的练习题。

本课小结:(2分钟)

在这节课的尾声,用大约3分钟的时间来简要介绍和回顾一下儿本课所学的内容。

七、板书:

本课主要知识点用ppt展示,因而板书以补充实例为主。

第一讲

对外汉语教学总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性质、任务、根本目的

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2、任务:研究——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

(2)教学的全过程;

(3)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4)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根本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培养外国汉语学习者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1)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

2)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3)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联系密切,人员交流往来越来越多。

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需要掌握的几个重要概念:

母语(Mother tongue)——从亲属角度,一般指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Foreign language )——从国别角度,一般指外国语或者外族语。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人来到世界获得的第一种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 )——第二语言是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或使用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正在学习力求掌握的语言。

汉语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1、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汉语知识与技能 、外语知识与技能

2、文化与交际:包括中国文化与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3、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习汉语

4、教学方法:包括汉语教学法、测试与评估、汉语教学课程、大纲、教材与辅助材料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

5、教师综合素质:职业素质、职业发展与职业道德。 依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二)第二语言教学包括:
(1)中国人学外语;

(2)少数民族学汉语;

(3)少数民族学外语;

(4)外国人学中文

1

(三)“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区别

(1)目的不同: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知识。

(2)教学内容

A.学习语言四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规则,保证正确性。

B.学习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的使用规则——语用规则,以保证语言的得体性。

C.学习言语技能:听、说、读、写。

D.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和语言使用相关的文化要素。

(3)教学原则:语言教学应生动、有条理,理论联系实际。

(4)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师适当总结、归纳规则。

(5)教学技巧:注重与忽略的问题。

(四)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

(1)正确处理言语要素的传授与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关系: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2)正确处理语言的形式结构教学与语义结构教学的关系: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原则。

(3)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语言知识与言语要素的关系: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4)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加强重复,螺旋式提高的原则。

(5)强化学习环境: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的原则。

(6)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1、美国社会学家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
语法性;
可接受性;
得体性;
实现频率。

2、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

A.语言学能力: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听说读写

B.社会语言学能力:功能、场合、社会地位、性别、身份、心理因素、行为语言、语体 C.话语能力:即连贯的话

D.交际策略:解释、迂回、改正、重复、忧郁、回避、猜测、语体转换、代码转换

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

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属于语言的范畴。

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

语用规则:语言的使用规则,根据一定的语境对谈话的内容、言语的语音形式、词、句式以及应对方式等进行选择的规则。

语言要素+语用规则=语言知识

2.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 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是一种外在的能力,属于言语范畴。

语言交际能力=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 言语技能:
听说读写的技能

2

3. 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关系

二.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 (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1)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ª60年代初)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

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
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2)巩固和发展阶段(60年代初—60年代中)

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 (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3)恢复阶段(70年代初—70年代后期)

1972年10月,北语恢复,1973年秋开始接受留学生。

4)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末至今)

1987年7月,组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0世纪70’s下半期是对外汉语教学确立学科时期。

学历教育:

本科:1975年,北语试办四年制“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为对象);

1983招收对外汉语专业

硕士:1986年,北语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外国硕士研究生;

1997年,北语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 博士:1997 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博士。

刊物

1979年9月,《汉语教学与研究》在北语正式出版。

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87年9月,《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季刊。(96年选择) 师资

1983年,北语首先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

1986年,北语、北大开始招研究生。

1997年,北语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教学论”(后改为“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专业,以及获准建立全国第一个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点。

(2)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

1)初创阶段(50年代初—60年代初)

1958年,正式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

(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 2)改进阶段 (60 年代初—70 年代)

1977 年《 汉语课本》 首先引入了句型教学。

3)探索阶段(70年代初—80年代初)

3

1980年《基础汉语课本》 以常用句型为重点 4)改革阶段(80年代至今) 1981年出版《实用汉语课本》。

(是第一部吸收功能法优点的教材)

三、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相关的理论基础 组成:

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

3-1.语言学

(1)普通语言学基础理论 (2)汉语语言学基础理论

(3)与语言学相关的跨学科分支学科理论 理论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结构。

社会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心理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心理)过程

3-2.心理学

为什么心理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之一?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几乎与一切学科都有关系。语言教学活动的研究必然包括对学习者心理活动的研究。

2、语言习得理论和语言教学理论都离不开心理学理论。历史上的每一种教学法流派都有一 (1)跟语言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基本概念

A、注意:注意是人们对外界作用于感官的信息刺激做出的选择性反应。

B.知觉: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C.记忆:指知觉到的信息被编码、转化、联系、储存、复述、回忆以及遗忘的加工过程。

D.遗忘:与记忆相对,是一种普遍和自然的联系。

(2)语言学习跟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A.认知风格: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

场依存性: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从宏观上从 整体上审视。

场独立性:看待事物常常倾向于以微观为基点,善于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辨认,而较少受整体背景影响。

沉思型:深思熟虑,谨慎而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 错误较少。

冲动型:遇到问题急于作答,常常出错,元认知和记忆水平不高。

容忍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广的类别,能兼收并蓄。

排他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小的类别,有时会拒绝与他想法不一致的内容。

B.情感因素

a.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其中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b.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情感上的好恶及因之而采取行动的倾向

3-3.教育学

4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底层结构:跟第二语言教学有关的客观条件。

基础结构:有关理论和一定的教学经验。

主体结构: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与选择、课堂教学、测试。

上层结构:教学原则。

A.总体设计:分析各种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并选择最佳教学方案。

B.教材选用: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C.课堂教学: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实施检验总体设计的内容。

D.成绩测试:不但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也是推动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 )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学习应是创造和发现式活动;

4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讲要点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与任务

2、掌握几个基本概念:母语、外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目的与

3、语言教学与语言学教学的区别

4、语言教学的主要教学原则

5、语言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6、了解建国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特别是一些标志性的成就。

7、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相关的理论基础

第二讲:语言习得理论

一、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1、第一语言习得:

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2、第二语言学习: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3、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对比 (1)共同点:

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3)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

4)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几个阶段。

5)语法习得都有一定的顺序。

6)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5

7)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2)不同点:

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
学习是有意识的掌握.

1)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2)学习的起点不同。

3)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不同。

4)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5)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6)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二、儿童语言习得

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反应论

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②先天论

LAD假说: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

“普遍语法”:即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当儿童接触到具体语言时,就会不断地通过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对“普遍语法”的参数进行定值以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后天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只是起了触发语言机制和提供具体语言材料的作用。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③认知论

代表人物: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

④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三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一)语言对比分析

1、定义: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代表人物:美国 拉多

3、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 迁移理论

4、观点: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对不同点加强教学。

(一)语言对比分析

5、四个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6、局限:

6

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功能 重视语际干扰,忽视语内干扰 重视预防,忽视诊断

(二)语言偏误分析

1、定义: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偏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2、代表人物:
科德

3、理论基础:普遍语法理论 、认知理论

(二)语言偏误分析

4、偏误的来源:

(1) 母语的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泛化” (3)文化因素的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5)学习环境的影响。

5、对待偏误的态度: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看到偏误的积极意义;

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
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现象,是正常的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

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

6、局限

(1)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2)不同语种偏误研究很不平衡。

(3)对偏误来源的分析陷入公式化。

(三)中介语理论

1、定义:

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2 、代表人物:美国

塞林克

3、特点:

(1) 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2) 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3)中介语的存在是由于偏误产生的,要掌握目的语,就要慢慢减少中介语的偏误。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其中一部分进而形成僵化。

第二讲要点

1、几组基本概念: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失误与偏误、中介语、第二语言教学的

7

课程设计与总体设计

2、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异同

3、关于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理论解释:刺激反应理论、先天论、认知论和语言功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4、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中的语言对比分析、语言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的定义、代表人物、理论基础及主要观点。

5、语言对比分析的4个步骤、语言偏误分析的5个来源以及中介语的主要特点

第三讲: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

是根据语言教学的某些综合特点划分出来的跟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组织形式等有关的类型。

第二语言教学类型可分为:

1、按教育性质分:

普通教育(指中小学的第二语言教学)、预备教育、专业教育、特殊目的教育.

2、按学习期限分:长班(一学年及以上)和短班

3、按教学组织形式分:班级教学、个别教学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类型

1、综合课

2、专项技能课(口语、听力)

3、专项目标课(报刊阅读、应用文写作)

4、语言知识课(语音、词汇、语法、修辞)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1、课程设计:就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类型和具体的教学对象,根据教学对象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决定课程类型,制定课程设置计划,同时要考虑有关的主客观条件。它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是联结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2、总体设计:

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

3、总体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1)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

①自然特征: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第一语言文化与目的语及文化的关系。

②学习目的:受教育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学术目的、临时目的。

③学习起点:根据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而定。

④学习时限:依据学校的教学制度而定或依据学习者的特殊要求而定。

3、总体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2)确定教学目标

①使用目的语的范围:使用目的语的领域及范围同时,教学内容也应不同。

8

②目的语水平的等级:指培养学生达到目的语水平的哪一个等级。

(3)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指标

总体设计既要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又要规定每一项内容的指标。如:词的数量;
听、说、读、写四项分技能要达到的水平。

3、总体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4)确定教学原则

语言要素和言语交际技能之间的关系。

A.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语言要素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听说法

B.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听说法改进 C.以功能项目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功能法 D.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功能项目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结构—功能法

第三讲要点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及其不同分类标准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类型

3、第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程序与方法,包括: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哪些方面特点、根据什么来确定教学目标以及如何确定教学原则等。

第五讲: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时间:18世纪末

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

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如:记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

一、语法翻译法 主要特点:

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 译为主。

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

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

一、语法翻译法 成就:

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

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

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

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9

一、语法翻译法 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

“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

时间:19世纪后半叶 西欧 代表人物:

[德]贝立兹 [法]古安 [英]帕莫·艾盖尔特 理论基础:

联结主义心理学 ,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特点:

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 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

先操练,后归纳。

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

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

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

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时间:

20世纪

四、五十年代 二战时美国训练士兵 代表人物:

[美]弗里斯

埃比

拉多 理论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 (强调先搞清语言的结构)

行为主义心理学 (刺激—反应—强化)

10

特点:

A.听说领先,读写跟上。

B.反复实践,养成习惯。

C.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

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不完全排斥)。

E.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如:录音、语音实验室、视听设备等。

F.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确定学习难点和重点。

G.有错必纠。

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优点:

A.以句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并建立了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

B.充分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C.不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克服了直接法的某些片面性。

D.广泛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缺点:

A.轻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B.机械的句型操练枯燥乏味。

C.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D.偏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忽视内容和意义。

四、功能法(意念——功能法、交际法) 时间:20世纪70年代 代表人物:

[英]威尔金斯

亚历山大 威多森 [荷兰]范埃 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五讲: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特点

A.把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目的与进行交际的能力。

B.以功能为纲:功能是用语言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并把语法视为实现功能的手段来让学生掌握。

C.教学过程交际化: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课堂语言环境。

D.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性训练相结合。

E.强调表达内容,不过分苛求形式,对学生的错误要确定一个容忍度。

F.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G.发展“专用语言”教学,针对不同的交际需要教学。

优点:

A.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B.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

11

C.教学过程交际化。

D.发展“专用语言”教学。

缺点: A.如何科学地设定和安排功能、意念项目。

B.如何把语言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

C.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容忍态的“度”如 何把握。

D.课堂交际化难以真正做到。

E.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测试评估还难以适应交际法的要求。

五、任务教学法

是交际法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新发展,是交际法的一种新形势。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具体的、带有明确目标的活动,让学生用目的语通过协商、讨论,解决这一具体问题。

所谓\\\"任务\\\"指有目标的语言交际活动。(2001年2月,中国教育部制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两个理论来源:

1、交际法的进一步发展,将以表达意义为目的的活动称为“任务”。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除了足够的输入以外,语言习得还需要有输出的过程。关键是输入和输出的质量以及学习者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经历的认知过程。

时间: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

代表人物:伯拉胡、纽南

1982年英国伯拉胡在印度教英语时提出此方法。1989年,纽南发表文章正式提出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至 90年代成为英语教学的国际主流。

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心理语言学

第五讲: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特点:

A.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

B.强调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的真实性。

C.学习活动以表达意义为主。

D.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E.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使用语言。

F.鼓励课堂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

操作过程(Ellis模式)

1、任务前阶段:让学生了解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任务中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任务。

3、任务后阶段:分析语言重点。

优点:

1、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12

2、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有利于个性化的学习。

5、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具体任务为学习动力(教、学的是真实价值的交际行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的成果而不是考试的成绩来体现学习成就(发挥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不足:

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不够。学生摸索时间长,效果难说。

与交际法的关系:
●强调任务的真实性。

●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言语技能 ●强调学习过程(即完成任务的过程)。

●通过前期准备、后期巩固等步骤,弥补了交际法在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流利性方面的问题。

六、认知法 (“认知—符号法” 、“现代的语法—翻译法”)

观点: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智力的作用,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发现和创造性的作用,目标是在听、说、读、写全面掌握语言。

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 1.教学原则:

①把培养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②以学生为中心。

③提倡演绎法,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则。

④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⑤适当使用学生母语。只用母语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语言现象。

⑥反对有错必纠,主张不影响交际的错误不急于纠正。

⑦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操练,先理解(认)再操练(知)。

2.不足:

①转换生成语法尚无法应用到外语教学的实践中。

②完全排斥机械性训练值得商榷。

③认知法作为一个教学法体系还不够完善,须进一步研究。

第五章重点

1、语法翻译法主要长处与不足。

2、直接法的理论依据、针对语法翻译法作出的主要变革以及该教学法的优缺点。

3、听说法与直接法的本质区别以及听说法出现的时代背景与该教学法的特点之间的关系。

4、功能法提出年代与代表人物,主要的变革点,以及该教学法的长处和有待改进完善之处。

5、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以及成为国际英语教学法主流的原因分析。

6、认知法与传统语法翻译法的比较,其教学原则与主要的长处及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六讲: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与选择

一、教材分类

1、语言技能类教材

13

综合技能类:精读、读写、听说

专项技能类: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翻译

2、语言知识类教材:

语言、词汇、语法、汉字

3、文化知识类教材

4、特殊用途语言教材

二、教材编写选用原则

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原则 (1)实用性原则:“易教易学”

A.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指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教学内容必须是学习者在生活中常用的,在交际中所必需的。

B.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教材要尽可能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语料,尽量避免无使用价值或仅仅为了解释语言点的“教科书语言”或“教室语言”。

C.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指教材在提供必需理论和知识的同时,更要提供大量的练习。

(2)知识性原则

指教学内容要包含一定量的新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增长知识。

(3)趣味性原则

教材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生动有趣和形式的活泼多样。

A.题材多样化。

B.体裁、语言风格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版式设计、装桢、插图等形式上活泼醒目。

(4)科学性原则

A.语言的规范: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

B.内容组织符合教学规律:内容的编排顺序;
题材内容;
生词和语法点的分布;
词汇和句型的重现率;
练习的内容和方式……

C.反映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水平,更换旧内容、慎重选择新成果…… (5)交际性原则:

A.要选择有交际价值的教学内容。

B 语言材料的组织要体现生活的真实性。

(6)针对性原则:

要适合使用对象的特点 A.最基本特点是母语,母语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对比所确定的不同的教学要点。

B.还要针对学习者的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特点、学习者学习目的特点、学习者学习起点和学习时限。

三、教材编写依据

1、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是理论基础。

2、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是直接理论依据。

3、目的语语言学和文化是教材内容的源泉。

4、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

四、代表性教材介绍

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1958

第二部《基础汉语》中文:吕叔湘 英文:许国璋

14

20世纪70年代末:《基础汉语课本》 结构功能结合时期:《实用汉语课本》 结构功能文化结合:《中文听说读写》美国(介绍美国文化)

2001年:《新实用汉语课本》

第六章重点

1、对外汉语教材的4大主要类型及其分类标准的把握。

2、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6条主要原则。

3、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4条主要依据。

4、不同时期不同教学法的对外汉语代表性教材。

第七讲:语言测试与评估

一、语言测试的作用与目的

1、评估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2、评估人才,提供用人的重要依据。

3、是语言教学研究和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

4、推广被测语言教学,扩大被测言影响。

二、语言测试的种类

第二语言测试可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大类。

1、水平测试

目的: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

特点:有专门的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客 观的评分标准。

原则:有效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

2、成绩测试(课程测试)

目的: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

特点:跟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紧密相关,可以测定受试者的学习成绩,但不一定能反映受试者的语言水平。例如:期 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毕业考试。

3、诊断测试

目的:检查受试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预期的要求。

特点:A 、不受教学进度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

B 、测试内容可以相对集中,突出针对性。

4、潜能测试

目的: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

测试内容:模仿能力;
记忆能力;
理解能力。

三、命题

1、标准化试题和非标准化试题(从命题过程和试题的可靠性程度的角度划分)

A.标准化测试:一般以现代教育测量学的理论为依据,遵照科学的程序,对考试的全过程,从设计、命题到评分、分析等实施标准化运作,严格控制误差,能高效、准确的测出受试者的真实语言水平。

B.非标准化测试:由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而自行设计、命题、实施测试以及进行

15

评分的测试。

2、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按评卷的客观化程度划分)

A.主观性试题:指测试结果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阅卷者的主观判断。例如:作文、口试、翻译……

B.客观性试题:有统一的阅卷标准、答案固定,不因阅卷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如:多项选择、判断正误……

3、分立式试题和综合性试题(按试题所包含的测试内容的特点划分)

A.分立式试题:对受试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进行分项测试,以考察受试者各个单项的能力。如:填空、改错、多选……

B .综合性试题:对受试者的整体语言能力进行综合性测试,全面考察受试者的语言能力。如:听力理解、完形填空、写作…… 优点:

①针对性强

②客观性、标准化

缺点:各个项目测试的结果的总和不一定能反映受试者的整体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

四、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

1、性质: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2、作用:

A.作为达到进入中国高等院校入系学习专业或报考研究生所要求的汉语水平的证明。

B.作为汉语水平达到某种等级或免修相应级别的汉语课程的证明。

C .作为聘用机构录用汉语人员的依据。

第七讲重点

1、语言测试的作用与目的。

2、语言测试的4大类型,各类的测试目的、特点及典型测试形式。

3、语言测试命题从不同角度的分析,包括标准化与非标准化试题、主观性与客观性试题、分离式与综合性试题的划分标准与题型特点。

4、HSK的性质、作用与测试的形式、等级。

第八讲: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一、跨文化交际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16

交际文化 :

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影响语言表达的文化因素。

非语言交际文化:

语言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中的文化因素。

语言交际文化 :

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这类因素对语言和语言 交际有规约作用,且本族人不易察觉。

文化的属性

A.民族性

B、社会性

C、系统性

D、阶段性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A.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的特殊性。

C.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社会成员是靠语言交流共同发展文化。

D.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要掌握和运用一种第二语言,就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负载的该民族的文化。

(二)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A.词汇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表现在:对应词的有无;
对应词的词义范围的大小;
词义的褒贬;
引申义和比喻义的多少…… B.语法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表现在:词形变化的有无;
句子的组织方式不完全相同;
方位、数量、顺序等的表达方式的不同……

C.语用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称呼、问候和道别;
称赞和批评;
自谦和自卑;
邀请和应邀;
隐私和禁忌……

(三)文化的冲突与适应

1、蜜月(观光)阶段

2、挫折阶段

“文化震荡症”、“文化休克”: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表现为感到孤独、气恼、悲伤、浑身不适乃至生病。随着对第二文化的了解和适应而逐渐消失。

3、调整阶段

4、适应阶段

(四)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1、尊重不同的文化。

2、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3、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4、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5、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文化依附”: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是哪一种文化。

二、文化教学的层次

(一)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17

(二)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最基本的“知识文化”,学习者感兴趣、希望了解。

(三)专门文化知识:高年级的文化课,不属于语言教学,是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文化底蕴。

三、文化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基本原则

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2、要有针对性

3、要有代表性

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二)教学方法 “文化揭示”

1、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2、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3、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第八章重点

1、掌握几个基本概念:文化、交际文化、语言交际文化、非语言交际文化、文化休克、文化依附。

2、文化的分类及其分类标准。

3、文化的属性。

4、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处置二者之间的关系。

5、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显现的主要阶段及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6、对外不同文化的基本原则。

7、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不同层次及采用的相应的教学方法。

8、文化教学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汉语教学课件(共13篇)

教学课文件设计评语(共6篇)

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共18篇)

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评语集锦(共14篇)

初二英语教学课件(共14篇)

推荐访问:汉语 语法 教学课件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