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波普艺术的商业性特征

论波普艺术的商业性特征
  
  沈明杰(兰州大学 艺术学院,兰州 730000)
  
  摘 要:关于波普艺术的特点,汉密尔顿在1957年做出了著名的注解,汉密尔顿为波普艺术总结了11个特点,但是从波普艺术产生的背景、波普艺术的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以及波普艺术家对待商业的态度等来看,波普艺术最根本的特点是其商业性特征。
  
  关键词:波普艺术;商业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59-02
  
  二战后兴起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们仍然沿着战前形成的抽象主义的传统,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没有意识到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社会的来临与大众文化的兴起。这种变化在欧美发达国家都有出现,尽管由于国力的强盛,美国的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更为发达一些,但是是英国的艺术家最早发现了这个变化,也许是美国的艺术家太专注于抽象表现主义了。
  
  1952年,英国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建筑师和艺术评论家在伦敦当代艺术院成立了一个独立集团,他们围绕大众文化(电影、电视、广告、小说)进行讨论,并讨论如何将正在兴起和壮大的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引入到审美领域,并将其作为反抗学院艺术传统的工具。这些艺术家探索在艺术创作中使用当时大众文化中流行的形象与符号。这是艺术家第一次正视大众文化,也是第一次关注大众的审美与趣味,而之前都是设计师在关注,并致力于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如莫里斯。与现代设计几乎同时发轫的现代艺术终于开始考虑现代设计在几十年前就开始考虑的大众化的问题,并且现代艺术所考虑的大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现代设计批量生产的观念所带来的,没有批量化的生产就不可能有大众文化的产生。
  
  在艺术史上被称为第一张波普艺术作品的是英国艺术家汉密尔顿在1956年创作的《究竟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在这张拼贴作品中汉密尔顿开始关注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图中出现了具有典型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的台式录音机、真空吸尘器、电视机以及家具,图中的人物具有明显的卖弄的姿势与表情,而窗外是电影招贴与闪烁的霓虹灯,他将美国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及审美趣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切都在彰显着欧美正在兴起的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特质。汉密尔顿的这张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标志着艺术家开始在其作品中表现当时物质极大丰裕的境况下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状态,不管艺术家是一种嘲弄的态度还是仅仅是一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绝对客观的精神状态。
  
  关于波普艺术的特点,汉密尔顿在1957年做出了著名的注解,认为波普艺术应当具有以下这些方面的特征:通俗的(为广大观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可消费的(容易忘记的)、低廉的、大批量生产的、年轻的(面向青年人的)、妙趣诙谐的、性感的、诡秘狡诈的、有魅力的、大生意的。
  
  在汉密尔顿提出的波普艺术的11个特征中其中不少与商业性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如“可消费的”、“大批量生产的”、“短暂的”、“低廉的”和“大生意的”就与商业文化有着直接与密切的联系。然而在英国波普艺术的商业性特征尚不明显,而在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更加发达的美国,波普艺术与商业结合得更为紧密,波普艺术的商业性特征也体现得更加明显。
  
  波普艺术的商业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波普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二战后兴起的消费社会。
  
  如果说二战前的欧美国家是以生产为导向的生产性社会的话,二战后随着各国经济迅速发展,欧美国家则相继步入了以消费为导向的消费型社会,丰裕的物质与诱人的广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型的社会中,由于生产技术的制约,大部分产品供小于求。(美术论文 www.fwsir.com)而在二战后由于生产技术的飞速进步导致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由此大部分的产品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而大批量的生产如果没有被大量消费的话“生产—消费”的链条就会断裂,资本主义经济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因此,这一时期企业与广告商合谋,开始倡导人们放弃传统的节俭的观念,倡导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即无节制的消费观。
  
  这一时期的广告、杂志、电视都在极力宣扬这种新的消费观,甚至篡改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名言,提出了“我买故我在”的口号。而由于大工业带来的批量化的生产方式使汽车、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工业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曾经的奢侈品成为了大部分人都能用得起的产品。就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的文化改造主要是由于大众消费的兴起,或者由于中低阶层从前视为奢侈品的东西在社会上的扩散。在这一过程中,过去的奢侈品现在不断地升级为必需品”[1]。消费代替生产成了人们的主要活动,甚至成了人们的存在方式。而波普艺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现代艺术从对纯粹形式的探讨开始转向了对现代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注。
  
  其次,波普艺术表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大都取材于商业形象。
  
  二战前现代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工业社会,此时商业艺术尚未成熟,也没有进入艺术家的视野,此时的艺术家大都沉迷于抽象的自我表达中。二战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商业艺术成熟,大众文化也得以形成。同时在电视、杂志和报纸等大众媒介中出现了各种新的商业视觉形象,人们完全处于一种商业氛围中。初始大部分艺术家是不屑于这种在他们看来是庸俗的表现形式,直到20世纪50年代形势有所改观,此后各种商业艺术形象开始进入了艺术家的视野,并频繁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在安迪·沃霍尔的《二百一十二个可口可乐瓶》、《三十二个坎贝尔汤罐头》和贾斯帕·约翰斯的《青铜啤酒罐》以及詹姆斯·罗森奎斯特的《选举》中都可

[1] [2] 下一页

推荐访问:论波普艺术的商业性特征 波普艺术的表现特征 不是波普艺术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