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护理龙头专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护理龙头专业

 ——护理专业“一贯穿、两一体、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护理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医学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运城护理职业学院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本地的护理人才实际需求就如何加强“工学结合、院校合作”,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一、建设背景

 2012年8月,我院组织专任教师开展行业调研,主要调研内容包括护理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去向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及岗位群。同时,我院邀请行业(医院)参与专业建设,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成立了由学院专任教师和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讨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及行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等问题,指导专业建设工作。通过广泛调研与讨论,我院逐步探索“一贯穿、两一体,三融合”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一贯穿”即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两一体”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校内教学与校外学习一体;“三融合”即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相融合。

 二、我院工学结合指导下护理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我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在广泛调研、分析职业工作过程与职业岗位群的基础上,根据学院“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建立护理专业“护教结合、校院联动”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推进“工学结合”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护理专业将学生的在校学习与顶岗实训有机结合,实行“分段轮换、交替穿插、半工半读”的柔性顶岗实训模式,依托我院附属医院在硬件条件、人才队伍、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明显优势,按照要求把学生进行分组,做到“学校教育不中断,实习教学不冲突”。致力于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培养能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学生,为学生服务;通过种类模块项目培训医院新上岗和转岗员工,为医院服务;与医院临床工作人员合作,共同开发本专业教学资源,为社会服务。

  (二)进一步促进院校合作。进一步完善我院直属附属医院的医疗设备和教学设施,力求建设成为区域一流的“多功能教学实训基地”,成为让学生见习和护理操作的现场教学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成为让专业教师临床顶岗锻炼的实践锻炼基地。一年来,我院与运城市中心医院、运城市急救中心两家单位签订“共建护理人才培养学院”合作协议,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进行实质性合作。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和骨干教师轮流到不同医院的不同岗位进行培训和岗位实践锻炼。学生毕业后,由合作医院考核,合格的直接进入合作医院或老年护理院就业,实现就读与就业“零距离”对接。

  (三)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进一步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一学期:主要在进行医学基础课程学习的同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促使学生认识“护理专业”,感悟护士职责。

  第二学期:除在校的理论学习之外,以深入社区见习为主,激励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第三学期:根据理论学习情况,进入医院临床见习,每次见习有明确的见习内容、需观摩的护理技术、应达到的目标、带教老师带教重点、必须学会的护理技能等。

  第四学期:根据课程开设情况,学生在真实工作岗位感受护士职责,形成基本的职业素养,学会基本的疾病观察方法、观察内容、病情的判断。

  第五、六学期:顶岗实习,实行“学院主导、医院主体、校院共管”的管理模式。

 实训

 实训

 见习

 实习

 一贯穿

 两一体

 三融合

 校内实训基地

 1、专业课情景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边讲边做,边做边学。

 2、集中实训,课余自训。

 实习基地

 教学医院

 课间见习,感受职业环境,对接岗位要求,纠正实训误差。

 全面系统接触临床,巩固护理技能,实际学习培养护理岗位基本素质。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新形势下,让学生从学习的开始就接触临床,形成“临床→课堂→临床”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课堂延伸到临床,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弥补先教学、后实践的不足,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在实践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以问题为先导的教学方法,注意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时不仅强调实践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而且注重对人的情感关怀和语言沟通技巧

推荐访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龙头 护理 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