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第二卷心得体会

 治国理政第二卷心得体会

 读原文、学原著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 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无疑是权威教材。在此,结合第二 卷中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相关论述谈几点学 习体会。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r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 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马克思 主义是关系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样的 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各种 社会思潮的辨析,守护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思想理论 阵地。

 必须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统一 的。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这种结合的理论结晶,并 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r要立足时代特 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 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

 和走向。”

 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

 目的在于指导中国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通过大众化内 化于心,这是外化于行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论武装,指 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 条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 社科理论工作者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作出新 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对社科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给予充分 肯定,他指出r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提出了具有 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 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形成了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他对社科界提出 了新的要求,即“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 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论述浑然一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为新时代中国民生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 的思想动力和理论支撑,预示了中国人民将迎来更加美好生活的新前 景。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破解主要矛盾和实现共享发展的重

 要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 矛盾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平衡是发展的“水平”问题,不 充分是发展的“品质”问题,两者都是在发展的差异性背景下产生的。

 经济发展重在效率,社会发展重在公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 生,充分体现了效率和公平的结合,体现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是 化解不平衡不充分进而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保障。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衡量各阶段发展战略目标的最终依 据。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了人民温饱 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 上,我们党又提出未来三十年的“两步走”发展战略,即到2035年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 中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是我国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及美好生活的 新向往。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现实 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 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民生支出比重持续增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精准扶贫脱贫成效显著,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 社会治理体系日趋完善,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在新时代的发展中, 破解民生热点难点痛点,完善保障和提高民生水平,必须始终把人民 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发展全局的高度看待民生,把增进人民 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起始与归属,使改革发展成 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 卷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全国人民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二卷“坚持文化自信”专题的9 篇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繁荣发展中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

 繁荣发展中

 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r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 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这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当 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解决 真懂真信问题。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为我 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 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 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 此,要厘清社会上一些人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之 间的模糊认识,纠正其错误思想观念,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哲学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导地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核心是

 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谁著书立说,这是根本性、原则性问题。

 任何哲学社会科学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都与国 家政权关系密切,都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充当着国家智库和维护阶 级统治的角色。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 导向,哲学社会科学才会有所作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才有 无穷的生命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最终要 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也不 能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提出解决 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努力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 实践。

 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对这一内容的坚持 和阐释贯穿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理论之魂、改革之要。习近

 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T发展依

 然是当代中第一要务”:'中人民要过上美好生活,还要继续付出艰苦努力”;'中

 然是当代中

 第一要务”:'中

 人民要过上美好生活,还要继续付出艰

 苦努力”;'中

 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逐

 步实现共同富裕: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十八大以

 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取得重大 进展的核心坚持,也是面向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社会经济 创新转型发展所需要的根本坚持。

 “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立党之基、力量之源「得众 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 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 唯物史观。并进一步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 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 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示范之义、引领之旗。中国 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 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中国是经 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 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使全球 经济发展更加平衡。正如习近平同志在达沃斯论坛上讲到的,中国人 民深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艰辛,对各国人民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点赞, 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谈治 国理政》第二卷清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思想脉络和精髓要义。

 为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理念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逻辑、大 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改变了传统经济全球化弱肉强食,赢者通 吃的本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家庭"一家亲''家和万事兴”的理 念,这个大家庭充满了温暖和阳光,处处洋溢着友善和关爱,人人共 享平等和富足,无疑对全人类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必将成为 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发展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 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要被共产主义所取代。历史的发展证明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经济全球化是在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推动下进行的。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要求突 破资本主义主导的藩篱,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

 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根本任务。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创新发展理 念,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厚植经济全球化新动力;二是坚持开 放发展理念,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推动经济全球化有序进行; 三是坚持联动发展理念,打造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协同推动经济全 球化进入新阶段;四是坚持包容发展理念,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

 夯实经济全球化的共赢基础。

 “一带一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

 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进入新时代,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重大方略。“

 运共同体的重大方略。“一带一

 倡议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通

 过“一带一路”建设,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 动、成果大共享,从根本上化解造成各种冲突和矛盾的根源,为破解 全球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 造性地提出了体现时代潮流、推动时代发展、引领时代前进的新时代 建设和平发展的美丽世界思想,展现应时而为、开放包容的大国大党 大担当。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 提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 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

 —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只有始终坚持走和平发 展道路,才是更好实现自身发展,为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理念,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当前世 界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人们开 始更加关心人类的共同理想,呼唤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的出现。

 只有共同发展才能使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实

 现互利共赢,只有共同发展才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一个共商共建 的环境,这是基于全人类具有共同利益之上的共同价值理想。

 确立合作共赢的全球性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当 前,中国在国际重大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针对西方 —些国家抛出的“中国崛起论斥『中国威胁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 合多次表态: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中国不但不会挑 战国际秩序,还是它的坚定维护者。新型国际关系构建要跟上时代前 进步伐,不能“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必须敞开胸 襟,眼观全球,转变观念:'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 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 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共生 共存,伤害自然终将危及人类。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不能吃祖宗饭、 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中国要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进程中, 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爱护青年, 就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我们要真正学好用好这部 经典教材,积极推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进教材、进课堂、

 进学生头脑。

 引领青年学生正确把握中国发展大势。能否从历史中找准大势,在现 实中推动大势,是我们鉴史取势、赢得未来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 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 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 信心。

 引导青年学生全面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具体过程 中,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存在着一些质疑的声音,如何认识当 代中国,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 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 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在中国更好融入 世界的进程中,正确认识和看待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是所有青年学生 应当学好的必修课。

 教育青年学生勇担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每一代人都承担着所处时代 的责任与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奋战在各 行各业的广大青年的努力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 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 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 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激励时代新人砥砺奋进「心存高远,脚踏实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必 须要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把远大抱负 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 为青春搏击的能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 途,民族就有希望。

 8

 坚定的文化自信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强大 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文化自信吹响了我们向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的精神号角。

 文化自信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 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息息相关,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精神黏合剂, 是承载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决胜阶段,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阶段,文化 尤其不能缺位,也不能是短板,文化自信要始终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这个宏伟目标而展开。

 文化自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和主线。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 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 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使其转化成为人们的情感认 同和行为习惯,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维度。

 文化自信要牢牢守住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生命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创作导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定文化 自信的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 民,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文艺只有根植现实生活、 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 能充满活力。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 食粮。

 文化自信要突出强调中国文化的创新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 在学习中超越。”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 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以开放包容的大国格局,推动中华 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 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发展路径。

推荐访问:治国理念心得体会 治国 第二卷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