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翔街道白坡河建设规划说明书|昆明龙翔社区

焦作市中站区白坡河村庄改造规划设计说明书

 概述

  规划工作背景

 党的十八大指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国家层面:2013年,习近平主席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出重要指示 李克强总理作批示强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2014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4〕25号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2015年11月5日,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提出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2016年2月25日上午,住建部召开2016年全国乡村规划推进工作电视电话培训会议,要求,要切实创新理念,从农村特点、本地实际出发,认真落实《指导意见》精神;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和组织建设,保障乡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河南省及焦作市层面:2014年7月4日,河南省办公厅颁发《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

 2014年7月31日,省委农办常务副主任安伟一行莅临焦作市,就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对温县进行调研。对温县南张羌镇卫沟村和温泉镇觉世头村的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北冷乡的“三农”服务综合体进行了实地察看。焦作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要。积极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解决农村垃圾治理问题的新方法,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2015年,12月25日,焦文明办〔2015〕3号文件,关于推进“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大力推进美丽焦作建设,根据《河南省关于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指导意见》(豫文明办〔2015〕6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工作任务

 1.大力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素质

 2.大力深化农村文明创建工作

  (1)进一步深化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2)进一步深化先进典型评选活动。(3)进一步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4)进一步深化文明集市创评活动。(5)进一步深化农村志愿服务活动。(6)进一步深化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活动。

 3.大力优化农村环境面貌

 (二)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把“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抓好方案制定、宣传发动、工作部署、督促检查等重要环节。适时召开 “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交流推广经验,推动各地创建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2.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组织发动农民群众自主自愿地开展创建活动。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党建扶贫、驻村扶贫、计生帮扶等工作,统筹安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扎实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工作。完善考核机制。将“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工作成效纳入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测评体系,纳入党委、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评体系,全面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

 3.抓好示范带动。重点抓好国道、省道沿线和城市、旅游景区周边、产业集聚区周边村镇的“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点建设,结合全市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集中抓好示范点创建,通过抓点、带线、扩面,不断扩大创建覆盖面,深入推进创建活动。

 4.营造良好氛围。结合美丽焦作建设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级各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活动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及时总结宣传“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创建活动典型经验和成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2017年2月14日,焦作市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遗留问题整改工作汇报会,对以上工作进行督导推进。会上指出美丽乡村建设要抓“快”抓“长”。“快”就是全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不能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示范点培育、加快改善农村面貌;“长”就是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长效机制、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和长效投入机制,逐步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白坡河村民迫切希望改变当前村庄面貌及生产生活方式,改善村庄居住条件,突出村庄风貌特色,完善村庄各方面设施的配套,实现村庄现代化的发展,为加强对村庄规划建设的指导,根据国家和河南省有关规定及政策要求,编制本规划。

 1.2 规划编制过程

 受西张庄村村委会委托,小组2017年2月底对白坡河村进行现场调研,初步了解村庄概况、 地形地貌、基础设施、房屋建设等方面的情况,采取入户调查、发放调查表格、拍照、座谈 等方式进行资料收集,切实掌握本村的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引导等村庄未来发展的重大方向,以便使规划更加贴近村庄发展实际需要,又能使村庄保持健康持续发展。

 规划总则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8年

 《镇规划标准》 2015年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建设部)2000年2月14日建村【2000】36号文发布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6月29日国务院令第116号发布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 (建村〔2013〕188号)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指南(图解)2013》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007年

 《河南省农村宅基地用地管理办法(2011年修正)》

 《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焦作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

  规划原则

 1.结合现状、综合部署的原则

 依据白坡河村经济发展、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等内容,结合白坡河村村庄发展需求,从村域和村庄两个层面综合全面的部署白坡河村各项建设内容。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依据白坡河村资源、民俗等,因地制宜的编制白坡河村村庄规划,突出白坡河村的村庄特色,展现白坡河村的风貌与民俗。

 3.村民参与、问题导向的原则

 村民是村庄建设的主体,要通过村民委员会动员、组织和引导村民以主人翁的意识和态度参与村庄规划编制,把村民商议和同意规划内容作为改进村庄规划工作的着力点。

 4.节约用地、合理布局的原则

 科学、合理、统筹配置土地,依法使用土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应避让地质灾害区、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积极改造利用空心村及废弃地,通过多途径集约节约利用村庄建设用地。

  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村民增收、脱贫致富为基本目标,立足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充分利用现有房屋、设施及自然和人工环境,通过政府帮扶与农民自主参与相结合的形式,分期分批整治、改造农民最急需、最基本的设施和相关项目,以低成本投入、低资源消耗的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防止大拆大建、破坏历史风貌和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规划目标

 依托白坡河优越的资源条件、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四新一体”、“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1.村庄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

 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充分利用区域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剩余劳动力,做强自己的苗圃花卉品牌。

 ?发展模式,构建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花卉产业结构,形成村庄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2.农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

 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完善村庄设施建设,提升村庄整体风貌,实现村民生活水平的“新提高”。

 3.村庄乡风民俗呈现新风尚

 突出民俗风貌,展现民俗特色,结合历史文化、使白坡河村庄乡风民俗呈现“新风尚”。

 4.村庄整体面貌呈现“新变化”

 保留村庄传统肌理,突出传统风貌特色;改造村庄建筑风貌,突出村庄民俗特色;提升村庄环境质量,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优化村庄整体“构造”,使村庄整体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白坡河、和谐白坡河。

 5.环境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集约发展,开展植树造林、防风防沙,实 施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实现村庄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6.村庄建设目标:把村庄建设成一个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居住舒适, 生活便捷的新型现代化村庄。本次规划实现安全饮水普及率 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5%,供电普及率 100%,道路硬化率 100%,广电网络入户率 98%,网络通信普及率 70%, 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新能源普及率 70%,生活垃圾清运率 100%。

  规划范围

 2.5.1村域规划范围

 西张庄村的村域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 444公顷,包括3个自然村,分别是西张庄、石灰炉、白坡河3个自然村。

 2.5.2村域规划用地范围

 村域规划用地范围总面积是313公顷,其中村庄建设用地 5公顷。村域用地范围包含了村庄现状建成区用地以及发展建设用地,包括所在地的村庄居民点和村庄周围可为村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直接影响村庄人居环境的区域。

  规划重点

 通过现状调研,了解各级政府、村民的关注焦点以及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同时结合新农

 村建设的要求,本次规划确定规划重点如下:

 1.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结合村庄自身经济能力,在满足村民生活提高的需求和环境整治等相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达到新设施、新环境的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村庄排水设施系统,改善环境污染状况。

 建立完善的广电网络、公厕环卫等工程设施,完善村庄给水、电力等系统,改善厨房内部卫生设施、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居住环境。

 2.改善村庄环境,整治村容村貌 与宅基地整理相互结合,依法拆除影响村庄规划、阻碍道路通行、妨碍基础设施建设的违法建筑和其他违章乱建的建筑物。整治改造已有农居,使得新老建筑风格融合、协调,力争突出村庄自身特色。动员和指导村民对现状住宅立面和沿街围墙表面进行整修粉刷整治, 加大垃圾收集转运力度,把村庄坑塘整治和情理村边角落等卫生死角结合起来,搞好村庄绿化环保工作,美化村容村貌。

  3.完善村庄道路系统

 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在满足交通和消防等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达到 “内外部分交通衔接顺畅、出行便利”的目的。路面硬化选材上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车行道用水泥、沥青路面,行道树上采用本地树种,既有利于保持质朴自然的乡村风貌,又有利于节约资金。

 4.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按照技术规程要求,配套完善的包括公益型设施与商业型公共设施在内的公共设施体系,建设村民文化休闲广场、增加公共绿地、广场建设用地,提高农村居住环境质量控制。

 现状概况

  西张庄村现状概况

 3.1.1区域位置和辖区概况

 西张庄村位于焦作市中站区西北部山区,隶属龙翔街道办事处,距办事处驻地4公里。东临刘庄村,西至博爱县馒头山村,南至河口村,北至石河中心。辖(西张庄、白坡河、石灰炉)三个自然村,全村南北2.1公里,东西2.12公里,总面积4.44平方公里。

 3.1.2人口

 全村总人口约960口人,其中农业人口760余人,非农业人口200余人,全属汉,共有张、林、杨、靳、刘、卢、毋、征、谢、朱、李等姓氏在此居住。

 传说早时有焦姓、李性在此居住,无法考证,据族谱记载,张姓自清代顺治年间约1659年有焦作于村小庄迁来居住、林姓于乾隆年间约1674年由山西泽州东平村林家脑迁来居住,距今已有300余年。林姓在嘉庆七年1802年至光绪三年迁来,先后三大姓氏迁住此地,组建了现在的西张庄村,本村有张姓三张不够张,四张张不完的说法,第二张姓据族谱记载由博爱县清华九街迁来,至今约近300年,第三张姓据族谱记载由陵川汤甘迁来,至今约近200年。

 3.1.3自然环境

 1.地形地貌

 地势四面环山,北高南低,龙西公路贯穿境内,引入峰林峡水源,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地貌多姿。

 2.气候

 整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干夏热,秋凉冬寒。年平均气温14.2℃-14.8℃,绝对最高气温43.3℃,绝对最低气温-17.9℃,无霜期年平均216-240天,年平均日照2200-24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600-700毫米,年平均风速2.9米/秒。

 3.土壤

 土壤以白土地为主,该类土壤表层地质较轻,为壤质土,一般为颗粒状结构,土壤统为黄色,易耕易耙,易发小苗,但后劲较差,地下水位较深,即受干旱威胁,但易跑水,跑肥,跑土。

 4.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有软硬质粘土、铝白矸、硫铁矿石、铁矿石、化工石、石灰石、煤。软硬质粘地遍及村的四周,六十年代集体组织开采,八十年代集体开采硫铁矿石,改革开放后这几十年时间个体就没有中断过,近几年来焦作市建设北部后花园,保护环境,个体开采因破坏山坡植被被关停。

 (2)动物

 家禽:鸡、兔

 家畜:牛、猪、羊、狗

 (3)植物

 野生类:野鸡、野兔、野猪、野獾

 山坡植被:荆条、疙针条、柏树

 用材林:杨树、桐树、椿树、槐树

 农作物: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红薯

 油料作物:芝麻、花生、油菜、大豆

 蔬菜类:白菜、萝卜、豆角、南瓜、西红柿、冬瓜、大葱、大蒜、土豆、四季豆

 果树类:核桃、桃、杏、山楂、葡萄、李子、柿子、樱桃、大枣

 药材类:蒲公英、防风、地丁、柴胡、地黄、地骨皮、北豆根、丹参、白芷、枸杞、益母草、远志、透骨草

 (4)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气候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连阴雨、雷暴雨、干热风、冰雹、寒潮、雾、雾凇等,直接危害到粮食生产和群众生命安全。二是旱灾虫灾,此类灾害多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以蝗虫灾害为主,蝗虫危害大,表现突出的是1943年蝗虫遮天蔽日,所到之处,寸草无存,造成了毁灭性灾害。因粮草无收加之兵荒马乱,部分村民到山西,徐州逃荒要饭,解放后大部分重返故土,有个别留在他乡。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动群众,及时防治,彻底消灭了蝗灾。

 3.1.4 隶属沿革

 西张庄村的发展变迁,追溯根源,许多已无从考究,只得就近代可记忆之事而记之。

 1950年博爱县设西张庄乡(办公地点设在刘家庄)

 1951年后撤西张庄乡,隶属桥沟乡

 1956年以前,西张庄村隶属博爱县第五区桥沟乡

 1957年更名为焦作市郊区刘庄乡西张庄村

 1958年更名为焦作市中站公社西张庄大队

 1959更名为焦作市中站公社西张庄大队

 1959年更名为焦作市郊区刘庄人民公社西张庄村大队

 1969年更名为焦作市郊区向阳人民公社红星大队

 1970年更名为焦作市郊区龙洞人民公社西张庄村大队

 1984年更名为焦作市郊区龙洞乡西张庄村

 1988年更名为焦作市中站区龙洞乡西张庄村

 2005年更名为焦作市中站区龙翔街道办事处西张庄村

 3.1.5大事记

 1.1963年修建第一个村委办公用房大部队(过去叫官房,三间)。

 2.1967年建大礼堂,10间,占地约2亩,可容纳800余人,成为本村政治文化活动中心,1984年礼堂失火,屋顶全部倒下。

 本村小学校在1965年前一直是用个人民房教学,65年村小学利用本村龙王庙的前后两大殿为本村小学,1968年至1988年相继在龙王庙西侧修建了6间,东侧修建了12间瓦房建成了西张庄小学。

 1972年2月在大洼村西沟引群英河水建提灌站,提灌站顶修小河渠至白坡河全长约5000米,灌溉耕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增加了经济收入。

 1972年11月贯彻落实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大兴水利建设,在村后修建了一个储水量3000立方米的饮用蓄水池,新修转山渠,1975年11月动工,从盘疙道至村西小西掌,穿山凿洞全长约6000余米,1979年4月竣工。接着继续修往村东、西、南的主河渠道,实现了全村耕地灌溉。

 1971年2月,有49名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中下农再教育”的号召,来到西张庄村接受再教育,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和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得到了锻炼提高,也为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1975年在大礼堂西新建两层办公楼20间。

 1985年10月重新修建大礼堂,投资约12万元。

 1991年10月筹建新建接群英河4号洞南口至村东沟占的山龙渠,全长约2500米,其中,凿山洞600米,总投资49.8万元。

 1992年全村家户安装了自来水,结束了担水的历史。

 2003年村办集体企业焦作市张庄瓷厂改制。

 2007年3月实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10年10月从山龙渠首开始铺设饮用水管道至陶瓷厂门口,并叉向白坡河和石灰炉自然村,全长约3000米,同时对全村7500米自来水管网全面规范改造。

  白坡河现状概况

 白坡河村位于西张庄村西南部1.3公里处,省道237,乡道004线的东边,5512国道的西边,全村面积约0.9平方千米,现住35户、120口人。

 白坡河村,白坡河据靳姓家谱记载大清乾隆二十年靳旺琚、旺洪弟兄二人由山西泽州府晋城县迁来此地居住,后有林姓迁住。因村两边山坡外表都是白矸,故起名白坡河。主要姓氏为靳、林。

  村庄现状概况

 3.3.1村庄土地使用情况

 白坡河北高南低,村庄面积90公顷。村庄建设用地面积3.9公顷,占村庄总用地面积的4.3%。

 3.3.2村庄建设现状

 村庄住宅大致分为30年以内、30-100年、100年以上三类,传统建筑保存较好,多为石头房屋,现状建设基础较好。

  宅基地现状情况

 白坡河现状宅基地使用主要为村民自己使用的宅基地,现状建设中,部分村民的宅基地有不同程度的向四周占用土地的现象。

  基地现状建筑分析

 

 图3-1现状建筑高度分析 图3-2现状建筑质量分析

 3.5.1现状建筑高度分析

  在对白坡河进行调研我们可以发现,村庄现状建筑可大致分为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传统

 建筑多为两层(一层用于生活起居、二层多为储物,故此高度一般低于一层),且传统建筑内部

 功能分区不明显,卧室、客厅、厨房等功能混合,并无墙体分隔;新建筑多为一层,建筑内部功能较为合理,功能区分明显。

 3.5.2 现状建筑质量分析

 根据建筑的现状质量、建筑材质、居住环境条件及与村庄传统建筑的风貌协调与否,将现状

 建筑质量分为三个等级。传统建筑根据其保存的完整程度大部分属于二级建筑质量,现代建筑部

 分也存在部分漏水状况分为三类建筑,其余多为一类建筑质量还有部分是新旧结合,也多为二类

 建筑。

  图3-3现状建筑年代分析 图3-4现状建筑结构分析

 3.5.3现状建筑年代分析

 村庄现状建筑可大致分为现代建筑群与传统建筑群,经过进一步调研发现现代建筑群多建于近30年,而传统建筑群分为100年以上和明末清初建筑群。且传统建筑多分布于西侧,分列一排,易于保留、改造。

 3.5.4现状建筑结构分析:

 村庄现状建筑中传统建筑多以石头和石头、混凝土为主,现代建筑多以砖头和砖混为主。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村庄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匮乏,没有幼儿园、卫生所、商店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只有在村庄内部有一个健身器材广场和小型开敞平地以供村民活动。

  图3-5现状健身广场 图3-6现状开敞空间

 村庄基础设施现状

 3.7.1对外交通

 白坡河及个自然村对外交通主要通过南北向道路与中冰线相连,白坡河通过南北道路与石灰炉、西张庄相连,路面宽度约为4米。村庄现状道路路面部分存在破损,但通村道路没有相应指示牌,缺乏指示系统,入村道路较窄,错车难。

 3.7.2村庄道路

 村庄道路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支路和盘山小路四种道路。总体有60%的道路实现硬化,其中主干道硬化率占80%。村庄路灯主要布置在主要道路上,其余道路上几乎没有。

 主要道路:白坡河主要道路呈南北走向,而且由于村庄道路工程的实施,各自然村内部主要道路已经硬化,但由于村庄自主建设的现状,主要道路也未形成环路,且路面宽约4米,行车错车困难。

 次要道路:白坡河次要道路为宽度

 在2-3米之间的胡同,主要起到连接主要道路的作用,现状存在破损以及堆砌杂物的情况。

 支路:白坡河支路为宽度在1-2米之间的胡同,作用也是连接家户和主要道路。

 盘山小路:由于村庄内部高差明显,有的家户需要走山路才可以到达。

 

  图3-7现状村内主干道 图3-8现状村内次干道

 

  图3-9现状村内环山道路 图3-10现状村内支路

 3.7.3给水设施

 2010年10月从山龙渠首(即群英河渠四号洞口)开始铺设饮用水管道至陶瓷厂门口,并叉向白坡河供全村人畜饮水和企业用水。

 3.7.4排水设施

 雨水:村庄主要道路两侧埋设有雨水沟渠,雨水排放依托地势。

 污水:村庄现状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及其他污废水以直排为主的现象,污水任意排放至附近沟渠或者河道,污染较为严重破坏村庄的生态环境。

 3.7.5电力设施

 白坡河用电由西张庄35KV变电站引入10KV高压输电线路供电,经变配电站降为380V和220V,基本满足生产、生活的要求。目前村内已经实现户户通电。电力线路采取电线杆架空电线方式,老旧房屋线路相互缠绕不清,电线老化,存在火灾隐患。

 照明设施:从西张庄至白坡河主要道路上安装路灯。

 3.7.6通讯设施

 目前,白坡河已经开通有线电视、移动电话网等通信设施。

 通信线路采取电线杆架空电线方式,但是多股通讯线路相互缠绕,存在安全隐患。

 3.7.7环卫设施

 村庄内部设施集中的垃圾收集箱,但是仍存在“垃圾乱放”的现象,影响村民的生活环境,阻碍的村容村貌的提升,因此,村庄的环卫整治也是工作重点。

  现状主要问题

 根据现状考察结果和居民入户调查分析中,可以得出村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用地与功能布局问题

  1.无序建设存在较多,部分居住建筑布局混乱,宅基地面积较大;

  2.村庄无公共活动空间,缺少娱乐休闲设施;

  3.社会服务设施、配套服务缺口比较大,尤其是商业和环卫设施。

  (二)基础设施问题

 1.道路网络不够完善,各级道路不够完善,道路路面硬化不够;

 2.道路交通设施不足,缺乏广场停车设施;

 3.缺乏广电网络和数据通讯设施,村民日常生活单一。

 (三)环境问题

 1.村庄没有完善的环卫设施,村民垃圾存在无序堆集,影响村民生活环境;

 2.绿化用地太少,村庄内部环境较差;

 3.缺乏排水工程设施,广电网路和数据系统等基础设施。

 以上问题是制约当前该村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是当地村民最急切盼望加以改善的环节。

  图3-11现状动静分区分析 图3-12现状产业分析

 3.8.1动静分区不明显

 基地内部基地内部以居住为主,缺少一些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目前现状只有一个健身活动广场供村民活动使用,但由于老龄化的存在,健身场的使用率并不高,姑且将使用低的土地庙和关公庙同算作动区,村内无其他公共活动场地。

 3.8.2现状产业单一

 基地地块几乎全部退耕还林,内部少量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核桃树(核桃树为刚种植目前并没有产量),故村内产业单薄,村民收入多靠外出打工。

  图3-13现状垃圾堆放分析 图3-14现状交通系统分析 图3-15现状活力点分析

 3.8.3垃圾堆放混乱

  基地内部配置有少量的垃圾桶,多分布于主要道路两侧基本可以满足主要道路两侧村民的使用,但是次要道路和支路上几乎没有布置,加上村庄管理不善导致现状仍然存在垃圾随处丢弃和集中堆弃的现象。

 3.8.4交通系统不发达

 交通可达性弱,进村只有一条宽为4米的单行主路,道路过窄,且没有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导致村内存在车辆乱停乱放现象。

 现在基地的活力点只有一个活动广场、土地庙和关公庙,且这三处地方使用率低、地处面积小、无设计的开敞空间,尤其土地庙,几乎都无法接触,位于偏偏的山脚,且缺少商店、卫生所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导致整个地块缺乏活力点。

 3.8.5现状活力点较弱

 现在基地的活力点只有一个活动广场、土地庙和关公庙,且这三处地方使用率低、地处面积小、无设计的开敞空间,尤其土地庙,几乎都无法接触,位于偏偏的山脚,且缺少商店、卫生所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导致整个地块缺乏活力点。

  村庄规划

 村庄居民点规划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根据“生产发展、生活 HYPERLINK "/item/%E5%AE%BD%E8%A3%95" \t "/_blank"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结合《焦作市总体规划》,基于现状布局,从生态发展、人口回流、生活进步、传承文化等的原则下,规划尊重村民意愿,根据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建设用地分布情况,规划逐步引导居民点从现状的沿道路和等高线状布局逐步整合,

 村庄发展条件

 优势条件分析经验优势:村庄人口你,是几代人都生活在这里,对村庄有独特的乡土情怀,且对村庄十分了解。

 劣势条件分析:村庄现状基础设施缺乏。

  1.村民整体文化水平有限,对新技术、新品种接受需要一定的周期,且由于获取信息渠道不畅、资本短缺、技术落后,造成新技术得不到有效应用,不利于产品市场额推广。

  2.种植技术落后,村民缺乏果树管理知识,不利于花卉的管理,易对蔬果质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3.村庄缺少基本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未体现旅游带动服务业发展作用,促进村民增收的经济效益。

 产业发展规划

 村庄发展指引: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在村庄范围内统筹安排产业发展空间,增强村庄自身发展能量,解决农民转产转型要求,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综合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高效、安全、经济的服务体系,切实改善乡村的生活、生产条件。

 发展目标与策略

 4.4.1发展目标

  结合焦作市建设“旅游城市”的契机,充分利用白坡河良好的资源条件,通过积极的综合整治和改造,打造“舒适●和谐●文化●生态”

 4.4.2发展策略

 1.生态优先,保护自然环境

 特色种植业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改变现有种植结构,提高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扩大果树等种植规模,实现村庄耕地以核桃、果树种植为主,同时在环境优美、地势较高的村庄西侧设置特色采摘园,促进村庄旅游业发展,带动村庄服务业发展。核桃种植应在低坡缓丘处,不改变山体现有绿化,增加经济收入且起到绿化环境,改善村庄生态环境的作用。

 2.绿色发展

 保持村庄田园与山水风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因此在发展产业时,做到绿色发展,不破坏村庄现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做到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延续村庄现有的空间结构,保持村庄田园山水风光,尽量做到少破坏现有自然环境。

 3.服务至上,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依托优质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白坡河生态农庄、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民俗体验、传统小吃等一系列旅游新业态发展。

 4.4.3第二、三产业

 一、发展机遇

 国务院各部委、河南省,不断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文化与乡村旅游业,为白坡河发展文化与乡村旅游带来千载难逢机遇。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现代服务业。

 2009年9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二、发展趋势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千城一面的“复制、粘贴”式城市建设席卷各地,城市居民的田园情结再次苏醒,重构了人们“离去—归来”、“背叛—皈依”的生命模式。乡村游成为人们实现短暂逃离现实、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随着旅游的开发,乡村旅游也衍生出多种类型,主要有传统农家乐模式、休闲农庄模式、景区依托模式、民俗风情模式、创意产业模式等。

 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全国休闲产业和乡村旅游景区(点)已达8.5万多个,全国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170万家,从业人员2600万人,其中农家乐150万家,年接待游客7.2亿人次,年收入达2160亿元,其中农民直接获益1200亿元。白坡河应充分利用村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将村庄打造成为镇平县乡村旅游示范点,带动村民增收脱贫致富。

 三、发展优势条件

 1.资源条件

 白坡河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优美,且有保存较为完整传统民居,有深厚的人文资源,村的优美、人的淳朴,构建起一幅独特的画卷。

 依托白坡河矿洞和传统民居,发展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和传统民居体验项目;依托白坡河民俗特色,发展民俗特色体验游。

 村庄交通规划

 1.规划目标

 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慢行交通为主导,构建“功能清晰、布局合理、服务便捷”,与村庄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绿色交通系统,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2.对外交通规划

 白坡河南北向道路是连接中冰线的主要对外交通,现状道路路面宽约4米,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7米,道路两侧各预留1米的绿化带,种植行道树作为景观。

 3.村庄道路系统规划

 (1)总体要求

 结合现状道路及村庄功能布局,形成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村庄道路系统。

 (2)道路结构

 结合村庄产业及村庄建设用地布局,形成“一主多支”的道路网系统。

 “一主”为贯穿白坡河的南北向主要道路,路面宽约4米;

 “多支”指连接白坡河主要道路的道路,路面宽度不等。

 “规划村庄路面宽度为4米,考虑未来车辆较多,在部分地段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应设在有利地点,并使驾驶员能看到相邻两错车道间驶来的车辆。设置错车道路段的 HYPERLINK "/view/1101684.htm" 路基宽度不小于6.5m,有效长度不小于20m。为了便于错车车辆的驶入,在错车道的两端应设不小于10m的过渡段。有效长度至少能容纳一辆全挂车的长度。

 基础设施规划

 1.安全饮水工程

 白坡河现状有两个高位水池,分别位于东西两侧高地处,本次规划对现状高位水池进行保留,同时,对高位水池周边进行整治,清除污染源,保障饮水安全,远期随着龙翔办事处的建设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善,白坡河供水系统逐步接入龙翔办事处市政管网,以保证村民饮用水村庄生活和消防用水要求。

 2.实施绿化工程。

 加强村庄生态环境建设,在村边、路边、河边,宜树则树、宜林则林,蓄积雨水,涵养水源。将山地、裸露地通过生物工程进行绿化,道路绿化是以道路为主线,乔、灌、花、草合理布局,使道路沿线林木成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灾害防治规划

 1.防治目标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减少灾害损失,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植树造林,实施山体绿化工程,保护、恢复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

 2.防治分区与对策

 依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对居民生产生活造成的潜在危险,将村域分为灾害高易发区、灾害中易发区、灾害低易发区,并对每类区域提出了具体防治措施。同时,明确灾害防治点,近期内需要进行治理,避免对村民构成生命和财产损失。

 对村庄规划范围内的不安全地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工程措施加以治理,同时,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提高村庄生态环境。

 村庄规划

 建设策略

 5.1.1建设策略

  结合两种建设模式优劣点分析,并依据白坡河的具体情况,选择“统规自建”建设模式。

  建设策略——政府主导、村民参与、政府补贴,滚动实施, 新建整治相结合

 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政策引导村民参与:自主建设住宅 村民参与、尊重村民意愿在本次规划中主要体现在从现状调研到项目汇报,每次都有村民参与,对村庄的建设和规划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编制完善的、特色的、有针对性的村庄建设规划。

 5.1.2布局原则

 规划充分体现对农村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尊重,着力营造符合村民心理需求居住场所,分为动静两区,在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的同时,满足村民的正常生活。

 充分利用山地地形高地错落的优势,营造一步一景的景观效果,满足村民和游客的双重体验。

 5.1.3总体布局要求

 优化村庄布局,提升白坡河村村容村貌,解决村民生活不便的问题,规划依托陶瓷和古建筑,矿洞,将白坡河村民俗文化与陶瓷手工艺作坊和村庄、矿洞旅游相融合,形成一个旅游链,从而使村庄人口回流,共同努力带动村庄产业发展。同时开发开心农场,促进村庄发展。白坡河产业发展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服务至上的发展理念,形成村庄的特色产业。

  针对白坡河村规划尊重现有村庄的格局和建筑肌理,保持村庄整体建筑风貌,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保持原有道路肌理,对村庄内道路系统进行优化改善,对部分道路适当拓宽、取直。保留现状建筑肌理,以宅基地为边界,提出住宅相应改造措施和新建设计。

 5.1.4规划结构

 结合村庄建设用地情况、交通条件及现状自然村的分布,规划在不打破各自然村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方案规划设计采用“两核心多片区多节点”的规划结构,依据原有村内主要干道,通过环境改造、建筑功能置换、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设计为地块的主要轴线;东西两侧分别为区矿洞景区的盘山路和去向写生台、观景平台和采摘园的山林小路,作为地块的次要道路,起到联系各片区的作用;在寺庙和活动中心分别设置节点中心,且在东南侧设置垂钓区桃花林作为一个次要节点,在采摘园、矿洞景区处设置次要节点,满足景观共享的均好性。

 

 5.1.5公共服务设施

 为了方便居民生活,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村庄规划完备的公共设施系统,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卫生所,商店,公共卫生间,文化活动广场。

 1.卫生所

 本次规划按建设标准《河南省村卫生所(室)基本标准(试行)》的要求新建卫生所,来满足村民,游客的基本需求。

 商店

 考虑到村民,游客的便利性,在小吃街的最南边新建了一个商店。

 公共卫生间

  规划中考虑到村庄的整体协调性,将主干道一侧居民建筑外面的厕所全部拆除,在游客接待中心的后面新建公共卫生间。

 4.文化活动广场

 文化活动广场结合文化室建设,功能包括:篮球场、健身场地、露天舞台、绿化休憩等功能空间,主要用于文艺演出、文艺晚会、文艺赛事、电影放映、健身健美、展览、书法、美术、摄影、图片展等。

 5.1.6各类建设用地控制要求

 为进一步规范村庄建设行为,保证村庄整体风貌协调统一,保证村庄视觉廊道开敞,景观视觉开放,保留现状村庄肌理,营造特色景观风貌。村庄建筑高度不宜过高,避免影响周边邻里采光、通风,村庄主要道路作为村庄景观视廊,为确保空间开敞,两侧宜进行规整。

 规划确定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应明确用地界线,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占用,暂时无法建设的应提前预留或通过绿化种植预留。

 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5.2.1给水工程

 1.规划依据

 (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 2009年版);

 (4)《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 50331-2002);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6)《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

 (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1998);

 (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

 (9)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

 (10)《焦作市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

 2.规划原则

 (1)给水工程规划应在村庄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全面考虑村庄的全局,统筹安排,使村庄给水设施布局既科学又符合村庄总体布局规划。

 (2)科学、合理地预测村庄需水量,合理确定供水工程规模。

 (3)供水管网根据用水要求合理分布于全供水区,中心区应形成环状管网,确保供水安全可靠。

 (4)规划中应尽可能考虑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行管理维护费用,以节约有限的建设资金。

 3.供水设施规划

 采用生产、生活、消防统一的供水系统。为保证供水的安全可靠性,村庄给水管网规划为环状管网。干管尽可能布置在两侧有较大用水量的道路上,配水管线按规划道路布置,管线遍布在整个给水区内,保证用户有足够的水量和水压。连接消火栓的最小管径不低于DN100mm。

 按照消防规范要求,在规划区内设置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米,距建筑外墙不小于5米,距路边不大于2米。消火栓布置在交叉路口和醒目的位置。规划采用室外地上式消火栓。

 4.水源地防护

 应按照国家颁发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办法,并经常巡视,加大水环境执法力度,及时处理影响水源安全的问题,确保饮水安全。

 (1)加强现状水源井的维护、修缮,四周设置隔离带不小于30米,并设置明显的标志。

 (2)水资源保护要求

 一级水源保护区内应遵守下列规定:

 ①禁止排放废水;

 ②禁止倾倒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

 ③禁止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它污染物;

 ④农业种植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和环保规定、标准的高毒和高残留农药。

 ⑤禁止将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有关规定的水人工直接回灌补给地下水;

 二级保护区内应遵守下列规定:

 ①禁止排放废水、废渣类污染物;

 ②禁止新建、扩建污染较重的废水排污口,设置医疗废水排污口;

 ③禁止新建、扩建污染重的化工、电镀、皮革加工、造纸、印染、生物发酵、选矿、冶炼、炼焦、炼油和规模化禽畜养殖以及其他污染重的建设项目;

 ④禁止设置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危险废物等集中转运、堆放、填埋和焚烧设施;

 ⑤禁止设置危险品转运和贮存设施、新建加油站及油库;

 ⑥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和环保规定、标准的高毒和高残留农药;

 ⑦禁止采取地下灌注方式处理废水;

 ⑧禁止建立公共墓地和掩埋动物尸体;

 ⑨禁止将剧毒、持久性和放射性废物以及含有重金属废物等危险废物直接倾倒或埋入地下。

 5.给水管道设计说明

 (1)给水管道位于道路的东侧、南侧,距道路中心线0.5米控制,道路宽度允许、在施工不影响两侧建筑物基础的情况下,可适当调整,接户管径dn32,位置现场确定。管道覆土厚度不小于1.2米(核实最大冻土深度,管道应铺设在冰冻线以下0.15米)。

 (2)管材:推荐采用聚乙烯(PE)给水管,聚乙烯原材料级别为PE100,标准尺寸比SDR17,管道公称压力1.0Mpa。

 (3)管道连接:管道与管道,管件连接采用热熔对接,与阀门等连接采用法兰连接,法兰公称压力为1.0Mpa。

 (4)管道基础:采用原状土基础,局部超挖部分应回填夯实。当沟底无地下水时,超挖在0.15米以内时,可用原土回填夯实,其密实度不应低于原地基天然土的密实度;超挖在0.15米以上时,可用灰土或砂填层处理,其密实度不应低于95%。当沟底有地下水或沟底土层含水量较大时,可用天然砂回填。沟底遇有废旧构筑物、硬石、木头、垃圾等杂物时,必须在清除后铺一层厚度不小于0.15米的砂土或素土,且平整夯实。对岩石基础,应铺垫厚度不小于0.15米的砂层。

 (5)管道敷设与回填:按照《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 101-2004)执行。管道两侧及管顶以上0.5米内的回填土,不得含有碎石、砖块、垃圾等杂物,不得用冻土回填。距离管顶0.5米以上的回填土允许有少量直径不大于0.1米的石块和冻土,其数量不得超过填土总体积的15%。

 (6)管道附件:管道分支处根据检修需要适当设置阀门,水表根据计量需要设置,配套设置排气泄水阀门。

 (7)管道水压试验及冲洗消毒:管道水压试验压力为0.8MPa。具体要求按照《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及GB 50268-2008执行。

 (8)阀门井井盖及支座采用?700球墨铸铁材质,车行道下选用重型井盖,人行道下选用轻型井盖。踏步选用塑钢踏步,安装见国标06MS201-6。井盖中心应分别

推荐访问:说明书 建设规划 街道 龙翔 白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