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归纳(幼师上岗证)

  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2、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

 3、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的需要,二是幼儿已有的心理水平。

 4、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5、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制约着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

 6、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

 ②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地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促使幼儿心理更好地发展。

 ③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在集体中接受教育。在教师指导下,同龄伙伴的相互影响对幼儿心理,特别是良好性格的形成是极为有利的。当然家庭中父母有意识的教育,以及父母的行为态度、是非爱憎等,给予幼儿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7、教育不能直接地立刻地引起幼儿心理的发展。教育总是要通过幼儿的积极活动,引起幼儿对教育活动内容的领会、掌握,才有可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

 8、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年龄阶段的时间有长有短,各个阶段间既是互相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在每一个阶段中既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每一个阶段里总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

 9、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判断&改错)

 儿童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每个儿童身上起作用的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速度,彼此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10、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身。

 11、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教育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一、研究幼儿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

 二、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12、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方式:①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

 ②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第四章

 1、言语的种类:

对话言语

 口头言语? 独白言语

 外部言语? 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用于交际的符号系统。

 3、语言功能:交际、学习、调节、思维。

 4、
? ? ? 环境决定论:模仿说、强化说、社会交往说

 语言获得的理论? 先天决定论

 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5、幼儿末期,儿童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本民族的口头语言。

 6、? 前语言阶段:初生-1岁左右

 初步掌握语言期:1岁左右-2、3岁

 基本掌握口语期:2、3岁-6、7岁

 7、4岁以上幼儿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8、幼儿期,主要是4岁左右,语音的意识明显地发展起来,逐渐开始能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待语音。

 9、幼儿词类范围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扩大,这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掌握词的类型不断扩大;

 幼儿掌握词的类型由少至多,体现了一定的顺序。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

 ②掌握各类词汇的内容不断扩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现了从掌握与日常生活直接有关的词到与日常生活距离稍远的词;从具体的词汇到抽象性、概括性比较高的词的趋势。

 10、幼儿对词义的理解逐渐确切和加深。(3岁前的问题:词义扩张、词义缩小)

 11、语法结构的发展:①句子的功能从浑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②句子的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严谨;

 ③句子的类型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④句子的长度从短到长。(整个幼儿期,3-16个词的句子出现率较高)

 12、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①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3岁以前儿童言语基本采取对话形式)

 ②从情景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3岁以前儿童主要是情景性语言)

 ③语言功能的发展;(交际功能、概括调节功能、内部语言的发生)

 13、语言概括、调节功能的发展: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出现自言自语这种形式。

 14、幼儿期的内部语言刚开始产生,其特点是出声的自言自语,这是一种介于有声的外部言语和无声的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它既有外部言语的特点——说出声;又有内部言语的特点——对自己说。幼儿的自言自语出现在4岁左右,有两种形式:游戏语言、问题语言。

 15、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①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

 ②要重视对幼儿语言能力的训练;

 ③要充分发挥成人语言的榜样作用;

 ④促进幼儿言语能力发展的游戏。(击鼓传袋、送信)

 第五章

 1、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

 2、注意使心理过程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3、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特点:①物理特性;②兴趣与需要。)

 4、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5、幼儿的注意是高度发展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同时在成人的组织和引导下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

 6、3岁前儿童注意基本上都是属于无意注意。

 7、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一个发展过程。3、4岁时,还很不稳定,有赖于成人。5、6岁时,开始能够独立地组织和控制自己的注意。

 8、幼儿注意品质的发展:

 ①注意稳定性不断提高;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不强,特别是有意注意稳定性水平较低,易受外界干扰。各年龄班的作业时间,应该长短有别。集中活动的时间不宜安排过长。活动内容也要多样化。

 ②注意范围不断扩大;

 幼儿注意范围较小,因此,教学中对幼儿应有明确要求,同时出现的刺激物数目不能太多,并且应该有规律的排列,这样有利于幼儿注意范围的扩大。

 ③注意分配能力不断增强;

 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帮助幼儿形成熟练动作,并为幼儿安排一些需要多种感官参加的活动,逐步培养幼儿注意的分配能力。

 ④注意转移动力不断发展。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分散不同。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配紧密相联。

 9、幼儿注意的培养:①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

 ②丰富知识经验,形成熟练动作和技能;

 ③针对个别差异,进行教育

 ④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游戏。(串珠珠、听命令)

 第六章

 1、(名词解释)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2、听觉:①纯音听觉;②语音听觉。

 3、视觉敏度是指用视觉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也称作视力。

 4、幼儿6岁时达到正常成人的视力范围。

 5、给幼儿看的读物,应该是年龄越小,图和字越大。

 6、幼儿最容易掌握的颜色名称是“红”,其次是“黄”、“绿”。

 7、女孩的辨色能力比男孩强。

 8、辨色方法的定义与区别:①配对:根据范例选择颜色;

 ②指认:根据名称选择颜色;

 ③笼统命名:如称“深黄”为“黄”,“粉红”为“红”等;

 ④精确命名:明确称为“深黄”、“粉红”等。

 9、幼儿掌握8种形状自易到难的次序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

 10、4岁是图形知觉的敏感期,因而这个年龄是学习识字的最佳年龄。

 11、学前儿童空间定位能力的发展:①3岁儿童已经能正确辨别上下方位;

 ②4岁儿童开始能正确辨别前后方位;

 ③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

 ④6岁虽然能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4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的能力尚未发展完善。

 12、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即对客观事物运动过程的长短和先后的辨认。

 13、学前儿童会出现时空关系的混淆:

 皮亚杰认为4.5-5岁的儿童还不能把时间关系与空间关系区别开来;5-6.5岁开始能把两者分开来但仍不完全;7-8.5岁儿童才最后把两者区别开来。

 14、儿童首先感知一日之内早、中、晚的时序,然后认知一周之内的时序,最后认知一年之内季节的时序。

 15、适应:分析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6、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7、一种感觉由于对比的缘故,会向着和它先后或同时发生的其他感觉的相反方向去变化。掌握这一规律,对于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提高幼儿的感受性具有实际的意义。

 18、不同分析器的活动也会相互影响。

 19、从背景中分出知觉对象,要受主客观两方面条件的影响。

 ● 客观方法

 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为了确保幼儿知觉对象的清晰,制作教具时应注意加大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颜色的差别,或形状、大小等的差别;

 ②对象的活动性:教育活动中应当结合其内容适当地应用一些活动模型、活动玩具、插入教具、幻灯、录像、电影等,这样易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推荐访问: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 上岗证 幼师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