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县市财源建设机制的思考

黑龙江省县市财源建设机制的思考
刘海涛1,朱晓丹z(1.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50028;2.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150080)
文摘编号:1005-913X( 2010)12- 0040-CA
摘要:如何搞好财源建设,壮大县市财政实力,既是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财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财源建设牵涉的面比较广,联系的环节也比较多,是一个从培育、发展、壮大到综合运行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制设计、机制建设就是整个财源建设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实践上看,黑龙江省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老工业基地和农业、资源大省,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前提下,大力搞好县市财源建设,特别是县市财源的机制建设,加快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早日实现“小康”的目标,将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财源建设;县市财源机制;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0)12-0040-02
为进一步加快市县财源建设的步伐,黑龙江省决定从2009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千亿元财源建设工程”,研究制定地方财政收入增收计划,并将每年地方财政收入应完成的增长目标分解到每个市县,落实到纳税企业和具体的财源项目上。“千亿元财源建设工程”,既为黑龙江省县市财源建设深入开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一、黑龙江省县市财源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各级政府积极推进财源项目建设。2001年至2007年,集中各类财政资金19.7亿元,对1425个优势比较明显、具有可持续创税能力的产业类财源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为市县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提供了支撑。2005至2007年,统筹财政间歇资金、开行软贷款和各类财政资金11.7亿元,对哈尔滨利民、佳木斯佳西等81个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支持,为项目入驻和产业聚集创造了条件。全省县市级财政收入增长率2001至2007年分别为5.3%、7.5%、8.5%、14.7%、18.6%、19.4%和23.1%,增幅逐年攀高;县均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8021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1442万元,年均增长15.1%;全省亿元县市由21个增加到41个。
同时,也必须看到县市财源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在对财源建设的思想认识和定位上有差距。县级经济不同于宏观经济,又区别于微观经济,是区域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层次和基本单元,它集城乡经济于一体,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县级经济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县级党委、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加强财源建设中特殊角色意义,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要提高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上显得更加重要。但是,有些县在这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对支柱财源和替代财源的重视程度不均衡,缺少一个经济发展方向十分明确、产业定位十分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财源建设规划,导致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的地方工业项目都不大不强,真正能拉动产业发展的龙头少之又少。
(二)财政结构单一,后续财源建设滞后。财源结构合理优良,是稳定和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和增加财力的保证。但有一些县新的财源建设步伐十分缓慢,特别是没有地方工业项目后续财源来支撑,无法达到以财兴业,以工聚财的良性循环。
(三)招商引资的承载能力、吸引力、竞争力不强。有些县的“四区一园”承载能力很有限,政府项目建设用地储备处于空白状态,吸引和竞争力十分薄弱,难以招来真正的客商创业发展。
(四)工业强县的实施力度有待加强。工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财源,看一个地方经济发不发达,首先要看工业化程度。黑龙江省的许多县在抓经济上项目方面效果不明显。工业企业从数量看不少,从行业上看绝大多数都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且都小打小闹。从财政贡献率来看,支撑财力的骨干企业可以说一户没有,税收年超百万的企业屈指可数,全县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不到10%。
(五)第三产业对财源贡献率小。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黑龙江省仅有少数县第三产业贡献率较高,多数县第三产业无论所占比重还是总量都很低,对CDP贡献率十分不充分。
(六)在税收征管和服务质量上有待提高。税收征管和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税源涵养。受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影响,一些县市不同程度地存在“跑、冒、滴、漏”等流失现象,不少企业存在财务管理混乱问题,有的设两套账本或不设账本,逃避稽查;有的核算不实,隐瞒经营成果,个别企业甚至是规模企业,不交税或少交税,表现最突出的是建筑业欠税额较大。
究其原因,除了观念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外,笔者认为,主要是财源建设机制还没有有效发挥其作用。一是政策机制不完善,针对财源建设制定的扶持政策、优惠政策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在财源建设中既无银行的扶持政策,又无国家的资助机制,更无新增财力,给财源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因素。三是征收管理机制上的失控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的流失。因此,新形势下抓县市财源建设,关键是要创造一个好的机制,以此来聚集财力,促进发展。
二、财源建设机制的系统构建
(一)投入机制。投入机制是财源建设的重要前提。构建投入机制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当地优势,选准项目,正确决策。这就要求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重视投资的前期调查和可行性论证,合理确定投资规模,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同时,县市政府还必须通过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的选择,确定合理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降低投资风险。
(二)筹资机制。筹资机制是选准项目、全面建设

[1] [2] [3] 下一页

推荐访问:黑龙江省县市财源建设机制的思考 县财源建设工作 县财源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