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调查报告

构建和谐社会调查报告

和谐之城的和谐乐章

上世纪80年代,承德依然一具名别见经传的小城。是什么原因使如此一具既没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又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新兴都市走在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前头?走进那个新兴的都市,一股风清气正、惠民亲商、亲水亲绿的浓浓和风就会扑面而来。在这个地方,你会体验到那自然环境的清新和市容环境的干净的,感觉到经济进展的强劲势头、干部队伍的团结进取、干群关系的亲热融洽和社会环境的安定祥和。你会看到这个地方:

形成了以加快进展为主旋律的和谐经济环境。承德把环境建设也是生产力的理念,贯彻到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居环境、人才基础、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方面,构建起了加快进展的制度平台。

形成了以积极进取为主基调的和谐政治环境。承德按照树正气、说团结、谋进展的总要求,着力营造了一具融洽、和谐、进取的政治环境。

形成了以平安然定为目标的和谐社会环境。承德坚持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进展理念,建设了较为齐全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

形成了以繁荣和进展为主题的和谐文化环境。承德重视文化建设,形成了精品文化别断涌现、文化设施日益完善、文化日子更加丰富、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迅速进展的新局面。

形成了以适宜人居为特色的和谐市容环境。承德以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为都市定位,贯彻把森林引入都市,把都市建在林中的建设理念,建成了蓝天、碧水、净土、绿色、宁静的特色都市容貌。

和谐从哪里而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保证社会真正长治久安的全然基础,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全然宗旨,推动和谐承德建设别断走向深入。

以进展促进和谐。承德始终抓住进展那个最大的要务,抢抓机遇、谋划自己,乘势而上,快速进展。他们做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做旺了会展旅游经济。

以基层支撑和谐。没有基层的和谐,和谐社会就没有基础。承德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从基层做起,多干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

以机制成就和谐。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机制,是社会有序和谐的保障。承德市坚持用制度管出和谐,靠机制保障和谐,创建了比较完备的和谐机制,并同意社会监督。这些机制覆盖了社会日子的要紧方面,成为承德和谐进展的基础。

以精细提升和谐。没有精细精巧,精益求精,就形别成和谐完美。承德充分发扬纳米精神,从大局着眼,小处着手,从小事抓起,从细微之处做起,以方方面面的精细,提升整体工作的和谐完美。

纵观今日的承德,别难得出如此的结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保证社会真正长治久安的全然基础,又是一项长期的伟大事业。承德的实践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还仅仅处于起步时期;我们的实践还仅仅是初步的,我们积存的经验也是别成熟的和别丰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使命神圣、任重道远。经过长期别懈的努力,别断解决遇到的新事情、新咨询题和新矛盾,探究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别断积存丰富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个中国共产党孜孜追求的美好社会理想就会变成中国最广阔人民日子的幸福现实。

关 与 社

调查报告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调 查 报 告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109411)组别:第二组组长:胡晓瑞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11月10号

调查地点: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 调查对象:理工及师院学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也是我们民众所向往的一种理想。自古以来社会和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向往,因为在和谐的前提下我们的经济能够稳定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的繁荣富强,然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并没有达到和谐,时不时的我们就会接收到种种冰冷的现实让我们意识到这社会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建设梦想中期待的“乌托邦”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这次调查就是为了解大学生对于和谐社会的理解和对现在社会现象的看法出发展开的。我们调查小组在十一月十号对我校南阳理工学院和南阳师范学院(三十份)学生进行了调查,总计发放200份问卷并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192份。通过此次的调查也对当代大学生对和谐社会的认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大学生对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看法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了我们的社会是否会更安宁,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否影响更加深远?

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显示有31.3%的同学认为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的混乱的社会,有29.7%的同学则认为现在的社会已经沦落为腐败的社会!而认为当前社会和谐的只占有12.5%,对于这个结果我不知道是同学们大都愤青还是出于对社会的不满和抱怨,不过从这个结果表明社会的一些负面现象的冲击已经让我们大学生对社会多多少少产生了质疑,之所以会质疑也许还是来自与社会不良风气,缺少公平等引起的。那么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究竟要从哪方面入手呢?有47.3%的认为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阶层之间没有差别,没有不公平,资源共享。有29.7%的认为要从调整社会结构入手来建设和谐社会,社会想要和谐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要实现和谐。还有10.9%的同学认为制度要创新以此来实现社会和谐,腐朽的制度应当废除,新的充满活力的制度替代老旧的制度。从这些结果看到大多学生也都认为单一的从某个方面的改善来构建和谐社会是行不通的,毕竟这个社会包含的是方方面面的内容,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还是要在宏观的把握,各个方面都无法偏废!

二、大学生对社会公平及公民道德的看法

实现社会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之一,可以说没有社会公平就不会存在和谐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社会公平涉及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然而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的现象越发严重!已经影响到了社会公平,有56.3%的同学认为现在各阶层的收入差距过大,只有4.7%的同学认为现在的阶层收入差距不大。我国的经济目前正高速的发展,而阶层收入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阶层收入差距的加大导致社会阶层矛盾的激化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民意反映渠道的畅通也是反映社会公平的一个方面,有44.8%的同学认为目前的民意反映渠道并不畅通,而健全的民意反映渠道是联系人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能够正确的了解政策的实施效果。在社会公平方面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法律公正,在调查中当问到如果法律不公正时你会怎么做是有62.5%的选择在守法的同时反映意见,争取修改法律,只有8.3%的认为既然不公正就不在遵守。还有13.5%的人选择不好的法律也是法也同样会遵守。由此可见公民首先认可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而在遵守法律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公正的法律。依法治国是实现社会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而法律的公平就是维护社会和谐的保障,因此完善民意反映渠道,保证法律的公正就是在促进社会的和谐。

前不久的“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从而又对我们的公民道德进行一番质问。对于小悦悦事件的原因有50%的同学认为是由于社会信任度的危机,有42.2%的同学认为是社会道德的沦丧,说小悦悦家长没能进到责任的占6.25%。我们突然觉得这个社会貌似越来越冷漠,见义勇为,帮助他人的传统美德正在被渐渐淡忘。当在问及对爱心捐款活动的看法时有也只有38.5%的同学觉得应该积极的献爱心,选择量力而行的占44.3%,还有觉得是一种形式和欺骗手段的分别占了10.9%,6.25%,由此可见人们在选择之前大多数人还是会考虑事情的本身对自己的影响,社会信任危机的存在也毫不留情的证实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极端主义等都在影响着这个社会的风气,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将设是一项紧迫的任务,通过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来来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体系,对弘扬民族精神形成良好风气有重要意义。

三、大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压力的看法

中共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至14日)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经过近十年建设的社会是否正在趋于和谐呢?在我们的调查中的数据显示有47.9%的同学认为现在还不是和谐社会,有20.8%的则不清楚社会的现状,只有6.77%的同学认为现在已经是和谐社会!可见社会和谐的景象并没有没有深入人心,和谐的

建设依旧面临压力。在构建和谐面临的最大压力中同学们有47.9%的认为是由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有47.3%的则认为是由于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有14%的认为是由于日益恶化的环境,只有9.9%的认为是社会治安的问题。现在社会就业压力过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没有转型吸收不了由于连年扩招而“批量生产”出的大学生,也由于高等教育的弊端使得毕业生只有空洞的理论却不能联系实际应用,所以大多学生并不满足企业的要求。至于高等教育有44.3%的同学认为是没有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有29.7%的觉得教育方式并不合适,也有15.1%的是感到没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设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不能改进使之适合现在科技突飞猛进,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那么我们受教育的所学、所见转眼便会落伍与时代!因此高等教育改革依旧是项艰巨的任务。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熟,城市的社保体系相对农村较为成熟,有45,3%的同学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的效果上作用一般,有26%的则认为基本不能解决。只有5.2%的认为能够较好的解决!社会保障制度是直接体现社会公平的一个方面,关乎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尽快完善,它不仅是社会稳定的需要还是社会和谐的直接体现。

我国这几年发展高速的同时给环境带来很多压力,江河污染、土地沙漠化,在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并没有做到到位的保护。调查中有49.5%的同学对当地政府环境保护工作并不满意!对其满意的只有3.64%。和谐的发展必然是可持续的发展,对环境的爱护才是持久利用的的前提。

四、大学生对不和谐因素原因及经济发展看法

在构建和谐社会时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原因有32.3%的同学认为是源于社会道德因素,有35.9%的认为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有16.7%的认为是国家政策的因素。我国自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我们的经济体制依旧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等问题,终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还不能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不发达的生产力与不完善的经济体制使得社会产生种种不和谐的因素。因此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对于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有48.4%的同学认为将会是稳定协调的发展,也有19.8%的同学认为将会持续高速发展,而不管经济会是怎样发展,它必然能够满足公民的物质需求,解决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

平等系问题。因此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和谐的前提!

五、和谐社会建设之路

尽管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着诸多压力,不和谐的因素依旧存在,但是我们仍然满怀期望,希望这个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也希望当今的大学生们能够继承建设和谐社会的艰巨任务。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附录

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2份

调查数据统计

和谐社会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在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和谐社会的定义是不同的,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社会才能称得上是让大家都满意的和谐社会呢?所以我的这次社会调查的目的就是调查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和谐社会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调查对象:重庆理工大学生随机调查

调查内容:如今,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社会才能称之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特点?为构件和谐社会我们作为普通的市民有该做出哪些努力?

调查方法:采访、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得知,人们心目中公认的和谐社会应具有的特征有以下几个:1.民主法治,2.互助感恩,3.公平正义,4.诚信友爱,5.充满活力,6..安定有序,7.人与自然和谐相处,8.有中华民族的特性。

调查结果分析:人们心目中公认的和谐社会的特征的含义应是:

1.民主法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所谓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这是因为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才能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才能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方面关系的和谐,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2.互助感恩。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能。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这时,是一味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
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
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成功时,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许多;
失败时,不感恩的借口却只需一个。殊不知,失败或不幸时更应该感恩生活。感恩,使我们在失败时看到差距,在不幸时得到慰藉、获得温暖,激发我们挑战困难的勇气,进而获取前进的动力。就像罗斯福那样,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有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3.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实现公平正义,才能达到社会和谐。

4.诚信友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所谓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诚信友爱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条件。没有诚信,就不会有友爱;
没有友爱,人际关系就会紧张;
没有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

5.充满活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所谓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也就是说,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不是死水一潭,而是要在发展中不断创造更高水平的和谐。因此和谐社会必须充满活力。这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6.安定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所谓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安定”是指社会发展的稳定、社会关系中的和睦相处和人们的心理平和。在我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但是,社会安定决不是“万马齐喑”,而是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真正做到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

7.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所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都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中得以实现。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8.有中华民族的特性。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和谐社会概念既承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是应该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和谐社会构建有历史的和文化的根基,才能彰显和谐社会的中国特色。

结论及建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目标又是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和个人应该分别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讨论的一个重点。从个人来讲,遵纪守法、遵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最基本的。

在互助感恩方面,国家方面应尽量多搞一些类似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让人学会感恩的活动,在学校、家庭方面则可以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对有困难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例如我校开展的“生命筑起一道彩虹”感恩教育活就使同学们从“感恩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感恩亲情”、“感谢师恩”、“感恩挫折”、“感恩云龙行”五个主题学会了感恩。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感恩, 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学会感恩,应该是学会做人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键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生态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关键环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是保护生态、恢复生态、改善生态,这是当前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生态是当今各种自然因素的集中体现:所有的生物都要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生存和发展;
生态是所有资源运行的环境载体,是许多可再生资源孕育和循环的母体;
几乎所有的自然问题都要在生态系统中展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

要建立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和谐社会我们不能忽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我们同时还应看到,在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长治久安的太平盛世虽不乏其例,周期性的社会动荡和农民起义也屡见不鲜。社会不和谐及社会动荡的原因何在?我们既要从正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还要认真地从反面探讨中国历史上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代思想家的许多“盛世危言”及他们对社会不和谐状况及其原因的指陈和披露,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参照和历史教训。在这个意义上讲,要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对此进行总结和研究也很有必要。总之,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探索中国历史上社会不和谐的原因,对我们今天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和谐苘山从我做起演讲比赛稿:

构建和谐社会

企业也需尽一分力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威海XX集团始终以“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 的经营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劳动关系和谐贯穿于企业的各项工作中,以发展促进和谐,以创新推动和谐,以公正求得和谐,以稳定保证和谐,以文化孕育和谐,着力打造和谐企业,实现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推进企业健康发展“双赢”。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统一思想,不断深化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构建和谐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深化学习,统一认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董事会先后多次组织中层干部集中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述,并就构建“和谐企业”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学习讨论,大家深刻认识打到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劳动关系和谐是实现企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性工作,提出了“依法办企,以德治企”的和谐企业发展思路。

(二)是突出重点,努力处理好企业发展的“五种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更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基石,它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构建和谐企业的实践中,我们坚持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为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认真处理好“五种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发展与职工发展的关系、企业文化和职工行为的关系、企业内部利益与外部利益的关系、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氛围,努力实现企业的多赢。

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力度,着力提升企业和谐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构建和谐企业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了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始终坚持把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时为职工着想,处处为职工谋利;
始终坚持依法治企,德法并重,不断强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力度,形成有效的构建和谐企业的保障机制,努力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重点做到“六个加强”,着力构建“六个环境”:

(一)加强机制建设,构建和谐的法制环境。构建和谐企业离不开法治,也离不开各项规章制度,一个制度不健全的企业就不会实现和谐。我们广泛开展《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的普及教育活动,逐步提高了广大职工学法、懂法、用法的意识;
并结合企业现状,依法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劳动关系和工作行为,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还依法签订职工集体劳动合同,在劳动社会保险工作方面,我们做到了及时为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至今没有发生一起招用童工、损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

(二)加强民主管理,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企业重大事项必须董事会讨论决策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我们积极支持企业工会组织依法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职能和纽带作用。企业工会也坚持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逐步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管理、监督制度,充分代表和体现广大职工主人翁的地位。

(三)加强安全生产,构建和谐的安全环境。近几年来, 我们一直坚定不移地贯彻安全文明生产,落实安全文明生产责任制,改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条件,对职工进行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培训,特殊工种作业人员都按照国家规定参加政府相关部门的培训取证,强化安全意识,配备安全帽、眼镜、防尘面具等劳动防护用品,确保人身安全,防止人身伤害及质量事故,连续三年未发生工伤死亡、中毒和职业病危害死亡事故。

(四)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的人才环境。企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职工的自身价值,对工人开展技术比武、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岗位培训,外派干部学习,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环境,努力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我们在加强职工队伍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观,全面贯彻“有德才有得,德就是得”的方针,坚持实施人才动态管理,通过每月工作业绩考核,竞争上岗,调动了人才的积极性。

(五)加强文明创建,构建和谐的精神环境。企业职工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统一的思想认识,没有良好的文明规范,也就无法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在构建和谐企业实践中,坚持以文化铸魂,不断转变职工的思想观念,强化文明行为的养成,着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

企业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力量。去年以来,我们全面启动了企业文化建设,加强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贯彻,把集团公司“做大、做强”的战略理念、“爱岗敬业、岗位成才”的职业道德观和“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全面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之中。切实解决职工关心问题,设立了厂长信箱,建立起了有效的沟

通交流渠道。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职工文化生活,陶冶职工精神境界。去年,我们组织举办了职工文艺晚会、中层干部家长座谈会,增强了企业的自豪感、归属感和亲情感。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不同群体的职工积极参与,有效发挥了先进文化陶冶情操、凝聚人心、寓教于乐的良好功效,职工的凝聚力明显增强,和谐相处的关系更加融洽,在精神层面实现了和谐统一。

(六)加强环境保护,构建和谐的自然环境。我们始终牢记环保重任,着力抓好自身环境整治,着重解决喷漆问题,做到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另外,我们还加强对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投入大量经费对厂容厂貌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整治工作,厂区、住宅区照明装饰焕然一新。

四、构建和谐企业的几点体会

在构建和谐企业实践中,我们认为要牢牢把握好劳动关系和谐这个关键,不断夯实队伍稳定这个基础,始终围绕谋求发展这个主线,坚持着眼于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根本目标。

一是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和谐的企业,也就没有了和谐的社会。当前,我们要充分发挥好企业工会的职能,坚持把工作的重点定位于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基点上,既让企业自觉规范管理行为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又让广大职工心情舒畅地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做到制度约束与荣誉激励的有机相结合。

二是队伍稳定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保持职工队伍稳定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确保企业稳定放在首位。在利益分配中必须建立完善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待遇方面体现职工自身价值,通过合理拉开分配差距,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对重大事项广泛发扬民主,做到民主决策,努力把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导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是谋求发展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主线。从本质上讲,和谐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因此,加快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就成为构建和谐企业的一条主线。企业加快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和发展目标,一是加快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加大全员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创造公正、向上、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学习型企业,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是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在经营活动中兼顾效率和公平,努力促进就业,加强环境保护,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社会全面进步贡献力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间的

竞争日益加剧,不发展就会落后,就要被淘汰。面对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当前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谋求企业扩建发展,也只有用科学发展才能解决企业前进中的问题和困难。

五是提高效益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目标。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企业失去了效益,职工没有了收益,和谐也就没有了根基。在构建和谐企业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作为根本目标,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几年来,我们始终着眼于“做实”和“效益”这个基点,坚持在工作思路上求实,在工作方法上要求新,在工作成果上求效,深入开展了“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专题活动,坚持对内抓安全、治设备、严管理,对外跑政策、求效益、促发展,不断强化管理,着力提高效益,企业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我们先后落实了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狠抓安全生产,职工安全意识不断增强,设备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企业实力逐步壮大;
主动出击,积极争取。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职工的收入福利也在逐年稳步持续提升,中层干部住宅楼顺利竣工,职工的生活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充实。在企业这个大家庭中处处充满着安定、和谐、幸福的氛围,呈现着政通人和,融洽和睦,工作热情高涨,安全形势稳定,经济效益良好的喜人局面

和谐是美的一种形态,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威海XX集团奏响了和谐奋进的乐章,为企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前进动力。但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构建和谐企业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孜孜不倦地去努力,去追求,为实现和谐共处、幸福安康的和谐社会积极贡献力量。

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留守儿童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已逐步摆脱温饱问题。现阶段在建设中国特色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如留守儿童现象。如何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也是现今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给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面临着教育、学习、和心理上诸多的突出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而且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稳定建设。为此从07年开始,中央对部门已经联手开展行动,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和政治举措,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着力缓解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关键字:和谐社会留守儿童政策及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为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和任务,我们首先想到了最近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也就是中国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无定性,易变化,只要他们的父母一旦改变了工作位置,留守儿童将不再是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将可能成为留守儿童。为此我们展开了一次关于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活动。

一、社会调查

此次09生物技术本科(3)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兵分两路分别走访了陈家桥镇三河村了解留守儿童情况;
同时另一调研小分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当下各阶层人员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

(1)三合村走访

在三河村,我们了解如下: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速,重庆大学城附近厂房也越来越多,使就业问题大大改善,留守儿童的比例大大下降,整个三河村据村支书统计仅有两位留守儿童。

在村支书那,我们了解到交通问题是致使留守儿童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给我们举例如下:以前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出行很不方便,从陈家桥到沙坪坝都走一条现在人们很少走的小路。父母为了子女的学习,用三轮车接送子女上学,有的人为了孩子读书方便就选在外面工作,就近照顾孩子。现在随着重庆发展,大学城开发,陈家桥镇也逐步发展起来了,交通方便了许多,很多外出务工人员都回家就业,这使得留守儿童的数量减少。他说:“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的严重与否反映了一个农村的经济水平的高低、交通便不便利。只要经济发展了,交通便利了,留守儿童的现状才会减少,甚至消失。现在三河村旁的公路正在修建,相信等修好后,三河村会有很大的变化,留守儿童的问题也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2)社会不同阶层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小组在查阅资料和进一步统计分析数据之后得出如下实践结论:
1留守儿童分布情况 ○

就整个大重庆而言,留守儿童集中分布于比较偏远的山区,且年龄分布集中

于小学适龄儿童。据07年统计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占当地0~16周岁人群中比例较高的地区有: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潼南、梁平、垫江、忠县。特别是垫江地区,平均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每一百名儿童中就有六个留守儿童。近年来,部分地区随当地经济发展该现象有所好转,但有些地区的边远山区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2留守儿童现状○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上均存在问题。“监护人年纪大了,无暇管教”、“情感缺失冷漠内向”、“四处奔波学学停停”、“读书无用打工有理”等等已成为那些父母外出打工,有祖辈和亲戚朋友照料生活的农村孩子的“留守综合症”。

A) 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由于没有父母的照料,孩子又与爷爷奶奶间存在较大的隔阂,大多数孩子不愿听从爷爷奶奶的使唤,具有较大的叛逆心理。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调查中发现,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居住在贫困村(居)、缺乏生产资源,生产生活无一技之长,只有靠外出打工来维持生济,加之外出后也很难找到如意的工作,打工收入也往往不高。如熊科现在15岁的男孩,在陈家中学就读,由58岁的外婆监护,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每月就靠父母寄来的几百块钱生活费,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

朱思琪一个4岁的女孩,由59岁的外婆监护,情况一样。

B)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主要体现在隔代教育问题,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父母在外打工,学习只能依靠学校老师,回家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孩子的自觉和自律都略有下降,外加爷爷奶奶大多为不识字人群,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从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留守儿童学前教育也从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缺陷。由于0—6周岁学前留守儿童约54.2%都是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老人们在教育孩子的观念方面比较陈旧,对年幼的孙子过分溺爱,把孙子当成不可得罪的小祖宗,使其自由发展,孩子们在无原则的怂恿和过分的疼爱中形成了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从而使留守学前儿童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错过了孩子最佳的教育阶段,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

C)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行影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了一定的人格障碍。

D) 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

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

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二、采取措施和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现象,我小组人员讨论后一致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进一步发挥有关协调机构和专题工作组的作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资源整合和工作配合,形成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整体合力。

任何问题的出现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当一个问题出现时我们就要会去发现它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准确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才能找出问题的根本。

留守儿童得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社会方面、自我约束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

1、家庭措施

家庭教育要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委托监护人的教育观念陈旧,远不能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因此各乡镇家长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以帮助委托监护人更新教育理念。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素质的基地,能够帮助监护人学会与孩子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指导委托监护人如何配合好学校共同教育孩子。同时,县妇联在指导家长学校开展工作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在广大家长中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新观念。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宣传普及家教知识,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2、学校方面措施及建议

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加强心理行为教育课程,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3、社会政府措施

党中央正在大力号召新农村建设,这么多的留守儿童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是极为不利的。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与帮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2300万,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认为,要建立留守儿童问题长效保障机制,国家要做六项工作:第一项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首先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有什么问题,要弄清楚。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探索解决它的办法。

第二项工作,制定相关的政策。农村留守儿童因为随着我们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一些流动人口很多是城市的问题,所以出现了留守儿童。我认为它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从法律政策的层面,从机制、体制的层面来给它解决。

第三项工作,要完善一个工作机制。工作机制就要形成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然后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我有一个很大的信心,我们国家任何的工作,任何困难只要有人抓,有人管就能把工作做好,所以确保他们落到实处。

第四项工作,扩大社会的宣传,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以及各种宣传媒体阵地的作用,让他们宣传保护儿童的方针政策、法律措施,另外,也要宣传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好的经验和好的办法。同时,还要表扬留守儿童的先进分子和留守儿童的先进家庭,以他们的经验做法,把他们动员起来。这样就可以动员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我们农村留守儿童,切实把他们的事情办好。我想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第五项工作,要动员全社会的支持。现在我们要发挥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五老”作用,发挥志愿者、农村老党员、优秀的教师、村干部这些作用。另外我们现在针对家庭在城里做工,我们办理了“代理妈妈”、“代理爸爸”,还有其他监管的体系。同时我们也对奶奶、爷爷进行现代化幼儿的知识教育,让他们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第六项工作,依法维护权益。就是进一步的来搞执法力度,执法力度要加强,对于侵犯少年儿童的情况给予打击,对于犯罪的,我们将其绳之以法。

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为整个社会树立标杆,带头关心留守儿童现象,多多开展与留守儿童的互动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如我校素质拓展训练营举行的“烛光计划”,以及暑期支教的“光明行活动”以帮助身边的留守儿童,是他们也能拥有一个美好而又灿烂的年华。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2新浪博客东方之子;

3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严明);

4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关注留守儿童健康,促进山区教育发展》(向远琼);

构建和谐校园演讲稿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和总结

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汇报(共5篇)

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推荐访问:调查报告 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