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特征及其实现管理论文

  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管理论文

 目录

 一、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及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

 二、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一是高度粘合性

 二是过程复杂性

 三是高度整合性

 四是相对稳定性

 五是介质抽象性

 三、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建构路径

 一是科学设计行业特色院校的发展定位

 二是优化与凝练学科布局,构建一体化社会服务模式

 三是建立与办学目标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及文化生态环境

 正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 提出了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高度粘合性、过程复杂性、高度整合性、相对稳定性、介质抽象性等特征。文章从科学设计行业特色院校的发展定位、优化与凝练学科布局等四方面详细论述了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建构路径

 下载论文网

 关键字: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特征建构路径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行业特色院校立地服务模式实证研究,2010C35006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国的行业特色院校获得长足的发展。行业特色院校在行业转型升级以及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中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但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不断加剧、行业特色院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快速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浮现,构建行业特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抓手,成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

 一、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及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

 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概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使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类独特的技能和技术,是企业获取或配置人力资源、核心技术、声誉,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形成并能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随后,核心竞争力概念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国并被引入中国。我国学者从能力观、资源观、要素观等各个角度对核心竞争力内涵做了解读,核心竞争力理论也被广泛运用于企业、高校等的竞争力构建研究与实践中,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行业特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行业特色院校依附其特殊的办学背景与办学传统,扎根于行业与区域交汇的办学平台,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与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办学机制以及由此所生成的文化传统,包括学科布局及社会服务模式;教学及人才培养机制;内部治理结构及文化生态环境等三方面,是三者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办学特色。它是一种在长期特殊的体制环境中所孕育与形成,并经历了转制后优势集萃及适应性扩张检验的办学优势,既凸显了长期行业办学所形成的累积性经验与优势,又深刻体现了转制后在立地服务路径上的优选及其效益最大化的考量。是其他综合性大学或者新建本科院校因为办学历史与办学背景等限制所不具备的办学基础与办学优势,是不易被仿制、可以推动行业特色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质与能力。通过这种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形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布局中嫁接行业与区域、实现资源与服务双流动、双集成的特色高校群体,更好地凸显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版图中一个特色版块的位置。

 区别于当前学术界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视角麋集于大学文化建设、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创新等具体的发展载体。我们认为,行业特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其学科、校园文化抑或是产学研合作模式单纯某一方面特色与优势的张扬,也不体现在对人力、物力、财力等发展资源的直接介入与整合运作所形成的竞争力。行业特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整套基于特殊办学历史以及经过转制后行业与区域交汇冲击所沉积和调适而成的办学运行机制的优势,通过机制的杠杆,去最优化地布局发展门类与重点、整合与调动发展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尊重长期行业办学以及转制后行业与区域发展交融的两大背景,提炼两大背景之后的发展传统与现实发展平台的优势是界定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逻辑起点。

 二、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一是高度粘合性。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附于长期行业办学的历史及其当前行业与区域相贯通的发展平台。这两个因素对行业特色院校学科特色的凝炼,连通高校、行业与区域的学科资源集聚方式的建立,介入行业要素的学科组织管理模式的形成,产学研高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与行业发展历史、行业精神、地方文化一脉相承的学校精神与文化的塑造产生了直接和根本的影响,具有其鲜明的自身特征。非行业特色院校由于缺乏相关的行业背景及其现实的行业与区域双向流通平台,很难建立与形成这样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

 二是过程复杂性。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任何主体竞争力构建一样,必须遵循事物固有的发展脉络与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发展、伴随着反复与曲折、政策不断调适与优化的过程。转制后部分原行业院校急于摆脱原有的行业色彩,盲目向综合性大学转型,或者仍然紧抱单一的“行业大树”不放,漠视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诉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办学优势稀释、特点淡化或者水土不服、支撑乏力的状况,严重影响其办学实力的提升。在遭遇发展困惑后,部分行业特色院校开始重新总结其发展得失、审视其发展策略。

 三是高度整合性。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机制与运行管理的模式。这种机制与运行管理的模式贯穿在学科布局及社会服务模式、教学及人才培养机制、内部治理结构及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是在机制牵引下办学的各个过程、各个门类、各种资源高度整合、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了核心竞争力从硬件到制度、文化等软件建设中的内在张力和强渗透性。

 四是相对稳定性。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虽然始终都在不断丰富与发展,但介于其生成的物质平台及其逻辑思考路径的相对确定性与稳定性,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段内,核心竞争力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脱离现实基础,立足于追求与炒作时尚概念,随意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及外延进行要素置换,就失去了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基础,会极大危害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行业特色院校从原来单纯的行业管理到转制后的“省部共建”、“省市共建”,虽然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发展的战略出现了调整,但是其竞争力建构还是要充分关注到原有特色、原有基础的继承和放大,只有这样才能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是介质抽象性。区别于其他高校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着力点放在拼学科、拼管理、拼人才、拼文化等具体发展强势门类,行业特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点在于形成一种独特的机制及运行体系,通过机制与运行体系驱动科研、人才培养、管理、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它具有介质抽象性特征,更易扩大它的执行张力,更容易形成整合性的发展效果。

 三、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建构路径

 一是科学设计行业特色院校的发展定位。科学定位是实现行业特色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近几年来我国行业特色院校发展进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所走的一些弯路,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定位失准。行业特色院校长期在行业内办学所积累和形成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始终是其发展之基,是其在新一轮高等教育竞争中拓展空间、赢得发展机遇、提升实力的重要依托。在划转地方管理后,行业特色院校要做好“双手抱拳”的大文章。一手接“地气”,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潮流,立足自身发展基础与特色,关注与挖掘区域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机遇,探索参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有效形式与途径。要化“优势”为“强势”,把高校在某一领域的研究基础与综合实力转化为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与现实贡献率,实现在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角色站位”。要激发“蔓枝效应”,即围绕行业特色院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拓展相关学科专业门类、拓展立地服务渠道与方式,探索多样化、分层次、立体化的接地模式。同时要坚持一手接行业发展的“天时”,积极关注行业的最新发展态势,多渠道的吸纳行业发展资源,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实现与行业发展同步甚至适度超前行业发展,引领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双手抱拳”,巩固传统的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在此基础上,积极挖掘与拓展立地服务的新机遇、新机制、新平台,实现立地服务的新突破。

 二是优化与凝练学科布局,构建一体化社会服务模式。长期以来,行业特色院校形成了“紧贴行业”的特色学科布局,与行业高度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在转制后,面对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新环境、新要求,行业特色院校要进一步优化与凝炼学科布局,围绕传统与特色学科,结合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现状,积极培育关联的交叉学科与专业,寻求服务地方的结合点、着力点。而不应该忽视自我特色,新建炉灶,盲目追求学科体系的“大而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要构建分层性的社会服务模式,一方面继续保持与行业的紧密合作关系,构建一体化合作模式,克服片面与机械理解转制后 “疏行业近地方”的关系界定,继续巩固行业话语权与竞争力,寻求与创造行业进步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内在结合点,以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拓展其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潜在机遇。建立分层递进的合作模式,对于一些紧密度、吻合度不是最高的区域合作项目与内容,可以探讨多样化、多种层次的合作方式,从松散型合作起步,逐步提升其合作层次与水平。

 三是建立与办学目标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特色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其鲜明的自身特色,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的高度对口适应性。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围绕行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普适性能力的诉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拓宽基础平台,改变传统的就行业论行业的培养理念,加大人文素养、性格及情感培养、基本通识技能课程群的建设,夯实其基础素质;二是建立分层化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及社会的诉求,建立高端人才培养试验区,探索拔尖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满足行业不同层次的需求。比如浙江传媒学院与浙江广电集团联合开展“未来主打星”高端传媒人才培养探索,从浙江省大二学生中选拔精英人才转入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学习,广电集团全程介入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实施“实战型、订单式、高端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传媒人才,受到业界和社会的好评。

 四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及文化生态环境。内部治理结构是提升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制保障。传统的行业特色院校在内部治理结构设计上具有一定的企业化特征,在转制后,行业特色院校需尽快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的管理与运用机制,充分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与此同时,行业特色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及服务面向需要,建立与放大诸如产业孵化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部门的职能,更好地为其凝炼和彰显办学优势服务。文化生态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外在标识。行业特色院校要高度重视传统校园文化精神、文化气质的传承,使校园文化的营建与学科特色凝炼、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形成一体联动、互补助益的格局,要注意吸纳区域文化的特色与精髓,注重区域文化特质、文化精神等在校园文化中的植入,增加文化共识,激发文化潜能,凝聚文化动能,夯实行业特色院校上接行业进步“天时”、下接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地利”的文化土壤,构建适应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

 参考文献:

 [1]樊彩萍.新建本科院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0(04):61-63

 作者简介:

 李文冰,浙江传媒学院人事处处长、研究员。

推荐访问: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内涵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