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厚德博学,求是创新”。

大学之道厚德博学

蓦然回神惊现山重水复

于书间行走,不经意间闻见一段大师的轶事——(王守仁)十一岁时尝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惟读书登第。”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和鸣共振效果般地,自己不由扪心自问:“自己将书一路读来又所谓者何?”百思不得其解,一种惘然若失的感觉自发地萦绕心扉处,久久不能释怀。

这样的一幕在不久前自导自演却又是突兀的粉墨登场于自己的眼前。

跨入大学府第的自己,本是以雄赳赳一般的姿态和气昂昂的风貌,欲向未来尽情的挥洒与彰显自我。可是,事与愿违的场景却总是欢喜于四处上演,这次自己又没能够逃逸出这幕。

或许是自己准备的不够,或许是出乎自己的意料与准备,或许这是同仁们的一贯遭遇,又或许…不管缘于怎样的因素,自己在大学府第内却渐行渐远于自我——开始陷入了空前的困惑与迷失中。学习的节奏,生活的律动,自我的评判…一切都在不自觉中趋向了混乱与失落低迷。

在求学道上,风雨了十余个春秋,想来却是浑浑噩噩地不明就里地糊里糊涂滚过来而已。值学前班和初小之时,读书不过是上学而已,对,就是上学校而已;
步入初中时,读书只不过是个尚未完成的任务——离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还差三年嘛,当然也有一些所谓成绩与友谊之类的副产品;
高中呢,读书是为考大学然后可以找个体面的工作——喔,工具论或者社会功用论。

虽然有所谓十余载的寒窗日子,可自己又真正了解个中道理么?

说了解,那是自欺欺人。正是这样的不知所以然,这样的浑浑噩噩,才使得自己在尚未寻到大学府第的主殿时便迷失自己于那长长的走廊里,山相重水相复,无路可寻。

迷路不要紧,更可怕的是为周遭山水迷情所惑而不知已然失却了前进的路标。

其实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是后者,为眼前的新事物新景象感到赏心悦目,更有目不暇接之感。

或许一旁冷眼观人世的造化都看不下去我的玩物丧志,扼腕之余,遂一场冷雨朝我漂泊开去。醍醐灌顶,岂能不醒?

无意间瞥见王守仁的那则轶事,便是弄人的造化给我的灌顶醍醐。

是的,读书所谓者何?

自己一时惘然于这个问题,却有急于找寻,一时却又不可得,头,痛至极。

其间,自己冷静下来的某个时段,自己突然意识到自己这才长大了,开始渐远于曾经的懵懂与浑浑噩噩。更重要的是,自己性格里的理性成分愈见浓厚了,“跟着感觉走”不再适合自己了。自己也明白这些迷茫是自己走向成熟所不可避免的,更是一个人必经阶段——破茧成蝶固然令人羡慕,可谁又能体会其过程的艰辛与苦楚呢?

不错,自己在走向成熟了,也这才方然知晓自己陷入了山重水复的境地。可明白了又能如何?视线遍及之处,依然路标杳然,无路可寻可走。

灵犀校训始有柳暗花明

失落时,其实也可以做到信步碾尘。就是那样若失的心境这样小哉的步子,带着自己不觉间踱到了教学楼的主楼前,更让自己心有灵犀一般地为这八个烁金的大字所吸住,随后的

几分钟,自己像是找寻到糖果的孩子般跳跃了起来,仅仅因为这八个字:厚德博学,求是创新。

第一次进入这个校园,便与这八个家伙不期而遇,却因对其不甚有感觉,一直冷落甚至遗忘了他们。而现在,却有一种对其相识恨晚的遗憾于我心底暗暗滋生。

好一个“厚德博学,求是创新”!

这不就是自己一直苦苦思寻而不得的答案么?

读书所谓者何?

惟“厚德博学”者是!

那又如何读书?

“创新”见重!

天下书何其多,择何书而读?

“求是”为要!

一时间,自己心头环绕已久的乌云不但尽然散去,而且大喜之情难以抑制,遂喜极而忘形,响着手指和着口中滑落的音符,先前的山重水复,突然间消失殆尽,眼前一片豁朗,可谓柳暗花明啊,快哉悠哉,无复形容。

.“厚德”语出《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大地平坦铺展,顺承天道而动;
君子应效法大地,以无比深厚的德行来承担重大的历史责任。郑玄注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博学”语出《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记》又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谓做学问要根据事实、实证,求索真知或正确结论。毛泽东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创新:创,开始(做)。新,初生之物,与旧相对。创新,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见解或方法。《尚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所大学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

可以说,校训的内容“厚德博学,求是创新”凝结了为人的旨要,体现了学校的人本精神,表明学校育才的方式与目标,是潍坊学院校园文化的积淀,是校园精神的凝结,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反映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同时,更为学生们的求学生涯成铸了一个亚历山大灯塔,让学生在知识的汪洋上不致迷失。这个灯塔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世的,它将伴我行走一生,彼此不离不弃。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登高望远 开启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新篇章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2011年1月18日至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应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邀请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在中美关系走进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重要时刻,胡主席的访美引起了中美两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和世界各国的瞩目。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深入交流意见,达成了诸多共识。两国领导人向全世界宣布,中美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中美双方并发表《中美联合声明》,明确了伙伴合作的具体内涵。两国关系的新定位,为新时期两国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美将携手合作共创未来的坚定决心。

共同应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在胡主席访美期间,中美双方通过发表《联合声明》,承诺两国将从共同“应对二十一世纪的机遇和挑战”的战略高度,“在安全、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等广泛领域开展积极合作”。这种广阔的全球视角,使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美两国建设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间相互依赖关系的不断加深,全球日益形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严峻挑战之际,中美都推出了重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共同为缓和危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两国还与其他国家在二十国集团框架下密切合作,致力于加强全球经济治理,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为应对气候变化,中美两国都在认真推动节能减排,并寻求在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合作。在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技术的扩散方面,中美两国共同努力强化国际防扩散机制,推动核安全峰会和《核不扩散条约》审议大会取得积极成果,支持《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尽早生效,并都承诺将致力于最终实现无核武器世界。此外,面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传染性疾病、严重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中美双方一直努力推进务实合作、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在《中美联合声明》中,两国领导人明确表示,要“通过合作努力建设二十一世纪更加稳定、和平、繁荣的亚太地区”。亚太地区是中美两国利益交汇最集中的地区,两国在这一地区的合作,对于维护地区的稳定与繁荣至关重要。在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方面,两国有着重要的共同利益。中美均坚决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反对所有违反六方会谈“九·一九”共同声明和相关国际义务和承诺的活动。为推动全面落实六方会谈“九·一九”共同声明中的承诺,双方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虽然自去年以来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遇到了困难,但双方都支持采取必要的步骤,以尽早重启六方会谈进程。

建立全面经济合作框架

在胡主席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都强调,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对中美两国和世界经济都极为重要。《联合声明》提出,两国将致力于“确立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建设全面互利的经济伙伴关系”。

双方都看到,中美两国间的经济关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据中方统计,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由建交时不足25亿美元跃升至2010年的3853亿美元,增长了150多倍。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据美方统计,2010年美国对华出口同比增长23.2%,远高于美20.6%的对外出口平均增幅。美国50个州中,有40个州的前五大出口市场包括中国。在投资领域,两国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中国承诺开放的100个服务业部门均有美国企业投资。截止2010年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5.9万多个,实际投入652.23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也在快速增长。截止2010年11月底,中国企业对美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44亿美元,在美中资企业达到1300多家。

胡主席的访问为两国经济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合作平台。访问期间,两国政府和部门之间达成了十余项协议、备忘录和意向书,两国企业间也达成一系列协议,涉及科技、人文、能源、环境、智能电网等广泛领域,充分体现两国互利合作正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将为促进两国经济发展,提高两国人民生活水平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致力于伙伴关系,摒弃“零和”思维

中美双方在《联合声明》中向世界宣布,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中美两国都致力于伙伴关系,“中美已成为不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发展积极合作关系的典范”。这种宣示是对“大国崛起宿命论”的否定。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与西方大国的差距显著缩小。在这种背景下,国际上出现了怀疑中国和平发展可能性的论调。一些人套用殖民主义时代的大国兴衰理论,提出新兴国家在崛起过程中必然挑战既存国际秩序,质疑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这种论点反映国际社会某些人对中国缺乏了解。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属性并没有改变。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但仅为美国的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则在100位之后,何况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仍然很大,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仍需长期不懈的努力。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所以,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坚定不移的选择,中国将继续依靠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21世纪的中美关系不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关系。胡主席在访问前夕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联合书面采访时指出,中美要摒弃“零和”的冷战思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胡主席访问前指出,19世纪的大国博弈“零和”理论已不适用于当今的中美关系。中美致力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表明两国都将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并通过建立这种新型的大国关系,展现出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国良性互动的新模式。

以务实态度处理“既重要又复杂”的双边关系

正如《中美联合声明》所指出的,“中美关系既重要又复杂”。鉴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不同,以及现实政治经济等原因,中美两国之间存在一些分歧和摩擦是正常的。两国需要直面双边关系存在的分歧,坦诚交换意见,尽可能缩小差距,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联合声明》中,中美两国重申要深化对话,拓展务实合作,共同努力“处理分歧、扩大共识、加强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协调”。在人权问题上,双方坦承存在分歧,但都强调,应按照国际文书促进和保护人权,加强人权对话,并加强两国的法律合作和法治交流。在经贸问题上,双方同意加强沟通和协商。为促进贸易平衡,中国表示,将继续加大力度扩大内需,促进服务部门的私人投资;
继续坚持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同时采取更长远的措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美国也表示,将重点减少中期联邦赤字,确保长期财政可持续性,并对汇率过度波动保持警惕;
承诺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以合作方式迅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推进出口管制体系改革。

在胡主席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都表示要推动两军关系健康稳定可靠发展。《联合声明》确认,“一个健康、稳定、可靠的两军关系”是两国领导人关于“积极合作全面中美关系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将继续把中美国防部防务磋商、国防部工作会晤、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作为未来两军对话的重要渠道,并有意加强各层次的实质性对话和沟通,以减少误解、误读、误判,增进了解,扩大共同利益。

三个联合公报仍是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

在《中美联合声明》中,双方重申“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为两国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并将继续指导两国关系的发展”。

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领导人和有识之士多年来共同努力的结果。3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表明,只要双方都能坚持三个公报的原则,特别是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中美关系就一定能稳定发展。反之,中美关系就会麻烦不断,甚至出现紧张。任何违背三个公报指导原则的行为,都不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违背两国人民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共同愿望。

双方应秉承“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精神,妥善处理重大敏感问题。台湾、涉藏等问题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核心利益所在,牵动着13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中方希望美方恪守承诺,同中方一道共同维护两国关系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面对可能出现的新的复杂情况,中方坚决反对以任何借口,包括以互联网自由等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言行。我们相信,只要中美两国能在三个联合公报框架下加强协商,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中美关系就一定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总之,正如胡锦涛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宴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展望未来,我们对中美关系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选择建设合作伙伴关系,体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审时度势的全球眼光、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和脚踏实地的合作精神。中美关系的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美两国需本着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双边关系,不使其受一时一事的影响。尽管双边关系的发展未来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要登高望远,不畏浮云遮望眼,坚持从长远的战略高度把握两国关系发展大局,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大方向,中美合作之路就一定会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执笔:
刘 卿)

创新转型谋发展 服务群众促和谐 围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创先争优

(俞正声)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党的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只有每个党员力求成为先锋模范,每个党组织力求成为战斗堡垒,党的先进性才有坚实的基础。

去年以来,按照中央关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部署,上海市把创先争优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全市开展了以世博先锋行动为主题、以党建联建工作为特征的创先争优活动,活动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动面广、参与率高。我们在全市党员中进行了世博专题培训,100多万名党员在上海基层党建网上开展签名承诺活动。把“岗位行动、家园行动、志愿行动”作为创先争优的载体,让党员参与世博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平台。

二是聚焦重点难点创先争优。把党员的力量向急难险重任务集聚,尤其是在世博园区内开展的“世博先锋一线行动”中,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奉献在先,全力保障了园区和整个城市的有序运行。

三是深化党建联建,放大党建工作整体效应。以联系报到制度为纽带,推进条块大联动,为世博党建联建提供区域性党建资源。90%以上的驻区单位与所在社区和乡镇党组织建立了联系,形成了由社区党组织统一协调、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共同“保世博、创先进、当先锋”的新局面。

回顾去年全市创先争优活动,有三条基本经验值得我们传承和坚持:

一是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创先争优活动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做什么、创什么;
干什么、争什么”,不搞“两张皮”。

二是明确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和载体。去年我们以“世博先锋行动”为主题,以岗位行动、家园行动、志愿行动为载体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求明确,容易聚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年我们明确以“创新转型谋发展,服务群众促和谐”为主题,继续深化三大行动,进一步推动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为上海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是坚持群众路线,提高群众满意度。在围绕举办世博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回应群众关切,坚持“办一天世博,就改进一天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参展者、参观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得到群众的好评。这启示我们,创先争优活动必须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服务群众实事化、项目化,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惠民工程”。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基层党建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继续总结发扬世博先锋创先争优活动经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保证。

一、围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创先争优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改革攻坚年。对上海的转型发展而言,突出改革创新,是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

必须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改革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抓住“四个中心”建设的先行先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经济体制机制和税制改革、工程建设监管体制改革等关键环节,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突破瓶颈、解决难题,推动上海加快转型发展。

必须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结合起来。帮助党员干部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提高理论水平、创新思想方法,在体制机制上突破瓶颈。

必须把创先争优活动与转变机关作风结合起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养成平等待人的思想品格,真正把转变作风落实到为人处事的自觉意识中。

必须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推进基层党内民主结合起来。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民主,尊重多数人意见,鼓励党员敞开思想,献计献策、贡献智慧,立足本职、勇于创新,在党内营造学先进、作贡献、当表率的良好氛围。

必须把创先争优活动与从严治党结合起来。认真搞好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腐败案件,严格执行换届工作的各项有关规定,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鼓励群众监督我们的各项工作。

二、围绕服务群众创先争优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须臾不能忘记的基本原则,也是创先争优的基本要求。把“服务群众促和谐”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内容之一,就是突出强调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联系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核心任务和基本职责。必须坚持“三访、三服务”要求,建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经常性走访基层、联系群众的制度,形成党组织主动关心关怀广大群众的机制,切实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以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果检验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效。

要把化解社会矛盾、破解和谐难题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到情况最复杂、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去体现战斗力和先进性。当前,信访矛盾是上海比较集中和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创先争优要在化解、缓解信访矛盾上下力气、见成效。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下访接访,带头到一线去化解信访矛盾和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并举一反三,努力从体制机制上寻求化解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全市广大党员要从身边做起,主动关心、帮助身边的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要带头参与平安社区、平安乡村、平安校园、平安企业等系列创建活动,强化城市安全运行和安全生产保障。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运用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回应诉求、解决矛盾的合力机制。

三、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先争优

近年来,上海以区域化党建为重要载体,切实发挥各类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社区服务群众工作的落实、扩大党在基层社会领域的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社会加快转型,社会利益主体分化、利益关系改变、利益格局调整,必然带来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需要继续发挥区域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及时掌握社情民意,规范社会行为,协调利益关系;
需要更多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等办法化解社会矛盾。这是新形势下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和创新的必然要求。

创先争优活动必须与进一步深化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管理和创新紧密结合,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地区群众、推动地区发展、维护地区稳定、推进社区建设、培育社会组织、带动基层民主自治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社会管理的领导;
进一步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将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到社区联系报到、服务社区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完善相关的管理办法,对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作出规定,支持和引导党员进入居委会、业委会、群众文化团队等,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宣传、组织、引领群众;
进一步巩固和传承世博党建联建成果,整合利用区域党建资源,通过组织共建、人才互动、党员联管、活动互助等方式,推进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区域党建的互联互补互动,提高社会管理和创新水平。

四、围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创先争优

基层党组织是党团结群众、推进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战斗堡垒,必须下大气力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党组织的日常建设。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基层党建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必须在为基层党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上下功夫。

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同步推进基层组织体系的完善和工作制度的健全。着眼于完善特大型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体系,积极探索扩大外资银行、中介事务所、各种协会,以及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和工业园区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有效途径,拓展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进一步加强部分“难点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同步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公开。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搞好试点,抓好推进,结合各地区、各单位实际,制定党务公开目录和程序,规范公开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党务公开的有效途径,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证党员民主权利,确保在年底前全面推开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工作。

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同步推进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好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党务干部队伍,事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事关基层党建工作的成效,必须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现在,不少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存在党务干部年龄偏大、队伍青黄不接等问题。一些区县已在加强干部培养方面作了不少探索,要继续积极推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要结合纪念建党90周年这一契机,兴起学习党史、继承党的优秀传统的高潮。要组织开展“两优一先”评选表彰活动,形成学习先进、弘扬先进的良好氛围,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优异成绩向党的90周年生日献礼

《求是》文章——大部制改革: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

《求是》杂志2013年第1期刊登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署名文章:《大部制改革: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全文如下: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作为这一改革的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探索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力创新行政管理理念,转变职能,有力保障了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改革实践中,我们从基础抓起,坚持在“六个注重”上狠下功夫。

注重科学优化机构设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整合优化内设机构。将过去由十几个部门分管的行业,综合设置为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4个管理大司局,推进管理职能的有机整合。根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设置主要负责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军民结合、信息化推进等机构。兼顾信息通信网络发展、管理和安全保障的现实需要,设置主要负责通信发展、电信管理、通信保障、信息安全协调等机构。

注重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认真履行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以及指导行业发展的职责。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提出了工业转型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通信业转型发展等战略举措,狠抓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攻克“三网融合”、淘汰落后产能等难点。

注重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坚持把转变职能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微观干预,精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注重增强行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全局性。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行业管理的新途径,强化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行业自律管理,努力为行业发展创造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改进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支持受惠面广和公益性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发布等公共服务,健全行业服务体系。

注重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坚持权责一致原则,建立健全部门间协同配合机制,加强重大问题会商和沟通。充分利用跨部门合作机制,有效推动一批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的工作,促进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的衔接配套。加强部省战略合作,与23个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规划衔接、项目推进和信息沟通,确保相关政策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促进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

注重完善行业管理体系。坚持发挥和利用好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统一高效融合的工业和信息化管理体系。按照相互沟通、协同配合的思路,完善司局职责分工,理顺工作流程。发挥地方贴近基层贴近行业的优势,依托和支持地方主管部门开展行业管理。始终把行业协会作为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支

撑,建立健全购买服务、政策征询、信息交流等机制。发挥部属事业单位和高校在决策咨询、人才培训、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注重加强机关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培训、双向挂职交流、竞争上岗、关键业绩指标考核等形式,改善干部队伍素质和结构,适应履职需要。加强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培育机关文化,提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大部门制改革不仅精简了机构,更重要的在于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工业通信业与信息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快步前行。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环境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内在要求,及时提出工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战略思路;
针对一段时期内工业行业管理分散的情况,着力建立工业和信息化规划体系,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协调,不断夯实行业管理基础;
着眼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局,及时提出重点产业振兴改造、工业结构调整、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重大政策建议并组织实施。2008—2011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制造业规模跃居全球首位,201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5%,“十一五”期间工业领域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增长了50.1%。有力夯实了工业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地位,信息化作为现代化战略举措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加快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抓好技术改造、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和集聚发展等关键环节,坚决打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业节能减排等攻坚战。“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右,6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从2005年的32.7%下降到2010年的30.3%,钢铁、汽车等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中西部工业占比分别提高了2.1和3.7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层次稳步提升;
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26%和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7%和15%,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

切实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关键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推动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启动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生物、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加强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工作,4年多来共复审2.4万项标龄超过5年的行业标准,制定完成近万项标准,基本扭转了长期存在的标准滞后局面,积极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TD-LTE-A(时分双工模式增强型长期演进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为国际标准。

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和军民融合。我们积极探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军民融合的路径。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集成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0%。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切入点,推动信息技术在商务、物流、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活力。不断完善两化融合工作与服务体系,健全两化融合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初步建成,国防科技工业民品产值占比超过75%。

全力推动通信业健康发展。我们坚持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提升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覆盖能力和技术水平,努力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行业监管模式,不断推动行业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果。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农村地区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35亿户,其中移动用户达到10.52亿户,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64亿户,互联网网民达到5.38亿人。电信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市场格局持续改善,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信息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有力维护了基础网络、工业控制系统、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保障了用户信息安全,净化了网络环境,提升了网上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支撑。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重点支持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狠抓工业产品质量工作,组织开展质量品牌年活动,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建立区域性、行业性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坚决查处电信行业恶性竞争、阻碍互联互通、资费违规等行为,2008—2011年电信服务综合资费水平累计下降30%左右,老百姓得到了真正实惠。

总的看来,大部门体制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力推进,才能突破制约,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

促进科学发展是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大部门体制改革是在以往政府机构改革基础上的深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目标的关键步骤,是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保障的战略举措。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大部门体制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着力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为促进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体制保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关键。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加大,必须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扩大共识为动力,寻求改革的新进展新突破。一方面,要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积极探索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式;
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改革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坚持用改革的方法解决改革中碰到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核心。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必须牢牢把握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着力推进管理创新,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市场主体加强自我管理和行业自律,更加注重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和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人才队伍等基础建设,提高行业管理能力。

加强协调配合是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保障。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经验总结和国外做法借鉴,搞好顶层设计,促进大部门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衔接配套。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学设计、分步实施、由简入难、逐步深化,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巩固与拓展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成果。

文章来源:移动通信

http://

《求是》观后感

近段时间,我系统地看完《求是》看完之后,我感触颇深,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畏惧艰难困苦,是一个具有强烈使命意识,勇于担当使命的政党。

杂志发表习近平文章:《关键在于落实》通过认真阅读该书,可以发现,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毛泽东不是先知先觉,却以最大的历史自觉来到转折点。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与非凡,毛泽东作为这个党的领袖的伟大与非凡,并不在于那种充满佛光神意的被神化的计划或者预言,而在于它的实践。不屈不挠的、百折不回的实践。”“真理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一轮光芒四射的红日。更多的时候,它可能只是黑夜中一道电闪,甚至是遥远的前方一缕若明若暗的微光。发现真理,需要智慧。跟随真理,则需要勇气。”这些都是《求是》里让我受益的精彩睿语。

“实事求是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思想基石。”这警示我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坚决打牢理论基础并将它们牢记于心,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真正做到以人本、专业、安全为服务理念,以效率、亲切、严格为工作信念,以更快、更亲、更严为工作追求,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严谨方式切实服务好边检工作,踏踏实实的走好边检人生的每一步,把自己极其有限的生命融入到神圣的边检事业中去,做一名忠诚进取的国门卫士。

学习有很多种,不论直接学习或者间接学习,学到就好。读书也一样,在于读透而不是读过,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领悟。学习不仅仅是要理解掌握知识,更要将知识能动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100301赵立庚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

2011年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吴邦国委员长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光辉历程,深刻阐述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认真总结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经验,精辟分析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新形势新任务。吴邦国委员长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吴邦国委员长的讲话精神,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开创立法工作新局面。

一、完善法律体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社会实践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是静止的、封闭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新形势、新实践、新任务给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们党已经确定了本世纪头20年中国发展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现在离2020年还有不到10年,随着“十二五”的开局,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的新情况新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迫切需要法律制度建设予以回应和调整。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迫切需要法律制度建设予以推动和引导。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立法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宪法及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与此相适应,今后较长时期内,立法工作的重点将会逐渐发生变化:将从注重制定与修改并重,逐步转向更加注重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
将从注重经济领域立法,逐步转向更加注重社会领域立法和其他领域立法的均衡发展;
将从注重创制法律规范,逐步转向更加注重提高立法质量,更加注重保障和促进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

二、完善法律体系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吴邦国委员长在讲话中认真总结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经验,并把最重要的经验归纳为五条:一是坚持党的领导;
二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三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
五是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这五条宝贵经验,来自于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从中国国情出发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正确决策;
来自于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来自于几代立法工作者秉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理想,几十年如一日的执著追求、默默奉献、不懈努力。正是因为始终践行这五条经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立法路子,仅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任务之重世所罕见,克服困难之多前所未有。因此,这五条经验,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绝不能偏离和动摇。

在具体立法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创新思维,牢固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立法理念。

一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理念在立法上的体现就是立法为民。要常怀敬畏之心,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问法于民”,从民意中汲取立法的动力和营养,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立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是与时俱进。要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法律修改、立法解释、法律编纂等多种方式,及时对现行法律规范进行补充完善。要遵循法律体系和立法工作自身规律,妥善处理法律规范的稳定性与变动性、现实性与前瞻性、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的关系,使我国法律既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要求,又顺应世界法律发展趋势。

三是质量第一。要积极探索立法规律,完善立法工作机制。通过立法前的项目论证、立法中调研、立法后评估等方式,探索总结客观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要使法律规范互相衔接,协调配套。要妥善处理各类利益关系,确保法律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确定立法项目,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使法律更具现实针对性;
在法律规范设计上,要力求明确、具体,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在立法模式和体例上,不求大而全,需要几条就规定几条,重在管用,重在实施。

四是重在引导。法律规范中有原则和规则。原则注重倡导和指引,规则注重规范和约束。在强调用法律手段推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鼓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要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法律规范的功能,使法律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助推器。

三、为完善法律体系努力做好立法工作

吴邦国委员长在讲话中指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就辉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重道远。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法律体系形成后,今后一个时期,立法工作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以提高立法质量为中心,促进法律体系不断趋于完备。

一是更好地做好现行法律的修改完善以及制定新法律的工作。法律体系的形成,意味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的、基本的法律都已经有了,今后立法工作的重心是根据实践不断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对现行法律的修改完善。对与改革发展要求不适应、不协调的法律,要按照立法规划和立法工作计划,及时予以修改,使法律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还要做好新法律的制定工作。尤其是要紧紧围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工作,从制度上逐步建立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方面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此外,还应着重做好财税立法工作,充分发挥财税制度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调控作用。

二是采取各种措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在制定新法时,要同时研究考虑与新出台法律不一致、不协调的其他法律或者其他法律中相关条文的修改、废止,力争做到立、改、废同步进行。不能同步进行的,在法律特别是重要法律出台之后,也应及时进行修改、废止。要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及时发现并纠正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中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问题,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继续做好立法后评估工作,为制定、修改或废止有关法律法规提供依据,从而促进立法质量不断提高。要探索开展立法前论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立法项目,以突出立法重点,集中立法资源,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

三是在立法工作中为法律有效实施提供保障。把督促配套法规制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确定立法项目、起草法律草案的同时,对配套法规的制定作出统筹安排,原则上做到与法律同步起草、同步出台、同步实施;
个别不能同步出台的也应抓紧跟踪督促,确保按照要求如期出台。进一步加强立法解释工作,对法律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法律制定后出现新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通过及时作出立法解释,赋予法律条文更加准确、更具针对性的内涵,发挥立法解释对于保障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作用。在具备条件的领域,适时开展法律编纂工作,将法律系统化,以更加适应新情况、新变化。

四是进一步扩大公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要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不断探索完善立法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公布法律法规草案以及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等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方法,建立健全立法过程中的意见表达机制以及对公众意见的反馈机制。加强立法调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着力提高公众参与立法工作的成效,使立法更加集中民智、汇聚民意、体现民情,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五是深入开展法律理论研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对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开展法律理论研究新的更高要求。要通过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论研究,充分认识影响和制约立法工作深入推进的全局性、长远性、规律性问题,深入谋划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提高运用法律理论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立法决策水平,为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王炳华)

核电是安全可靠、技术成熟的清洁能源。新世纪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了新一轮核电建设,我国也进入了核电快速发展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这一方针立足世界核电发展大趋势,强调了必须紧紧把握安全和高效两个关键点,指明了我国核电发展的方向。

一、发展核电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核电是一种清洁低碳能源,经济性好,持续供应能力强,代表着能源优质化方向,受到各国重视。截至2010年底,全世界在运核电机组442台,总装机容量3.7亿千瓦,发电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6%。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目前全球在建核电机组66台,计划建设约148台,意向建设约342台,到2030年世界核电总装机容量将再扩大一倍。世界核电市场孕育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因此,发展核电并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先进核电技术,不仅会在未来世界核电市场竞争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增长的重要引擎。

发展核电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涉及材料、冶金、化工、机械、建筑、电子、仪器制造、信息技术等众多行业,基本涵盖了工业的各个领域,对基础研究、系统集成、装备制造、工程管理有着很高的要求。发展核电,可以有效地带动研发、设计、制造、建设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方向转变。

发展核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发展核电,可以大幅减少对化石能源的开采、运输和燃烧总量,降低经济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是电力工业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我国目前投入运行13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约为1080万千瓦,与相同规模的火电相比,相当于每年少排放二氧化碳6700万吨、二氧化硫25万吨、氮氧化物15万吨。“十二五”期间,我国面临的改善能源结构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更为艰巨,核电将成为促进节能减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发展核电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调整密不可分。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明确核安全的国家责任和国际行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来说,积极参与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不仅可以加快核电技术进步,还能够提升我国与相关国家的双边信任关系。未来,我国出口自主品牌的核电站,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能够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二、国内外核电发展形势

世界核电始终向着更安全和更经济的方向发展。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技术更迭为标志,世界核电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到今天,第一代技术已被淘汰,第二代技术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得到发展和普及,现在全球运行中的核电机组绝大部分为第二代,其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把防治和缓解严重事故作为设计基准。在美国三哩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二代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后,世界核电建设几乎停滞了20年,但各国对核电技术的探索并没有停止。当前,以AP1000、EPR为代表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已成为主流,AP1000在中国和美国,EPR在芬兰、法国和中国先后开工建设。在三代核电技术继续发展的同时,全球已在积极开发第四代核电技术,其最终实现商业运行预计要到2030年以后。

我国探索和平利用原子能经历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先后3次提出要搞核电建设。1981年,国务院批准秦山一期30万千瓦核电站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核电事业正式起步。“九五”期间,即在全球核电建设陷入低谷的时期,我国开工建设了秦山二期、广东岭澳、秦山三期、田湾4个核电项目,使我国保持了核电发展的连续性,为我国核电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3年,全国核电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核电要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技术路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自主化建设”的发展思路。经过充分论证,中央于2006年底做出了引进美国西屋公司AP1000三代先进核电技术的战略决策,这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领域投入资金最大、转让技术最完整的技术引进项目。2007年10月,国务院发布《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20)》,明确提出了我国加快核电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技术路线图。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具备自主建设和运营二代和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能力,而且在三代先进核电技术应用和创新方面还走在了世界前列。AP1000三代核电自主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广东台山2台EPR机组进展顺利,与此相配套的国家产业规划和支持政策也逐步到位,核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中国核电发展要走安全高效的道路

今后,我国要实现核电的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处理好五个重要关系。

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核电对安全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一旦出现严重核事故,不仅当前发展的好势头将不复存在,而且会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经过10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比较完善的核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核电建设和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安全稳定。目前,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关键是落实好中央已经明确的技术路线,新建项目应尽可能选择安全性最高的机型,集中力量对AP1000三代核电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核电站的能力。

处理好高效发展与高速发展的关系。核电发展在注重规模和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目前,国家核准建设的核电机组有34台,已经开工建设28台,占全球在建规模的40%。随着我国在建和拟建的核电项目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燃料、装备制造、安全监管等制约因素开始凸显。如果不顾实际条件,过多过快上马核电项目,无疑会牺牲技术先进性和长期安全性。因此,处理好高效发展与高速发展的关系,关键是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根据需要与可能,在确保高效发展的前提下,合理确定不同时期核电建设的规模和结构。

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关系。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是密不可分的。从历史上看,除了美、俄拥有原创技术,法、日、韩等世界核电强国都是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发展起来的。从现实看,世界核电强国正在抓紧组建跨国技术联盟,开发新一代核能技术。我国核电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的实践也表明,国际合作越全面越深入,越有利于我们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实现持续创新。当前,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扩大核电领域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同技术原创方进行持久深入的合作,同时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更高的起点上参与世界核电的竞争。

处理好集中统一与市场竞争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构建合理的产业组织形式,是支撑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考察世界主要核电强国,有些经验值得借鉴。一是研发设计资源相对集中。不论是美国、法国还是韩国,均是由一家企业面向全世界提供标准化设计和技术服务。二是产业链条有效衔接。各核电强国普遍在国内整合资源,在国际上形成联盟,将研发设计、工程管理、电站运营纳入一个企业集团,便于为核电业主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三是核燃料体系独立开放。从我国核电发展状况看,技术力量大多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集团。在核电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应在研发设计等薄弱环节整合技术资源,在工程建设等比较成熟的环节要保持适度竞争,促进核电产业高水平快速健康发展。

处理好核电产业与相关领域的关系。核电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涉及产业面广的特点,由此决定了核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产业链上各相关环节的协调发展。当前,重要的是在核电规划调整中,统筹考虑核电发展规模与人才、燃料、制造等方面的关系;
要支持装备制造业尽快提升水平,稳定产品质量;
要提高核安全监管水平,形成具有权威性的独立监管机构;
要提高核燃料供应和后处理能力,力争5到10年内在铀资源开发、铀浓缩、燃料元件制造和乏燃料后处理等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在创新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 )

创新,是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一个显著特征。长期以来,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和示范区,对中央的战略部署“先行先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深圳同样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放在党建乃至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创新学习理念、构建学习网络、完善学习制度、打造学习品牌、探索学习方法,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型党组织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相促进的新路子。

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的决策力、执行力和免疫力。深圳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首要目的,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持特区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永葆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的理想信念。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自觉把学习视为创新发展的基础,在学习中提高决策力,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和“深圳质量”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把学习作为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手段,寓工作于学习、寓学习于工作,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市委提出:“切实树立科学理念、不为定势所困,切实树立忧患意识、不为成绩所累,切实树立世界眼光、不为视野所限,切实强化创业精神、不为艰难所惧”,通过全市深入开展干部思想作风大整顿和“服务年”活动,在坚持“特”、追求“好”、突出“新”、敢争“先”、立足“干”上狠下功夫,推进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大力加强执行力建设。把学习作为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的重要手段,提高特区党员干部的免疫力,同时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培育有利于反腐倡廉的文化土壤,使特区党员干部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始终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

构建学习网络,实现党组织、党员和市民学习的全覆盖。创新和构建多层次的学习网络,建立并发展以需求为导向,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网络体系。首先,针对各级领导班子,开展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的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都强调“一把手”的高度重视和示范带动,采取专家辅导、集中学习、讲党课、电视电话会等多种形式,扩大学习效果。其次,针对各级党组织,通过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大规模、全市性的活动开展学习,使特区党员胸怀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肩负更加重大的历史责任,培养更高的促进发展能力,树立更好的党员形象。第三,针对各级党员干部,组织各种干部教育培训。近5年来,已培训干部80余万人次,进一步理顺了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干部培训管理体制,构建了以党校为主阵地、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为补充的干部培训机构体系,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大教育大培训工作新格局。第四,针对基层党员,借助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进行学习。深圳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8年开通以来,已建成终端站点近4000个,基本覆盖了目前有活动场所的基层党组织,成为基层党组织学习的重要载体。

健全学习制度,推进党员干部学习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创新和完善党员干部学习的工作体制机制。一是通过贯彻实施《深圳市干部学习促进办法(试行)》,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的学习促进制度。二是通过贯彻落实《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我市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实施意见》,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全市形成了以市委中心组为龙头、从上至下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委中心组学习领导责任制和工作机制。三是通过大力实施《2006—2010年深圳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完善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度。构建了由市委组织部主管、各单位各司其职,市、区分级管理的培训管理体制,形成了以市、区属“三支队伍”为主体,并向重点产业行业和“两新”组织等领域人才拓展的培训新格局。

打造学习品牌,吸引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热情参与和普遍参与学习。一是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深圳学习讲坛”为代表的党委中心组学习品牌。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定位是“学理论、议大事、转观念、出思路、建班子”,注重系统性和前瞻性,凸显高层次和高端化。同时,打造有特色、有声势的“深圳学习讲坛”,作为市委中心组学习平台。二是以“百课下基层”为代表的理论宣讲品牌。目前已持续开展五届,现场听众超过10万人。三是以鼓励全民学习为追求的“深圳读书月”品牌。目前,“深圳读书月”已举办各类活动2000多项,已成为市民的文化庆典、城市的文化名片,深圳也因此成为全国读书文化的领军城市之一。四是以提高城市鉴赏品位为目的的“市民文化大讲堂”品牌。“大讲堂”以“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公共文化,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为宗旨,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讲坛品牌。五是以推进社科理论知识普及为使命的“社科普及周”品牌。“社科普及周”以向市民宣传普及社科知识为使命,提升了理论工作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六是以“大家谈”活动为代表的基层党建品牌。活动以“发现先进典型、增强党员意识、树立良好形象”为主题,成为基层党建的新品牌、新亮点。

创新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影响力。首先,大胆利用新兴传媒等各种先进手段,实现学习的网络化。注重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对培训机构进行信息化改造,对培训成果和特色课程进行深度开发,每年推出一批网络培训课程,完善深圳干部网上学院,逐步实现教、学、考、管的网上作业。其次,构建以党员为主体、以提高能力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党员教育由传统的灌输式向互动式转变,突出学习的主体性,通过加强国情民情体验、一线挂职、跟班学习、现场教学、基层蹲点等方式实施体验教育;
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为载体,借助案例教学、行动学习、学员论坛等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和提升干部正确的角色行为能力、心理素质、沟通技巧和应变能力。第三,开展党组织思想关怀和帮扶活动。建立党内思想关怀和帮扶机制,将党内谈心活动经常化,推行党员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定期与党员开展谈心活动,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广大党员不断学习、追求超越、锐意创新的精神家园和战斗堡垒

是非演讲稿

演讲稿要求

什么是幸福演讲稿

我是大学生演讲稿

做学问是银做人是金演讲稿

推荐访问:求是 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