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在应试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被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提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面前。应该说,近年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学生受益也是明显的。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在这一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势力和惯性,以至会出现我们不愿看到的“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局面。    本期反映的情况,我们似乎都不陌生;而且我们知道,老师、家长都不希望孩子们活得那么累那么苦,当然也不愿自己的日子过得那样紧张那样难受。但绑在这架“战车”上,好像谁也没办法。    让素质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化为行动是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的,肯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直视问题,寻找突破的途径。读者有什么好的想法、经验和建议,请告诉我们。——编者的话    【引子】    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人,我和我那个时代的所有青年一样,都是得了“应试”的实惠走上求学和求生之路的。    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已经是一个女儿的父亲。女儿正上高三,轮到她挤“独木桥”了。日常,晚上,为了让她学习不至于孤单寂寞,妻总是拖着疲惫之身迟睡伴读;早晨,为了让她能有足够的精神和体力完成功课,妻也总是拖着疲惫之身早起备餐。就这样日复一日,有一天妻说快支持不住了,我说咬咬牙坚持到底吧。2004年3月18日,女儿北上北京参加一所高校的非通用语专业招生考试。1000多考生,2000多家长。考前,家长是后勤部长——吃喝住行样样侍候到位,是公关部长——凡是能想到的关系都要一一联络,希望能够获得有利于孩子胜出的信息,还是心理医生——孩子考前紧张、焦虑,一会儿肚子疼一会儿腿发软,都得想尽办法帮助排解。孩子进了面试或者笔试考场,却把紧张、焦虑留给了考场之外的家长。孩子在大楼内应试,家长就在大楼外守望,或坐,或立,或走,每个人都将虔诚的目光投向那幢决定孩子命运的大楼……    应试是残酷的。早在几十年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教考,学生学考,结果,音乐没有了,图画没有了,孩子脸上的血色没有了,家中的老牛没有了,民族的希望没有了……人人都道应试残酷,其实比应试更残酷的,是我们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是我们明知应试是残酷的,仍然不得不将孩子推向残酷的应试考场。其实,现在老师、校长和家长一样,谁都知道只为或者主要为了应试的教育是片面甚至是畸形的,但是谁都不敢不实施只为或者主要为了应试的教育。对于学校来说,升学率就是生命,倘若没有让家长、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满意的升学率,学校还想有发展还想有好日子过?!    人人恨考年年考。说话间,我们又将迎来一个应试的季节。这次第,不禁让人万千思绪!一位家长    【故事】1.难道我是猪?!    一个学生在他的周记中这样写道:“这是我的最后一篇周记了。这一周我体味到了人生的苦与乐。因为领到了新校服,心里乐滋滋的,但那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在后来的数学课上,数学老师拿出几天前的一张考试试卷。他本来好好的,不知怎么搞的突然发起火来。    他让每个人在试卷上写上“100分的有三个,90分的有两个”,然后把试卷带回去给父母签名。我一听便急死了,因为我没有考到90分。元旦放假三天,我几乎没过上好日子,被父亲骂过来骂过去。他恶狠狠地说:如果你成绩再上不去的话,就让你在大门口跪上几个小时,老子说到做到,不信你试试看。晚上,我只好用被子蒙住头哭。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连对自己都恨透了。    我已经知道我期末考试三门主课的总成绩不会超过260分,这一年的“三好学生”肯定没有我了。在这学期里,别的人成绩一层进一层,而我什么也没有。我的精神全贯注在了学习上,却一无所得。跟那些成绩好的人一样,我也是拼命地学啊学,可我就是不如他们,难道我是猪?……    2.我受不了了……    22岁,正是如花似玉的年龄。吴佳原先是江苏省无锡市一所村小的教师。因为课上得好,其他工作也不错,因此得到学校领导的器重。    2003年9月,吴佳调回她的家乡中心小学教语文。学校每学期正规的考试只有两次,一次是期中,一次是期末,每次考试学校都要算及格率、优秀率等。吴佳很快迎来了她到新学校的第一次期中考试,结果她教的班级竟有十几个不及格。校长找她谈了话。吴佳默默地听着。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转眼又快迎来期末考试了。吴佳和往日一样,上课,给学生做各种各样的试卷,然后批改……2004年元旦前的一天,吴佳没有到学校来。她没有请假,没有谁知道她的下落。直到晚上,人们才在她的宿舍里找到她。她躺在床上,目光散乱,悄无声息地走了,留下了拼尽生命的绝唱:“我受不了,我要死了,我再也不要做人了……”    3.痛得无法说……    2003年9月14日,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翟英姿老师陪母亲去医院看病。人很多,只能慢慢地等着。突然,一声嘶哑、恐怖而又揪人心肺的叫喊传了过来,只见一个中学生模样的人被两个大人挟持着送进医院。他一边拼命挣扎,一边非常响亮地背诵英语,一个面容相当憔悴的妇女紧随其后。那是妈妈,她说她的孩子读书读得病了:因为一连几场考试都没考好,孩子就开始不睡觉,一直大声读书……翟英姿站在一边,看着已是双眼红肿、泪流满面的妇女和不远处仍在拼命挣扎边跳边背英语的孩子,心痛得没法说:我有点怕,我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家长。我真的不知道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让翟老师心痛的事远不止这一件。又是新的一周开始了,她坐到办公桌前,随手翻看一叠刚收上来的《家校联系单》。突然,其中一张让她心头一颤,只见学生在“一周自我评价”栏目中写道:“这星期进行了语、数、英的考试,语文和英语还可以,数学实在是不好。    我真的不想告诉我那含辛茹苦的父母,我考了这样的分数,我害怕听见母亲那无奈的声音;这一周中,我发现同学好像都不太愿意和我玩,觉得真是很没有劲!”其母在“家长寄语”栏目中写道:“孩子啊,妈妈看了心都痛,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老师,帮帮我的孩子,好吗?”翟英姿说这段话让她又一次心痛: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会是这样?难道教育非要成为一种酷刑—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酷刑吗?    【声音】1.一个学生家长的内心独白    近来我越来越觉得愧对自己的女儿。我虽然是个教师,但因为工作太忙,很少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女儿的学习和生活上。女儿很自觉,自从踏进中学的大门,她每天都是老早起床,在路边饭店凑合着买点东西吃,夜色还没褪尽便投入紧张的早自习;上午放学后在学校食堂吃过中饭,趴在课桌上稍微休息一会儿,就又忙着做作业、复习和预习;下午放学后也是在学校食堂吃过饭,便一点不耽误地投入晚自习;回到家已经9点多钟,连话也不愿多说,再次打开书包做“精英练习”、“尖子生题”,熬到10点、11点;常常顾不上洗涮便睡着了——这便是女儿一天历程的简单概括。    女儿是在本地最出名的中学读书,今年初二。学校每学期在正常进行期中和期末考以外,每个月都要进行月考。    虽然是月考,每一次女儿都是如上战场,早上把闹钟定到4点半准时起身,晚上要到12点,还是我们做父母的实在不忍心“强逼”她睡觉的。听女儿讲,他们班学习风气相当浓,同学之间对考试相当在乎,即使差个分把分的,也往往让他们感到“失败”,许多人甚至流泪。    他们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认为,这是学风浓的表现,是好事情。挂在女儿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学不好,明年考不上重点高中,多丢人哪!”——才上初二,中考的阴影早已笼罩了她的心田。    我觉得愧对女儿的原因,不仅是我们做父母的没在生活上尽到关心的责任,更因为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当今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迫于“应试教育”的依旧盛行,不得不苟同、妥协于世俗逆流,不得不以默认的态度眼看着女儿不顾身心健康地在“应试教育”的牢笼中玩命地打拼,有时候还竟因为女儿考试成绩不够突出而在心里闷闷不乐!    尤其让我心神不安的是我还觉得愧对自己。我平常也算是个比较开明的人,对当今教育发展的态势比较关注,平时也经常写一些针对现实教育弊端的反思性的文章,接连不断地在教育报刊上发表出去,而且在当地教育界也小有名气。    我曾在文章中对“应试教育”进行过猛烈开火,对素质教育大唱赞歌!平常我跟女儿交谈的时候,尽管担心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与女儿的班主任和老师的要求相违背(我深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的重要性,也常常对一些家长不能主动地配合学校教育而摇头),但是,我还是常常在“赞同”女儿的老师们做法的同时,小心翼翼地在女儿面前闪烁出“反叛”的字眼。    到如今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女儿深受“应试教育”之害的时候,我却变得不仅软弱无能,而且在旁边“拾柴助火”!    是的,事情落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就得讲究一些实际和实惠了。理想毕竟是理想,现实毕竟是现实呀!试想一下,我如果倡导女儿置“沽名钓誉”的学校要求于不顾,引导女儿脱离那些“为考试考出好成绩而钻营教学”的老师们的高压手段,那么,女儿将来考不上重点高中、考不上大学,最后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中她将何以寄身?我这个做教师的家长将如何面对女儿的肯定不会乐观的生活境遇?这样一想,我觉得无奈的痛楚。    有时候,我甚至产生出这样可怕的想法:“应试教育”也并不是像我们教育理论中阐述的那样“狰狞可怕”,起码说它是“逼”着我们的孩子往理想的工作、优越的生活和能够更好地为建设祖国大厦添砖加瓦的光明蓝图靠近的。    这样想来,我又置疑起素质教育的功用来。在素质教育理念里,哪一个字眼不闪耀着理想的光辉?但是,你如果真的飞出“应试教育”的樊笼,去享受素质教育的清新空气,所获得的收益只能是眼前的、暂时的,因为现实中奔向理想明天的坦途并未铺就,升学的光明途径并未打通,考试并未真正实现素质化,享受教育的权利并不平等,社会大众还牢牢地抱定着庸俗的人才观、价值观雷打不动!    在宏观环境没有实现素质化的氛围中,在“应试教育”已经不单是学校教育的独角戏、早已广泛辐射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恶劣环境中,我们的学校教育又怎能树起素质教育的大旗向“应试教育”孤军独战?因此,我并不全盘怪罪于我们的学校,怪罪于我们的老师,起码说他们是为了我们的孩子迸发出浓烈的激情,他们是在经营着一片惨淡的苦心和扭曲的爱心!    然而无论如何,我也平静不下来。我一直在想,我们的教育怎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学生,无愧于我们的社会,无愧于我们的民族?(戴林东)    【声音】2.谁让孩子如此之累?    应该说,形成当前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局长向校长要教育的质量,要中考、高考的成绩,各级各类学校哪能不重视?对校长来说,不论你平时把学校管理得如何井井有条,一旦你的学校在考试中没有亮色,恐怕一切都将免谈。没有这一内容,任你什么校,也不会有多少人称赞;校长的脸上,也没有那么光彩!    老师们在评职称、评先进、评优秀时,如果没有好的考试成绩,也是万万不行的。有位老师在新课程实验中是一位积极分子,给同事们搞讲座、上示范课,被公认为优秀教师。可是,期末考试一过,他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他所教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低于其他班。这位教师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地搞起“应试教育”。我们读到的一些优秀教师的事迹中,他们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永远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你问任何一个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上学的目的是什么?只要他们不会口是心非,肯定都是一个不变的答案:考上理想的学校!而在当前的情况下,要考上理想的学校,没有“应试教育”也是不行的。由于学生有强烈的升学需要,老师又必须满足他们的这一需要,“应试教育”便应运而生,应运而发展,而深入,而细化,而技能化,而技巧化。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应试教育”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升学,在当前的情况下,还会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对学生家长来说,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一般都是只看重升学率,只看重学校有多少人考上了高一级重点学校。否则,学校在他们的心目中就会毫无地位,他们也就不会或者心甘情愿地把孩子送到你的学校学习。总之,影响他们最终做出抉择的,升学率肯定是第一要素。(黄行福)    【声音】3.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一张试卷定终身有错吗?未必!在多元评估机制尚不完备,评判标准尚未健全的今天,还能有比用统一标准去检验考生更公平的招儿吗?所以,高考、中考势必要成为学生求学路上的独木桥。    既然考试不可超越,考分决定了学生的未来,上线数、达标率等数字决定了学校及教师的优劣,在中国“应试教育”就永远是不能废除的!    牢骚总要发的——体制不变,垢病难消!可就到这还不能完,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有所作为:黑屋子之所以黑,除了没有阳光,也没有灯光。抗不过体制,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注入更多理性:让45分钟生动清晰起来,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学会应付考试的方法,挤出时间来再多做点别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教师除了人文素养及学识外,还得多多准备点应试高招儿——也许,名师就是这样炼成的!(李玉佩)    【声音】4.谁能逃脱考、考、考    写下这个题目,我感慨良多。是什么使我们再次重提这个话题?记得,这是我们学生时代常常提起的啊——那些曾经昏暗无光的岁月,那些充斥着试卷、作业

[1] [2] 下一页

推荐访问:生存——在应试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 夹缝中求生存 在夹缝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