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0年度五十五中高三语文月考卷

 2017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高三(上)期中 语

 文 一、本大题共 7 7 小题,共 7 27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7 题。

 材料一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 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细心‘看’事物,总可以发现些缺欠可笑之处,及至钉着坑儿去咂摸,便要悲观了”。其实,只要稍微细心,就不难发现,老舍的幽默招牌之作《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日》,不全是可笑的,里边也有叫人落泪的悲。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因而,“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 笑.的心态”。

 老舍的《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道出了他一出手就避不开幽默的原由:“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穷人的狡猾也是正义’,还是我近来的发现;在十年前我只知道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 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猫城”无甚差异,可笑!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响马摇身一变走马上任管地方治安,可笑!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奢淫逸,虚伪矫饰,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换言之,老舍是想以幽默之笔来写时代的悲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默。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用意,“为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摸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己的爱憎判断——‘看透宇宙间的各种可笑’以后的悲观与恐怖”。

 当老舍以成熟的悲剧家的姿态把幽默挥洒在小说里,艺术上的拿捏也是那么准确到位时,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出现了。“它的幽默是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到《骆驼祥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老舍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会诸相的折射。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取材于傅光明《老舍的幽默》)

 1.下列语句中“笑”的含意,不符合...老舍幽默主张的一项是(

 )

 A.只为逗人哈哈一 笑.

  B.一视同仁的好 笑.的心态 C.明白为什么我要 笑.骂

 D.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 笑. 2.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造就老舍幽默之笔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老舍属于十二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以及短篇小说《断魂枪》《我这一辈子》和中篇小说《月牙儿》等杰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

 一个作家能够为他的世纪贡献如此多的杰作,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更何况他连同这些杰作,贡献了一系列具有大家风范的艺术法则。

 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他初入文坛时,旅居英伦,写的却是北京,一出手就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日》和《二马》,为中国现代小说立了开拓之功。他自述是受了狄更斯小说的影响,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野”。其实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及对这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较解剖,为本民族性格中那些庸俗、怯懦和苟且偷安的

 习气焦虑不已,热切地关注着民族性格的健康。直到写《四世同堂》时,他仍锲而不舍地剖析着存在于小胡同大杂院中层次丰富的文化,关注着整个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生命。北京平民生活有如胎记一般烙在老舍身上,他从胎记人生中剖析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这就是老舍小说的文化学。

 老舍的作品又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他的作品不是设色浓重、油彩重叠的油画,也不甚追求巴黎圣母院那种宏伟苍劲的结构框架,而往往是轻松落笔,信马由缰:以醇厚本色的漫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滋味十足的北平百态图,字里行间弥漫着小胡同大杂院的喧声笑语和煤烟气。若用画来打比方,他提供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清明上河图》。若用画风来打比方,它令人联想到丁聪的漫画风格。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味道俗而不滥,俗得有味。凡是大作家都会给人物画廊提供多姿多彩的形象,老舍小说最大的主人公是习俗。读《骆驼祥子》,读《四世同堂》,读《茶馆》……也就是说读那些“最老舍”的老舍作品,都令人感到,习俗是老舍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非主人公的主人公。

 老舍作品还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新文学运动初期的白话文,掺杂着书卷气的文言词及欧化的翻译腔。老舍的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语言的根子扎到北京老百姓的舌头根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以京味的语言,写带着他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是语言,达到新文学语言的新境界。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口而出、本色自然的智慧。他开始写小说时,带着“写着玩,当笑话写”的轻松心态,其后追求当一种“笑的哲人”,“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他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

 老舍的文学杰作和艺术法则都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涵养文学的大家风度,如何创造文学的大国气象。我们相信,老舍的创作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将滋养我们文学的青春。

 (取材于杨义《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3.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内容,对老舍作品蕴含的“文化学”加以解说。

 4.下列对老舍作品蕴含的“小说学”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笔调轻松自由

  B.生活气息浓郁

 C.风格丑而不俗

  D.以习俗为主体 5.下面选自《茶馆》的人物对话体现了“老舍式的幽默”的哪些特点?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

 唐铁嘴 王掌柜!我来给你道喜!

 王利发(还生着气)哟!唐先生?我可不再白送茶喝!(打量,有了笑容)你混的不错呀!穿 上绸子啦!

 唐铁嘴 比从前好了一点!我感谢这个年月!

 王利发 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

 唐铁嘴 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 你说对不对?

 王利发 Yes,也有这么一说!

 唐铁嘴 听说后面改了公寓,租给我一间屋子,好不好?

 王利发 唐先生,你那点嗜好,在我这几恐怕……

 唐铁嘴 我已经不吃大烟了!

 王利发 真的?你可真要发财了!

 唐铁嘴 我改抽“白面”啦。(指墙上的香烟广告)你看,哈德门烟是又长又松,(掏出烟来表演)

 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王利发 福气不小!不小!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材料三

 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对北京特有的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后者通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的反省和痛切的沉

 思。

 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是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蕴涵?显然不是。在我看来,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观察。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北京人身上的那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子里又有一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真切的体现。因此,老舍不单纯是市民形象的代言人,他对市民生活的描写,他对市民诉求的表达,从根本上说是表达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是从他自身血液里流淌出来的。

 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描写平民世界,表现平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他们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扬他们的自信、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生活的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

 (取材于刘勇《老舍及京味文学的中国形象元素》)

 6.根据材料三对“平民意识”的解说,指出下面《四世同堂》片断中钱默吟这一人物形象所体现的老舍的“平民意识”。

 钱默吟 平民意识 钱老先生的屋里,除了鲜花,便是旧书与破字画。他的每天的工作便是浇花,看书,画画和吟诗。……“我是向来不问国家大事的人,因为我不愿谈我所不深懂的事。可是,有人来亡我的国,我就不能忍受!我可以任着本国的人去发号施令,而不能看着别国的人来做我的管理人!”

 7.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介绍的老舍文学创作的共同特点,总结阅读老舍作品的方法。

 二、本大题共 7 7 小题,共 4 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4 题。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① 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 ② 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

 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 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 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

 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 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

 ①封,大。

 ②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8.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伯使 辞.焉

 A.言辞

 B.辞赋

 C.推辞

 D.告辞 ②七日七夜不绝声, 厚.矣

 A.宽厚

 B.深厚

 C.丰厚

 D.醇厚 9.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逮.吴之未定

 逮.奉圣朝 B.秦哀公 为.赋《无衣》之诗 秦王不怪, 为.一击缶 C.申包胥 以.秦师至楚

  皆 以.美于徐公 D. 而.赏始于包胥

 临溪 而.渔 10.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

 11.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2.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这首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_________》。

 ②这首诗表达了_________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目的是_________。

 13.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

 14.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忠”的含义的理解。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 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左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平”? (《论语》)

 三、本大题共 5 5 小题,共 8 1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9 题。

 满江红 豫章滕王阁 吴潜①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 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释】①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

 B.“正槛外”三句,写凭栏所见壮观之景也表现了词人心潮的激荡。

 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

 D.“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

 16.雨,是中国文学传统的抒情意象,下列诗句中,“雨”所承载的意境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都张十八员外》)

 B.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C.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秦观《好事近》)

 D.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蒋捷《虞美人》)

 17.解释“乾坤虽大愁难 着.”一句中加粗字的意思,说说本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请任选一个角度(内容、结构、语言……)赏析词尾画线句的妙处。

 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登高”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春秋时期就有“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以有限之身面对无限时空,能见前置所未见之景,抒前之所未抒之情。王勃登滕王阁,见“鹤汀凫渚,________;桂殿兰宫,________”。顿觉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杜甫登白帝城外高台,见“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慨叹身世飘零、老病孤愁;而辛弃疾等郁孤台,则借水怨山,“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思。”

 四、本大题共 5 5 小题,共 1 21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20-24 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 5 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 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 年 8 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

 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荼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后来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⑪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20.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B.“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汉乐府《江南曲》有“莲叶何田田”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用过这个词。

 C.文中引用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句,出自相传为刘邦所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广为流传。

 D.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2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 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22.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地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23.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24.根据文章,回答(1)(2)题。

 (1)从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看,“校训”应具备哪些基本特点? (2)根据下面链接材料,为创建之初的春晖中学拟一则不少于 4 字的校训。

 【链接材料】

 春晖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前身为 1908 年创办的春晖学堂。早期的春晖中学,首开浙江中学界男女同校之先河;荟萃了一大批名师,夏丐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此执教。学校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一洗从来之积弊”,赢得了“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

 无、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25.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请从“中国结、微信、灯笼、饺子、高铁”中任选三个词语,展开合理想象,描绘一个欢乐的场景,要求:描写生动,注意特定的氛围。150 字左右。

 ②有人说: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谈谈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150 字左右。

 ③请以“2017 年,总有什么让我们无法忘怀”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150 字以内。

 26.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

 ①科技日新月异,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二十年后,语文课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请展开想象,以“二十年后的语文课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描写有画面感,内容注意合理性。

 ②洞庭湖畔,伴随着古朴豪放的渔歌,老渔夫燃香祭拜,祈祷丰收与平安,拥有数千年历史的牧鱼纳福仪式被重新演绎。今冬的小雪节气,北京的第一场雪如约而至,朋友圈一时被雪景与兴奋刷屏。不少人感叹,下雪是大自然举办的一场仪式,让我们感受到了鲜明的季节变化。

 有人说,仪式不过是一种形式,其实可有可无;有人认为仪式内涵丰富,不可或缺;有人觉得,身处快节奏的社会,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推荐访问:北京市 考卷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