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教学课件

项目2 资金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

任务2.1 资金时间价值 2.1.1 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 2.1.1.1资金时间价值的含义

(1)定义: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价值量的差额,也称为货币的时间价值。

1000元,存入银行,银行年利率5%,1年后可得到1050元,50元即为货币的时间价值。

(2)为什么资金会有时间价值?

一定量的资金投入生产经营或存入银行,会取得一定的利润和利息,从而产生资金的时间价值。

2.1.1.2最近时间价值的核心 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生产经营中产生

货币时间价值表现形式:(!)绝对数形式:资金时间价值额(如上例的50元);
(2)相对数形式:资金时间价值率(如上例的5%) 2.1.2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

现值:本金,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一定量现金折算到现在的价值

终值:将来值、本利和,现在一定量的现金在将来某一时点上的价值 上例中,哪个值是现值?哪个值是终值?

1、单利终值与现值的计算

单利:只对本金计算利息,利息部分不再计息

PV——现值

FV——终值

i——利率(贴现率、折现率)

n——计息期

I——利息 利息= 终值= 现值= 例2-1某人存入银行15万元,银行存款利率为5%,利用单利,计算5年后的本利和?

例2-2某人存入一笔钱,希望5年后得到20万元,若银行存款利率为5%,单利计算现在应存入多少?

2.复利终值与现值的计算

本金计息,利息也要计息,利滚利 FVn=

例2-3张云将100元存入银行,年利率6%,则各年年末的终值计算:

(2)复利现值的计算。

复利现值定义:将来某一特定时间取得或支出一定数额的资金,按复利折算到现在的价值 PV0=

复利终值系数与复利现值现值系数互为倒数

例2-4假定李林在2年后需要1000元,那么在利息率为7%的条件下,李林现在需要向银行存入多少钱?

单项选择题

1、2 判断题1 2.1.2.2年金终值与现值的计算

年金:每隔相同的时间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记为A 例子:保险费、折旧费、租金、税金、养老金、等额分期收款或付款、零存整取、整存零取 年金特点:

a连续性:一定时间内,间隔相等时间就要发生一次业务收支,不得中断 b等额性:每期收、付款项的金额必须相等。

1、普通年金的计算

普通年金:在每期的期末,间隔相等时间,收入或支出相等金额的系列款项。

普通年金又称后付年金:在期末时点上发生收付。

(1)普通年金终值计算 普通年金终值计算公式:

例2-5某企业投资一项目,在5年建设期内每每年年末从银行借款100万元,借款年复利率为10%,则该项目竣工时企业应付本息总额为多少?

(2)普通年金现值

普通年金现值计算公式:

例2-6某人希望每年年末能从银行取回10000元,连续取5年,银行利率为5%,第一年年初应一次存入多少元?

(3)偿债基金与年资本回收额 偿债基金:为了在约定的未来某一时点清偿某笔债务或积聚一定数额的资金而必须分次等额

形成的存款准备金。

偿债基金计算公式:

例2-7假设某企业有一笔4年后到期的借款,到期值为1000万元,若存款利率为10%,则为偿还这笔借款应建立的偿债基金为多少?

年资本回收额:在约定年限内等额回收初始投入或清偿所欠债务的金额,其计算公式为:

例2-8某企业现在借得1000万元的贷款,在10年内以利率12%等额偿还,则每年应付的金额为多少?

2012-06-15

公司财务管理

• 营运资本的日 常管理 • 资金链分析 • 全面预算管理

营运资本的日常管理

• 货币资金管理

• 应收账款与信用管理•

• 存货管理 流动负债管理

第7章 营运资本管理

企业日常到底做什么? •投资?•

• 融资? 运营?

营运资本

• 营运资本又称循环资本,是指一个企业维持 日常经营所需的资金。

• 营运资本总额=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 营运资本=(现金+其他流动资产)-流动负 债

•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股东权益

• 营运资本+非流动资产=长期负债+股东权益 • 现金=长期负债+股东权益+流动负债-除现金 外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

2012-06-15

• 营运资本的周转,指企业的营运资本从 现金投入生产经营开始,到最终转化为 现金的过程。与现金的周转密切相关。

• 存货周转期 • 应收账款周转期 • 应付账款周转期

• 事件 • 决策

• 购买原材料• 订购多少存货

• 是否借款或者削减现金余 • 支付现金 额

•• 选择何种生产技术

• 生产产品

销售产品 • 是否应该向某特定顾客提回收现金 供信用

• 如何收款

• 随着流动资产投资规模的上下,而使得成本

出现涨落之间的决策权衡。• 随流动资产规模的增加而上升的成本称为持 有成本,公司对流动资产的投资越大,持有成 本也就越高

• 持有成本包括:保持其经济价值的成本和机

会成本• 随着流动资产规模的上升而下降的成本,称 为短缺成本

• 短缺成本分为:
• 交易或订购成本

• 与安全储备不足相关的成本

• 增加现金的活动

• 减少现金的活动 • 增加长期负债• 减少长期负债 • 增加股东权益 • 减少股东权益 • 增加流动负债

• 增加流动负债

• 减少除现金之外的流动

• 增加除现金之外的流动资产

资产• 减少固定资产 • 增加固定资产

•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 现金周期=营业周期-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购进存货

存货期

出售库存

收款期

付款期

现金周期

支付货款

现金收讫

营业周期

货币单位

持有流动资产最低点

的总成本

持有成本

短缺成本

CA*

流动资产水平(CA)

2012-06-15

货币单位

最低点

持有流动资产的总成本

持有成本

短缺成本

CA*

流动资产水平(CA)

• 在德隆所谓的资本运营过程中,上海友联通 过金新信托、德恒证券等六家股权托管公司,

以向客户承诺按期还本并支付高于银行同期利率的固定收益率的方法,吸收公众存款 32658笔或与693个单位和1073名个人签订合 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437.437亿余元,其中 未兑付资金余额为167.052亿余元人民币。

0.45 0.4 0.3

50.3 0.25

0.2 0.15

0.1 0.05

0

时间 1997 19981999

2000

200

12002新疆屯河净利润率

沈阳合金净利润率

湘火炬净利润率

货币单位

持有成本

最低点

持有流动资产

的总成本

短缺成本

CA*

流动资产水平(CA)

• 在德隆危机爆发时,德隆系相关公司已达到 177家,资产逾1200亿,涉足包括矿业、旅游、零售、汽车、农业、食品在内的数十个行业。

通过下属子公司直接投资参股、借别人的名义间接出资、由下属券商坐庄等方式,德隆 至少控制了10多家上市公司及17家金融机构。

新疆屯河相关经营指标

2 800000000

1.5 600000000 百分比

单位:元

14000000000.5 200000000 0

0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

3时间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率

存货

应收账款

2012-06-15

财务指标 短期 长期借净资产借款依货币资借款 款(亿(亿元)(亿

销售收元)

存度 金(亿元) (%)元)

入(亿

净利润经营还(亿元) 债期 元)

(年)新 0.6714.511.65疆

2001 19.99

1

427.67

0.51 13.6 屯河 2002 32.6 4.18 16.3 226 8.31 19.44 1.13 10.3 200316.24.8511.424.71

184

21.74 1.19 18.3 湘

2001 12.560.26611.816.67火

109

22.1

0.65 10.3 炬2002 19.57 1.42 17.44 120 8.73 39.27

1.21 9.9 200331.77 2.77 31.3 110 11.13 103.14 2.22 7.4 合

2001 6.822.29金 0.17 4.23 16

57.5

0.22 16.4 投资 2002 8.18 0.12 4.456 186 3.29 9.48 0.39 12.8 2003 7.8 0.3 5.44 149 3.62

11.3

0.71

8.1

货币资金的日常管理

• 在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所需现金的同时,尽可 能压缩过多的闲置资金,提高资金的获利能 力,以增加企业的收益。

• 货币资金管理的内容:1.编制现金预算,合理估计现金需求;

2.加强现金流量控制,提高现金管理效率;

3.确定目标现金余额;
4.现金余额差异的处理。

交易费用 •委托买卖佣金•

• 委托手续费 • 证券过户费 • 实物交割手续费 • 决策相关成本

与现金流量呈反向变化

财务指标

新疆屯河

湘火炬

合金投资

营运资本

-13.1

4.08 2.47

营运资本需求 9.5

7.98 6.26 现金支付能力 -22.6

-3.9

-3.79

财务指标

德隆集团 屯河集团

天山集团

营运资本

-2.46

-6.57 1.12

营运资本需求 34.92

13.46 5.05 现金支付能力 -37.38

-20.03

-3.93

1、持有成本

• 指企业因保留一定现金余额而增加的管理费 用及丧失的再投资收益。

• (1)管理费用• 固定成本,决策无关成本 • (2)再投资收益

• 机会成本,变动成本,决策相关成本

• 现金持有量不足而又无法及时通过有价 证券变现加以补充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 直接损失 • 间接损失

• 与现金持有量呈反方向变化

2012-06-15

• 成本分析模式

• 运用成本分析模式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时,只考 虑因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及短缺成 本,而不予考虑管理费用和转换成本。

现金管理的各 种成本

现金管理 总成本

持现机 会成本

C* 管理成本

短缺成本 0

M*

现金余额

• 现金管理相关总成本=持有机会成本+固定性转

换成本即:TC=(Q/2)×K+(T/Q)×F

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与证券变现的交易成本相等 时,现金管理的相关总成本最低,此时的现金持

有量为最佳现金持有量,即:

K2TFK• • 2TF

Q=将上式代入总成本计算公式得:
最佳现金管理总成本( TC)= 最佳转换次数=T/Q 最佳转换间隔期=360÷最佳转换次数

• 银行存款和账户的管理与内部控制

• (1)账户管理: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和临时存款账户•(2)遵守银行结算规定

• (3)进行账户核对: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查未达账项

•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合理保持货币资金规模 •• 通过预算管理确保资金平衡 确定最低资金需要量

• 利用存货模式计算现金 最佳持有量时,对短缺成 现金余额Q

本不予考虑,只对机会成

本和固定性转换成本予以 考虑。机会成本和固定性 转换成本随着现金持有量 的变动而呈现出相反的变 Q/

2动趋向,因而能够使现金 管理的机会成本与固定性 转换成本之和保持最低的 t t 时间

1 现金持有量,即为最佳现

t2 3

金持有量。

现金的收支管理和内部控制

• • (1)遵守现金的使用范围 • (2)控制库存现金的余额(3)禁止坐支现金

• (4)强化现金的账务管理

(5)不相容的职责必须分离 (6)加强票据、签章的管理

•内部控制和信息处理方法是会计系统中最基 本的要素。内部控制是防止资产误用、确保 信息正确、确保法律法规得到遵循的政策和 程序。

•内部控制能够通过防止盗窃、舞弊、滥用和 误放来保证资产的安全。对内部控制最严重 的破坏是员工舞弊

2012-06-15

控制程序

• 职责胜任、职位轮换和强制休假 • 相关业务职责分离 • 经营、资产保管和会计相分离 • 核对和安全措施

•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权限,确保不 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岗位轮换;
•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

•集体决策和审批,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

•加强对票据的管理;
•建立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等。

应收账款和信用管理

• 前期:了解客户,预防风险

• 中期:监督客户,降低风险 • 后期:迅速补救,减少损失

监控 与员工有关的警告信号

• 生活状况发生突然的变化 会计系统的警告信号

• 终止与供应商的社会关系

• 业务凭证编号缺失或中断• 顾客退货异常增加

• 拒绝休假

• 现金收款日记账与银行对 • 经常从其它员工处借钱• 过度饮酒或吸毒

账单发生差异

• 延缓付款突然增多

• 已经记录的业务出现存货

积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小会计何以玩转2亿元?

据检察机关查实,在过去的八年间,犯罪嫌疑人卞 中在担任基金委财务局经费管理处会计期间,利用 掌管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专项资金下拨权,采用谎 称支票作废、偷盖印鉴、削减拨款金额、伪造银行 进账单和信汇凭证、编造银行对账单等手段挪用公 款人民币2亿多元,贪污1200多万元。

应收款回收的关键因素

时间是欠债者的保护伞

98.2%

100.0%

93.8%

85.2%

未 收回帐款 的风险 取决于 帐龄的 长短 。随着帐 龄的增 加,收 回应收 款 的机 会每日 渐减.80.0%

73.6%

回收

57.8%

百 分 60.0%

40.0%

42.8%

26.6%

20.0%

13.6%

0.0%

到期 的

12

391

2 2

4时间( 月)

6资源提供: 美国商业法律联盟

36

2012-06-15

• 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是指因资金投放在应收 账款上而丧失的其他收入。

这一成本的大小通常与企业维持赊销业务所 需要的资金数量(即应收账款投资额)、资

金成本率有关。• •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计算公式:

×资金成本率

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变动 成本率• 应收账款政策又称信用政策,是企业财务政

策的重要内容。应收账款投资效果的好坏,依赖于企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制定得是 否合理,关系到应收账款管理的效果。

• 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 政策

前期管理:

1、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① 建立客户档案 ② 建立赊销申请制度 ③ 建立出货审批制度 ④ 建立联络催款制度 ⑤ 建立定期对帐制度

38

1、计算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年赊销额

平均收帐天数 

360



2、计算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

平均每日赊销额 平均收帐天数

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 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变动成本 销售收入

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变动成本率

应收帐款机会成本 年赊销额

平均收帐天数

360

资金成本率 变动成本率

1、信用标准(赊销条

2、信用标准确定程 件)

• (1)企业信用调查 • 是指顾客为获得企业的 • (2)设定信用等级的 交易信用而所应具备的 评价标准

条件。

• (3• 如果顾客达不到企业规

)计算评价标准指 标值定的信用标准,便不能 • (4)根据不同的系数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

确定信用标准值享受较低的信用。• (5)进行风险排队, • 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

确定企业信用等级

率作为判别标准。7

2012-06-15

• 回笼期限与激励政策

• 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顾客支付赊销款 项的条件。

• 信用期限 • 折扣期限 • 现金折扣

• 例:某企业预测的年度赊销收入净额为1200 万元,其信用条件是:n/30,变动成本率为 60%,资本成本率(有价证券利息率)为10 %。假设企业的固定成本总额不变,有三个 备选方案可供选择,A:维持n/30的信用条件;

B:n/60;
C:n/90。各个备选方案的赊销水 平、坏账比率和收账费用等有关数据见下表。

各备选方案信用条件分析:

A(n/30) B(n/60) C(n/90)

年赊销额 120013201500变动成本 720

79

2900

信用成本前收益 480 528

600 信用成本60×10%=6 132×60% 225×10%

=13.2 =22.

5应收账款机会成本 坏账损失2439.675 收账费用121546

小计 42 67.8信用成本后收益 438 460.2

143.5456.5

• 信用成本前收益=赊销收入-非信用成本 =赊销收入-(变动成本+现金折扣成本) • 信用成本后收益=信用成本前收益-信用成

本=信用成本前收益-(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收 账费用)

结论:以各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的高低作为 决策标准

A(n/30)

B(n/60) C(n/90) 年赊销额

1200 1320 1500 应收账款周转

12 6 4 率应收账款平均

100余额

220

375

维持赊销业务

所需的资金100×60%=60 220×60%= 375×60%=坏账损失

132225 2439.675

坏账损失/年赊 2% 3% 5% 销额 收账费用12

46

• 一般而言,企业加强收账管理,及早收回货

款,可以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上的资金占用,但会增加收账费用。因此,制定 收账政策就是要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 损失、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若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制定的收账政策是可取的。

2012-06-15

• (1)收账费用刚开始发生时,应收账款和 坏账损失有小部分降低;

• (2)收账费用继续增加,应收账款和坏账 损失明显减少;

• (3)收账费用达到一定限度之后,应收账 款和坏账损失的减少就不再明显,达到所谓

的收账饱和点;
坏 账 损 失

收账费用

P

• 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 尽量争取按期收回款项,否则因拖欠时间过 长而增加成本,甚至发生坏账。

• 这些措施包括:

• (1)监督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

• (2)对过期账款,确定合理的催收策略

存货管理

––

建立采购业务的预算管理–

请购的控制和审批管理–

细化结算管理

– 重视存货的存储管理

–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合理确定存货规模 信息化管理是提升存货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 信用政策确定后,企业就应做好应 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和控制工作。日 常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信用政策 发挥应有的作用。

• 应收账款的日常工作包括:

1、收账的日常管理

2、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分析

• 应收账款保证率是为适应企业现金收支匹 配关系的需要,所确定出的有效收现的账款 应占全部应收账款的百分比,是两者应当保 持的最低比例。

(当期必要现金支付总 额 当期其他稳定可靠的现 金流入总额)应收帐款收现保证率 

当期应收帐款总计金额

存货管理的经验法则:ABC分类管理方法

100%

80% 存货的累积价值比例

60%

40%

A

B

C

20%

0%

0%

15%

45%

100%

存货的累积数量比例

2012-06-15

• 存货ABC分类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企业的存货划分为ABC三类,分别实行分品种重点管理、分类别一般控制和按总额灵活掌握的存货管理方法。

1、存货ABC分类的标准(1)金额标准;

• (2)品种数量标准。

• 其中金额标准是最基本的,品种数量标准仅作为参考。

A类存货的特点是单位价值较高,但品种数量较少。

C类存货

的特点是单位价值较低,但品种数量较大。三类存货的金额比重大致为A:B:C=0.7:0.2:0.1

而品种数量比重大致为A:B:C=0.1:0.2:0.7。存货的存储成本=平均 库存量 单位存储成本

Q TC= C

2存货的订货成本=订货 次数 每次订货费用

A

TB=B

Q

存货的总成本=存货的 存储成本+存货的订货 成本

QA

TC TC+TB= C B

2Q

QA

CTC BTC+TB=

2Q 使存货总成本最低的的 Q *被称为经济订货量,

TC

实际上是使:
0能够成立的Q :

QTC C A

B0 Q 2 Q 2

Q2AB* 

2(1) C

存货的各

种成本

存货总成本

持有存 货的机

会成本

C*

存货管理成本

存货短缺成本 0

S*

存货量

库存量

每次订货量

Q

Q

平均库存量

20

时间

订货间隔周期

Q* 2 2 AB

C

• 每月的需求量越大,每次订货量越多 • 每次的订货费用越大,每次订货量越多 • 单位存货的存储成本越高,每次订货量越低

2012-06-15

2*

A

A2A 2C N 

A *

2 Q 2 2 AB

C

2 2 AB2 AB

C

2 AC2B N* 2 AC

( 2)2B • 实行数量折扣的经济进货批量模式,存货相 关总成本包括:

• 存货相关总成本=进货成本+相关进货费用+

相关存储成本• (1)存货进价;

(2)相关进货费用;

(3)相关储存成本。

• 再订货点

• 再订货点,即发出订货指令时尚存的原材料

数量,其计算公式为:未设置保险储备下的再订货点=每天消耗的原 材料数量×原材料的在途时间

TC TC+ TB=

QA

C

B2Q 2

2 AB

C 2

CB

A

A 2

2

2

2 AB1

B C

C2

 2

2 AB

C

C42 AB 2 2

2

2

ABC ABC 2

 2 ABC 

22

2

ABC 222

2

2

ABC 2

2 ABC TC (Q* ) 2

2 ABC ( 3 )

• 允许缺货的情况下,企业对经济进货批量的

确定,不仅要考虑进货费用与储存成本,而且还必须对可能的缺货成本加以考虑,能够 使三项成本总和最低的进货批量便是经济进 货批量。

Q

* 

2 2 AB

C C R 

R

QC S C R 

库存量

安全库存量 ( R ) 交货期( L) 存货日均消耗量 ( d ) RL d

每次订货量

Q

Q L:交货期

平均库存量

R:安全库存量

0

时间 发出订单

收到存货

订货间隔周期

2012-06-15

库存量

最大库存量

• 每日送货量为p, • 那么送货期等于:Q/P • 每日耗用量为d,

平均库存量送货期

送货期0

时间订货间隔周期

1QA

TC TC TO= ( Q+d) C F

2pQ

1pdA

()Q C F

2pQ TC 1 p dA

()CF0 Q2pQ 2

Q* 2 2 AFp

C

pd (1a )

QTC TC TO+=AC

F

2Q

2 2 AF

C 2

CF

A 22 AF p

C

2 2 AF pd2

C

C2 1F AC 2

2pd42 AF p 2

AFCAFC2pd22 p 2

2222AFC 

pd222AFC p 

2 2 AFC pd p TC (Q * ) 2 2 AFC

pd

( 3) p

• • 那么送货期耗用量为:
Q/P×d •

如果,存货一边边用一边送, • 那么,最高库存量为:Q- Q/P×

d • 因此,平均库存量为:
½(Q- Q/P×d)

N*  A

A 2



A2

Q*

2

2 AF

C

ppd

2

2 AF

p

C pd

 A 2

2

C2 AF

pd p

2 AC

pd2F

p

N*

2

AC2O

pd

( 2 a ) p

Q* 2 2 AFp 2pd

2 25 360030

C

367

230 10

TC (Q * ) 2 2 AFC

pd 230 10

2 25 3600 2490 p10

2012-06-15

d=L d>L d

R

• 假设与保险储备有关的总成本为TC

• 再订货点=交货期的需求+保险储备• 平均存货水平=经济订货批量/2+保险储备 • 储存成本=平均存货水平×单位储存保管费

率• 订货成本=单位订货成本×订货次数 • TC=缺货成本+储存成本+订货成本

•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最新报告显示,苹果的库存每

5天周转一次,供应链整体表现位居全球之首。

• 这一数据表明,虽然苹果在全球各地销售数亿台硬件设备

,但不会积压库存。在全部上榜的25家企业中,只有麦当

劳(微博)的库存周转天数少于苹果。戴尔(微博)和三星(微

博)在消费电子行业位列第二和第三,但库存周转天数都

远高于苹果,分别为10天和21天。

• 根据Gartner的统计,苹果2011年库存周转次数为74.1次,

麦当劳高达142.4次,戴尔为35.6次,三星为17.1次。

• Gartner在报告中强调:―尽管各个行业有所差异,但典型

的制造企业每年的库存周转次数约为6至8次。高销量/低

利润的企业(例如百货公司)每年可能达到

12次或更多。‖由

此足以看出苹果的供应链效率之高

• R=原材料的在途时间×原材料使用率+保险 储备量

=R ×DT+SS

建立保险储备,固然可以使企业避免缺货 或供应中断造成的损失,但存货平均储备量 增加却会使储备成本增加。因此,需要确定 最低的保险储备量,以节约成本。

• Just-In-Time生产(精益生产, JIT ) •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生产 (转包贴牌生产, OEM )

• 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ing(制造资 源计划,MRP和MRPII)

•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 (企业资源计 划,ERP)

• 大规模定制、组织变革、业务流程再造……

• 美国戴尔电脑公司经过20年的努力从1000美

元起家发展为年营业额达410多亿美元的全球性大企业。这个商业奇迹的创造者——现年 39岁的戴尔电脑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在谈 到戴尔成功的秘诀时说:―我们取胜主要是 因为我们拥有一个更好的商业模式。‖而这 个模式就是著名的―戴尔模式‖,或曰―直 销‖模式。正是依靠这种模式,辅以高效率 的生产流程和科学化成本控制管理,戴尔公 司过去20年在个人电脑市场取得了成功。

2012-06-15

戴尔公司的成功之道

• 戴尔制造模式的核心表现

• 即时生产(JIT)。戴尔工厂在接到订单后的4 个小时,产品就能装车发货

• 原材料的即时供应,零库存(Zero

Inventory )• 把研发的重点聚焦在工艺上

• 制造业务贴近市场,以保证即时供货

戴尔公司的成功之道

资金链分析

• 资金链条构成

• 代表性企业资金链条 • 最低货币资金需要量

戴尔公司的成功之道

• 戴尔销售模式的核心表现 • 按单生产•

• 直接与顾客建立联系 • 产品技术标准化 服务外包

流动负债管理

– 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

– 税务性债务 – 工资福利性债务–

预提的费用非经营性拆入资金

资金链的分析

• 经营环节的资金周转

一、销售环节的资金周转

• 应收账款+未承兑应收票据-预收账款

二、采购环节的资金周转

• 预付帐款-应付账款-为承兑的应付票据

三、生产环节的资金周转

• 存货余额

– 公司、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资金占用关系。

2012-06-15

• 经营环节的资金周转

其它经营环节的资金周转

•• • 对税务部门的资金占用: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

• 对员工的资金占用: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

对股东的资金占用:应付利润或应付股利;

被投资方占用的公司资金: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

公司和银行之间的资金占用关系

– 存放银行的资金

银行存款

• 银行已承兑的应收票据•

其他货币资金

– 从银行获取的资金

• 短期借款

•银行已承兑的应付票据

2010年全国企业资金运营情况

非经营环节的资金周转

– 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 – 管理规范与否?

资金周转环节

具体情况

分析结果

(括号中为相关金额)

(1)被客户占用的资金:应收账款(

413371000)和未 净占用为

1983776000,说明销售环节1.销售环节的资 经银行承兑的应收票据 1914220000的资金周转形势较为不利,被客户占金周转(2)占用客户的资金:预收账款(343815000)用的较多。

(1)被供应商占用的资金:预付账款(

289709000)净占用为-1807833000,说明采购环

2.采购环节的资(2)占用供应商的资金:应付账款和未经银行承兑的应 节的资金周转形势较为有利 金周转

付票据(2097542000)

3.存货环节的资 存货(3535870000

),主要是库存商品(1885370072) 净占用为3535870000,说明企业2011金周转年度资金周转压力较大

4.其他经营环节 (1)对税务部门的资金占用:应交税金( 75056464)和 净占用为-113670028,税款的支付压的资金周转其他应交款(0)力较大

(2)对员工的资金占用:应付职工薪酬(42939600)

(3)对股东的资金占用:应付利润或应付股利(843994)

(4)被投资方占用的公司资金: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 (5170030)

经营环节资金余缺

上述环节的合计

资金缺口为:359814297

2 5.非经营环节的 (1)非经营活动中被占用的资金:其他应收款净占用为-691909100说明存在着大额资金占用问题(75243900)

资金拆入补充经营环节的资金缺口

(2)非经营活动中占用的资金:其他应付款

(767153000)

资金余缺上述环节的合计

资金缺口为:2906233872

净占用银行资金517402000,可动用6.公司和银行之 (1)被银行占用的公司资金:银行存款(1142710000)、间的资金占用关系 已经银行承兑的应收票据(1914220000)和其他货币资 资金3056930000,超过资金缺口

(2)公司占用的银行资金:短期借款(含一年内到期的

长期借款,10000000

)和已经银行承兑的应付票据

(507402000)

资金链状况的总体 经营环节资金缺口大,但是资金拆入和银行资金可以弥

11年的企业整体战略,让企业在生产

评价补自身的资金余缺与销售环节被占用的资金增加,但因

2012-06-15

– 最低资金需要量:

可用资金:

• 即将支付的应付利息、应交税金以及其他应 • 现金和银行存款

可以在同期内收到的

交款、应付工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到期的应付账款、应 和现金销货收入、付票据

•预收款项• 正常运转所必须发生

可以新借入的银行资的营业费用、管理费

金用、租金、水电费等

动力支出和各种备用 金

资金链不断裂的条件

当期可用资金 > 当期最低资金需要量

长期销售预算

销售预算 营业费用预算 管理费用预算

存货预算 生产预算 直接材料预算 直接人工预算 制造费用预算

资本支出预算 现金预算

生产成本预算

预计现金流量表 预计资产负债表

预计利润表

销售预算 长期销售预算

期末存货预算 生产预算 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直接材料预算

直接人工预算 制造费用预算

预算

产品成本预算

现金预算 资本支出预算

预计利润表 预计资产负债表

预计现金流量表

全面预算管理

• 全面预算体系

• 制造业的全面预算实施过程

• 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制造业中全面预算实施过程

1.预算起点:销售预算

2.

生产预算

è 直接材料预算

è 直接人工预算 3.è 制造费用预算

产品成本预算(生产预算汇总)

4.销售(营业)费用预算5.6.

管理费用预算

各项预算的汇总:现金预算

7.

总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现金流量

预计销售量来源 于市场营销部门的市场预测

销售预算

单位:元

季度

二 三 四

全年

预计销售量(件) 100 150 200 180 630 预计单位售价

200 200 200 200 800 销售收入

20000 30000

40000

36000

126000

• 以销定产原则的体现;
市场预测的准确性非常关键。

2012-06-15

假定当季赊销比 率为40%,并与

下季度可以回收。

预计现金收入

上年应收账款 6200 6200

第一季度(销货20000) 12000 8000 20000 第二季度(销货30000) 18000 12000 30000

第三季度(销货40000) 24000 16000 40000

第四季度(销货36000)

21600 21600

现金收入合计 18200 26000 36000 37600 117800

• 适当的信用政策是保障。

直接材料预算 单位:千克、元

季度 一

二 三 四 全年预计生产量(件) 105155 198

18

2640单位产品材料用量10 10 10

10

10生产需用量

1050 1550 1980 18206400加:预计期末存量 310 396 36

4 400

400合计

1360 1946 2344 22206800 减:预计期初存量300 310 396

364300 预计材料采购量 10601636 19481856 6500 单价

5

5 55 5 预计采购现金支出 5300 8180 9740

9280

32500

直接人工预算

季度 一 二

三 四 全年

预计产量(件) 105 155 198 182 640 单位产品工时(小时) 10 10 10 10 10 人工总工时(小时) 1050 1550 1980 1820 6400 每小时人工成本(元) 2 2 2 2 2 人工付现总成本(元) 2100 3100

3960

3640

12800

• 如何控制人工费更为关键!

来源于销售预算

生产预算

单位:件

季度

二 三 四

全年

预计销售量

100 150 200 180 630 加:预计期末存货 15 20 18 20 73 合

115 170 218 200 703 减:预计期初存货

10 15 20 18 63 预计生产量

105 155

198

182

640

• 制造业始终以生产为业务中心

假定每季度可以 赊销50%,下季度结算清偿。

预计直接材料采购所需的现金支出

上年应付账款

2350

2350

第一季度(采购5300)

2650 2650

5300 第二季度(采购8180) 4090

4090 8180 第三季度(采购9740) 4870

4870

9740 第四季度(采购9280)

4640 4640 合 计

5000 6740

8960

9510

30210

• 如何充分利用商业信用是关键。

制造费用预算

单位:元

季度

三 四

全年

变动制造费用:

间接人工

105 198 间接材料

105 155

155 198 182 修理费396 182 640 水电费

210 105 310 198 364 640

计 525

155 775

990

182 1280910

640

3200

固定制造费用:

修理费折

1000 1140 900

900

3940 旧10001000 1000管理人员工资200

1000200

4000保险费

75

200财产税100

85

100

110 200 800

计2375 2525 100

190 460 合计2900 3300 2310 100

400

减:折

1000 1000 3300 2390 9600

现金支出的费用

1900

2300

1000 3300 128002300

10002300

4000

8800

17

2012-06-15

产品成本预算

单位成本预算

每千克

生产成本 期末存货销售成本

或 投入量成本 (640件) (20件)

(630件)

每小时(kg/h)

(元)

直接材料

5 10 50 32000 1000

31500 直接人工 210 20

12800

40012600

变动制造费用 0.5

10

10 5

3200

1003150 固定制造费用15

9600

300

9450 合 计 1.590

57600

1800

56700

• 如何控制成本对制造业显得尤其重要

现 金季

预 算 三

期初现金余额

二 8000 8200

6060

1820026000 36000 6290 可供使用的现金 加:销货现金收入26200 34200

42060

3760043890

减各项付现支出

直接材料

5000 6740 8960

直接人工2100 3100

制造费用

1900 2300 3960 95102300 营业及管理费用 5000 5000 2300 36405000 所得税4000

4000

5000 4000

购买设备 10000

4000

支付股利

8000 8000

支出合计18000

2422032450

现金余缺 8200 39140-4940

17840

11440

加:向银行借款11000

减:归还银行借款

11000

借款利息(年息10%)

550 本息支付合计

11550

期末现金余额820060606290

11440

• 公司经营战略的合理性、对分析判断市场形势的准确程度、全体员工的预算观念、公司管理规范化的实施程度,以及参

与预算人员对业务流程的熟悉程度都影响着全面预算管理的

效果。

• 建立预算委员会或预算工作组:

– 预算委员会或工作组的职责是审查、协调公司预算、决策及目标

要求,并将审定的年度预算报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实施;

审查上年度决算,分析上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差异及其原

因,提出奖惩意见报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后执行。

– 其中,一项经常性的职责就是具体负责组织各项预算的讨论、修

改、报批、下达,以及通报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

• 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大中型公司的ERP系统、Excel)

营业及管理费用预算

营业费用:

营销人员工资

2000

广告费

5500 包装费、运输费3000 保管费

2700

管理费用:

薪金

4000

福利费 800 保险费 600 办公费

1400 合计:

20000 每季度现金支付

5000

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 有助于公司营销、生产、人力资源和财务等

管理部门的人员树立全局观念,懂得彼此的

配合和协调;

– 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 全面预算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方法之一,

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对企业战略的有效执行,

树立―运营财务‖的新理念,把资源投向价

值链中最能增值的环节。

高级财务管理IP课件文稿(八~十章)(01年)

2004-12-27

第八章 企业集团购并投资与公司分立 第一讲 购并投资与公司分立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购并与兼并的区别

购并是合并与收购的合称。其中合并又分为新设合并与吸收合并。假设有A、B两个公司。新设合并的特点是将A、B两个公司的股权(包括资产与负债)合并在一起后,A、B公司各自原有的法人资格均不复存在,而统一构成了一个新的法人公司C。吸收合并也叫兼并,是指将其中一家公司(设为B)的股权(包括相应的资产与负债)完全折合为另一家公司(设为A)的股份,并对相应的资产与负债进行整合,最终的结果是,A公司继续存在,B公司并入到A公司后不复存在。收购则是指主并公司(设为A,)出资购买被并公司即目标公司(设为B)的部分或全部股权(具体又分为控制权式收购与非控制权式收购)。在非控制权式收购的情况下,完成收购后的A、B两家公司各自均分别保持其原有的法人资格;
在控制权式收购的情况下,完成收购后主并公司(设为A)原有的法人资格继续存在,并取得了对目标公司(设为B)的控股权,被收购的目标公司B通常是作为主并公司A的一个子公司,继续保留其原有的法人资格。当然有时主并公司A也可能会将目标公司B的资产、负债及股权整合到A公司原有的资产、负债及股权中,其结果是A公司继续存在,B公司将被注销,这类似于吸收合并。

二、购并的重点

购并属于一项重大的战略性投资事宜,相应也就要求总部必须将力量集中于其中的具有战略影响的环节或方面。基于总部管理角度,在整个购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购并目标的规划;
二是目标公司的搜寻与抉择;
三是购并资金的融通;
四是购并后的一体化整合。

三、购并目标及其规划

(一)购并目标

购并目标是指购并意欲达成的宗旨,它是实施整个购并过程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思路与方向指引。作为购并战略的始发点,管理总部能否对购并目标进行理智而科学的定位与规划,不仅指引着对目标公司的正确选择,而且直接影响着购并投资的效果,以致对整个企业集团未来的发展产生着决定性的意义。站在战略与战术或策略不同的角度,购并目标分为两种:一是长远性的战略目标;
二是期间性的策略目标。

1.购并的战略目标

••••要实现成功的购并,并藉此推动企业集团持续恒久地拓展竞争优势与市场空间,就必须遵循战略发展结构的目标轨迹与基本原则,这关系着企业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与发展行动。因此,管理总部必须依托战略发展结构即长远成长目标,通过理智的、科学而缜密的分析论证,对并购战略目标作出负有远见卓识的规划。对于资本型企业集团,拟购并其他企业(统称目标公司)的动机或战略目标,常常是基于目标公司价格便宜,收购后经过必要的包装,再整个地或分拆出售,以期获得更大的资本利得)。对于产业型企业集团而言,购并目标公司的着眼点或战略目标,通常是基于战略发展结构调整上的需要──藉此而跨入新的具有发展前途、能给集团带来长期利益的朝阳行业,而更多的则是为了收购后与企业集团原有资源进“整合”──谋求更大的资源聚合优势,以进一步强化核心能力,拓展市场竞争空间,推动战略发展结构目标的顺利实现。

2.购并的策略目标

购并的策略目标则是缘于消除各种随机的、对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考虑,或者是战略目标实现过程的阶段性步骤。如市场出现了一些不期的直接或潜在的竞争威胁,必须借助并购才能有效消除;
或者由于政策等的变更,企业集团面临着不利的环境或出现了更为有利的机遇,需要通过并购对原来的战略发展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
或者同业竞争者推出更新的技术,而企业集团虽有能力但自行发展已来不及,而只有通过搜寻并收购拥有同等高技术的目标公司,才能保持住既有的市场份额与竞争地位;
或者由于企业集团当前条件与能力的限制,欲最终达成战略目标,只能分为几个不同的实施阶段,等等。

无论是战略目标抑或策略目标,都是管理总部在购并目标制订过程必须统筹考虑的两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就整体意义上讲,策略目标必须服从于战略目标的需要,并以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厘定策略目标的基本依据。

(三)购并目标规划

购并目标规划是指管理总部基于战略发展结构或并购战略目标,而在购并前对企业集团实施购并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和能力、目标公司的发展前景以及技术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战略性的调查和综合性论证,藉以估量自身的能力与优劣势所在,判别市场存在的潜在的威胁,寻找成长的机会点与发展形式,从而为特定并购目标的订立,购并标准的厘定,合适购并对象的选择,配套筹资方案的策划等整个的并购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商业、财务和管理上的依据与信息支持。策略规划既是购并目标确立的工作基础,同时又是购并目标的延续。在规划时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是:
1.企业集团遵循怎样的战略发展结构,是否有着强大的核心能力依托;

2.企业集团拥有哪些主导产业或业务,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3.企业集团当前处于哪一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多大,在变革创新的基础上是否有着良好的增长前景;

4.科技发展趋势如何,企业集团将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5.企业集团当前的竞争地位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如何;

6.企业集团的发展空间是否需要向其他新的领域拓展;

7.并购是否是本企业集团发展的最好途径;

8.并购将产生怎样的效应,是否与总体战略发展结构相吻合;

9.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并购,以及并购后是否有能力控制和管理好目标公司;

10.通过并购期望达到何种目标效果,等等。

管理总部必须在对上述因素的审慎分析、考察的基础上,依据发展战略和具体策略性动机,而对购并目标作出合理的规划。

四、怎样选择购并对象

为了保障购并目标的达成,并为实际的购并活动提供可资操作的指引性方针,管理总部必须对选择目标公司的标准,即购并标准作出具体的规定,以使总部授权负责并购事宜的机构或部门,能够在此标准下搜寻与识别条件合格的目标公司,并在权则范围内对各种可能的购并机会与购并对象作出能动的判断。购并标准不止是囿于财务的、数量性的指标,如用财务指标表示的购并规模的上限或可容忍的购并价格范围,是目标公司股权的整体收购,还是仅收购部分股权以组成合资企业等;
更包括诸多非财务的、质量性指标,如由于资源与管理能力的限制不应考虑的产业,或购并对象必须能够与集团在生产、销售、技术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协同互补基础等。在内容上,针对具体的购并对象或不同的购并动机也有着不同的考虑,而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格式。但其中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购并标准的制定,必须能切实反映出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方向,而且依此标准所搜寻到目标公司也最符合战略发展的需要。具体操作时,管理总部可以结合发展战略于具体的策略动机,从产业类别、企业规模、财务状况、地理位置、技术水平、市场地位、避免介入领域等方面设置若干购并标准或资格条件,并按照重要性排序,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依此找寻备选目标公司,并与购并标准比较打分,分值达到规定水平的则拟定为意向性购并对象,然后展开具体的购并活动。

五、确定目标公司的财务标准

在对目标公司的选择上,除了强调遵循购并目标外,还应结合集团自身的财务资源能力与管理控制能力而对目标公司购并的财务标准作出限定,包括目标公司的规模标准与价格上限标准。前者取决于并购后总部管理控制能力的有效限度;
后者则与企业集团财务资源承荷能力密切相关。无论是目标公司的规模标准抑或购并价格的可容忍限度,要作出较为确切的判断,企业集团必须以持续经营的观点,借助恰当的估价模式而对目标公司的价值进行合理估测。

六、购并一体化整合计划

对目标公司实现了接管,并非意味着整个购并活动的最终成功,反倒可能意味着走向失败的开始。这是因为,原本两家各不相关的企业,彼此间在组织功能、技术、管理制度与管理风格,特别是企业文化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一旦合为一体,通常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尤其是因功能重叠及文化理念差异而产生人员冲突。在一个短暂的磨合期内,如果上述矛盾冲突得不到有效解决的话,失败的危机将随即产生。因此,购并后如何经营较之如何取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更为重要。对于这一点,企业集团必须在购并前就对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有一个充分地估计,并预先制定出一套有效的一体化整合计划。否则,待到购并接管后再考虑如何整合问题,可能为时已晚,或者至少需付出很大的代价。

在制定一体合整合计划时,集团管理总部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整合,而是应否进行整合。如果企业集团结构庞大,而目标公司又极富创业精神和管理能力,明智的作法是,在与目标公司接触时,就应声明购并后,对目标公司采取不干涉的政策,如果管理总部希望保持目标公司的创业精神的话。当然集团总部应保留干预的权力,以便发生冲突,果断加以解决,即便这样做不受目标管理管理层欢迎。果断采取行动可能导致短期损失,但较之无休止的冲突对目标公司以至整个集团未来业绩所造成严重损失,不失为一种更好的策略。否则置冲突于不顾,必然导致目标公司管理混乱,员工士气不振,劳动生产率低下,最终导致目标公司价值下降甚至破产失败。

倘若目标公司只有经过必要的一体化整合,方能正常运转或取得更大的效率时,管理总部事先就必须对一体化整合计划作出合理的安排,达到战略一体化、经营管理一体化、功能一体化以文化一体化等整合宗旨。在功能一体化整合中,最重要的是财务一体化整合,包括财务战略一体化、融资政策及投资政策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预算管理一体化、现金流量控制一体化等。在财务一体化整合计划中,资本结构的合理规划居于核心地位,是财务一体化整合的基础和依据。就整个整合过程而言,最为困难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是文化一体化。能否取得目标公司管理者及员工对企业集团文化的认同,是购并后彼此能否实现融合的前提基础。

为了使一体化整合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制定一体化计划以及整合实施过程中,管理总部必须对如下方面认真的考虑并作出合理安排:

1.建立一种目标公司管理层对目标公司或整合后目标公司经营活动直接负责的机制;

2.制定尽可能带激励性的补偿方案,激励和确定目标公司一些重要管理人员能否留下来,并予以重用;

3.建立报告联系制度,并给予目标公司较为充分的自主权;

4.分析存在哪些重叠功能,哪些可以一体化,哪些功能仍应与目标公司分立开来;

5.估测购并后可能发生的冲突以及导致冲突的原因,集团总部必须保留必要的的权力,以便冲突或分歧发生时采取果断措施;

6.找出文化差异,决定没有一体化的功能能否或应否目标公司自己的文化,以及决定如何进行必要的文化吸纳,等等。

此外,能否注重具有企业家精神与能力素质的企业家层阶的培养,建立优秀人才选拔机制,对购并的成功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七、购并陷阱及其防范

(一)信息错误

信息错误是使中国企业/企业集团实施并购的最大陷阱。为了规避信息错误的陷阱,并购前,企业集团必须投入必要的开支,加大购并前信息收集与分析力度,同时在并购合同中签订对自身的"保证性条款",依次作为一旦"信息错误"的补救措施。保证条款是买卖双方从法律上界定被购企业资产的最主要内容,也是卖方违约时买方权利的最主要保障。

(二)经营不善

作为买方,企业集团所购买的应当是一个能够运转的整体业务,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资产总和。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集团必须拥有强大的经营管理能力作为支持,否则,将可能跌入经营不善的陷阱。为此,要求企业集团并购前不仅需要对自身的经营能力进行审慎地考量,还应当聘请有关专家对市场进行专项调研和提供管理咨询,并针对竞业方面做出适当的法律安排。

(三)法律风险

作为购并方,企业集团在收购过程中最大的风险雨陷阱莫过于法律责任。因收购者违反法律,被追究法律责任,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其社会影响,远远超过收购者在收购活动实施后所能获取的商业利润与企业形象。对收购的法律障碍主要是如下三方面的责任:一是来自收购方面的若干法律规定;
二是来自市场管理方面的若干法律规定;
三是来自于竞争的反垄断法律规定。为了避免陷入法律纠纷,并购前,企业集团必须聘请并购专业律师做专项法律和地区、部门性调查,并密切注意同业竞争者的反应。同时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判断水准与风险防范能力。

八、公司分立与分拆上市比较

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公司分立是指一个母公司将其在某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母公司股东在母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此外还可采取换股式分立与解散式分立等衍生分立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把其在子公司中占有的股份分配给母公司的一些股东(而不是全部母公司股东),交换其在母公司中的股份;
后者是指母公司将子公司的控制权移交给它的股东。在解散式分立中,母公司所拥有的全部子公司都分立出来,因此,原母公司不复存在。

分拆上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分拆包括已上市公司或者尚未上市的集团公司将部分业务从母公司独立出来单独上市;
狭义的分拆指的是已上市公司将其部分业务或者是某个子公司独立出来,另行公开招股上市。在分拆过程中母公司通常保持有对分拆出去的子公司的控股权。

1.在公司分立中,子公司的股份是被当作一种股票福利被按比例分至母公司的股东手中,而分拆上市中在二级市场上发行子公司的股权所得归母公司所有。

2.在公司分立中,一般母公司对被拆出公司不再有控制权。而在分拆上市中因为母公司此举只把子公司小部分股权等拿出来上市因而仍然对其有控制经营权。

3.公司分立没有使子公司获得新的资金,而分拆上市使公司可以获得新的资金流入。

第二讲 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及购并资金的融通

一、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

就财务角度而言,估价的方法大致分为贴现模式(包括现金流量贴现模式、收益贴现模式、股利贴现模式等)与非现贴现模式(市场比较法、市盈率法、股息法、账面资产净值法、清算价值法等)。在贴现模式中,最为合理的是现金流量贴现模式;
在非贴现模式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市场比较法、市盈率法及股息法。具体内容参见教材第156-167页。

二、购并资金的融通

企业集团的购并资金如何取得,有无足够的财务资源或资金融通能力以支持并购,应采用何种方式向目标公司购并价款,并购整合后,目标公司或企业集团应保持一个怎样目标资本结构等等问题,均是购并决策面临的一些重要课题,财务能力匮乏,可能购并不成,而不当的财务规划则可能造成日后的窘境。

为了对购并的资金融通计划作出合理的安排,管理总部应首先对相关的现金需要情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除此之外,不同的支付方式对企业集团的财务支持能力也有着差异的影响,在签订购并协议时必须加以考虑。

(一)现金支付方式

用现金支付购并价款,是一种最简捷、最迅速的方式,且最为那些现金拮据的目标公司所欢迎。但是对于大宗的购并交易,采用现金支付方式,无疑会给购并放大企业集团造成巨大的现金压力,甚至无法承受。企业集团取得现金的来源,通常由增资扩股、向金融机构借款、发行债券等,也可以通过出售部分原有资产换取现金。此外还可以利用杠杆收购方式融通现金。杠杆收购是指企业集团通过借款的方式购买目标公司的股权,取得控制权后,•再以目标公司未来创造的现金流量偿付借款。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企业集团以目标公司的资产为抵押取得贷款购买目标公司股权;
二是由风险资本家或投资银行先行借给企业集团一笔"过渡性贷款"去购买目标公司的股权,取得控制权后,企业集团再安排目标公司发行债务或用目标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偿付借款。因而是一种高风险、高成本的融资购并方式。

(二)股票对价方式

即企业集团通过增发新股换取目标公司的股权,这种方式可以避免企业集团现金的大量流出,从而购并后能够保持良好的现金支付能力,减少财务风险。但这种方式可能会稀释企业集团原有的股权控制结构与每股收益水平,倘若企业集团原有资本结构比较脆弱,极易导致企业集团控制权的稀释、丧失以致为他人购并。而一旦无法掌握控制权,也就无法取购并整合后的综合效应。对于非上市公司,股票对价方式通常是无法利用的。

(三)卖方融资方式

卖方融资是指作为购并方的企业集团暂不向目标公司支付全额价款,而是作为对目标公司所有者的负债,承诺在未来一定市场内分期、分批支付购并价款的方式。这种付款方式,通常用于目标公司获利不佳,急于脱手的情况下。在签约时,企业集团还可以向目标公司提出按照未来业绩的一定比率确定购并的价格,并分期付款。这样既可以拉近双方在购并价格认定上的差距,建立起对目标公司原所有者的奖励机制,同时又可以使企业集团避免陷入购并前未曾预料的购并"陷阱",而且由于减少了并购当时的现金负担,从而使企业集团在购并后能够保持正常的运转。此外,这种方式还可以使企业集团获得税收递延支付的好处。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种未来债务的承诺,采用卖方融资方式的前提是,企业集团有着良好的资本结构和风险承荷能力。还有一个问题是企业集团在签约时必须考虑的,在依未来绩效对购并价格定价的情况下,若支付期过短,则在购并后,目标公司的原所有者与经营者可能为了短期得到更多的价款支付,而过度甚至破坏性地使用机器设备,从而给企业集团未来的长期利益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九章 金融衍生工具投资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涵义

金融衍生工具(Financial Derivative Instruments),是指在股票、债券、利率、汇率等基本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个新的金融合约种类,包括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四种基本类型以及大量的混合性金融衍生工具。

二、金融远期与金融期货

(一)金融远期

全称金融远期合约,是指交易双方达成的、在未来某一特定日期、•方式以及预先商定价格(如利率、汇率、股票或债券价格等)买卖、交割特定的某种(或一揽子)金融资产的协议或合约,如远期外汇合约、远期利率协议、远期股票合约、远期债券合约等。

(二)金融期货

全称金融期货合约,是指买卖双方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以公开竞价的形式达成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交割标准数量的特定金融工具的协议。主要包括货币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等合约。•

较之金融远期,金融期货最基本的功能是套期保值与价格发现,其最大特点是合约的标准化。在金融期货合约中,除了成交价格由交易所内交易各方通过竞价产生并不停波动外,其余事项,如交易对象的数量、等级、交割地点、交割月份、交割方式等都规定有标准化的条款。而在这些方面,金融远期合约交易大多没有统一的规定。此外,金融远期合约“度身订造”使得其缺乏二级市场可供流通转让,即流动性较差,是一种较为笨拙的规避风险方式。

三、金融期权

也称选择权合约,是指合约双方中支付选择权(期权)购买费的一方有权在合约有效期内按照敲定价格与规定数量向选择权(期权)卖出方买入或卖出某种或一揽子金融工具的合约。这里的所谓选择权并不是一种义务,即选择权的购得者根据未来价格的变动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但当选择权行使时,无论价格的变动是否对自己有利,卖出选择权的一方必须履约。具体可分为看涨期权、看跌期权及双向期权等不同形式。

(一)看涨期权

又称买入期权或"敲进",是指选择权拥有方有权在合约有效期间按照敲定价格与数量向选择权卖方购入特定某种或一揽子金融工具的权利。由于买方的这种权利通常是在市场的实际价格高于敲定价格的情况下行使的,因此称为看涨期权。

(二)看跌期权

又称卖出期权或"敲出",是指选择权的买方有权在合约有效期内的任何时间按照敲定价格与数量向选择权卖方卖出特定某种或一揽子金融工具的权利。由于买方的这种权利通常是在市场的实际价格低于敲定价格的情况下行使的,因此称为看跌期权。

(三)双向期权

也叫"对敲",即合约选择权购买方对同一金融合约同时购买买入期权(看涨期权)与卖出期权(看跌期权)双重选择权权利,并依据对买入或卖出的有利时机,酌情行使买入选择权或卖出选择权。在行权价格上可以采取等价对敲方式,也可以采取异价对敲方式。较之金融期货合约,金融期权合约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1.期权交易是非对称性的风险--收益机制,而期货交易则是对称性的风险--收益机制。

(1)权利义务不对称。期权买入方在合约有效期内的任何时间都有权决定是否履约,而期权卖出方根据随机原则或先进先出法被抽中履约时,别无选择,必须无条件地依约履行义务;

(2)遭受损失的风险不对称。期权买入方损失的最高限度是付出的权利金,而期权卖出方的损失则没有底限;

(3)收益水平不对称。期权卖出方收益的上限是收取的权利金,而期权买入方则无收益上限;

可见,期权的非对称性风险--收益机制比期货更为灵活,从而在更大限度上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需要。基于上述不对称性,有时人们也把期权合约称为单向合约,而将期货合约称为双向合约。

但必须明确的是,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彼此对称,是投资决策的基本原则。金融期权上述所谓的风险与收益的非对称性,仅是就其外在表象而言的。由于期权卖方承受的风险很大,为取得平衡,在期权的设计上,通常要使期权卖方获利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期权的买方,并藉此最终实现交易双方在收益--风险关系的相互对称。

2.期权在合约金融工具的创造上大大优于期货

期权合约因种类、到期月份和敲定价格等的不同,可以创造出比期货合约多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期权合约金融工具,从而演变出繁多的期权投资策略,为投资者提供较之期货多得多的投资机会

3.期权合约与期货合约交易者关注的焦点不同

期权的到期价格交割价格在期权合约推出上市时就是敲定不变的,是合约中的一个常量,期权标准化合约中的唯一变量是期权权利金。而权利金又是由内涵价值与时间价值两部分构成。内涵价值是由标的物的市价与敲定价格相比而得到的,只有时间价值捉摸不定,难以把握,是交易各方关注的焦点,通常被成为"投机的权利金";
而期货到期交割的价格是个变量,这个价格的形成来自市场上所有参与者对该合约标的物金融工具到期日价格的预期,交易各方关注的焦点就是这一预期价格。

四、金融互换(Financial Swaps)

全称金融互换合约,是指两个或以上的交易当事人按照商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付一系列支付款项的金融交易合约。主要包括货币互换与利率互换两类。

(一)货币互换

所谓货币互换,是指以一种货币表示的一定数量的资本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利息支付义务,与另一种货币表示的相应的资本额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利息支付义务进行相互交换。因此,货币互换的前提是要存在两个在期限与金额上利益相同而对货币种类需要则相反的交易伙伴,然后双方按照预定的汇率进行资本额互换,完成互换后,每年按照约定的利率和资本额进行利息支付互换,协议到期后,再按原约定汇率将原资本额换回。这样,通过货币互换,可以使得交易双方达到降低融资成本,解决各自资产负债管理需求与资本市场需求之间矛盾的目的。

(二)利率互换

利率互换产生于货币互换业务的不断发展,是将计息方法不同(一方以固定利率计息,另一方则以浮动利率计息)或利率水平不一致的同一币种的债券或债务进行转换的方式。与货币互换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率互换是在同一种货币之间展开的,并且利率互换一般不进行本金互换,而只是互换以不同利率为基础的资本筹措所产生的一连串利息的互换,并且即便是利息也无需全额交换,仅对双方利息的差额部分进行结算。

金融互换基本上在场外进行的,交易条件由双方商定,故其灵活性与变动性更大。同时,由于少了交易所这一中间环节,手续较为简便,所受限制减少,当然这也给寻找交易伙伴带来不便。因此,金融互换多用于债务管理上,它具有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所不具备的帮助筹措低成本资金、选择合适币种融资以及规避中长期利率和汇率风险的功能。

五、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征

(一)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1.金融衍生工具集中了分散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所有风险,并汇集在固定市场上加以释放。这种风险的集中性如果操作控制不好,很容易成为金融灾难的策源地。

2.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较高的杠杆比率,投资者用少量的资金便可以控制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交易额,基础价格的轻微变动便会导致金融衍生工具账户资金的巨大变动。这“收益与损失”放大的功能极易诱使人们以小搏大,参与投机。而投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市场价格预期的正确程度,从而使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笼罩上一层浓厚的赌博色彩。

3.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以及风险过于集中,一旦一家银行或交易所出现倒闭或无法履约危机,便可能造成整个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流通不畅,引致一连串违约事件,进而形成"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连锁反应,酿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机。

4.许多金融衍生工具刚刚推出,设计上可能会存在许多缺陷,有些设计上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容易造成失误,再加上有关法规不尽完善,管理监控一时跟不上,也容易引起法律上的纠纷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总体风险特征

整体上讲,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主要涉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法律风险等基本类型。

1.市场风险,即因市场价格变动而给交易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包括两部分:一是采用金融衍生工具保值仍无法完全规避的价格变动风险;
二是金融衍生工具自身固有的杠杆性风险,即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强大的"收益与风险放大"杠杆功能,对基础金融工具市场利率、汇率、价格指数等变量因素反映的高敏感性与变动的高幅度性而产生的风险。

2.信用风险,也叫履约风险,即交易伙伴的违约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场外交易市场上。••••

3.流动性风险,即金融衍生工具合约持有者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的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合约标准化程度、市场交易规则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

4.法律风险,•即由于立法滞后、监管缺位、法规制定者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了解与熟悉程度不及或监管见解不尽相同、以及一些金融衍生工具故意游离于法律管制的设计动因而使交易者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所产生的风险。

(三)个种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征

1.金融远期合约的风险特征

远期合约最大的特点是既锁定了风险又锁定收益。

远期合约在订立时交易双方便敲定了未来的时机交割价格,这样在合约有效期间,无论标的物的市场价格如何变动,对未来的时机交割价格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这意味着交易双方在锁定了将来市价变动不利于自己的风险同时,也失去了将来市价变动有利于自己而获利的机会。所以,远期合约的市场风险极小。但在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方面,远期合约却表现的十分突出。由于远期合约基本上是一对一的预约交易,一旦一方到期践约或无力履约,便会另一方带来一定的损失。同时,远期合约的内容大多是由交易双方直接商定并到期实际交割,即所谓"度身订造"的,基本上没有流动性,一遇急需融资或到期不能履约,也无法转售出去,机会成本高,流动性风险大。不过,总体而言,由于远期合约交易规模小、流通转让性差,即便违约,损失也仅限于一方,不会形成连锁反应,对整个金融市场体系的安全不构成重大影响。

2.金融期货合约的风险特征

••••与远期合约相反,金融期货合约在风险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对风险与收益的完全放开。

••••金融期货合约是完全标准化的,交易所拥有完善的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和数量限额制度,即便部分投资者违约,对其他投资者一般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因为对场内的交易者,交易所或清算所承诺着全部的履约责任,而对于那些遭受损失而未能补足保证金的交易者,交易所将采取强制平仓措施以维持整个交易体系的安全,所以相关的信用风险很小。同时,由于期货交易合约的标准化、操作程序的系列化以及市场的大规模化,使得交易者可以随时随地对其交易部位进行快速抛补,因而流动性风险通常也很小。金融期货巨大的市场风险主要缘于低比率的保证金,由于保证金比率很低,使之对现货市场价格变动引起的交易双方损益程度产生了巨大的放大杠杆作用,以致现货市场上价格的任何轻微变动,都可能在期货市场这一杠杆上得以明显反映,导致风险与收益的大幅度波动。

3.金融期权合约的风险特征

••••合约交易双方风险收益的非对称性是金融期权合约特有的风险机制。

••••就期权买方言,风险一次性锁定,最大损失不过是业已付出的权利金,但收益却可以很大(在看跌期权中)甚至是无限量的在看涨期权中);
相反,对于期权卖方,收益被一次性锁定了,最大收益限于收取的买方权利金,然而其承担的损失却可能很大(在看跌期权中)以致无限量(在看涨期权中)。当然买卖双方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性一般会通过彼此发生概率的不对称性而趋于平衡。因此,总体而言,期权合约的市场风险要小于期货合约。至于在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等方面,期权合约与期货合约大致相似,只是期权风险可能会设计更多的法律风险与难度更大的操作性风险。

4.金融互换合约的风险特征

••••在风险收益关系的设计上,金融互换合约类似于金融远期合约,即对风险与收益均实行一次性双向锁定,但其灵活性要大于远期合约。因此,较之其他金融衍生合约,金融互换合约的市场风险通常是最小的之一。但由于限于场外交易,缺乏大规模的流通转让市场,故而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很大(近年由于互换二级市场的建立以及合约的逐步标准化,•流动性风险较早先已经大大下降了)。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互换合约经常会涉及到一些特殊风险,如兑换风险及替代风险等。

六、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策略

(一)远期利率协议投资

远期利率协议交易者关注的的焦点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协议利率的确定;
二是利息结付差额的计算。

1.协议利率的确定

从理论上讲,协议利率是能够使远期合协议的价值等于零的远期实际利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远期的实际利率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从而使不等于签约时的协议利率。远期实际利率与协议利率的偏离,必然导致交易双方间损益的相互转移。因此,合理确定协议利率,是签订远期利率协议时最核心的事宜。

2.利息(基础的利息)结付差额的计算

远期利率协议由于牵涉到不同期限、不同计息基础以及不同计息方法的利息结付问题,所以,在确定出生息期间基础协议利率后,需要进一步结合参照利率计算出生息期间的双方基础利息的结付差额。

(二)债券期货(利率期货)合约投资

1.期货保证金

期货保证金主要包括交易保证金和结算保证金两类。

交易保证金是期货合约买卖双方在清算所暂时储存的为维持其头寸地位而交纳的抵押金。•每个期货合约的买卖都要交纳初始保证金,并每日随着其期货头寸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亦即包含有初始交易保证金与维持交易保证金两层含义。

2.债券期货(利率期货)合约

••••在债券期货投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债券期货的未来价值(未来交割价格,即期货价格)与现在价值(即时交割价格)。

(三)股票期权合约投资

在股票期权合约中,唯一的变量就是期权的权利金,又被称之为"投机的权利金",是金融期权合约真正的价格,即期权价值或价格,它通常有两部分构成:内涵价值与时间价值。

不需要任何关于股票价格概率分布的假定,就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股票看涨期权的敲定价格一定低于届时的股票市价;
而看跌期权的敲定价格一定高于届时的股票市价。若非如此,期权合约将不会执行。

(四)利率互换协议

利率互换协议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各自比较优势的考虑。比较优势理论应用到利率互换协议中,就是期望通过各自劣势的规避与优势互补,达到降低资金成本,实现价值增值目的。

在金融市场上,一些公司在固定利率市场具有比较优势,而另外一些公司则在浮动利率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取得新贷款时,一家公司期望借入浮动利率的贷款时却只能得到固定利率的贷款;
相应,另一家公司想借入固定利率的贷款时得到的却是浮动利率贷款。由此便可能在两家公司间产生了利率互换的愿望。所以,利率互换具有将固定利率贷款转换为浮动利率贷款,或将浮动利率贷款转换成固定利率贷款的效应。

需要说明的是,利率互换的前提在于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之间利率差的存在。在协议条款既定的条件下,利率差越大,通互换彼此获得的利息降低效果也就越加明显。

第十章 企业集团融资政策与管理政策

一、融资的含义

较之传统的筹资概念,融资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范畴。站在传统的筹资角度,主要是指通过增量的方式筹措主权资本与债务资金,在结果上表现为表内资金来源总量的增加。而作为融资概念,除了包含着传统的筹资特征,更主要地体现为可运用“活性”资金的增加。这种"活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表内可资运用的资金来源总量增加;
二是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表外融资来源;
三是即便资金来源总量不变,但通过资产形式的转换,如应收帐款让售、票据贴现等(资产由债权形式转化为现金形式)可实现更多的购买力或支付能力;
四是在财务资源有限量的情况下,通过对机会成本项目的开发,创造出新的资金来源。可见,较之传统的筹资概念,融资的着眼点在于为企业集团提供与创造出更多的可以运用的"活性"资金,而不仅仅是资金来源外延规模的增大。

二、融资管理目标与管理内容

如何发挥集团的聚合能力,不断拓展或创造更多的融资渠道,并借助集团的复合优势,在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的同时,为母公司及成员企业的投资或生产运营提供强有力的融资支持,是总部融资管理的基本目标。基于这一目标,要求集团对于融资活动,必须将管理的放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制定融资政策与决策制度;

2.规划资本结构(包括融资规模、性质、结构及时间进度安排等);

3.落实融资主体;

4.选择融资渠道与融资方式;

5.监控融资过程并提供必要帮助;

6.考察融资及其运用效果,并合理安排还款计划。

三、融资政策

融资政策是管理总部基于集团战略发展结构的总体规划,并确保投资政策及其目标的贯彻与实现,而确定的集团融资活动的基本规范与取向标准,是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融资规划、融资质量标准与融资决策制度安排等。

(一)融资规划

满足投资需要,是企业集团融资管理的指导原则。具体来讲,就是要求总部在融资政策的制定上,必须以推动投资政策的贯彻实施为着眼点。亦即应当在集团战略发展结构的总体框架下,根据与集团核心能力、主导产业或业务相关的投资领域、投资方式、质量标准与财务标准的基本规范,通过计划的形式,对集团整体及子公司等的融资规模、配置结构、融资方式以及时间进度等事先做出统筹规划与协调安排,从而在政策上保障融资与投资的协调匹配。此外,融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除了满足投资需要外,还可能基于资本结构调整的需要而进行各种必要的融资活动,其中也包括资本重组、债务重组以及债务与资本的转换等。这些方面显然也应纳入集团整体的融资规划之中。一旦各项重大的、战略性的融资规划确定了下来,各成员企业,特别是那些与总部存在资本纽带关系的重要的成员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二)融资质量标准

不同的融资渠道以及不同方式的资金来源有着差异的质量特征。融资的质量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成本、风险、期限、取得的便利性、稳定性、转换弹性以及各种附加的约束性条款等。对于这些因素管理总部如果不能做出恰当的规定的话,不仅会径直危及着企业集团资本结构的安全,加大融资的成本与风险,而且必然对投资政策的贯彻以及投资目标的实现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也就要求管理总部在融资政策上,必须对融资的质量标准加以合理限定,并作为指导具体融资活动的依据。

(三)融资决策制度安排

这是融资政策最为核心的内容。这里主要涉及到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总部与成员企业融资决策权力的划分;
二是融资执行主体的规定。

1.融资决策权力的划分

(1)总部的融资决策权,主要包括:

①融资政策的制定、解释与调整变更权;

②对集团整体战略发展结构以及投资政策的贯彻实施产生直接或间接重大影响的融资事宜的审批与决策权;

③涉及股权控制结构以及对企业集团财务安全产生较大甚至重大影响的融资事宜或资本与债务重组的审批与决策权;

④一些非常的、例外融资事项的决策与处置权。

(2)成员企业的融资决策权

①对于重大的融资事项,各成员企业均不具有直接的决策权。但当某项重大融资事宜涉及到成员企业的切身利益时,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成员企业可以提出自己的设想,并对拟融资事项以书面的形式对其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论证说明,以此作为向总部的立项申请。

②对于那些既不影响集团整体的战略发展结构,也不违背投资政策,更不会导致总部对成员企业股权结构改变或增大集团整体财务风险的一般性融资事宜,依据融资项目年度内累计金额的大小,分别可以采用成员企业决策后报总部备案或完全自主决策并无需上报总部的处理方式。

2.融资执行主体的规定

••••融资需要者与融资执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谁需要资金,即用资单位;
后者则是指融资过程由谁来具体实施。当总部对拟定的融资方案准备实施时,必须考虑具体交由谁来执行,是集权于管理总部还是授权给直接用资单位,或者统一经由集团的财务公司(特别是对于建立财务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对于规模较小以及成员企业较少的企业集团,由于一般不设财务公司,基于融资能力的考虑,统一由总部作为融资的执行主体应当是可行的。但对于规模庞大或成员企业数量众多的企业集团,总部显然没有足够的能力与精力统辖具体的融资事宜。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分布区域较为集中的成员企业,统一由财务公司作为融资的具体执行者显然是最为有效的。对于个别的分散的成员企业,特别是海外的成员企业,在总部或财务公司的统筹规划下,也可以考虑将具体的融资事宜直接交由这些成员企业来执行,这是符合成本与效率原则的。

四、资本结构规划

(一)资本结构的含义及其规划的基本思路

资本结构全称为运用资本(股权资本+长期负债)结构,即股权资本与长期负债二者间的构成关系。就一般意义而言,一个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主要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判断:一是就资本结构本身而言,在成本、风险、约束、弹性等方面是否具有一些良好的特质,即成本节约、风险得当、约束较小、弹性适度;
二是必须联系资本结构与投资结构的协调匹配程度做出进一步的判断,亦即在数量及其结构、期限及其结构等方面彼此间是否协调对称,投资风险与融资风险是否具有互补关系等;
三是必须联系未来环境的变动预期,考察资本结构与投资结构是否具有以变制变的能力,等等。

对于管理总部或母公司而言,在资本结构的安排上,除了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对自身的资本结构风险性、成本性以及效率性进行考虑外,还必须关注另外五个方面的问题:

1.母公司现有的或目标资本结构是否足以保持对子公司及其他重要成员企业的控制能力,即是否具有相当的资本优势,以发挥强大的资本杠杆效应;

2.子公司的资本结构是否具有良好的成本性、安全性及效率性特征,且不会对母公司的资本结构产生不良的连锁反映;

3.母公司在子公司,特别是非全资子公司中的股权份额与比例是否足以抵御或防范潜在投资者的介入与收购威胁;

4.母公司能否卓有成效地借助在子公司的股权,并通过子公司对外控制权力的延伸,进一步扩展资本的杠杆效应。

5.母公司为了从整体上谋求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并集中财务资源强化核心主业,需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将某一或部分子公司剥离让售货分拆上市,或者如何通过债务重组,实现资本结构的改善与优化。

上述方面基本得到解决后,总部接下来工作便是对自身的目标资本结构、保持对子公司股权控制比例以及子公司自身的目标资本结构做出合理的规划,并依据未来投资对资金来源总额及其期限结构的需要,确定出必要的主权资本总额以及不同期限的长期债务总额,必要时,还可以对短期债务做出相应的安排。

(二)资本成本与融资风险控制

1.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站在企业集团角度,表现为资金的筹措成本与占用成本;
而站在投资者角度,也就是投资者的期望报酬(率)。因此资本成本决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集团与投资者之间依据各自对风险、收益的不同判断预期进行讨价还价的过程。作为企业集团,要想在降低资本成本的同时,实现融资的高效率性,不仅要提高自身的预测能力与谈判水平,而且必须拥有良好的业绩为支持。同时,企业集团在对资本成本进行决策时,不能机械地以平均水平为基准,而必须对投资者的期望报酬及其分布结构有切实的考量,并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资本成本定位。

⒉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缘于资本结构中负债因素的存在。具体可以分为现金性风险与收支性风险。前者是一种结构性的经常风险,后者是一种整体性的非常风险,并通常预示着企业集团经营的失败。就融资角度,企业集团规避融资风险的途径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层次:一是管理总部或母公司必须确立一个良好的资本结构,在负债总额、期限结构、资本成本等方面必须依托有效的现金支付能力,或者必须通过预算的方式安排好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协调匹配关系;
二是子公司及其他重要成员企业也应当保持一个良好的资本结构状态,并同样也应通过预算的方式安排好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对称关系;
三是当母公司、子公司或其他重要成员企业面临财务危机时,管理总部或财务公司必须发挥内部资金融通调剂的功能,以保证集团整体财务的安全性,必要时,财务公司还应当利用对外融资的功能,弥补集团内部现金的短缺。对于融资风险,特别是非常性的整体融资风险,企业集团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系数加以衡量。主要是:在控制融资风险的同时,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

(三)资本结构规划的方法

在对成本、风险等因素分析考察的前提下,企业集团必须对资本结构做出具体而合理的规划。主要方法有:EBIT-EPS规划法、•自由现金流量规划法以及综合因素分析法等。运用EBIT-EPS法是其中最基本的定量分析手段,通常包括五个步骤(母公司、子公司或其他重要成员企业需分别站在自身角度):①预测EBIT的可能值及其概率分布;
②计算EBIT的期望值基期变异系数(变动风险);
③测算负债融资与主权资本融资在EBIT上的无差异点;
④估算未来EBIT出现最坏情况的风险水平,并根据企业集团(母公司、子公司或其他重要成员企业)的风险承荷限度,对所拟融资方案的可行性做出决策;
⑤检讨预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可行,并制定调整策略。

依据融资政策以及目标资本结构规划,管理总部必须将未来计划期内融资的总规模、来源性质、期限结构、时间进度等通过预算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对必需的融资成本、风险以及质量特征实现加以规范,然后通过预算的细化,对融资活动进行具体的落实并控制实施。

五、融资监控与融资帮助

(一)融资监控

对于重大的融资事项的监控方面,总部的相应安排是:

1.审查子公司等成员企业的融资项目是否业已纳入融资的预算范畴,融资的规模、结构、期限以及具体的进度安排等是否符合预算规定;

2.无论是由谁具体执行融资事宜,总部都应当由专门的机构与人员共同介入,以随时掌握融资的进度、到位情况及可能发生的问题,即遵循实时控制的原则;

3.在融资过程中,融资执行主体必须将融资的具体情况,会同总部专门结构与人员所掌握的情况,报告给管理总部;

4.资金一旦到位,必须及时交由用资单位投入既定项目,并按照总部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将所筹资金的使用情况报告给管理总部,任何成员企业未经总部批准,不得擅自改变融资用途;

5.对于未纳入预算的例外或追增融资项目,用资单位必须连同申请支持性理由与可行性报告以书面形式呈报总部审批。在未得到总部批复之前,任何子公司或其他重要成员企业不得自作主张。

(二)融资帮助

所谓融资帮助是指管理总部利用集团的资源聚合优势与融通调剂便利而对总部或成员企业的融资活动提供支持的财务安排。其中最系统或最显著的融资帮助无疑是上市包装。除此之外,在日常的融资过程中,融资帮助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相互抵押担保融资、相互债务转移、债务重组以及通过现金调剂或通融解决其中某一成员企业债务支付困难等。

1.相互抵押担保融资

当母公司急需筹措债务资金而自身的缺乏足够的授信资产时,可以动用其他成员企业的资产进行抵押或担保;
同样,某一成员企业的负债融资也可以通过其他成员企业或母公司的资产提供抵押或担保。如果相互抵押担保遭遇债权人的抵制时,企业集团也可采用一种变通的方式,即通过内部调剂,而将其他成员企业的资产转移到筹资单位的帐下,从而达到同样的融资目的。这样通过相互的抵押担保或资产内部转移调剂,可以跳出某一融资单位自身能力的限制,而筹措到更多的资金来源。这也是作为联合体的企业集团较之单一经济组织融资的特有的优势所在。

2.债务转移

当母公司或子公司等成员企业需要增加资金来源量,但由于资本结构等的限制而不宜提高负债额度与负债比例时,便可以以其他成员企业的名义筹措债务资金,然后调剂转移给母公司或子公司等重要成员企业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筹资单位并非直接的用资单位,亦即等于用资单位将债务负担转移给了筹资单位,从而及使用资单位保持了良好的资本结构,有满足了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就存量债务而言,企业集团也可以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达到整体资本结构优化,特别是母公司及其他重要成员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目的。

••••在相互抵押担保及债务转移交互融合的融资帮助中,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式,即杠杆融资:管理总部以某一成员企业的名义及其资产为抵押进行负债融资,然后借助财务公司或通过其他的调剂通融手段将所筹措的债务资金提供给母公司或其他成员企业使用。这种方式显然具有抵押融资与债务转移两种特征。

3.债务重组 ••••站在集团整体角度,存量债务重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集团内部母公司及成员企业相互间进行的债务重组,其中主要形式的债权转股权,即彼此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成员企业,可以通过债权转股权的方式,实现局部资本结构的调整;
二是对外负债的成员企业或母公司可以借助管理总部或集团整体的力量,将对银行或其他债权人的负债转换为银行或债权人在企业集团中的股本,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了资本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六、融资效果评价与还款计划安排

(一)融资效果评价

融资效果的评价总体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融资的完成效果,评价的依据是企业集团的融资政策与融资预算;
二是所融资金的使用效果,评价的依据除了融资政策与融资预算外,主要是通过对融资运用情况的追踪分析,考察是否符合投资政策的要求以及是否达到了投资的预期目的。其中在对融资完成效果进行评价时,管理总部需要考察的内容包括:

1.融资的总规模、资本负债的比例是否符合融资预算的要求;

2.融资进度是否按照融资预算的时间安排进行的;

3.融资成本是否符合经济原则,成本确定的依据是什么,这一成本是否有助于融资效率的提高,是否发生了相对的浪费,可以降低的幅度多大;

4.融资的期限结构与否符合融资预算的要求,如果发生了变更,原因何在,是否会对未来的投资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可能的影响程度多大;

5.融资来源有哪些附加性约束条款,这些约束条款是否会对企业集团未来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或可能会带来哪些隐含成本或潜在的风险损失,程度多大;

6.在融资过程中,执行主体是否严格遵循了法定的程序,有无非法的筹措费用开支;

7.筹措到位的资金是否由用资单位及时投入了约定项目,是否由于融资效率低下、时间进度不相符而影响了投资的需要,程度多大,等等。

(二)还款计划安排

还款计划安排的主体是具体的用资单位,即各用资单位必须依据借款契约的偿还要求,确定各时间阶段本息的到期额度,结合其他方面现金流出的需要,通过现金流入量的相宜安排,保障本金与利息的如期偿付。如果营业现金流入量不足以满足营业活动、纳税以及偿付到期债务本息对现金流出需要的话,可以考虑票据贴现、应收账款让售或出售部分短期投资的方式加以弥补,如果还有缺口,可以向总部申请增加新的融资,或直接向总部提出融资帮助。

管理总部对于成员企业提出的增加融资申请,应考虑其必要性以及集团整体的财务安全,决定是否予以批准。

在还款计划安排方面,财务公司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财务公司必须充分发挥资金调剂与融通的功能,依据战略发展结构以及投资政策、融资政策的要求,做好现金流量的协调控制工作,在满足企业集团各方面投资需要的同时,协助总部及其他成员企业做好还款计划的安排,保障企业集团财务结构的安全与运转效率的不断提高。

七、财务公司与资金融通

财务公司是经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由集团紧密层成员企业出资认股(通常采用母公司控股方式)以及吸收部分金融机构参股而组建的、专司集团内部存贷款、往来结算以及相互资金调剂、融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与权利。

(一)财务公司的业务范畴

依据《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我国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负债、资产、中介服务、外汇等四大类。

(二)财务公司的功能取向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金融窗口与金融支住,是企业集团内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突破口和主要生长点。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融资中心、信贷中心、结算中心及投资中心等四个方面。其中融通资金、提供金融服务是财务公司最为本质的功能。

(三)财务公司管理体制

1.组织结构

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财务公司与企业集团的其他成员企业有着平等的权利与地位,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即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与法人经营权,其经营理财活动也需要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
而作为一个有限责任公司,财务公司必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即体现两权分离格局下的财务决策的科层管理思想。从这一方面来讲,财务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与科层决策体系与一般性的法人组织没有本质的差别。

2.职责规范

就业务角度而言,财务公司不同于一般的成员企业,为母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是其最为核心的业务职责。从集团整体战略发展结构出发,要求财务公司的各项业务活动,必须严格遵循集团整体的融资政策,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推动投资政策以及整体战略发展结构的贯彻与实施,这是财务公司业务运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方针与行为规范。

3.决策制度安排

财务公司的决策权力不仅受制于财务公司的董事会,而且也必须纳入集团整体的决策权力的框架结构体系之下,即按照决策官僚制与民主制的原则,服从集团整体的管理政策与总部的统一领导。为此,总部必须根据不同的管理体制,对财务公司自身的决策管理权加以明确的界定,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财务公司拥有管理决策的自主权与灵活性。但各项重大融、投资事宜的决策权则应集中于管理总部,具体的内容与融资政策及投资政策的有关规定相适应。在此,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管理总部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根据集团自身的情况,对财务公司的具体职能加以界定,是让其具“融资中心”、"信贷中心"、"结算中心"以及"投资中心"所有的功能,还是仅使之具备其中的部分功能,或者在各项功能中只是赋予财务公司部分而不是全部或更大的权力。但不管总部对财务公司具体的只能如何规定,以及财务公司具有怎样的权力,都必须遵循这样四条标准或原则:其一,必须有助于集团整体战略发展结构、投资政策的贯彻与实施;
其二,必须符合与集团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管理决策权力的科层结构体系;
其三,必须有助于调动财务公司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
其四必须有助于集团整体的融资效率的不断提高。

一、偿债能力指标

1.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1)流动比率下限为100%上限为200%,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从债权人角度看,流动比率越高越好;
从企业经营者角度看,过高的流动比率,意味着机会成本的增加和获利能力的下降。

(2)速动比率100%合适,小于100%面临很大的偿债风险。其中:速动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企业偿债能力越强;
但却会因企业现金及应收账款占用过多而大大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

(3)现金比率一般认为20%以上为好。但这一比率过高,就意味着企业流动负债未能得到合理运用,而现金类资产获利能力低,这类资产金额太高会导致企业机会成本增加

2.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1)资产负债率

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小,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从企业所有者来说,该指标过小表明对财务杠杆利用不够;
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应当将偿债能力指标与获利能力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2)产权比率

一般情况下,产权比率越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但也表明企业不能充分地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

(3) 权益乘数较大,表明企业负债较多,一般会导致企业财务杠杆率较高,财务风险较大,在企业管理中就必须寻求一个最优资本结构,以获取适当的 EPS/CEPS,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4) 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

二、运营能力指标

运营能力主要用资产的周转速度来衡量,一般来说,周转速度越快,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则运营能力越强。资产周转速度通常用周转率和周转期(周转天数)来表示。

计算公式为:周转率(周转次数)=周转额/资产平均余额

周转期(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周转次数=资产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周转额

三、获利能力指标

1、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市场竞争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盈利能力越强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2、销售毛利率=(销售净收入-产品成本)/销售净收入×100% 如果销售毛利率很低,表明企业没有足够多的毛利额,补偿期间费用后的盈利水平就不会高;
也可能无法弥补期间费用,出现亏损局面。通过本指标可预测企业盈利能力。

3、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整个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4.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 / 营业收入×100%

5.销售毛利率=(销售净收入-产品成本)/销售净收入×100%如果销售毛利率很低,表明企业没有足够多的毛利额,补偿期间费用后的盈利水平就不会高;
也可能无法弥补期间费用,出现亏损局面.

四、发展能力指标

1.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100% 营业收 入增长率大于零,表示企业本年营业收入有所增长,指标值越高表明增长速度越快,企业 市场前景越好

2.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 权益总额×100% 一般认为,资本保值增值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 权益增长越快;
债权人的债务越有保障。该指标通常应大于100%

3.总资产增长率(1)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一定时期内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的速度越快;
(2)分析时,需要关注 资产规模扩张的质和量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避免盲目扩张。

4.净利润增 长率 ,它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
净利润少,企业 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现金流量比率=经营现金流量/流动负债

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现金比率=(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流动负债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营运能力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应收账款

存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

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收入

资产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权益净利润=净利润/股东权益

发展能力指标: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净利润增长率=(08-07)/07

销售收入增长率=(08-07)/07 资本报至增长率=(08-07)/07

一、整体发展点评:从发展能力中找,从绝对量和增长率入手,如:营业收入、净利润(经济效益)、总资产(代表企业规模)增/减

二、会计分析:

1、财务状况:0

8、07年末资产、负债、股东权益、资产负债率。当前财务状况及变动。

2、主要资产项目:公司总资产主要有货币资金、存货、、其中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率为、、

3、财务期限是否合理:若长期资产

三、财务比率分析:

1、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08年末,流动比率为,较上期增长了。营运资本同上。公司偿债能力增长/减弱,当前短期偿债能力:速动比率为主,流动比率为,速动比率为,合理/不合理,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强/弱。

长期偿债能力:(1)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权益乘数分别为、、,数据表明公司长期偿债能力增强/减弱。挡墙偿债能力怎样(根据资产负债率判断)

(2)利息保障倍数(要求>1,表明能还额偿付利息)

当为负时,借款利息很小,原因: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很大,存款利息收入大于贷款利息支出。如:利息保障倍数12,资产负债率78%,长期偿债能力很弱

2、盈利能力分析:(1)从经营盈利角度:销售利润率为。。增长了,盈利能力增强。销售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分别为、、增加/减少。权益乘数下降的原因,股东权益大额增加。(2)营运能力:以总资产周转率为重点,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款满及对应收账款管理效率的高地周转次数越多,天数越少表明企业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相对增加企业流动资产的投资收益。

存货周转天数不是越低越好越高越好,越高则其变现的速度越快,周转额越大,资金占用水平越低。加强存货管理,提高其投资的变现能力和获利能力。

流动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越多,表明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越多,流动资产利用效果越好。

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固定资产利用越充分,也表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得当,固定资产结构合理,能充分发挥其效率,不高则运营能力不强。

总资产周转率在销售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周转次数越多,形成的利润越多,盈利能力越强,表明1元资产投资所产生的销售额。越高表明其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较低,则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较差,最终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四、分析结论:总评:例如:苏宁公司08年保持了告诉增长态势,当前财务状况正常,短期偿债能力增强,长期偿债能力尚可。赢利呢管理增强,但资产的管理效率有所下降。(每个能力有明确总结

教学管理课件(共4篇)

体育课教学课件课件

体育课教学课件课件课件(共3篇)

excel函数教学课件课件

字理教学课件(共8篇)

推荐访问:财务管理 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