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4、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课时安排】

三课时

【预习安排】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字词,做到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查找有关季羡林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

一.导入

老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今天我们将通过《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

二.介绍作者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生介绍之后老师补充。

中学毕业后,他和80多个高中同学北上京城考大学。结果,只有3个人考中,而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入学之后,学业出色,成为当时清华佼佼者,为清华“四剑客”之一。

季老学识渊博,学富五年,精通六七种语言,致力于研究“东方学”,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学识了得,是当代中国的一位文化巨匠,深受世人的钦佩和敬仰。

三.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回顾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

3.按照“幽径”、“藤萝”、“藤萝被毁”的思路,理出文章的结构,并为每一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古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写藤萝的悲剧。

四.作业: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精读品析,欣赏第一部分——感受“幽径美景”

1、师:文章开头描绘了幽径之美,美在哪里?用笔圈出,品一品,读一读。

例如“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这一句写得有声有色,让人身临其境,如入画中,神奇而美好。

又如“夏季的荷塘中,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教师范读,感情饱满,学生听读感受,说说这里的描写重点突出荷塘中怎样的特点?(礼赞生命力之强烈)字里行间流溢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陶醉、礼赞)试读出来。

男、女生竞赛朗读(女生第3节,男生第4节)

2、师:作者用“神奇”二字概括幽径的特点,而在这条神奇的幽径中什么给作者的印象最深?点拔:文中有一句话能显示作者的用意,划出来:“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试用自己的话来诠释。

明确:幽径神奇而美丽,如诗如画,秀色可餐,然而生于其间,长于其间的古藤萝——将更是一个不同凡响,让你难以忘怀,让你刻骨铭心的角色。

3.作者如此用力描绘幽径之美,并没有浪费笔墨,用意何在?(思考讨论)

明确:这便是铺垫、蓄势——用不同寻常的神奇秀美环境来烘托她。

三.研读第二部分——感受“古藤萝之美”

1.师:想必大家一定很想认识让作者难以忘怀,刻骨铭心的角色,速读概括古藤的特点。并说说它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明确:精神寄托于安慰.2.作者除了写幽径上的藤萝,还提到哪里的藤萝?作用? 明确:侧面烘托幽径藤萝“最有特色”,最美。

3.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毫不留情的,十年浩劫期间,这些美丽的花木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砍伐,同学们可能不能理解,那就查阅一下“十年动乱”的历史资料吧,寻找故事性较强的资料。

明确:教师补充,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小结。“十年浩劫”期间,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季老一一品尝过,最可悲的是,他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人”,被分配掏大粪、看大门、守电话、发信件。“文革”期间被打倒的又何止是他一人,可以说一切能代表“真、善、美”的人和事物,几乎都被颠倒过来,被打倒,糟践踏。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呀?是失去理智的、荒唐、愚昧而疯狂的年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4.作者亲历了“十年浩劫”的灾难,他对此有怎样的感触认识呢?请阅读第10段把作者的认识感触划出来。

明确:“他悲愤、惆怅,他有一点安慰,他觉得这个世界还值得留恋,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5.怎样理解他的这种感情?是什么让他“悲”,又是什么给了他“安慰”?

明确:作者亲历了“十年浩劫”的灾难,对自己的苦难他一定曾经悲叹过,但作为一位文化巨匠,他没有陷于此种自伤而不能自拔。这株仅存的藤萝依然在那里释放着力量,所以这让作者觉得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四.作业:品味语言,学生选择一句或一段,自我赏析。

要求学生用固定句式:“

段(句)好,好在

”来作答,内容要求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

第三课时

一.导入:然而人与自然的故事并不是总以喜剧的形式上演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感受古藤之悲,幽径之悲,作者之悲。

二.研读第三部分:感受“古藤萝的悲剧”力量。

1.师:这是一株怎样的古藤?迅速找出描写古藤的语句,概括它的形象特点。 明确:
有外在美;
无害人之意,献花于人世;
二三百年来,和睦相处---即“真善美”的化身。

2.这样一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古藤,作者的情感如何? 明确:喜爱,留恋,乐之

3.师:“然而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作者以自己前后矛盾的感慨揭开了“古藤萝悲剧”的序幕, 怎样理解作者前后矛盾的感慨?

明确:古藤萝存在——意味着人间纯真、善良、美好的存在; 古藤萝毁灭则意味着人间的纯真、善良、美好遭到杀戮。

4.师: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看作者如何凸现这悲痛?请阅读11段找出你认为能表现“悲”的描写。

如:“它们仿佛成了失去母亲的孤儿„„„„”

“吊死鬼”让人联想到一个那样美好的天使突然被杀戮之后带给人们的恐怖、震惊。

5.面对被毁灭的惨状,作者情感受到什么影响?震惊、恐怖、悲哀, 找出文段中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词、句、段,读一读、品一品。

例:“我有点怕走„„我不敢再看„„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疾趋而过。„„悲哀至极„„”。

三.思考悲剧背后的问题。

1.这个悲剧发生在哪里?什么时间? 明确:地点:北大 时间:1992年春

2.作者这么好的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居然会狠心破坏作者的小天地,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猜猜,“毁美”哪些人呢?

明确:愚氓、伟人、追名逐利的人、心中无美的人„„

3.创造美好世界的人们与制造悲剧的人们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或者说“毁美”的那些人都缺点什么?

明确:前者关爱生命、关爱自然,追求真、善、美;
后者缺乏对生命、自然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4.“藤萝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让作者心生悲痛,难道他仅仅是为这一棵藤萝而悲伤吗?

明确:
这里的藤萝是真善美的象征,愚氓是美的毁灭者的象征。藤萝被毁灭的悲剧其实就是世人对美的忽视,对美的否定,对美的毁灭,所以说古藤萝的悲剧,其实是在说人的悲剧,人们亲手一个一个地消灭身边的美,这是让作者最为心痛的,而且这样的悲剧每天还在上演着。

5.作为一个大师级的学者,一位令世人钦佩、敬仰的文化巨匠,他的悲愤、惆怅、安慰仅仅是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悲叹个人身世不幸吗?作者描写这一株古藤的悲剧,目的何在呢?

引导:这样的悲剧如果是发生在偏远落后的荒蛮野岭之间,倒也罢了,可它偏偏发生在中国最具历史文化渊源的北大,这里是中国文化精英的聚集地,是思想最为解放的最高学府这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这一幕悲剧如果发生在“十年动乱”期间,是不足为奇的,因为那是一个悲剧的年代,可是它发生在“十年动乱”结束十几年后的今天。这十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迅速提高,已经奔上小康之路,这说明什么?

明确:愚氓多,国民素质有待提高。

人们的精神生活贪乏。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并维护之,并不仅仅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博爱之心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是否具有健康、积极、良好的精神素质的大问题。

6.然而堂堂燕园里竟没有第二个人关注藤萝的生死,并为之悲哀的,这就使其悲剧意味更加浓重,想揭露什么呢? 明确:人们缺少博爱之心,自私、冷漠。

7.那作者借此表达说明渴望呢? 明确:人们珍爱生命,关爱自然。

8.师:反思这种悲剧的根源:除了指挥者的失误,执行者的无知,更主要的是人们心中的流毒根深蒂固,几千年的奴化教育让人们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思想,面对社会、自然、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叙说,心灵变得麻木不仁,由此看来,古藤的遭遇是不是仅仅是它自己的悲剧呢?还说明了什么悲剧? 明确:这是燕园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

四.拓展延伸。

1.听音乐欣赏图片。

2.课外阅读。“无论谁死了, 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 他为我, 也为你。”

——弥尔顿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 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生命的一部分, 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

一株草, 一棵树, 一片云, 一只小虫。

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 在空中驻足, 在风中浅唱......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只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刘亮程《一个人村庄》 五.教师小结:

拯救自然环境,实际是拯救人类自己! 花朵衰败的地方,人类没法生活。

——(法)卢梭

这位文化巨匠的民族忧患意识发人深省,希望大家能与季老先生一起做一位维护真、善、美的勇士。

六.作业: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素质。

七.板书见课件

八.教学反思: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很关键,这取决于老师的思路是否清晰。在这一课的处理上,我的所设计的问题大体上看衔接较紧密。情感上学生理解较深,但从写作的角度,学生收获甚少。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写作与课堂教学相连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篇1:《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预习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二.介绍作者

中学毕业后,他和80多个高中同学北上京城考大学。结果,只有3个人考中,而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

三.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四.作业: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精读品析,欣赏第一部分——感受“幽径美景”

例如“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

又如“夏季的荷塘中,绿叶接天,红荷映日。

男、女生竞赛朗读(女生第3节,男生第4节)

2、师:作者用“神奇”二字概括幽径的特点,而在这条神奇的幽径中什么给作者的印象最深?点拔:文中有一句话能显示作者的用意,划出来:“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三.研读第二部分——感受“古藤萝之美”

1.师:想必大家一定很想认识让作者难以忘怀,刻骨铭心的角色,速读概括古藤的特点。

明确:精神寄托于安慰. 2.作者除了写幽径上的藤萝,还提到哪里的藤萝?作用?

明确:教师补充,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小结。“十年浩劫”期间,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季老一一品尝过,最可悲的是,他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人”,被分配掏大粪、看大门、守电话、发信件。“文革”期间被打倒的又何止是他一人,可以说一切能代表“真、善、美”的人和事物,几乎都被颠倒过来,被打倒,糟践踏。

5.怎样理解他的这种感情?是什么让他“悲”,又是什么给了他“安慰”?

明确:作者亲历了“十年浩劫”的灾难,对自己的苦难他一定曾经悲叹过,但作为一位文化巨匠,他没有陷于此种自伤而不能自拔。

第三课时

1.师:这是一株怎样的古藤?迅速找出描写古藤的语句,概括它的形象特点。

2.这样一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古藤,作者的情感如何?

明确:喜爱,留恋,乐之

如:“它们仿佛成了失去母亲的孤儿”

5.面对被毁灭的惨状,作者情感受到什么影响?震惊、恐怖、悲哀,

例:“我有点怕走??我不敢再看??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疾趋而过。

1.这个悲剧发生在哪里?什么时间?

明确:地点:北大 时间:1992年春

2.作者这么好的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居然会狠心破坏作者的小天地,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猜猜,“毁美”哪些人呢?

明确:愚氓、伟人、追名逐利的人、心中无美的人?? 3.创造美好世界的人们与制造悲剧的人们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或者说“毁美”的那些人都缺点什么?

4.“藤萝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让作者心生悲痛,难道他仅仅是为这一棵藤萝而悲伤吗?

明确:
这里的藤萝是真善美的象征,愚氓是美的毁灭者的象征。

5.作为一个大师级的学者,一位令世人钦佩、敬仰的文化巨匠,他的悲愤、惆怅、安慰仅仅是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悲叹个人身世不幸吗?作者描写这一株古藤的悲剧,目的何在呢?

引导:这样的悲剧如果是发生在偏远落后的荒蛮野岭之间,倒也罢了,可它偏偏发生在中国最具历史文化渊源的北大,这里是中国文化精英的聚集地,是思想最为解放的最高学府这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人们的精神生活贪乏。

篇2:《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味、体悟语言和情感

2探究

3建构

1观

2美的决心

1“悲剧”内涵

2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美的决心

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入新课

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知悲剧

1商讨给这出悲剧配音方案

2述配音理由:

方法与过程:、情境中阅读、品、层递阅读,合作、引设支架,自主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审美、矢志维护真、善、【教学重点】、深刻而丰富的、描写、议论和抒、矢志维护真、善、【教学难点】精炼、【教学时间】一课

一、创设情景,导鲁迅先生说过:“悲

二、情境阅读,感、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代表简要阐

(2)、明确配音方案:

第一部分感情基调:愉悦(音乐:如《紫竹调》等)

第二部分感情基调:淡淡地愁怨(音乐:如《秋日私语》等)

第三部分感情基调:强烈地控诉(音乐:如《二泉映月》等)

悟悲剧

1第三部分(播放背景音乐,如《二泉映月》等)

2 之死

2哭泣?

“从无害人之意”;
“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诉无门”

的毁灭

3“微笑”,作者为何却说他们是“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美

1第二部分(播放背景音乐,如《秋日私语》等)

2 1在何处?

认识藤萝之美:

三、探究阅读,体【第一场】藤萝之※阅读现场:、指名有感情朗读、品读交流 ※阅读体悟:藤萝、“吊死鬼”因何“万分委屈,又投明确:真、善、美、初绽的花朵在【第二场】藤萝之※阅读现场:、指名有感情朗读、品读交流 ※阅读体悟:
藤萝之美、活着的古藤萝美引导鼓励从多角度历史的角度来说:

历史悠久、文化气息从其古藤萝形、色、味、声入手,感受其美丽;

形:盘曲而上——“直上青云”、“苍黑古劲像苍龙”

色:红绿相映——“万绿丛中一点红”

味:芳香袭人——“淡淡的幽香”

声:回味无穷——“嗡嗡的蜂声”

从其品质来体验:“眼中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

2表了什么?

人性之美

3古藤萝之死呢?

1荷花如何?

2们”如何?

3林先生如何?

古藤萝之死哀伤吗?

味悲剧

一场什么悲剧?【请学生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

死,反照出人类对自然的漠视,对自身栖居的家园的

?改革发展时期,忽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藤萝无辜被毁灭。

、藤萝之美其实代明确:自然之美,、作者为何不先写【第三场】藤萝之、面对悲剧,群树、面对悲剧,“人、面对悲剧,季羡【第四场】藤萝之季羡林先生只是为

三、深度阅读,品思考:藤萝之死是幽径悲剧:藤萝之破坏。 悲之二,九十年代,

四、延伸拓展

五、作业布置

附:《幽径悲剧》板书

幽径悲剧【季羡林】

悲剧:真、善、美的毁灭

藤萝之美 藤萝之死

形:盘曲而上 成了吊死鬼

色:红绿相映 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味:芳香袭人 控诉、投诉无门

声:回味无穷 哭泣,哭泣,哭泣„„

幽径悲剧——燕园悲剧——时代悲剧——人性悲剧

教学反思:

《幽径悲剧》写于1992年。十年浩劫已结束15年。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一株藤苏被毁的“愚氓灭美”现象。作者迫切地感到必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的使命感写下这篇散文。文章通过藤萝之美——藤萝之死——藤萝之殇——藤萝之思的构架来引导读者层层深入的感知文中的内涵。而我在教学中突破了文本中先“美”后“死”的顺序,先让学生感受触目惊心的悲剧,再感受它活着的时候的“美”。并适时的提出“作者为何不先写古藤萝之死呢?”的问题。在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后进而深入阅读,让学生更准确的把握这出悲剧的内涵。最后拓展延伸,在学生理解悲剧内涵的情况下结合实际,培养他们更正确的审美观和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篇3: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与反思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启东市寅阳初级中学 李锦辉

《幽径悲剧》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其文章内涵丰富而深邃;
其文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
其情渗透字里行间,沉痛不失其含蓄。文中古藤萝的悲剧,是整个幽径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所以说《幽径悲剧》是一篇极佳的阅读教学的文本。本着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设计此课。

学习目标: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w( ) ( ) jīng ( ) yâ sǒng mãng 摇( )

1 2 3 课后学习:

2为一株草、

一朵花的折损而伤心过吗?你曾为一只猫、一

幽 径 悲 剧 季羡林

幽径美:(春夏秋冬)充满生机活力

化、外在美、内在美 被愚氓毁灭

悲剧(抒发了作者矢志不渝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4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一、预习检测 注音或据拼音写汉ān yán 潋 滟 抖 擞 ( )棘 毛骨( )然 愚( )

、在生活中,你曾板书:

美 烘托

藤萝美:历史、文季羡林,作为国学大师,其身正,其文亦深。《幽径悲剧》是他对生活中细微处的深刻发思,而折射出的对人的劣根性的发现,体现着智者的思考和光芒。所以,以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这样一篇蕴意深刻的文章进行解读,确有难度。

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强调文本的意义和更深层的挖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期达到学生对文本和季羡林本人性格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回答也应证了这一点。

篇4:幽径悲剧教案新

第____________课时 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日

二十

四、幽径悲剧

季羡林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了解悲剧产生的根源,激发学生产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2、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了解悲剧产生的根源,激发学生产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里,在一条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幽静小路,曾经发生了一场悲剧,使人伤心落泪,那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悲剧呢?还是让我们跟随季羡林老先生走进《幽径悲剧》吧!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采用读写大比拼方式) 蜿蜒wānyán 懦者nuò 浩劫ji? 诛伐 fá 惆怅chóuchàng 虬干 qiú 愚氓 m?ng 摇曳ya 万斛 hú 潋滟liànyàn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 明确:1-6节。

2、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

3、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这是一条怎样的幽径?幽静所处的环境如何?

明确:这是一条古老的、不同寻常的幽径。

2、写了山上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天写了什么?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荷花。

4主要美在什么?

5用是什么?

三部分

1第一句写“让我最留恋难忘的还是一株古藤萝”但是没有直接写这株 众藤萝,突出了这些藤萝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萝的历史和藤萝的美。

2的文字,反复朗读,看看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这株藤萝的?

“它既无棚„„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3的外在美,你能说一说这株藤萝的内在美吗?

大树和睦相处

幸免于难, 从无害人之心

、山上、湖中冬明确:写了荷叶、你觉得幽径之美、写幽径之美的作

四、欣赏课文第

二、生细读第七节,古藤萝,而是写了明确:写了一些藤、请找出正面描写明确: 正面描写::、这是藤这株藤萝明确:(1)和:与(2)善:阅尽沧桑,

五、小结本课内容 附板书 美在四时 幽径美景 美在湖山

形:盘曲而上

幽径悲剧 藤萝之美 味:扑鼻之香

色:万绿丛中一点红

声:嗡嗡蜜蜂声

藤萝悲剧

第____________课时 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了解悲剧产生的根源,激发学生产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一、复习导入

1、仔细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二、讨论悲剧产生的原因:

1、藤萝被毁后又是什么样的,找出描写的语言,并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藤萝之惨:吊死鬼 :悬 摇曳 孤儿 微笑(比喻 拟人)

作者的感情:惹起了万斛闲愁 痛苦 悲哀至极

2、想想悲剧发生后,这又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强调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如:可怜 一面是虬感干下面已被砍断,一面花朵还在微笑 采用反衬和拟人表现了作者的痛苦悲哀 等等)

4、藤萝被毁,作者悲哀难过,那么作者自以为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 “没有出息”“感情太多”,是一个善良、有博爱之心和同情心的人.

5、自从藤萝被毁后,作者还喜欢那条幽径吗?

(1) “听到古藤的哭泣声” 比喻,融情于景

(1) “我是一个偶然,除了我,不会有人为之伤心” “偏偏??偏偏??偏偏??”

这些偶然集中在“我”一个人身上,,作者深感社会对于愚氓灭美的现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呼吁社会提高审美意识. (2) “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3、这种现象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八、总结全文:

实施科教兴国

幽径悲剧 提高国民素质

时代之悲 篇5:《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阅读之前,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季羡林的资料,但是介绍是有要求的,就是在同学们收集的基础上,筛选信息,选取和文章有关的内容来加以介绍。

1、首先让我们阅读全文,思考问题:这条幽径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悲剧?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悲剧?

讨论整理:发生古藤萝的悲剧。

2、既然悲剧是美的毁灭,我们来看幽径悲剧怎么描写美

①文章为了要突出表现古藤萝的悲剧,写了哪些美好的事物?

幽径之美(1-6) 藤萝之美(7-10)

②作者通过哪些感觉角度写出了藤萝的美,结合相关语句说说它为什么美?作者为什么要写它的美?

外在美

视觉 盘曲而上,万绿丛中一点红 形

嗅觉

幽香 味

听觉 嗡嗡的蜜蜂声 声

内在美

从无害人之意

一向与大树和睦相处

结论:藤萝之美(7-10)正面写藤萝的美,渲染悲剧效果

朗读

③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幽径的美?幽径为什么美?

时间顺序,从春写到冬,特点是总有翠色在目,显示幽径神奇,从而衬托“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结论:幽径之美(1-6)侧面衬托藤萝的美

3、悲剧是把美毁灭给人看,所以悲剧要渲染被毁的惨状;
悲剧的气氛因渲染而更为强烈。

朗读

②在古藤萝被毁后,作者有哪些感受,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作者的感受?(注意朗读的语调)

借景抒情直接抒情 这株古藤萝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

还有吗,大家看这句话“一向与大树和睦相处······”

师:这是一株和、善、美的古藤萝。在作者心目中的作用:古藤萝在作者心中是个会显灵的圣物。作者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这株古藤萝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人。所以它已是美的化身和历史的见证。这株古藤萝是燕园中仅存的一棵浩劫后充满灵性的圣物。

4、美被什么所灭,关系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思考造成悲剧的原因,你觉得作者通过这一悲剧想要表达什么?(结合文中语句理解)你又从古藤萝的悲剧中读出了什么?悟出了什么?

写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文中所写的古藤萝,其实还是在暗示生活中的某一种人,象征一些品德高尚的人

表现作者将永做护美的使者。表现作者将永不放弃揭露美之被毁的悲剧。珍视一切生命,让我们身边的悲剧不再重演。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文章写于1992年,“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

总结:

教师寄语: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5、作业:请继续深入研读描写“曲径之美”和“藤萝之美”的相关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上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巴彦县职教中心

唐玉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关注题目,了解基本内容;

助“弦外之音”、“潜台词”等宏观全文,联系主旨,归纳出要点。

2、阅读描写藤萝的有关语段,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原因。

3、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教师先布置预习内容,将学生分组或自由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入学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走进作者走进《幽径悲剧》 二.走进作者

季羡林(1911.8.—2009.7.11)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

散文家,精通12国家语言,是享誉国内外的的“东方学大师”。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入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
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

一生无数头衔,唯独喜欢“教授”这一称号。

一生精通英、德、印等多种语言,唯独热爱着祖国的文字。

出生山东清平县,家境也十分清贫,唯独满腹诗书之足。

就读清华,博得“四剑客”之一的美誉。

留学德国,二战的烽烟造就他成为东方语言大师。

回归祖国,执教北大。

文革间挨斗受批受尽凌辱,可从未放弃救世治学之道。

十年磨一剑,译成了印度人都惧怕的《罗摩衍那》。

是他-大力的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是他-推动了东方文化的前进。

他就是一代宗师——季羡林 三.整体感知

提问:仔细阅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是北大燕园里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萝被毁没的悲剧。

四.品藤萝之美

(1)提问: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现幽径之美和藤萝之美的语句,并朗读出来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作者是从两个方面来写幽径的。

一是写幽径有来头。 二是写幽径的美景。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幽径古藤萝的形、色、味、声、态的语句,领略古藤萝的美丽。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形:盘曲、古劲苍龙般

(比喻)

色:苍黑、紫红、淡紫的花、绿叶

味:幽香、淡淡的幽香

声:引来的蜜蜂声、隐隐约约的古藤的哭泣(拟人)

态:微笑、控诉、万分委屈(拟人) (3)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古藤萝之美,而要描写幽径之美?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写幽径的作用有两点:

1.从叙述的角度,既是为引出古藤也是为古藤被毁后怕走这条幽径起到铺垫的作用。

2.从描写的角度,既是为了突出古藤的美好起到烘托作用,也是为突出古藤被毁给自己带来巨大打击起到反衬作用。

烘托

3.幽径之美————藤萝之美 五.感作者之悲

作者在幽径这株藤萝上找到了心灵安慰,可是为什么是唯一的一点安慰呢?他在人世中找不到安慰吗?请看作者在《二月兰》中的一段话:我当时日子实在难过,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被分配、掏大粪、看大门、守电话、发信件。我知道正义是在自己手中,可是是非颠倒,人妖难分,我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一腔义愤,满腹委屈,毫无人生之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招呼。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

那是怎样的年代呀,是失去理智、荒唐、愚昧而疯狂的年代。这株藤萝在作者经历了这样的的浩劫之后给了他心灵的安慰,让作者觉得“这世界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完全是荆棘丛。”然而作者快乐的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如此美丽的藤萝却被毁灭了。

提问: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一是虬干:“摇曳”就是摇荡,说明他没有生存之根,失根的藤萝就像是失去母亲的孤儿,故“吊死鬼”,上吊而死是一种非正常死亡,似乎有某种冤屈,这里似乎在暗示藤萝是被害而死的。

二是花朵:“微笑”,藤萝本是自在的绽放笑容,天真无邪地笑对世界,他们浑然不知赖以生存的根已被砍断,巨大的反差更让人觉得藤萝的无辜不幸,令人痛心和悲哀。 六.探悲剧之因

如此美好的事物变得惨不忍睹,作者的最爱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这株藤萝毁于谁之手?作者仅仅是因为藤萝而悲吗?从文中找出印证你观点的语句,并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1)毁于愚氓之手,没有素质的人之手。

(2)人性之悲

提示:我们在校园里如果损坏花草树木都会受到批评,那么在北大校园里怎么会有人砍断如此古老而美丽的藤萝呢?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心变得麻木不仁,藤萝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

幽径藤萝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性之悲,作者不仅仅是为一株藤萝的死去而多愁善感,他是痛心愚氓的素质低下,感叹人性的麻木和冷漠。

七.结语:鲁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愚昧才能觉醒,进而才能进步发展。作者对国民人性充满深沉思考,并决议承担这个被忽略的悲剧,背负起被大多数人丢弃的人文责任,在真、善、美的荒漠上守护最后的墓碑。

愿我们每位同学也学会尊重美,呵护美,追求真、善、美!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练习册

2.在学习课文之前,你是怎样理解悲剧的?学了课文之后,文章所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悲剧,是谁的悲剧,你对制造悲剧者有何感想? 九板书设计

幽径悲剧 感受藤萝之美 感作者之悲 探悲剧之因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巴彦县职教中心

南通市班主任工作专业文员会2012年年会 他们需要更多的爱

从开学到现在,我感觉自己一直在忙,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不过,我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学生。我们班共有66名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农村的孩子。并不是说农村的孩子差,只是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使得他们的成长环境较之城里人有些差距。

要管理好一个农村小学的班级,班主任工作是关键。农村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搞好农村小学教育必须注重班级管理,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要管理好农村小学的班级,必须得分析农村小学班级的现状,根据实际采取相关措施,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才能与时俱进,走上正规化、系统化的道路。下面我就短短数十天的班主任工作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班级学生的现状

现在农村小学的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是少部分学生自制力差,不写作业,学习意识淡薄,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纪律松散,这些学生的表现主要原因是农村条件相对落后,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一般由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带,学习上没人督促,也因为娇惯,养成了一些坏习惯,而且比较脆弱受不得一点委屈,如果不管理好,很容易走上歪路。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从各方面,用多种方法尽早了解学生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把有各种问题的学生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二、学习理论,指导实践

从前觉得用现有知识去认真教学,在教学中学习、提高就行了,但是现在想想我是过于自信了,作为刚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毫无经验的我,要学习的太多了,而我把教学工作跟班主任工作想得太简单了,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我的实践,我很难从实践中得出正确、实用的经验。比如: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有些学生分神,或者讲话,我发现我提醒了他们,还是不管用,因为他们是刚从幼儿园来的,心智还不够成熟,这个时候理论知识就管用了,对于这种情况,可以用节奏调节策略,当学生不太专心时,教师可通过调节语速或停止讲述,提高学生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关注倾听。这是我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有一定的作用,这就是理论指导了我的实践,可是单用这个方法还不够,所以,在处理这种情况的过程中,我注重总结跟观察,看看这个方法怎么样,我要不要做适当调整。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通过实践又转化成了新的知识,我想,这对于刚毕业的我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

三、捧出爱心,走近学生

我认为班主任虽然是学生的老师,但在人格上是和学生平等的,这是我们在工作时首先必须有的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信任每一个孩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能敞开心扉,老师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农村小学孩子习惯的养成一般都是在学校班集体的大家庭中。“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就应当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另外,在一个班级中,无论男女,不管优劣,班主任都应从生活学习,思想意识等各方面地去关注。平时多走进他们,谈心交流,利用班会课共同解决一些矛盾,读一些好文章进行引导;
努力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再走进他的的心灵。因而班主任要扮演好教师、朋友、父母等多重角色,也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同学们的尊重、信赖,形成一股强大的班级凝聚力。这样,班主任和学生的思想沟通了,那么教育学生改掉坏习惯、坏行为也就容易多了,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互相帮助,“竞”“进”同行

现在我们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时间增加,老师讲的时间减少,我觉得这种交流可以延伸到课外。我把全班分为九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是对面坐的,这样方便交流。为了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同时为了集体荣誉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有意地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强调一下,这是第几组的同学,他们一组的同学都觉得被表扬了,同时其他组的也想着跟他们竞争。当然,每个组都有在学习跟个人学习习惯上表现比较好的,也有一些自觉性较差,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其中有些由于父母在外打工,跟爷爷奶奶住一起,他们疏于管教,所以表现特别差的。我上课的时候会重点点他们的名回答问题,当他们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我会让全班同学一起教他,同时也提醒他所在组的同学,课余时间针对这位同学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帮助。有些组就做得很好,觉得他们是一个整体,互相帮助,整个组才能进步。组间竞争,组内互助,这样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会努力让这种模式更加完善。

五、善于表扬,巧妙批评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学守纪,有的厌学叛逆,作为老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更要有技巧地帮助他们改掉缺点。我们班有些特别调皮的,大多是家长关心不够。我了解到有一个女生家里的情况是父母离异,因此对她的各种跟我作对的行为我也能够理解,并且心里有了些同情。我想:也许这孩子原本很乖巧,只是命运捉弄了她,她也是受害者,我再不拉她一把,她的表现也许会越来越差的。所以,对她的一些不良行为我还是会批评,但是我更加注意观察她的优点,比如:今天有一节课,她没有去找别人说话,我就会适时地表扬她,同时提醒她,如果以后能够保持就更好了。这种鼓励很受用,虽然保持的时间不长,但是我有信心,一点一点慢慢地改,总会都改掉的。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如果我们利用表扬她的优点来改掉她的缺点,我认为她能更加快乐的改掉缺点。

六、主动交流,家校一心

与家长交流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途径。由于农村家庭文化层次的特殊性,与家长接触时就应该给家长灌输一些现代教育观念,让家长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教育孩子,怎样教育孩子,并随时与老师配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情况,其次,还应适时召开家长会,用这种方式老师及时与家长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取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收到良好的效应,交流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

孩子们都需要爱,我想,农村孩子也许更需要爱,因为在有些方面,他们缺失了,需要老师们的爱来填补。

《幽径悲剧》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内容要点,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能根据课文具体内容说出紫藤萝悲美之处。

2学习层层铺垫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3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探求悲剧的涵义,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学会维护真、善、美。

教学重点:

1能根据课文具体内容说出紫藤萝悲美之处。

2探求悲剧的涵义,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学会维护真、善、美。

教学难点:

1能根据课文具体内容说出紫藤萝悲美之处。

2探求悲剧的涵义,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学会维护真、善、美。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时间:2011年9月2日—3日

一、课前预习:

1、字词积累(说明:这一环节是为了更准确的解读文本扫除障碍,同时这也是一个积累项目,有利于扩大学生词汇量。

应答应当抖擞惆怅等闲视之 ....

摇曳绽放潋滟猥集漠然 .....

虬干万斛愚氓毛骨悚然....

2分析题目:幽径悲剧短语结构为,词义重点在想课文会写那些内容?

3简要概括:幽径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4、速读课文划分结构,概括大意,验证猜想。

提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

(二)、(—):;

(三)、(—):。

二、导入新课:

教师: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讲到这样一件事:“有

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

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

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

己则轻装去办入学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近一个小时过去,

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

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

行李的老人。”

走近作者 :(说明:这一环节中一些资料性的知识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堂上补充

一个“心灵独白”的小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进而更

准确的理解文本。)

季羡林(1911--2009)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享誉国内外的“东

方学大师”。他一生有众多头衔,如“学界泰斗”、“一代宗师”、中国语言学家,

东方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佛学家等,对印度语、文学、历史的

建树颇多。精通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

12门语言。

心灵独白:“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我94周岁了,并不打算„走‟。

我要活到108岁。” (推荐观看央视10套“子午书简”《本色季羡林》)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是季羡林先生一生人格的写照。下面让我们

一起走进这位真实、正直学者的心灵深处,聆听他为我们谱写的一曲民族悲歌《幽

径悲剧》。

三、预习检查:

1、学生字词积累情况:检查预习:大抵:大概;
大都。

曲径燕园 ..

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加重视。

异化:哲学上指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应、

支配自己的东西。

无端:没有来由;
无缘无故。

惆怅:伤感;
失意。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向外面人说。

十字架:罗马帝国时代的一种刑具,是一个十字形的木

架,把人的两手、两脚钉在上面,任他慢慢死

去。据基督教《新约全书》中记载,耶稣被钉死

在十字架上。因此基督教徒就把十字架作为信仰

的标记,也看做受难或死亡的象征。

四、感知文意,梳理结构

1、分析题目,:“幽径悲剧”的短语结构为词义重点在据此猜想课文会写那些内容?幽径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板书:藤萝被

毁)划分结构,概括大意

2,(1).文章实际是在写幽径的悲剧吗?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把课文题目“幽径

悲剧”中的“幽径”换掉,你觉得换成哪个词语好?为什么?(可换作“藤萝”,因

为“悲剧”的主角是幽径中地位不同寻常的“藤萝”。)

(2).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幽径”呢?哪几节文

字是在写“藤萝”呢? 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

提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抓住以下过渡句:“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

此。”;
“……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然而,我快

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第一部分(1—6)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 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藤萝悲剧

五、精读课文,分析感悟

幽径之美,美在何时?美在何处?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用

心体会。幽径四季之美环境:一面……一面……山上:春夏秋冬四时景物

湖中:绿叶接天.红荷映日;
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1)哭泣的藤萝

阅读11-16小节,说说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藤萝之悲并陈述理由。

学生抓住文中描写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进行分析。

(2)微笑的藤萝

读一读文中描写藤萝美的段落,结合相关语句概括出藤萝美在何处。

学生在书上作批注。

藤萝美在外表:

•形:盘曲、古劲苍龙般(比喻)

•色:苍黑、紫红、淡紫的花、绿叶

•味:幽香、淡淡的幽香

•声:引来的蜜蜂声、隐隐约约的古藤的哭泣

(拟人)

•态:微笑、控诉、万分委屈(拟人)

美在内心:和周围的大树和睦相处,从无害人之意,为人间增添美丽,成为真、

善、美的化身。

板书:真 善 美

走在藤萝下面,嗅着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也就不由得感受到世界

之美而留恋人生了。作为纯真、善良、美好化身的古藤萝历经沧桑,依然充满活........

力,奉献美丽,释放着力量,给作者带来了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的信心、勇气,

藤萝已成了他患难与共的知己。

教师补充资料充分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和藤萝类似的遭遇,以及饱受创伤后藤萝给

作者带来的心灵抚慰。

资料链接:

“我当时日子实在非常难过。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被分配掏大粪、看大

门、守电话、发信件。我知道正义是在自己手中,可是是非颠倒,人妖难分,我

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一腔义愤,满腹委屈,毫无人生之趣。在很长一段时

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

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

五、思藤萝之悲,探写作主旨

A何为“悲剧”?联系本文说说你的理解。(结合板书提示学生得出结论。悲剧:真、善、美的东西被毁。幽径之美衬托出藤萝之美,藤萝之美衬托出藤萝之悲,越美的东西被毁,悲剧色彩越浓郁,越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作者仅仅为藤萝感到悲哀吗?从文中找出印证你观点的语句并谈谈看法。

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组内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悲剧的制造者是谁,藤萝之美毁灭的现实告诉我们什么?

(人们的愚昧无知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逐渐毁灭。人们的愚昧与贪婪把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遗弃,传统道德文化的内涵是真善美)。

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悲剧根源在于国民的愚昧无知,藤萝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

六、课堂小结:

藤萝被一把无情的刀所砍去,美被毁灭。这一刀砍去的不仅是一棵古藤萝,砍掉的更是人性中最美妙的东西----真善美。鲁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愚昧才能觉醒,进而才能进步发展。作者对民族命运充满深沉思索,并决意承担这个被忽略的悲剧,背负起被大多数人丢弃的人文责任,重视生命美的价值,在美的荒漠上守护最后的墓碑。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懂得真、善、美,并甘愿做一位孤独的维护真、善、美的勇士。他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愿我们每位同学也学会尊重美、呵护美、不断追求真善美。

七、课后作业课堂作业

一株古藤萝激起了作者的情感波澜。迅速浏览课文,抓住关键句说出藤萝被毁前后作者心情的变化。

学生在书上作圈点勾画。

被毁前:板书:爱乐恋

被毁后:怕痛悲

:如果藤萝重生,想像它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

附:板书幽径悲剧被毁

(真 善 美)

藤萝

爱怕

乐痛

恋悲

《幽径悲剧》教案

教材简析

本文主要写了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作者视它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以此来震憾人们,反思悲剧根源,呼吁人们关注一切生灵,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幽径悲剧”强烈的悲剧效果,反思悲剧根源。

3、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换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本文精炼、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2、体会“幽径悲剧”强烈的悲剧效果,反思悲剧根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

导入

老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今天我们将通过《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

初读感知课文

(一)介绍作者

刚刚通过一则小故事,我们知道了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教授,一个平易近人,品德高尚的老人,那么还有补充的吗?学生补充。

(课件展示中)是清华“四剑客”之一。学识渊博,学富五年,精通六七种语言,致力于研究“东方学”,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学识了得,是当代中国的一位文化巨匠,深受世人的钦佩和敬仰。

(二)解题

(多媒体展示图片) 看过两组图片的对比,我们同学来告诉“悲剧”一词的真正含义。

“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三)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 学生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在阅读文章的同时,穿插生字词。

2文章主要内容既是写古藤萝的悲剧,本文题目为什么不用“古藤悲剧”,而是用“幽径悲剧”?(学生思考讨论之后若不能回答,姑且存而疑之。)

3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段落。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古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文末)写藤萝的悲剧。

既然“悲剧是把美的事物毁灭给人看”,那么这篇文章也有美的事物,请同学找出来

精读品析

欣赏第一部分——感受“幽径美景”

1、文章开头描绘了幽径之美,美在哪里?用笔圈出,品一品,读一读。

例如“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这一句写得有声有色,让人身临其境,如入画中,神奇而美好。

又如“夏季的荷塘中,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教师范读,感情饱满,学生听读感受,说说这里的描写重点突出荷塘中怎样的特点?(礼赞生命力之强烈)字里行间流溢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陶醉、礼赞)试读出来。

研读第二部分——感受“古藤萝之美”

文章中把古藤萝的形、声、色、香之美写到极致。请同学们从这文章片段中一一找出,领略古藤萝的美丽。

形:盘曲、古劲苍龙般 (比喻) 色:苍黑、紫红、淡紫的花、绿叶 味:幽香、淡淡的幽香

声:引来的蜜蜂声、隐隐约约的古藤的哭泣 (拟人)

这真是一个如天使一样的人物呀,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毫不留情的,十年浩劫期间,这些美丽的花木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砍伐,同学们可能不能理解,那就查阅一下“十年动乱”的历史资料吧,寻找故事性较强的资料。

第二课时

交流你所知道的 “十年浩劫”历史,认识“十年浩劫”,揣摩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的思想感情。

1、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小结。

“十年浩劫”期间,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季老一一品尝过,最可悲的是,他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人”,被分配掏大粪、看大门、守电话、发信件。“文革”期间被打倒的又何止是他一人,可以说一切能代表“真、善、美”的人和事物,几乎都被颠倒过来,被打倒,糟践踏。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呀?是失去理智的、荒唐、愚昧而疯狂的年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古藤萝”被无情砍伐是那个时代悲剧的见证。

1、作者亲历了“十年浩劫”的灾难,他对此有怎样的感触认识呢?请阅读第10段把作者的认识感触划出来。

“他悲愤、惆怅,他有一点安慰,他觉得这个世界还值得留恋,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他悲叹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在真、善、美被践踏、遭劫难之后,这株仅存的藤萝,就具有了特殊意义,不是所有的真、善、美都被毁灭殆尽,所以这让作者觉得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研读第三部分:感受“古藤萝的悲剧”力量。

思考:“然而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怎样理解作者前后矛盾的感慨?

明确:古藤萝存在——意味着人间纯真、善良、美好的存在; 古藤萝毁灭则意味着人间的纯真、善良、美好遭到杀戮。

1、请阅读11段找出你认为能表现“悲”的描写

如:“它们仿佛成了失去母亲的孤儿„„„„”

“吊死鬼”让人联想到一个那样美好的天使突然被杀戮之后带给人们的恐怖、震惊。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让人想到一幅凄美画面:一位天使般善良的绝色美女在临死前绽放着世间最美丽的笑容。

2、阅读12——14段感受作者的博爱之心

面对传说中的美丽天使被毁灭的惨状,作者当然会感到震惊、恐怖、悲哀,找出文段中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词、句、段,读一读、品一品。

例:“我有点怕走„„我不敢再看„„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疾趋而过。„„悲哀至极„„”。

“14段,表现了美丽的天使被无情的杀害之后,她内心悲叹、怨恨、愤怒、控诉、谴责。作者正是要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然而愚蠢的施刑者全无恻隐之心,爱护之意,看不到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真正可叹可悲。”

全班齐读,试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之一——讴歌真、善、美,并警醒世人懂得发现与珍爱。

3、阅读15段感受强烈的悲剧色彩,反思悲剧原因。

这一幕悲剧如果发生在“十年动乱”期间,是不足为奇的,因为那是一个悲剧的年代,可是它发生在“十年动乱”结束十几年后的今天,这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这十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迅速提高,已经奔上小康之路,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显得那样的贪乏。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并维护之,并不仅仅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博爱之心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是否具有健康、积极、良好的精神素质的大问题。

这样的悲剧如果是发生在偏远落后的荒蛮野岭之间,倒也罢了,可它偏偏发生在中国最具历史文化渊源的北大,这里是中国文化精英的聚集地,是思想最为解放的最高学府,然而堂堂燕园里竟没有第二个人关注藤萝的生死,并为之悲哀的,这就使其悲剧意味更加浓重,同时也引发读者更深入的反思这种悲剧的根源:除了指挥者的失误,执行者的无知,更主要的是人们心中的流毒根深蒂固,几千年的奴化教育让人们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思想,面对社会、自然、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叙说,心灵变得麻木不仁,这是燕园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

这位文化巨匠的民族忧患意识发人深省,尽管面对的是“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残酷现实,然而他将永不放弃,义无反顾,矢志不移地狐独地为我们的民族抒写悲歌。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季老在这里达到了屈原、鲁迅的高度,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懂得真、善、美,并甘愿做一位孤独的维护真、善、美的勇士。

幽径悲剧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

心。

2、学习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朗读、研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当偶像毁灭后,我们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是“痛不欲生”之痛!是“恨之入骨”之恨!燕园中的那条幽径边的古藤,是季羡林老先生人生真的偶象,是他人生美的寄托。偶象死去,寄托消逝,情感可想而知。有人说,“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让我们认真去面对这场悲剧——“幽径悲剧”。

二、阅读主场

(一)教师范读课文,酝酿学生阅读本文的感情。

(二)问题讨论:写“悲剧”,首先要揭示悲剧主角“古藤萝”的美。作者是如何突出地写古藤萝之美呢?(理清文章思路,自己思考,小组交流,班上发言。)

要点:作者并不是一下笔就写古藤萝之美,而是运用层层铺垫的方法,先写曲径四时之美,为写古藤萝之美蓄势。

(三)学生研读3—6段,弄清作者是如何写四时之美的。(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从“山上”“湖中”两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

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再分写山上与湖中的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又用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还有翠竹相助”的一面,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的看来,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浓烈勃发的生机。

(四)学生研读7—10段,弄清作者是如何写古藤萝之美的。(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先侧面烘托(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 再围绕“最有特色”作正面描写:“盘曲而上”之形,“蓦的”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袭入耳内”的蜜蜂之声。(有形有色有声,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接着议论抒情:它成为“我在悲愤、惆怅之余”的“唯一的一点安慰”。(无论在客观世界的燕园,还是在主观世界的“我”的心灵,都占据着唯一的不可代替也无可代替的地位。)

(五)学生重点研读11—17段。找出描写古藤悲剧的语句,体会描写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找出强烈抒情和深刻议论的语句,体会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着力描写古藤萝的惨状,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的情景,把悲剧的效果表达得十分强烈。

作者深感社会对于“愚氓”毁灭美丽的现象还没有引起起码的重视,呼吁社会群体爱美护美意识的提高。“我自己的性格制造了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且将“永远永远地背下去”,是“我”将永远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一个倔强的老人,表现了矢志不移的决心。

(六)学习小组根据老师的提示感受本文的主要写法和语言特色,并在班上举例交流。

主要写法:

浓墨重彩的描绘与酣畅淋漓的抒情议论相结合。

语言特色:

精炼、纯粹,通俗而又雅致。从用词上说,在大量的现代语汇之中,兼用一点文言语汇。从句式来说,多用对偶和一般整句;
即使是一般散句,于变化的句式中,也显出一种严谨。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

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在积累本上)。

等闲视之 翠色在目 相映成趣 凄清 潋滟

抖擞 毛骨悚然 猬集 浩劫 萧条 鲁殿灵光 万斛闲愁 闲情逸致 人间沧桑 月白风清 林林总总 愚氓 大千世界

(四)布置作业。

按照家长指定的内容,抄写文中的好词好句。以“不让幽径悲剧重演”为题,写一段文字。

《伟大的悲剧》教案

课本剧教学设计

小学京剧教学教案设计

最佳路径教学设计(共8篇)

田径单元教学计划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