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道德文化自觉——兼论德育现代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道德文化自觉——兼论德育现代化
  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为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对比、统一性与个体性的对比以及道德工具性与道德生命性的对比几个方面。道德文化自觉应该是我国道德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核心主题。实施德育改革应秉承开放的德育理念,培养兼具公德与私德的现代人,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现德育的现代化。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道德文化自觉;德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006-03
  一、多元文化共生中的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
  1.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对比
  中国封闭性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古代人用包容的态度对待异族、异域的文化,吸收和发展自我,各民族独立存在,互不侵犯。人类是以群居的方式出现的,任何事情都是在氏族内部进行的,如“通婚”。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族首领征服他族的愿望打破了多民族共生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专制的统治也是封闭思想的源泉。单一民族统治天下后,其都城均不临海,是一个半封闭的大陆,这种封闭的形态使单一民族的发展达到顶峰,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生活惬意,伴随着本民族的强大而产生的文化优越感越来越排斥外来的事物。从此,种下了封闭的种子,使得中国人无法与时俱进,无法正视自己的真正实力。不与外界交流和联系,不能感受异样文化,无法完善自己的民族文化。因此,也就无法使民族愈加强盛。
  与中国文化的封闭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文化的开放性。开放,就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不是排斥而是接纳,并善于吸收其精华。就个人而言,由于受到开放性文化的渲染,通过接受外来的事物,能使自己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对待异质文化,允许差异的存在,恰如其分地审视不同事物的特性。欧洲国家的迅速发展无一不与其所持的开放的文化态度有关,借鉴已有的成果为己所用,使自己能够不重复前人或他人已走的道路,利用开发、创造新成果换取经济利益,这可谓是西方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带来的结果。尤其是在经历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整个西方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文化的开放性成就了今天西方的先进性,并使其一直延续至今。
  2.统一性与个体性的对比
  中国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原始人的河流文化到古代人的城邦文化,再到近代人的氏族文化,形成了一个以华夏为中心,同时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政治文化的统一、民族的统一以及语言汉字统一,无不渗透着统一的思想。国家政权的统一是帝王的首要职责,他们不惜一切维护政治的统一,不惜用连年的战争保卫国家的疆土,以确保政权统一。秦朝,这个短命而影响巨大的王朝,创造了统一的辉煌,从此再不受种族分离的滋扰,国家安定,百姓生活安康。中国文化的统一性让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有了一种很强的“根”情结,种族的延续、居住区域都围绕着最起初的地方——祖辈生活的地方,保持氏族延续的完整性,这也使中国人有了较强的国家意识、较强的集体意识和较强的氏族意识。近代西方发动的侵华战争,造成了国家部分领土被分割,但中华民族收复领土的决心却从未动摇过,实现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文化统一性的熏染下,文化的个体性很难有立足之地,在重视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剥夺了个体的权利空间。
  西方文化的个体性,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立,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法国哲学家昂利·贝尔曾指出,“评价古希腊的哲学成就,与其说是总结了集体的努力,倒不如说是肯定了个体性”。在“禁欲主义”被解除后,人们开始大声疾呼“人性解放”,致力于征服自然,唯我独尊,西方文化的个体性油然而生。西方文化的个体性强调个体的人格,强调自由、平等、尊重以及对“人”的关切。个体性的宣扬,关注人的现世生活,让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使得西方文化的个体性真正的得到了体现。从文艺复兴至今,西方文化的个体性在思想上主要体现在人道主义的传统上,在行动上主要体现在自由竞争上,在文学的表达上主要体现在个人情感抒发和对个人主义的人格价值的肯定上‘]542。人与人之间默契地存在一种共识,社会是共有的,人们在社会共同体中各自释放。虽然西方文化强调个体性,但在社会这个大的框架中也是有共同联系的,不是个体与社会的脱离。过度强调文化的个体性,忽视文化的统一性,也会使文化的发展产生偏颇,个体性与统一性的融合才是文化均衡发展的基石。
  3.道德工具性与道德生命性的对比
  泛道德化,是指道德制约、道德管理超出了它所应处的范围,越俎代庖,抢占或取代了本不属于其管理的职权、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把道德当做塑造人的工具。个体的道德发展在传统的泛道德化社会中是至关重要的,用道德束缚、禁锢人们的思想观念,以达到政治的效用,是道德工具性的体现。人们以道德规范为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法律”也是道德规范的化身,非如西塞罗所言,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的主观表达和客观载体。在强调完善个人道德的传统道德文化中,虽强调塑造德性良好的个体,却不重视个体生命的存在。这样造就的人只具有道德的意识却没有生命的情怀。道德工具性忽视了人的生命的存在,过于理性地对待人,视道德为管制人的手段是道德工具性的本质所在。
  西方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生命意识所主导的,而不是受控于社会的。和谐社会是用道德与法来维系的。萨特认为,道德是一种意识,都有一个向度,这种向度可解释为广延性。道德的广延性体现为时间的延续,时间是生命和有生命之物的根本特征。只有有生命之物才具备时间上的延展性,而死的物质无所谓过去、现在和将来,它们以空间为特征。道德具有生命性,因此在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没有被其他事物吸收和同化。生命是物质的一种形态,社会的发展不应完全依附于物质,生命才是社会的主导。道德是生生不息的,创造的精神使它始终是适世的,不会被社会、文化的发展所淘汰。道德的生命性,是指道德会随着人生命的运动而自我更新,而人是社会的主导者,这是道德生命性的本质意义。
  二、文化自觉:我国道德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核心主题
  1.文化自觉: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理性视角

[1] [2] [3] 下一页

推荐访问: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道德文化自觉——兼论德育现代化 中西方道德观差异 中西道德文化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