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发言稿

谈谈我们的文言文备考

东华高级中学相修亮

有句俗话说,得选择题者得高考,而文言文在选择题中占三分之一,加上主观题共有22分之多,所以文言文对高考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再加上相对于现代文阅读而言,文言文试题平稳,得分相对较易,因此是考生高考得分的一大亮点,也是我们大有可为的板块。所以我们一直紧抓文言文这一板块不放松,争取让学生能有所提高。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考纲明确规定,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考查的是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选取的语言材料虽然出自课外,但是设题考查的点基本上都是着眼于课内,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可见,立足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可是,大家都知道,大多数广东的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只能留下浅淡的痕迹,更不用说文言文了,所以每当遇到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时根本是一头雾水,回答更是不知所云、答非所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加大对课文的复习力度,必修教材的全部篇目和我们的校本教材内部分重点篇目每篇课文复习三遍。

第一遍,一进入高三,我们要求学生利用早读把必修

2、

4、5三册课本中的17篇文言文全部读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这一遍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在浅表意义上,力图增强语感和熟悉程度。

第二遍,我们组织老师分工合作,(我们学校一个优势就是同年级老师多,有利于集体协作)把每一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归纳出来,做成一个习题样的材料印发给学生,我们称之为“课内实词大围剿”,虽说是实词,其实也包括一些虚词或者固定结构在内。在这一遍的复习过程中,老师在课上引导学生读课文,然后完成“实词围剿”,课下要求学生结合高一高二所作的笔记整理出每一课的知识要点,分别为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重点语句等。此处举例

第三遍,要求学生有重点的复习课文,要拎出要领,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争取触类旁通,做好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准备。这个环节我们分阶段的组织对课内文言知识的检测,举一个例子。

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

因此,在文言文复习时我们首先立足课本,通过诵读课文培养语感,通过解读课文积累知识,通过领悟课文掌握规律。课文烂熟于心了,解答高考题的底气就很足了,力争让学生能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解答题目。

二、吃透高考,落实考点

复习课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得心应手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具备与否,或 者说,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所以,面对高考,夯实基础之后,就需要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首先以近三年广东真题为例,探讨高考如何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细化为具体的考点:无非就是大家都熟知的实词、虚词、活用与句式、文意理解与鉴赏评价,其实这里的鉴赏评价基本是虚的,主要还是落实到文意理解甚至是重点词句的理解上。针对这些考点,在系统有效的掌握课本上知识基础上,老师再加以系统讲解,将实词、虚词、活用与句式分别集中汇总一下,联系课文与高考,总结特点,抓住规律,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从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分析,达到透彻理解,引导学生实现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1.实词

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广东的高考命题比较稳定,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判断解释的正确与否,而且以选出不正确或者不恰当为主。通过对三年真题的归纳,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以下几类实词:①古今异义的实词,②一词多义现象,③偏义复词,④常见通假字,⑤单音词和复音词,⑥异读词,⑦实词的活用。

常见误区:①按照今义理解古义。如对“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痛苦”。②以常用意义.

来解释活用意义。如将“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妙”。③有时还会按照一般字的意.

义来理解通假字的意义。

正如上面所说,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总结特点,抓住规律,加深认识,明确考点, 并不急于对解题技巧的追求。

2.虚词

虚词的考查是最能体现课内到课外迁移的,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完全都可以在课内找到相应的用法。

历年高考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考查的方式,用的都是比较,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异同,第二,考查的范围,均严格遵循当年考纲规定,同时对极其常见的虚词作多次重复的考查,如“以”“之”“其”等字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就很高。(近四年广东高考考过的虚词:以

3、之

4、为

2、所

2、其

2、且、于、乃)第三,考查的数量,每年都是四个。第四,考查的角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和成分。第五,不少句子的翻译也涉及到虚词。

根据高考的特点,结合课内的语句,把18个虚词的用法做一系统的归纳,辨明用法,安排一周左右的时间加以详讲、识记,可以先分大类,再分小类,记住典型例子。然后加强训练,学生只有反复练习才能对虚词的用法渐渐明了,才能在新的句子中判断某个虚词应该属于它的哪个用法。这部分我们除了常规的训练之外,选择了网上盛传的“文言虚词趣味语段”作为练习,既能让学生熟悉了这次虚词的用法,还能增加趣味性,更容易记住。举例

3.活用和特殊句式

在高考中,这部分很少单独命题,而是暗含在其他的题中。比如实词的解释、翻译等。而且在复习课文的时候都是曾经反复见到过的,在每一课的笔记中都有归纳总结,这一阶段主要是老师引导学生跳出课本,把活用和句式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

比如,常见的几种词类活用情况: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等。记住它们活用后的形式特点,然后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而高考中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更容易考到。如“开奇之”的“奇”就是意动。

而句式,先把课文中出现过的各种特殊句式(考纲规定的)分类集中到一起,课文中出现的典型的判断句式、典型的被动句式、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式、定语后置或者介词短语后置句式、省略句式、固定结构。在这些具体的句子基础上,归纳出各种句式的结构特点,将这些条理化规律化了,并在脑海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图,然后结合高考题目中的考查特点,思考如何把这些句式落实到具体的考查形式中(基本是语句的翻译)。如“洵奇男子也”是

判断句,“推淮北之法于淮南”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4.翻译

采用主观题型是对文言文综合考查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考查文言文真实阅读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翻译题一直作为常考、必考内容。文言文翻译考查中,对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进行全面的考查。

这一部分的落实主要是通过对课内重点句子翻译的练习,养成学生对句子中的要害之处(其实就是得分点)的敏感,一定要首先落实这些“点”。然后能在高考题中找出有类似特点的“点”,争取能抓住得分点。举例

5.筛选信息归纳要点与概括中心

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对信息的筛选的考查,最常见的方式是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6.归纳要点与概括中心

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本考点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
(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
(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
(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本考点表现为选择正确(符合文意)或者不正确(不符合文意)的一项。这类题目中的错误选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

第5考点,要求学生在对文段的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第6考点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这两点,简单的说就是要求要读懂文段,所以无法直接课内外对接,而需要在大量的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实现。

三、化整为零,贯穿始终

文言文的复习绝不是仅仅集中在这一板块的复习中,而是贯穿在整个高三的始终。在盘熟、盘活课文而又吃透了高考考点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一些课外文言文语段进行迁移性训练。选择的标准是浅易、精短,训练的方式可多样化,或梳理实词,或比较虚词,或归纳句式,或推断探究,或翻译文句,或模拟高考。一般每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再加上课后作业的形式,完成这些课外文段的练习,讲评的方式有学生互讲、老师点拨,有时也直接对答案。举例

四、多次反复,探索技巧。

这是指在前面的基础上,到了后期,用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中的文言文(40篇左右)反复训练,引导学生探索、归纳解题技巧,真正进入应试阶段。这些都是大家也做过的,就简单的说一下。

比如文言文整体阅读策略,第一步,整体阅读。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大致了解文言选段的文体。如果是史传文,要弄清“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结果如何”。可用分层阅读法和划名阅读法。这时切忌不要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只在文中相应地方用圈点法进行标注便可。第二步,善于借助,揣摩文意。首先要善于借助文段的题目,文段的注解和出处,加深对选段文意的理解;
其次是要善于借助题干和选项,最关键是要利用好实词解释题和选择题最后一题的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因为这些都是选择题,选项中错误的只有一项,而且文意分析题中即使错的也是小问题。利用好了实词解释题,文中部分难懂的词语意思可以迎刃而解;
利用好了文意分析题,就能

够比较明确的了解全文内容。第三步,重读选文。经过前面两个步骤,考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还要反复通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调用各种手段,前后推导,走完解读过程。比如遇到个别难以判断意义的实词,就应该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运用字形分析法或对该词所在语句进行句法分析,从判断该词词性的角度来推断出它的准确意义。

比如实词释义类题目答题技巧,

1、从解题方法上看,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2、如果设置选项的实词中有学生不熟悉的生僻词,那么对这个词的解释一般就是正确答案,它只不过是干扰项罢了;
反之,如果设置选项的实词是常用词,题中给出的解答又正好与现代汉语的常见用法吻合,一般情况下,这类选项有可能就是错的。

3、有的实词词意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当然这里也有归纳出的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①形训推断法;
②成语推断法;
③;
④特殊句法推断法;
⑤上下语境法;
⑥题目信息法;
等等

比如性格表现(思想体现)题答题技巧,

1、解答此题的基本思路:将几个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正误。建议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2、要注意审题,例如如果题中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

比如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分析题答题技巧,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有时甚至是对相关词语解释错误,等等。

通过这种集中强化训练的方式,选择高考试题,可以让学生保持良好的语感,慢慢让学生对文言文阅读题能够有把握,读得懂做得快,一般错一个,有些同学可以大获全胜。而这样做,还有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对写作也大有裨益。对一些悟性高的学生来说,对文章中的古人之节义事、古人精辟之见解多能信手拈来,而在语言的凝练典雅、简洁隽永上,也有许多受益显著之处。

其实,文言文备考,各个兄弟学校都做得很好,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上面只是说说我们的做法,不敢希望对大家备战高考有多大的帮助,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同仁予以指正。谢谢大家!

与在座各位老师相比,我的经验少之又少,以下发言只是我结合之前的教学经历所做的反思,很多新的想法和做法肯定还很不成熟,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对文言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从政策上,切合国家弘扬传统文化的要求

2、体现语文特点,语文素养

3、考试试题特点及所占比重

近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选材特点及趋向:

考试题材类型相对稳定,教学和训练中比较有抓手。

考题题目数量加大,整体分数值增加,不过题型相对稳定。

拿14年高考具体的题目来看,虽有调整,但变化相对小,整体稳定:

断句题首次直接放在文言文文章中考查

1、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

2、题型不陌生 文言实词题、虚词题两题合二为一,从考查常用虚词用法转化为更趋向于考查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的能力。

对有关文章内容理解的考查数量有加大趋势,10—13题四道有关内容理解的题,其中比较新的是情境默写的加入,这道题很多学生错并不是题目本身难度有所加大,而是题目抛弃了以往对名句考查的侧重,有些学生临时抱佛脚,就背名句了,结果措手不及,懵了。还有学生惯性思维,审题不清导致出错,拿不到分。

这次的阅读延伸题出现在了文言文部分,与西城二模的文言文《赵鼎传》类似,但有意提示,降低理解和概括难度。结合社会热点现实,对价值观的渗透,对学生关注现实,表达见地的考查。现实性强。题目类型也稳定。

二、我的教学经历及感受:

过去三年的教学经历,我想从带完这一届回过头去反思到的问题说起,这些也是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想要努力改变的方向。

一、讲得多

(一)内容多,重点不突出

必修一的文言文单元教学完成下来,当时的学生感觉我讲的知识点很细,我对比了其他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内容,觉得自己讲得不是细,是累赘,不管是知识点本身还是课文内容本身,必要讲的,不必要讲的全都讲了。

举个例子:11.9.2号,第一节上正式课程内容的课,当时王友珍老师来听的课。我们备课组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一般会将文言文单元安排在了最前面,因此,我的第一节课讲的是《烛之武退秦师》。当时因为刚刚拿到教材,又不知道一节课学生的进度是多少,所以记得那天晚上几乎就没睡,一直在准备课,当时觉得自己准备的很细致全面了,结果王老师一听下来就发现了几个细致的真正应该点到的地方没有提到,还有其它比如学生课上诵读时间少,参与的不多等等问题。当然,我觉得课背得细致是需要的,但是还是要根据学生情况在讲授时有所取舍。(在这想给给位老师看几张当时在必修一文言文单元备课时的我的教材的图片,感觉细是细,但太多,需要强调的,不需要的,都标在书上了,可能也是因为对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比较没信心吧,可结果就导致讲的时候有些对学生来说真正应该强调的重要的点就掠过去了,就是比较没层次和重点吧) 在内容讲解方面的没重点,比如必修一中《荆轲刺秦王》一课的分析,我起初觉得内容分析就是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一下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止步于此学生会觉得这些内容又和自己初中的课文分析区别在哪,上课时就显得兴致缺缺。当时,讲之前正好听了黄老师的《荆轲刺秦王》内容分析这节课,感觉黄老师的人物形象分析充满了“目的性”,分析荆轲的形象是为了告诉给学生一种认识问题,评判事物的标准。比如看荆轲的性格充满“侠义”精神,就会追问什么是侠义?怎样算作有“侠义”精神?然后引申到一种对人物的“是非观”和“利害关”的评判标准上来。学生听得很受启发,这样的内容分析就让学生自己收获的内容不再拘泥于课本本身,大大增多了,同时对学生的议论思维也是一种锻炼和培养。

(二)讲得多的另一方面体现就是有时候内容设计的针对性不强,自己讲得多,对学生能力本身关注不够

11.9.1号,上了在潞河中学的第一节语文课,当时没有经验,我硬是找了一大堆资料,准备了一节关于“初高中语文的区别”的课,但因为都没有实际的感受和体会,也不知道学生在高中阶段会遇到的具体问题是什么,高中阶段要学好语文,在哪些方面具体应该做些什么„„没有针对性,一节课讲起来感觉就是为了讲一节而讲,内容流于表面,对学生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本是一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高中语文要做什么的课,却上得索然无味。

最开始讲课的时候,总喜欢自己全都“讲”了,总怕学生不会说,说不对。这样,却在无形当中把学生可能暴露出的问题都掩盖住了。比如,必修一中会给学生讲到几个在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重要虚词的用法,记得我当时把课文中凡是出现了某个虚词的句子和虚词的用法全都抠的特别细,而且由始至终都是我在讲,但是对学生本身学完了课文是不是掌握这个知识,这种方法,自己真的没什么谱。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不容易更好地集中精力,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学生觉得自己都听懂了,好像什么都会的“假象”,但实际上他们的许多分析能力都是要依靠老师才得以实现,在独立做题时就暴露出很多问题。

我想,就如康老师总是强调的,要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比如最初可以采取讲授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文言现象,然后就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老师从一旁引导,再好一点,是不是就可以把辨识和分析文言现象的工作从课堂下做起来,让学生自己来找,自己分析,老师在课堂只是点播。希望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就会慢慢形成一种自主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并将其带入到对课外文言文的理解分析中。

二、对知识拓展量不够

之前在教的时候主要就是“讲课文”,课文有什么内容就讲什么内容,感觉学生学到手的内容单薄而且零散。我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我对教材本身的把握还不够系统和深刻,还没有真正理解、建立和传达好课文之间的内部联系。另外一方面,我觉得单一的课文内容学习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可能还是不够丰富,收效小。

比如,我们组在讲到司马迁和《史记》时李老师会安排把对《太史公自序》的内容学习补充进来,既让学生接触到课外的文言文,同时更好的知人论世。

于是,我想是否可以在课文内容基础上也进行些适当的有关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比如在讲到项羽时,是不是可以摘取《项羽本纪》中的一些有关片段放在课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拓展的意识,对项羽这个人物的把握更全面一些,另外,也是对文言阅读知识的积累还有能力的训练。

三、缺少多项能力结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文言文的阅读延伸题部分是一个重点内容,之前,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我主要是依靠练习题来完成。学生是在学习中猛地遇到了这样一类题型,然后我来讲解什么是阅读延伸题,作答阅读延伸题的思路是什么,答案中需要涉及到哪些内容。当然,这些是必要的,但是对学生来说,这种关注现实的意识,论证问题思路的获得会显得比较生硬,灵活的孩子作答时可能会举一反三,会在不同的题目中调整,但也终究有那么一部分或者说是思维比较死板,或者说习惯了老师给方法,给答案,给思路的,这些学生在作答这道题时就会有比较大的风险。

我想这种议论思路,关注现实的意识是不是也可以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学之初就渗透给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学生。比如,在对《鸿门宴》这一课进行内容分析时,往往会涉及到对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亲刘亲项都无所谓,关键是这“亲”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亲”?可以引导着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做一场关于“谁是英雄”的演讲,演讲的内容从刘项的例子出发,但要结合现实生活来谈,我觉得这可能也是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主动性的一个方式。

要说文言文教学的感受:

关键是自己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的团队,有好的领导、师傅、同事老师。

首先,康老师非常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和帮助,经常组织各种学习、交流活动,组织听课。多参加活动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获得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向的指导。

其次,李老师带领的我们的备课组的老师们,一直都特别愿意帮助年轻教师,不论是公开课还是日常的教学,有什么问题大家都会不遗余力的帮忙。

从自己做的角度的话,我觉得年轻的新老师就要:

首先,多听课,多学习。从开始大量听课,听同组的很多老师的课,从各位老师的讲课内容、讲课重点、进度安排等方面找经验,同时从几位老师的讲课方式中找自己的风格,不过最初主要仍然是以学习和模仿各位老师的教学方式为主。我之前的三年教学中,学校安排黄耀新老师做我的学科指导教师,只要时间不冲突,黄老师的每一节课我几乎都去听了。也从黄老师的课中学习到很多,不管是不是同课型,是不是相似内容,感觉自己每节课都能获得不少启发,而这时候时间的利用效率要远远高于自己闷着头在那背上一节课的时间。

其次,我觉得文言文中基础知识永远是最根本的,尤其是一开始,要专门拿出时间检验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这样做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落实情况心中有数,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文言文的重要,让学生知道在文言文学习中应该做什么。

第三,因为很多学生觉得高中的文言文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跨越,并不是课文内容本身难了多少,而是在初中时期几乎从未独立阅读过课外文言文,这时候他们要开始独立阅读课外的文言语段了。所以,我觉得让学生在学习最初就了解到文言文在考卷中所占分量,明白课内文章学习的积累和训练的作用就很必要。

第四,授课过程中及时调整方式,反思自己的做法。文言文的课知识点细而且多,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及时调整形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并且不定时,不定人的让学生来说,可能能够更好地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提高效率。

第五,让学生明确课外练习中文言文部分的存在意义,使用方法,提高对课外练习的利用效率。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过去三年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反思和感受,很多想法挺粗浅的,有些内容自己也还没有做好,在各位老师面前班门弄斧了,不合适的地方,请多见谅!

《唐雎不辱使命》专练

一、秦王怫然怒„„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以头抢地耳②长跪而谢之..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

A、渔人甚异之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C、公将鼓之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20、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二、秦王怫然怒„„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秦王怫然怒(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3)秦王色挠...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原文: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8.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三、秦王谓唐雎曰„„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逆寡人与逆:.

10.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素吴广素爱人 ....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受任于败军之际D.怀怒未发野芳发而幽香 ....

1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四、唐雎不辱使命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l)故不错意也:.

7.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 ② 太守谓谁B.① 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C、① 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D、① 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译文:

9.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答:

五、1.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交换B.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平民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感谢

2.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21、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六、唐雎不辱使命

15.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易:

岂直五百里哉直:长跪而谢之谢:

16.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

并将其抄写下来。(2分)

17.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18.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9.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2分)

七、唐雎不辱使命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岸势犬牙差互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其受之天也,贤...

于材人远矣 .

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填空。秦国企图用___________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___________一事。

“___________”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20.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秦王怫然怒„„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此庸夫之怒也夫战,勇气也B.天下缟素可以弹素琴 ....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C.秦王色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亦免冠徒跣徒属皆曰:“敬受命。”....

①以头抢地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秦王怫然怒„„徒以有先生也。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 分)

①以头抢地耳②皆布衣之士也.③长跪而谢之曰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

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

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

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

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

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

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人恒过然后能改B.或异二者之为何为者也

C.吾欲辱之,何以也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D.要离之刺庆忌也甚矣,汝之不惠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2分)

12.【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的态度,也隐含了

他的不满。(2分)

13.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取胜,晏子主要是靠

取胜。(2分)

(十一)

【甲】秦王谓唐雎日„„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

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 [卒]“猝”,突然。[郎中]宫廷的侍卫。

20.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3)寡人谕矣()

(4)图穷而匕首见()

2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

轲的沉着冷静。

(十二)唐睢不辱使命(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词。①仓鹰击于殿上( ) .

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②与臣而将四矣。

3.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睢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睢是个怎样的人?

答:

4.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一、默写(共20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① 过尽千帆皆不是,。。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②,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③羌管悠悠霜满地,,。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

④《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⑤《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⑥《破阵子》中描写征战生活的语句是:,。

⑦《破阵子》中表达作者为国立功、雄心壮志的语句是⑧写出《江城子》中三个用典的语句中任一句⑨《武陵春》中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的句子是:⑩.《出师表》中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句子是:,,⑾ 《出师表》中集中表达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的句子:,。

⑿《出师表》中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句子,。

⒀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的意思在《出师表》也有很明确的表现,请你把这样的句子写在下面。澹泊 ,,。

二、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语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2

3、

4、

5、辍耕之垄上

6、老夫聊发少年狂

7、

8、

9、101112、131415161718

三、阅读分析。

(一)课内阅读(12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子里加横线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3分)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1分)

4.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问答⑪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2分)

⑫唐雎引用“专诸”“聂政”“要离”三个例子有什么作用?(2分)

⑬你还知道古代哪些有名的“士”?(文章中的除外)(1分)

(二)课外阅读(14分)1.读“死”书与读“活”书 蒋孔阳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

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

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

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
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认真阅读本文,思考下列问题: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2分 不求甚.解室()懊.恼()拘.泥 ()奥.秘()

2、什么叫读“死”书?什么叫读“活”书?2分

3、对于中学生来说,为什么首先要老老实实读“死”书?2分

4、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读“死书”?这样读书体现了学习上的什么原则?2分

5、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句话强调了人与书之间的什么关系?3分

6、对于学习中“死”与“活”的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有什么见解和主张? 3分

2.渑池之会(5分)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某月,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比悦,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某月,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说:“请以赵五十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注:靡:退下。缶:古代一种打击乐器竟:终了。

1、貌似强大的秦王为什么竟会听命于蔺相如为赵王击缶?2分

2、从文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与唐雎有何相同之处?2分

3、请用成语说明渑池会后廉颇蔺相如之间发生的故事。1分

四、作文:40分以下题目任选一题

1.读了《读“死”书与读“活”书》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结合你的读书实际写一篇作文。600字左右。

2.小草渴望雨露,花儿渴望绽放,雄鹰渴望蓝天,骏马渴望驰骋,溪流渴望江海„„ 请以”我渴望”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参考答案

三、阅读

(一)1.呢疑问吗反问呢反问 2.略

3.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4.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1)包藏祸心,不战而屈人之兵

2)有力反驳了秦王所理解的“布衣之怒”,并以此三人的行为警告秦王,他将效仿他们舍生取义。这种大义凛然、勇于斗争的精神,直逼得秦王俯首就范。

(二)读“死”书与读“活”书 1. 略

2.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所谓读“活”书即联系实际,活学活用,打开思路,进行创造。

3.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

4.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

循序渐进原则

5.人是起活的,书是死的。人与书之间,人起决定作用。

6.略。

渑池之会

1.秦王面对蔺相如的威势害怕了。

2、有勇有谋,不畏强暴。与唐雎一样,都敢于在关健时刻挺身而出,机智果敢。

3、负荆请罪

征文发言稿

日文发言稿

作文发言稿600字

毕业论文发言稿

文明礼仪发言稿

推荐访问:发言稿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