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抑制对情绪Stroop影响-情绪心理专业论文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摘 要

 近年来,对情绪 Stroop 和返回抑制的研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它是研究注意加 工机制的主要途径。情绪 Stroop 经常是指对情绪性刺激的色彩命名时间偏长而觉察到注 意偏向的存在。返回抑制所表现出的是对已经注意过的事物反应延缓。

 在这篇论文研究中主要选用了行为实验方式,联合了返回抑制和情绪 Stroop 的范式, 通过不同的线索方式和不同的线索化位置来探究返回抑制与情绪 Stroop 之间的相互作用, 揭示返回抑制对情绪 Stroop 的认知加工机制的影响作用。为了达到实验的研究目的,本 论文共包括一下三个实验研究:

 分别为 on-off 线索、同时线索和序列线索三种不同范式下,返回抑制对情绪 Stroop 的作用。这三个实验可以分为单线索和多线索两种,在多线索范式中考虑到线索位置的影 响,增加了线索位置这一自变量,划分为相隔和相邻两个水平。

 实验结果如下:

 (1)在 on-off 线索下,线索的有效性对积极刺激的反应出现了抑制的作用,而对消 极刺激的反应出现了易化的作用。

 (2)在两种多线索的实验下,位置相隔线索下的反应显著快于位置相邻线索下的反应 时。

 (3)在三个实验中,或多或少均出现了返回抑制效应,但是目标刺激的效价主效应均 不显著,所以情绪 Stroop 效应受到了调节作用。

 通过这三个实验研究,我们看到虽然都是返回抑制对情绪 Stroop 的影响,但是这些 影响之间存在的差异,使我们进一步确定注意的加工机制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情绪 Stroop;返回抑制;on-off 线索;同时多线索;序列多线索

 Abstract

 Emotional Stroop tasks are the Principal research tool for demonstrating mechanism biases. Emotional Stroop usually infer the presence of attention biases towards negative words based on longer reaction time performance In a color-naming task. Inhibition of Return refers to the delayed response times to targets presented at the previously attended locations or objects as compared to the novel ones.

 Behavioral studies that use inhibition of return and emotional Stroop paradigm were reported in this thesis. By manipulating the different cued versus and cued location,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action between emotion Stroop and inhib ition of return, in order to find the the mechanical effect of inhibition of return on emotional Stroop.

 To achieve this goal, there are three studies that are designed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inhibition of return on emotional Stroop based on on-off cueing (single-cue procedure), simultaneous cueing and sequential cueing (multiple-cue procedure).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n multiple-cue procedure, cue location is added in the thesis, including apart and adjacent position. The result is as following:

 Under the on-off cueing, the cue’s validity has inhibitory effect on positive stimulus while facilitating effect on negative stimulus.

 In the multiple-cue procedure, the effect speed of apart position is much faster than that of adjacent position.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 of inhibition of return effects in these three studies, the main effect of emotion valence is not significant that emotional Stroop is influenced by the regulatory effect.

 Keywords: emotion Stroop; inhibition of return; on on-off cueing; simultaneous cueing; sequential cueing

 目 录

  HYPERLINK \l "_bookmark0" 1 文献综述 ············································································································· 1

  HYPERLINK \l "_bookmark1" 1.1 返回抑制······································································································ 1

  HYPERLINK \l "_bookmark2" 1.1.1 返回抑制的实验范式 ···········································································1

  HYPERLINK \l "_bookmark3" 1.1.2 返回抑制的产生机制 ···········································································2

  HYPERLINK \l "_bookmark4" 1.1.3 返回抑制容量 ·····················································································3

  HYPERLINK \l "_bookmark5" 情绪 Stroop 4

  HYPERLINK \l "_bookmark6" 情绪 Stroop 与 Stroop 效应 4

  HYPERLINK \l "_bookmark7" 情绪 Stroop 相关研究 5

  HYPERLINK \l "_bookmark8" 情绪 Stroop 的理论支持 6

  HYPERLINK \l "_bookmark9" 2 问题提出 ············································································································· 7

  HYPERLINK \l "_bookmark10" 3 实验研究 ············································································································· 8

  HYPERLINK \l "_bookmark11" 3.1on-off 线索下的情绪 Stroop 8

  HYPERLINK \l "_bookmark12" 3.1.1 研究方法 ···························································································8

  HYPERLINK \l "_bookmark13" 3.1.2 结果与分析 ························································································9

  HYPERLINK \l "_bookmark14" 3.1.3 讨论································································································ 10

  HYPERLINK \l "_bookmark15" 3.2 同时线索下的情绪 Stroop 10

  HYPERLINK \l "_bookmark16" 3.2.1 研究方法 ························································································· 11

  HYPERLINK \l "_bookmark17" 3.2.2 结果与分析 ······················································································ 12

  HYPERLINK \l "_bookmark18" 3.2.3 讨论································································································ 13

  HYPERLINK \l "_bookmark19" 3.3 序列线索下的情绪 Stroop 14

  HYPERLINK \l "_bookmark20" 3.3.1 研究方法 ························································································· 14

  HYPERLINK \l "_bookmark21" 3.3.2 结果与分析 ······················································································ 15

  HYPERLINK \l "_bookmark22" 3.3.3 讨论································································································ 17

  HYPERLINK \l "_bookmark23" 4 总讨论 ·············································································································· 17

  HYPERLINK \l "_bookmark24" 4.1 讨论 ········································································································· 17

  HYPERLINK \l "_bookmark25" 4.2 实验的局限性······························································································ 19

  HYPERLINK \l "_bookmark26" 4.3 研究展望···································································································· 19

  HYPERLINK \l "_bookmark27" 5 结论················································································································· 20

  HYPERLINK \l "_bookmark28" 参考文献································································································· 21

  HYPERLINK \l "_bookmark29" 致谢 ······································································································· 23

  HYPERLINK \l "_bookmark30" 附录 ······································································································· 24

 I

 1 文献综述

 1.1 返回抑制

 注意容许人们在众多的信息中选出同正在进行的活动有关的信息,并且与此同时会对 其他的信息进行抑制,于是抑制效应是当今对注意探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来说 对返回抑制的探究是现今注意研究之中的一个热门问题。

 经过选用某种方式,对所呈现的其中一个位置或是事物进行线索化,线索起到了提示 的作用。也就是说,线索告诉你刺激会出现在这个位置,使个体更加容易的完成任务。然 而若是将线索和目标刺激两者显现的时间间隔扩大到300ms以上时,Posner和Cohen觉察到 个体对线索化位置上的目标刺激的反应反而变慢了,抑制作用替代了提示作用,这就是返 回抑制[1]。返回抑制所表现出的现象就是对已经注意过的事物的反应延缓。

 至今被肯定的返回抑制的种类有两种,也就是对位置和对客体的返回抑制。分别针对 的是个体已经注意过的位置和事物。研究者认为个体对注意过的事物和位置的抑制使得个 体对新事物的搜索加速,快速捕捉到环境中的变化,进而能够做出充分的反馈。

 初期返回抑制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产生机制和特征等问题,但是近期的研究更为倾向 于将返回抑制的实验范式和其他领域不同的范式互相联合,以及对特殊群体的研究和认知 神经科学的研究等等。另外,众研究者们对于返回抑制产生机制的探究一样有不同的研究 进展,他们一直试图从各个角度来解释返回抑制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1.1.1 返回抑制的实验范式

 从返回抑制发现之后一直成为认知研究的一大热点,至今已有各种各样的研究,但是 关于返回抑制范式的一些基本的问题仍存在很大的争议,譬如导致返回抑制研究呈现各种 分歧的研究结果,可能是由于不同类型的线索、线索个数、线索位置、目标刺激的位置和 实验任务等等这些因素的作用,这些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这也就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实验 范式,比如on-off范式、同时线索范式、序列线索范式等等。在这些不同的范式之中同样 也存在着不同的形式,这使我们更加充分的了解返回抑制,使今后的实验研究有充分的依 据,得到更多的改进。

 Posner和Cohen的返回抑制实验被视为是经典范式,在同一背景中并排呈现相同的三个 方框,要求被试看着中心小框。在中心小框两侧的某一小框中呈现线索,随后在这并排呈 现的三个小框中的任意一个中呈现目标刺激,被试要对出现的这一目标刺激又快又准地做 出反应。线索和目标刺激相继呈现的时间间隔在一定范围内随间隔时间的增加,则出现易

 1

 化作用反转,个体对线索化位置上的目标刺激的反应时要远远长于对非线索化位置的目标

 刺激的反应时,这多出的反应时部分就作为返回抑制量。

 在以往对返回抑制的大量研究中,所选用的实验范式均可概括为两种。其中线索-靶子

 范式首先要求被试一直注视着中心注视点,然后对其中一个位置进行线索化,间隔一定时 间,最后在某一小框内呈现目标刺激,并且要做出相应反应。而这其中由于线索呈现的方 式、线索数量的变化,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实验范式。例如本文实验中所用的三种不同的实 验范式均属于线索-靶子范式。区别在于on-off属于单一线索范式,同时和序列属于多线 索范式。进行更细致的划分,线索呈现的表现形式还包括静态范式和动态范式。另一种, 靶子-靶子范式则是要求被试对所有的刺激进行反应[2]。

 在返回抑制研究中,根据在呈现线索之后是否对中心注视点线索化,能够将实验划分 为单线索实验和双线索实验两种。前者的表现形式为只是在呈现目标刺激前进行外周线索 化。后者在单线索的基础上,在对外周线索化后,相继对中央注视点线索化。最初的返回 抑制实验采取的就是单线索方式。后期研究者认为在长时间的时间间隔下,返回抑制其实 是对线索化位置的注意脱离,而使得个体在随后将注意转回到线化索位置时所呈现的反应 延缓。所以在后期的众多研究者,通常都应用双线索范式,来保证个体在实验过程中注意 脱离了外周线索位置,从而可以得到可靠的返回抑制效应。

 1.1.2 返回抑制的产生机制

 在大量的返回抑制的相关研究中,注意抑制和反应抑制是目前关于返回抑制的产生一 直争论不休的假设。二种假设的冲突在于认为抑制发生的时间点不同,一个是抑制了前期 的注意,另一个则认为抑制了后期的行为。不论是哪一种说法都各有论据,争论至今仍未 息。而现在的返回抑制的众多研究大体都是以注意抑制为理论基础。并且有少数的实验研 究结果显示,注意的状态能够对返回抑制有所影响。

 注意抑制则坚持将返回抑制作为注意的一种特性,它的本质是个体会抑制自己再一 次去注意先前注意过的事物。反应抑制说则是认为返回抑制表现了个体在反应上的偏向, 就是个体对线索位置上的目标刺激进行反应时存在一种抑制,与个体的注意偏向毫不相 关。而返回抑制的抑制标签机制则被用来解释刺激和反应选择加工的分离[3]。

 注意抑制则包含感觉习惯和注意撤回两种说法。反应抑制顾名思义是运动反应所造成 的结果,则包括眼动反应抑制和手动反应抑制。感觉习惯也就是对先前的出现过的刺激适 应和习惯了,从而衰减了对刺激的加工,促使对新的刺激注意。直到最近几年,研究者开 始注意到感觉习惯这一说法,可是这个理论仅仅可以诠释单一的、不复杂的返回抑制的产 生形式。

 注意撤回的观点是认为如果个体的注意一直停留线索位置化位置上,那么就不会存 在注意离开线索化位置再返回时所受到的抑制作用,换个角度来说返回抑制就是注意脱离

 2

 线索位置以后,妨碍个体将注意转回线索位置的机制。注意撤回这一理论是解释返回抑制

 的一种主流观点,众多研究者都支持抑制注意导致返回抑制这一观点。

 抑制标签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它的意思是说我们注意过的事物或位置都会贴上一

 个标签,这个标签告诉我们这个事物或是位置已经注意过了,不要浪费资源,应该去注意 新异的事物。众多研究者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来研究抑制标签到底是什么。这一系列实 验,注重早期和晚期选择争议作为自己的理论框架,研究不同层次的认知加工受到注意选 择怎样的影响。是抑制注意还是抑制反应或者是刺激-反应分离,这几种主流的机制解释 都有其合理之处,有实验支持,这些只是角度不同,返回抑制是由于单一的机制产生,还 是者几种机制共同作用的产物,这还有待于一步一步的验证。

 1.1.3 返回抑制容量

 返回抑制容量就是可以产生返回抑制效应的线索位置数量。返回抑制的容量是其一 个很重要的机能特性,但是这个问题至今还是没有完全解决。而返回抑制量用简单的话来 解释,就是产生的返回抑制的强弱程度,它一般通过对不同位置的目标刺激的反应时之差 来表示。在最先考察返回抑制容量的实验中,研究者所应用的是先后两次线索化中央注视 点两侧小框的方式。存在两种条件,一种是前后两次线索化相同位置,另一种则是两次分 别线索化不同的位置。最后发现不论是哪一种条件,在最后线索化的位置上均出现了返回 抑制现象。但是当线索化不同位置的时候,先前线索化的位置对个体的反应时没有影响, 也就是没有返回抑制的产生。所以在起初的研究中,研究者们认为返回抑制容量有且只有 一个,那就是最后的线索化才可以引发返回抑制。

 后来研究者探究返回抑制容量的时候认为只有两个线索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后来 Pratt和Abram使用了序列线索化的方法研究返回抑制的容量,则在实验中增加至四个周边 位置,而且对其中的任意三个位置分别地、连续地进行了线索化[4]。最终结果显示,连续 线索化的所有位置全部产生返回抑制。这样研究者们否定了先前返回抑制的容量只有一个 的说法,其实返回抑制的容量能够是多个。

 在往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将实验得以改进,他们不但得到了验证,并且还有新的发 现。在实验中不同的线索能构成相邻和相隔的位置状态,研究结果显示,在相邻的线索化 位置上都出现了返回抑制。在两个相隔位置中只有最后线索化的位置才能够产生返回抑 制。继续增加靶子潜在位置的个数,同样可以发现相邻和相隔之间的返回抑制差异[5]。在 周建中和王甦的研究中获得了一致的结果,相隔和相邻位置的线索,其返回抑制的容量可 以分别达到一个和四个。支持了Abram和Pratt的理论[6]。对返回抑制容量的研究不断发展, 不同的实验范式、实验任务、间隔时间等等都会有不同的结果。

 3

 情绪 Stroop

 我们都知道人们的认知活动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情绪的影响,情绪与认知是什么样 的关系也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往往研究这个问题应用最多的就是实验 方法,比方说情绪稀释范式、情绪 Stroop 范式等等。在众多研究者的研究深入中发现, 情绪在注意、记忆等各个领域的加工中都有强烈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科学的发展, 情绪 Stroop 在各方面的应用,以及范式都在不断的完善。

 情绪 Stroop 其实也就是指各种不同视觉、听觉刺激等,它们所具有的情绪信息对其他 信息产生的影响。在研究中研究者们选用具有情绪信息的刺激来诱发个体的情绪,然而被 试则被要求命名目标刺激的颜色,结果显示含有那些情绪信息的启动刺激,延长了个体对 颜色命名的反应时。正因如此,这种研究情绪干扰认知的实验范式被称为情绪 Stroop 范 式。

 情绪 Stroop 与 Stroop 效应

 J.R.Stroop 在 1935 年的研究中向被试呈现不同颜色的色词,要求被尽可能忽略色词自身 的含义,对色词的书写颜色进行命名。被试在对不同颜色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时,当色词 的颜色与其自身的含义不一致时,反应时则显著长于色词颜色与自身含义一致时的反应 时。这种不受控制的对词义的加工对颜色的加工的干扰,被称为 Stroop 效应。然而 Stroop 范式在情绪研究中的应用被称为情绪 Stroop 效应。情绪 Stroop 效应则是让被试命名带有 不同颜色的情绪刺激的颜色。情绪 Stroop 研究中常常发现的注意偏向,就是被试命名情 绪性刺激的颜色与命名不具有情绪色彩的刺激颜色的的反应时之间的差异。情绪刺激的存 在使得反应延缓可以说明情绪信息捕捉到了个体的注意,进一步得到了加工,从而干扰了 对其颜色命名的实验任务[7]。

 在对情绪 Stroop 的实验研究中,要求被试完成的实验任务类似于 Stroop 实验,并且 都是与实验无关的刺激对任务的干扰作用使个体的反应缓慢。可是情绪 Stroop 与 Stroop 效应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在 Stroop 效应中,我们看到的是一致与不一致之间的干扰, 例如红色书写的“绿”,红色与刺激自身的意义“绿”之间的干扰。而情绪 Stroop 则是 诱发的情绪对实验任务的干扰,而并非不一致的干扰。

 在 Stroop 效应和情绪 Stroop 效应的发生机制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学者认 为二者是相通的,均为对注意竞争的结果。甚至对情绪 Stroop 效应还有一大争议就是它 到底是由于注意分配引起还是由反应冲突引起。在前人对情绪的众多研究中,他们所采取 的反应方式大多为按压指定按钮来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方式被认为是一种趋近反应,在 Eran Chajut,Yaniv Mama,Leora Levy,and Daniel Algom 的实验中采取了趋避反应,

 4

 如前进后退、推拉操作杆[8]。在他们的实验中就没有发现情绪 Stroop 效应,而是趋避冲突 所造成的结果。

 在所有研究领域中,不乏相互驳斥的观点。在有人认为情绪Stroop是Stroop范式与情 绪启动合二为一的产物的同时,一定会存在持反对态度的学者。这些研究者认为情绪 Stroop效应完全不可以等同于情绪启动。由于情绪启动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个体对与情 绪诱发刺激具备一样效价的靶子刺激的反应更快;二是指先前的情绪信息的情绪色彩会影 响对随后出现的情绪信息的加工。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研究者用“情绪一致性效应”将“情 绪启动效应”所取代。众所周知,不是所有程度的情绪都能引发情绪Stroop效应[9]。

 情绪 Stroop 相关研究

 情绪 Stroop 效应作为一个研究热点,许多学者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例如对焦虑、抑郁 特质的个体研究以及对违禁词的相关研究[10],都表明特殊个体会具有一种负性关注,也就 是对消极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优先加工情绪刺激。进来,研究者也采用神经成像研究, 同样发现焦虑或者抑郁个体比正常个体在感知情绪词时候,有更强的负性关注。行为学上 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但是 Joormann 的研究中发现抑郁特质的被试在对情绪词 进效价判断时没有显现出负启动效应[11]。Segerstrom 使用与希望和乐观相关的单词作为情 绪 Stroop 刺激,发现乐观主义者比悲观主义者产生更强的干扰效应。Isaacowit 发现个体 会偏向关注与自己特质相近的信息,积极乐观的人会抵制消极悲观的信息,而偏向积极乐 观的信息。他们认为积极情绪特质的个体会去回避消极情绪刺激,这样作为一种调节情绪 的方式。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积极情绪特质的人能够有效的应对压力,体验到更多的积极 情绪,对未来充满希望,主观幸福感更高。对情绪 Stroop 的不断研究中,其实验范式得 到更多的改进,研究者们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想法,并且也得到了相应的实验验证。

 Chajut, E., Schupak, A., & Algom, D.的 Stroop 稀释实验中加入了情绪刺激,在实 验过程中同时呈现有颜色的情绪词和黑色的色词 [12]。结果发现在中性情绪刺激的条件下, 色词与目标刺激的颜色一致与否,被试做出反应的时间长短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出现了经 典 Stroop 效应。而在情绪刺激的条件下,差异不显著,颜色词对情绪刺激的颜色命名任务 的干扰比中性刺激的颜色命名干扰小,即出现 Stroop 稀释效应。研究者将这 Stroop 稀释效 应归因为情绪词对注意的捕捉,从而稀释了颜色词对颜色命名的经典 Stroop 效应。在徐琳, 许白华的研究中显示,目标刺激与干扰刺激是否属于同一类型的材料,也是影响 Stroop 稀释效应强弱的要素之一[13]。并且提出了注意的认知加工系统至少存在两种,也就是对文 字加工的系统和对非文字加工的系统。

 情绪 Stroop 的组词实验[14],它的主要思想建立在否定将情绪性延缓或威胁都归因为情 绪词和中性词在无关变量上都是等价的基础上。事实上这种等价是不可能在所有无关变量 上实现的。

 Stroop 效应则不受词汇特征的影响,因为 Stroop 效应是对同一个字,一致性

 5

 命名与不一致性命名之间的差异。

 情绪 Stroop 效应对不同效价的情绪信的颜色命名。所

 以其归因为词汇特征的不平衡不匹配。有些研究中当消除这些文字特征,情绪 Stroop 效 应将会消失。现在发展的一种新的情绪 Stroop 实验设计,是将两个中性词组成一个消极 或中性的词组。做到了如同 Stroop 实验中对同一刺激做出反应。

 Eran Chajut,Yaniv Mama,Leora Levy,and Daniel Algom 进行的两个实验均引进了 趋避反应这一变量,而这一变量是至今绝大多数情绪 Stroop 实验中所忽略的[8]。我们广泛 使用的情绪 Stroop 实验对刺激的反应方式均是通过按压固定按钮,这种反应方式被认为 是一种趋近反应,但人的一般的条件反射是避免威胁刺激,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矛盾从而 导致了被试对情绪刺激的反应缓慢,也就是说这种缓慢是由于这实验要求违背了对威胁的 自然反应[15]。

 结果显示颜色命名与趋避反应相同时,则情绪效价作用不显著。这一实验 验证的情绪 Stroop 效应是反应趋避造成的。在各个实验范式中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这些实验范式给我们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在后期的研究中, 应综合这些实验提出的问题,实验方式,思考方向,使情绪 Stroop 实验范式更加完善、严 谨。

 情绪 Stroop 的理论支持

 在各种情绪 Stroop 效应进行火热探讨的同时,人们对这一效应的产生机制还是没有一 个统一合理的解释,从古至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论想解释清楚情绪 Stroop 效应,他们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出不同的想法。

 最先的研究者通过网络联结理论和图式理论试图诠释情绪 Stroop 效应,他们认为带 有情绪性信息的刺激会吸引加工资源,从而使整个加工过程失去平衡,导致了个体的特殊 知识结构被激活。他们认为干扰的源头是来自于激活了任务的情绪材料,而对它的进一步 加工消耗了一些注意资源,使得颜色命名任务的反应变慢,换句话说就是因为需要更多的 认知来抑制抵抗对情绪刺激的认知。

 优先加工模型认为情绪是一个联结标记,在寻找期盼的结果或是逃避不想要的结果 的过程中起到一个重要的角色。情绪在信息加工的模型中的作用就是是个体做出应对潜在 环境的反应。他们以为类似于个体遇到威胁时的生理反应,认识会对威胁性的刺激进行自 动编码。

 平行分布加工模型 是近期可能比 较认同的一个 理论,它可 以相对较好的 解释情绪 Stroop 效应的产生。它的中心思想认为情绪 Stroop 的发生,同时具有两条通路,也就是 一个对颜色进行加工的通路,而另一个是对字词进行加工的通路,这两条通路的反应机制 是相同的。都是由输入单元、中介单元和输出单元所组成。这两条通路的输入单元和全部 中介单元相互联结,同时任意一个中介单元又和全部输出单元相联结。信息则是采用由下 而上的加工方式。他们认为,在情绪 Stroop 任务的整个过程中,虽说我们的任务是对颜

 6

 色进行命名,但是情绪性信息的输入或是词语信息的的输入,在最后输出时,尽管个体努

 力忽视这些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但是他们还是通过了对字词加工的这一通道。与此同 时个体对颜色输入加工的信息也通过了通道,这样从字词加工通道输出的信息干扰了来自 对颜色加工通道输出的信息。

 由于情绪 Stroop 实验范式的各种变化,研究者们也发现了各种情境下的情绪 Stroop 效应,有的结果相同,但也有相悖的情况存在。在近期对情绪 Stroop 效应的研究中体现 了更大的争议,它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在情绪 Stroop 实验中情绪刺激是对被试注意的捕 捉,加快了对刺激反应。还是被试对情绪信息的长时停留导致了情绪 Stroop 效应。还是 情绪 Stroop 实验中所采取的反应方式与趋避反应的冲突产生了情绪 Stroop。我们现在对 情绪 Stroop 这一效应都很难统一确定,所以用一个理论很难解释所有情景中的情绪 Stroop 效应更难。

 2 问题提出

 注意和情绪的关系如何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中颇受关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个体 是否可以快速准确地加工情绪信息,对他本身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中性刺激做 比较, 消极或积极性的刺激通常可以捕捉更多的注意或是说消耗更多的注意资源, 从而 导致了注意偏向。这类偏向将对情绪信息的加工变得更快更准确。

 返回抑制是对相关位置的注意抑制,而情绪Stroop又是一种注意捕捉,那么情绪信息 与返回抑制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个体在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加工时,个体不能将所有刺激都进行加工,为适应众多刺激, 不是对所有信息的加工,而是对信息有所选择。这是一种加工方式,是加工资源的有限所 致,是注意与知觉相互影响的结果。因为这样加工的选择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注意具有选 择和指向的功能,刺激是如何让引发注意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对刺激的选择是注意的分 配还是注意的捕捉?

 在顾本柏等林将Stroop范式和返回抑制相结合来研究对Stroop干扰效应产生的影响 [16]。而付佳是将空间Stroop和返回抑制结合来考察返回抑制对空间Stroop冲突效应的影响 [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也是更进一步的将情绪Stroop与返回抑制结合。主要采 用了行为实验研究的方法,结合了情绪Stroop和不同的返回抑制实验范式,来考察返回抑 制和情绪Stroop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有研究者认为消极刺激对个体的注意 捕捉有利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也有研究者认为个体对消极刺激的加工抑制了对实验任务 的反应。再加上返回抑制既可以抑制对处于线索位置刺激的反应,又可以提高个体对非线 索位置视觉搜索效率。通过这些复杂的关系,在本研究中我们想知道返回抑制对情绪 Stroop任务有什么影响?在实验的各个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返回抑制和情绪Stroop

 7

 效应之间是否会相互影响?返回抑制的反应延缓和情绪Stroop的注意捕捉是否可以相互

 抵消?

 3 实验研究

 on-off 线索下的情绪 Stroop

 研究方法

 被试:在大一、大二的学生中随机挑选了 35 名被试参加实验。参加实验的每一个被都 具备对颜色的分辨能力,所有人都为右利手,实验结束后会赠与被试一些小礼物。

 实验程序是通过心理学实验编写软件 E-prime 编制而成, 在 Windows XP 的操作系 统上运行,实验的整个过程中被试将两个手放于键盘之上,分别通过“A”、“S”、“K” 和“L”键进行相应的反应。实验在白色的背景之上呈现,中心注视点和方框均为黑色。

 实验材料:从中国情绪刺激材料中选取积极、消极的表情图片,男女各半。有两个 外周黑色方框,也就是线索和目标刺激呈现的可能位置,在方框之间存在一个中央线索化 的小圆点。情绪材料通过 Photoshop 处理,对所有刺激材料加上了颜色边框,分别为红色

 (RGB:255,0,0)、黄色(RGB:0,255,255)、蓝色(RGB:0,0,255)和绿色(RGB:0,255, 0)。

 实验设计:选用 2×2 的被试内设计,线索有效性和目标刺激效价为自变量。线索有效 性包具有两个水平,线索有效为目标刺激出现在线索化位置,线索无效为目标刺激出现在 非线索化位置。目标刺激的效价也具有两个水平,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因变量为被试的 反应时。

 实验程序:(1)在每一试次开始的时候,电脑显示器会同时呈现一样的两个方框和一 个中心注视点。(2)随机对某一外周小框加粗进行线索化,随后线索消失。(3)最后在某 个方框中会呈现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在看到目标刺激后,又快又准地对目标刺激做出颜色 命名反应。目标刺激的边框共有四种颜色:红、黄、蓝、绿,分别对应“A”、“S”、“K”、 “L”四个按键。在被试做出反应的同时刺激消失。(4)完成一试次后,显示空白间隔,然 后开始下一次测试。

 线索和靶刺激出现在中央注视点两侧的次数是一样的,随机出现,使被试不能预测目 标刺激出现的位置。在所有条件下,刺激的颜色也是相等的概率,通过人为随机连续呈现 的两个刺激的颜色不同。

 每个被试需要进行2×2种处理水平共160试次,每种条件有40试次,在正式实验前每个 被试都需要进行10次的练习,掌握实验程序后按指定按钮开始正式实验,若没有掌握可重

 8

 新进行联系。考虑到目标刺激效价的相互影响,我们将实验分为两个组块,积极和消极。

 在实验中我们采取先积极刺激后消极刺激顺序,来尽可能的消除无关变量。每个组块包含

 80次测试。实验中间休息1分钟,整个实验过程约10分钟。

 图 3-1-1 实验一中试次流程图

 结果与分析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剔除反应错误的数据。表 3-1 呈现了不同条件下被试 的反应时。

 表 3-1-1

 on-off 线索下的平均反应时(ms)

 积极

 消极

 有效

 842.08

 762.05

 无效

 823.04

 840.74

 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处理。结果显示,线索有效性的主效应显著,F(1,

 34)=16.548,p<0.01 情绪刺激的效价主效应不显著,F(1,34)=3.252,p=0.08>0.05, 被试对积极和消极刺激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效价与线索有效性的交互作用显著,F(1, 34)=21.788,p<0.01,如图 3-1-2 所示。但是从反应时来看,在对积极刺激进行反应的时 候,返回抑制量为 19.4。在进行消极刺激反应时,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则出现了易化效应。

 9

 图 3-1-2 刺激效价和线索有效性的交互作用

 讨论

 在实验一中发现,与王敬欣等在不同位置的情绪面孔对返回抑制的研究中所得结果 相同,线索有效性显著。验证了返回抑制作为一个知觉搜索“加速器”表现出的稳定性[17]。

 但是在对不同效价的刺激进行反应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线索的有效性对积极刺激 的反应出现了抑制的作用,而对消极刺激的反应出现了易化的作用。在本实验中积极与消 极之间这明显的差异,也说明了情绪Stroop效应对返回抑制的干扰作用。这与以往对情绪 Stroop的研究结果一致,带有消极效价的刺激更易捕捉到个体的注意,这样情绪Stroop一 定程度的削弱了返回抑制的作用。但是在实验一中情绪效价的主效应不显著,也就是说返 回抑制也削弱了实验中情绪Stroop效应。也就是说返回抑制和情绪Stroop效应之间起到了 相互调节的作用。为了避免单一返回抑制对情绪Stroop的影响偏差,为了让研究更加充分, 不仅应用单线索的实验范式,还需要从多线索的角度来探测二者之间的作用。

 同时线索下的情绪 Stroop

 返回抑制的各种各样的实验范式中,多线索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由于线索数量、 线索呈现方式等因素,它们在实验中所表现出的返回抑制也有所差异。在实验一单一线索 实验的的基础上,实验二将采用的是同时多线索化的返回抑制范式,来探究情绪 Stroop 和 返回抑制之间的作用是否与单一线索一致。在同时多线索化的实验中,需要被试将注意资 源在同一时刻分配到多个不同的线索位置上,这样可以考察个体注意的分配方式,在这一

 10

 基础上对情绪 Stroop 效应发生的变化做深入的研究。

 在实验二中我们增加了线索位置这一自变量,它包含相邻位置和相隔位置两个水平。

 在返回抑制多线索中,线索位置对返回抑制的影响不可忽视。以往的实验研究中,在同时 线索化的条件下,相邻位置的线索会形成一个线索区域,在这片区域内的位置都可以产生 返回抑制,也就是说可以产生返回抑制位置可达多个。但是在线索位置彼此相隔的时候, 各个线索之间相互独立,那么可以产生返回抑制的位置有且只有一个。这样我们可以看出 注意的分配及注意的捕捉在实验中的作用,他们对返回抑制和情绪 Stroop 产生的影响。

 研究方法

 被试:即参加实验一的所有被试。

 实验程序是通过心理学实验编写软件 E-prime 编制而成, 在 Windows XP 的操作系统 上运行,实验的整个过程中被试将两个手放于键盘之上,分别通过“A”、“S”、“K” 和“L”键进行相应的反应。实验在白色的背景之上呈现,中心注视点和方框均为黑色。

 实验材料:从中国情绪刺激材料中选取积极、消极的表情图片,男女各半。有两个外 周黑色方框,也就是线索和目标刺激呈现的可能位置,在方框之间存在一个中央线索化的 小圆点。情绪材料通过 Photoshop 处理,对所有刺激材料加上了颜色边框,分别为红色

 (RGB:255,0,0)、黄色(RGB:0,255,255)、蓝色(RGB:0,0,255)和绿色(RGB:0,255, 0)。

 实验设计:本实验为 2×2×2被试内设计,线索有效性、情绪刺激的效价和线索位置 为自变量。线索位置分为相邻位置和相隔位置。被试的反应时为实验的因变量。

 实验程序:(1)在每一试次开始时,屏幕上会同时呈现排成圆形的六个相同方框和一 个中央注视点,要求被试始终盯住注视点。(2)然后呈现线索,对六个外周边框其中的相 邻或相隔的三个边框加粗完成线索化,然后线索消失。(3)呈现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快速、 准确地对目标刺激的颜色进行命名,目标刺激边框的颜色有红、黄、蓝、绿四种,分别对 应“A”、“S”、“K”、“L”四个按键,被试做出反应后刺激消失。(4)完成一试次后,在一 定时间的白色间隔后开始下一次测试,如图3-2-1。

 每一个被试要完成所有实验,需要接受2×2×2种处理水平,每种条件各有10次测试, 每个被试在进行10次测试的练习后按指定按钮开始正式实验。考虑到目标刺激效价的相互 影响,我们将实验分为两个组块,积极和消极。在实验中我们采取先积极刺激后消极刺激 顺序,来尽可能的消除无关变量。每个组块包含48次测试,每组测试后休息2分钟,整个 实验过程约10分钟。

 11

 图 3-2-1 实验二中试次流程图

 结果与分析

 经过对数据的收集统计,剔除无数据后,通过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后得到的结果如表

 3-3-1 所示。表中呈现了在不同线索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均值。

 表 3-2-1 同时线索下的平均反应时(ms)

 相邻位置 相隔位置

 积极 消极 积极 消极

 线索有效性 有效 763.11 775.32 804.24 824.50

 无效 755.32 749.23 804.16 800.52

 结果显示,线索位置的主效应显著,F(1,33)=32.434,p<0.01,相邻条件下的反

 应要快于相隔条件下的反应。目标刺激的效价和线索有效性的主效应不显著。三个变量之 间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如图 3-2-2 和图 3-2-3 所示。

 12

 图 3-2-2 在不同条件对积极刺激的反应时

 图 3-2-3 在不同条件下对消极刺激的反应时

 讨论

 在同时线索下,只有线索位置出现了主效应显著。相邻位置线索下被试的反应时显 著小于相隔位置线索下的反应时。线索的有效性和刺激的效价主效应均不显著。但是从图 中我们可以仍然可以看到在实验中出现了一定返回抑制。在返回抑制的研究中,其中不乏

 13

 对线索位置的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结果显示线索位置为相邻的时候,这些线索可以形

 成一个线索区域,使得返回抑制的容量可达多个。但是相隔位置线索下的返回抑制容量有 且只有一个。这也可以说明个体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在同时线索的条件下被试对多个线 索位置的注意分配,相对与相隔位置仅有的一个抑制位置,相邻位置线索每个获得的注意 资源少。从而在线索有效的条件下,每个线索位置所产生的返回抑制效应小,导致被试的 反应时小。而在无效的线索提示下,相对于相邻线索下被试需要搜索的位置也少于相隔线 索条件下需要搜索的非线索位置。这也就解释了线索相邻条件下的反应均快于相隔条件下 的反应。

 序列线索下的情绪 Stroop

 序列线索与同时线索不同的是,被试不再是将注意进行分配而是将注意依次转向不同 的线索化位置,也就是让被试将注意在各个位置之间进行转移。同样是多线索化的返回抑 制,被试对刺激的注意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本实验就是在这基础上考察返回抑制对情绪 Stroop 的影响。

 研究方法

 被试:同样是参加实验一与实验二的全体被试,实验结束后会赠与被试一些小礼物。

 实验程序是通过心理学实验编写软件 E-prime 编制而成, 在 Windows XP 的操作系统

 上运行,实验的整个过程中被试将两个手放于键盘之上,分别通过“A”、“S”、“K” 和“L”键进行相应的反应。实验在白色的背景之上呈现,中心注视点和方框均为黑色。

 实验材料:从中国情绪刺激材料中选取积极、消极的表情图片,男女各半。有两个外 周黑色方框,也就是线索和目标刺激呈现的可能位置,在方框之间存在一个中央线索化的 小圆点。情绪材料通过 Photoshop 处理,对所有刺激材料加上了颜色边框,分别为红色

 (RGB:255,0,0)、黄色(RGB:0,255,255)、蓝色(RGB:0,0,255)和绿色(RGB:0,255, 0)。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2×2×2被试内设计。线索有效性、目标刺激的效价和线索位置为 自变量。被试对靶子反应的反应时为因变量。各个变量的水平均与实验二相同。

 实验程序:(1)在每一试次开始时,屏幕上呈现排成圆形的6个相同方框和一个中央注 视点,被试被要求看着注视点(2)然后连续分别对三个小方框加粗线索化,这三个线索 化位置被人为随机的安排为相邻或相隔位置(3)随后目标刺激出现在这6个方框中某一方 框中。要求被试尽可能又快又准的命名靶刺激的颜色(4)完成一试次后,在一定时间的 白色间隔后开始下一次测试。

 将所有被试分为两组,每个被试接受2×2×2种处理水平的结合,每种条件有10次测试,

 14

 在正式实验前每个被试进行10次测试的练习后按指定按钮开始正式实验,实验分为两个组

 块,每个组块包含48次测试。每组测试后休息1分钟,整个实验过程约10分钟。

 图 3-3-1 实验三中试次的流程图

 结果与分析

 经过对反应时的整理和分析,表 3-3-1 显示各个条件下的反应时。线索有效性的主 效应显著,F(1,34)=11.633,p<0.01;线索位置主效应显著,F(1,34)=5.995,p<0.05。

 目标刺激效价的主效应不显著,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表 3-3-1 序列线索下的平均反应时(ms)

 相邻位置 相隔位置

 积极 消极 积极 消极

 线索有效性 有效 775.77 764.63 782.45 771.56

 无效 730.90 722.86 775.65 751.43

 15

 图 3-3-2 在各个条件下对积极刺激的各反应时

 图 3-3-3 在各个条件下对消极刺激的各反应时

 16

 讨论

 在实验三中,我们发现不同于同时多线索,在序列多线索的实验中线索有效性的主效 应显著,说明出现了显著的返回抑制效应。线索位置主效应同样显著,与同时线索一致, 相邻线索下的反应显著快于相隔线索下的反应。但是目标刺激的效价主效应依旧不显著。

 相对于积极刺激,没有体现出被试对消极效价刺激的注意偏向。与前两个实验相同,情绪 Stroop 效应被调节。在相邻线索下,个体搜索新事物的变化会更快,反应时更短。

 4 总讨论

 4.1 讨论

 在整个实验中,我们所探究的是返回抑制和情绪 Stroop 的之间相互产生的变化。我们 发现只有在实验一中对消极效价刺激的反应没有出现返回抑制,其余各个实验中都出现了 返回抑制效应,但是在三个实验中都没有呈现出显著情绪 Stroop 效应,在多线索的两种 实验中相邻条件下的返回抑制明显大于相隔条件下的

推荐访问:大学生情绪心理论文 情绪 抑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