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师道尊严”,鼓励“标新立异”

  放下“师道尊严”,鼓励“标新立异”

 【摘 要】心理学家马丘什金将问题情境定义为:问题情境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上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的特点首先是当主体完成要求发现新的、主体所尚未具备的知识或动作方式的作业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而要为更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创造条件,就必须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情境 问题意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143-02

  “物理难,化学繁,数学题目做不完”,这几乎是所有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对自己所学学科的一个经典概括。特别是高一新生,普遍感到高中物理难学,面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如何给学生搭建一个坡度较缓的“引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长久不衰的话题,这不仅是物理教师在高一年级学期初力争做好的头等大事,也是让学生学好物理、爱学物理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试从问题情境的创设谈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中探讨高中物理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 从已知经验入手,联系已知与未知,从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再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原来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对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进行设疑,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已有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最终达到能力的提高。

  例1,周日晨练,小李用40min走了3600m的山路登上山顶,之后立即按原路下山只用了20min。求小李上山和下山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这个例题放在讲解“平均速度”这一物理概念之前,学

  生自然会根据速度公式 去计算,最常见的错误有:(1)

  m/s, m/s,∴

  m/s;(2) m/s。

  等学生自信满满地回答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不露声色地给出标准答案为0时,学生的反应可想而知,甚至有的学生会大胆质疑:标准答案是不是不“标准”了?这时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日常经验和物理规律、概念之间存在矛盾,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

  这里采用的教学策略是:转变教学观念,创设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质疑问难,从而培养问题意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问题意识的产生,因此,教师的教学应从以解惑为中心转移到以生惑为中心,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变换角度、变换方向、变换思路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 通过实验展现物理现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对于物理教学中的经典演示实验,我们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追溯科学家思考研究的源头,学习科学家的精巧设计、独到方法、深刻分析,从中汲取思想养分。

  例2,伽利略理想实验(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如右图。设问:(1)为什么用斜面做实验?(2)为什么小球要从同一高度滚下?(3)小球为什么能滚上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实际演示中为什么不能)?(4)当改变另一斜面的倾角后,小球为什么仍能滚上同一高度?(5)逐渐减小另一斜面的倾角的目的是什么?(6)这个实验的结论(推论)是什么?有什么条件吗?……

  这一连串问题的提出,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结合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做到以疑激疑、以疑诱思,不断为实验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思维,提出更多问题,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演示过程。

  这里采用的教学策略是:注重基础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问题意识。基础训练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石,在物理的经典演示实验中设置相关知识的问题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丰富的物理知识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教材中的知识点,特别是那些层次较高、疑难较大的知识点。使学生把客观的(教材中)知识点转化成主观(即掌握在头脑中)的知识点(问题意识的形成),再通过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问题意识的深化)。

  三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

  提出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为使学生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让问题意识逐步由模糊变为明晰,由体态语言变为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例3,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一定始终指向圆心”这句话的疑问:(1)不是指向圆心的力大小保持不变就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了吗?(2)反过来,物体如果所受的合力始终指向圆心,物体就一定会做匀速圆周运动吗?(3)物体在竖直面内有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吗?……

  【摘 要】心理学家马丘什金将问题情境定义为:问题情境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上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的特点首先是当主体完成要求发现新的、主体所尚未具备的知识或动作方式的作业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而要为更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创造条件,就必须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情境 问题意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143-02

  “物理难,化学繁,数学题目做不完”,这几乎是所有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对自己所学学科的一个经典概括。特别是高一新生,普遍感到高中物理难学,面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如何给学生搭建一个坡度较缓的“引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长久不衰的话题,这不仅是物理教师在高一年级学期初力争做好的头等大事,也是让学生学好物理、爱学物理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试从问题情境的创设谈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中探讨高中物理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 从已知经验入手,联系已知与未知,从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再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原来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对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进行设疑,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已有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最终达到能力的提高。

  例1,周日晨练,小李用40min走了3600m的山路登上山顶,之后立即按原路下山只用了20min。求小李上山和下山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这个例题放在讲解“平均速度”这一物理概念之前,学

  生自然会根据速度公式 去计算,最常见的错误有:(1)

  m/s, m/s,∴

  m/s;(2) m/s。

  等学生自信满满地回答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不露声色地给出标准答案为0时,学生的反应可想而知,甚至有的学生会大胆质疑:标准答案是不是不“标准”了?这时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日常经验和物理规律、概念之间存在矛盾,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

  这里采用的教学策略是:转变教学观念,创设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质疑问难,从而培养问题意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问题意识的产生,因此,教师的教学应从以解惑为中心转移到以生惑为中心,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变换角度、变换方向、变换思路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 通过实验展现物理现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对于物理教学中的经典演示实验,我们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追溯科学家思考研究的源头,学习科学家的精巧设计、独到方法、深刻分析,从中汲取思想养分。

  例2,伽利略理想实验(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如右图。设问:(1)为什么用斜面做实验?(2)为什么小球要从同一高度滚下?(3)小球为什么能滚上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实际演示中为什么不能)?(4)当改变另一斜面的倾角后,小球为什么仍能滚上同一高度?(5)逐渐减小另一斜面的倾角的目的是什么?(6)这个实验的结论(推论)是什么?有什么条件吗?……

  这一连串问题的提出,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结合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做到以疑激疑、以疑诱思,不断为实验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思维,提出更多问题,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演示过程。

  这里采用的教学策略是:注重基础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问题意识。基础训练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石,在物理的经典演示实验中设置相关知识的问题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丰富的物理知识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教材中的知识点,特别是那些层次较高、疑难较大的知识点。使学生把客观的(教材中)知识点转化成主观(即掌握在头脑中)的知识点(问题意识的形成),再通过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问题意识的深化)。

  三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

  提出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为使学生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让问题意识逐步由模糊变为明晰,由体态语言变为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例3,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一定始终指向圆心”这句话的疑问:(1)不是指向圆心的力大小保持不变就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了吗?(2)反过来,物体如果所受的合力始终指向圆心,物体就一定会做匀速圆周运动吗?(3)物体在竖直面内有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吗?……

  这时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正确态度能够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不能嘲笑,应首先肯定其大胆的行为,发现闪光点,同时还应鼓励其他同学对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每一个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和新发现的喜悦,养成习惯性的问题意识。

  总之,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创设宽松、自由、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并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转变“师道尊严”的观念,鼓励标新立异,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把“金钥匙”!

  〔责任编辑:高照〕

 8

推荐访问:师道尊严的意思 师道尊严 标新立异 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