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高效的城市社会救助民生数据系统

构建科学高效的城市社会救助民生数据系统
  
  口华伟t梁鸿2
  
  内容摘要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城市化高潮,中国大陆各城市政府在对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方面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针对绝对贫困人口的被动救助以及对贫困人群重治理、轻预防的现象。即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的上海也不例外。有鉴于此,大力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城市社会救助民生数据系统、并加强制度创新已是刻不容缓。
  
  关键词社会救助民生数据系统城市化
  
  作者1华伟,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上海:200062)2梁鸿,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3)
  
  城市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及时建立一套针对弱势群体的科学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将成为这一进程的有力保障。例如,上海以户籍人口核算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这标志着上海已经进入较发达经济体的行列。按照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上海开始步入收入差距由扩大向缩小的转变阶段。为此,上海的劳动力市场还将发生更加重大的变化。总体上,一方面,上海是中国就业机会最丰富的地区: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本地居民由于不能适应上海就业结构的提升、不能适应上海就业市场的全面开放,可能成为长期需要救助的群体。这就意味着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各城市政府之前在社会经济转型过渡期所积累的、主要面向城市“下岗”群体的“反贫困”经验已经不适用于新形势下的城市反贫困。
  
  1993年,上海在中国大陆率先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到2002年,上海基本实现对绝对贫困人口的“应保尽保”。“应保尽保”的完成也意味着,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上海已经消灭了“绝对贫困”。因此,上海下一步“反贫困”的重点应适时地转入以缩小贫富差距为政策目标,主要针对相对贫困群体的政策干预。目前,有关城市相对贫困人口的研究及政策设计都还非常薄弱。上海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最为先进的城市之一,从其就业促进、社会分配、社会保障改革的推进经验看,“关怀式”救助理念指引下的“救助、帮困”工作已经暴露出诸多的矛盾和不适性。
  
  为此,笔者认为,以上海为代表的未来城市反贫困公共政策体系至少应该谋求“三个积极转变”。一是政策体系功能从传统的“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1)目前的政策体系,贫困预防的功能还非常薄弱;(2)贫困预防的对象一定是尚未贫困、但属于贫困“易发”和“高危”人群;(3)只“治贫”、不“防贫”的政策体系是不可持续的。二是贫困干预的重点由“消极救助”向“积极救助”转变:(1)任何认为经济能力已强大到可以将贫困群体养起来的想法都是错误和危险的;(2)所谓“积极”,要贯穿于贫困预防、贫困干预、彻底脱贫等环节。三是“救助与帮困”体系渐进地完成由“关怀式”救助向“发展式”救助转变:(1)树立“大救助”的概念,上海“救助与帮困”体系的完善必须结合人口调控、城市规划、产业发展、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公共财政优化等工作;(2)从“生活救助”转向“能力救助”,否则,将给社会福利体系带来沉重、长期、行政管理论文 巨大的经济负担。
  
  如果不存在新的制度创新的“激励”,如上负担反过来会限制政府在“反贫困”领域谋求制度创新的活力与能量。一方面,由于目前上海绝大多数的反贫困保障项目以“低保”为中心展开,反贫困体系的完善与丰富在目前的工作格局中也意味着,“低保”“含金量”的上升、就业激励的下降、边界矛盾(在低保政策边缘的群体)的激化和整个“低保”体系的日趋复杂。因此,创造激励是笔者构建“低保‘减负”’的第一层价值。另一方面,将“低保”继续维持在目前的覆盖水平和保障能力,但原先与“低保”“组合提供”的“福利项目”适当扩大覆盖范围,可以起到扩大保障覆盖面的作用。
  
  从既要抑止“低保”扩展引发的“福利刚性”,又要高质量地解决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出发,笔者提出分阶段、以“贫困诊断与干预技术”为导向、由传统的“‘关怀式救助模式’向‘发展式救助”’转型。“分阶段”,是指从政府诚信、财政的可承受能力出发,对于“分类示保”的干预与管理。政府要从先期启动地区的实践当中探索、总结更多可操作的“分类治保”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贫困诊断与干预技术”,即以“技术”为先导,完成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型,解决“经验型”管理引起的诸多不适,系统化推进上海的反贫困体系由消极救助转向积极救助,由被动式登记管理、服务转向主动式的干预,由静态的事后统计转向事前的有效监控,由贫困的末端治理转向贫冈的源头治理。
  
  在此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缺乏高质量、有公信力、劫态更新的民生调查数据,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民生政策改革面临的最大“瓶颈”。因此,为政府、公众提供高质量、有公信力、动态更新的实证民生数据,弥补该领域的巨大空白,成为城市政府科学决策、信息公开之所急。为此,社会救助民生数据系统浮出水面。它是一个以周密设计、中长期规划为基础,充分考虑中国各城市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利用国际最先进的调查技术,系统、持续、标准化、高质量地收集贫困群体各方面数据的系统。社会救助民生数据系统的内容覆盖人口、收入、消费、就业、住房、教育、健康、心理、法律、贫困救助等主要民生领域,致力于打造反映上海贫困群体动态变化的跟踪性公共数据库。社会救助民生数据系统最直接和显著的贡献在于,将从根本上扭转城市贫困救助长期存在的缺陷:一方面,大量的贫困数据资料分散、重复,资料无法积累,数据无法共享:另一方面,贫困救助政策的开发、实践以及效果评估缺乏数据资料基础,难以科学、系统地揭示上海贫困群体发展及其政策干预的整体趋势。
  
  适合我国城市的社会救助民生数据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标准化
  
  贫困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不同的政府部门、不同的

[1] [2] [3] [4] 下一页

推荐访问:构建科学高效的城市社会救助民生数据系统 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 湖北省社会救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