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研修心得体会

2018年12月22日-24日,我参加了全国教研工作转型与创新研修班,聆听了七位教育专家的精彩报告,学习了他们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先进的教育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学习过程中我聆听了浙派名师、浙江省生物高考命题专家吴江林老师的精彩报告《基于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引导我们对“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习。“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它要求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性的,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
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
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吴老师提出三个问题: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是否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学习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让我们明确了教学、目标、评价的关系。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学评一致性呢?我做了深深的反思。

一、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

学习目标规定了我们在课堂上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也规定了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方向,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因而,设计科学、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是有效“教

学设计”的应有之意。

第一,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在宏观层面上规定了国家对该学科质量标准的要求,是我们“基于标准教学”之本,是设计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它是学习目标制定的大方向。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没有学科“课程标准”意识,学习目标的设计往往会迷失方向。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水平标准,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确定学期或模块的目标,再具体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此路径可以表述为:内容或水平标准──学期或模块目标──单元或课时目标。

1 / 4

第二、要正确看待、使用教材。在进行学习目标的设计时,要正确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并充分利用教材,树立正确的教材意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素材,是设计学习目标的参考,也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支撑点,但教材中的内容绝非教学任务,也绝非教学过程应该达成的目标,而只是为了实现目标的载体。这就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直强调的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的教育思想。忽略了这一点,学习目标的设计会偏离主题。

第三、把握好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原点。学习目标的设计要依据学情设定,了解学生一开始的认知起点、认知原点,知道学生“在哪儿”,这是其一;
其二,还要注意搜集不同学生学生经过自主学习、预习所达到的“新原点”证据,把握学生“到哪儿了”。不弄清这些,学习目标的设计也会偏离方向,讲课时就会多讲或漏讲,可能讲了一些没有必要的知识,也可能有些该讲的知识却没有讲到,

从而降低了课堂效率,也降低了讲课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

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对学习目标落实的过程,在课堂实施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有效途径向学习目标靠拢。这一环节,最关键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自始之终把目标当作一节课的灵魂,教学的关键行为都应指向目标的达成;
二是把教的过程当作评的过程,不断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不断做出后续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
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预设是前提,是底线;
生成是必然,是机智。

第一、学习目标的达成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规律。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也不等于学会了,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教”这个知识“人与人之间转移”的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二次转化”,即学生接受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

第二、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众所周知,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是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

2 / 4

中,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方法技巧的选择必须与特定的学习目标相适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三、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

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学生是否能够达到,达到的程度如何,是我们始终应该关注的,这就需要对教学评价进行设计。设计教学

评价,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对学习目标进行重新审视。设计教学评价其实也是对学习目标进行重新审视的过程,审视所设计的学习目标是否可测、可评,是否存在“虚假目标”,是否指向学科“课程标准”对该项知识能力的要求,并对目标设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重构,以确保学习目标的精准性。

第二、评价任务的设计要指向学习目标。“有效教学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于证据的推论。”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就要看指向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是否能够达成,因此,只有评价任务的设计指向学习目标,我们才能检测出学生的达成情况,才能在基于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经过学习是否发生了所期待的变化,这是教师教学是否有效以及下一步教学策略如何开展的重要参照。

第三、评价设计要在循序渐进中不断考量学习目标。首先,教学评价不是在课堂结束后才发生的,而应该“镶嵌”在课堂教学之中,是嵌入式的,教学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评价过程;
其次,评价问题的设计也应该梯次有度,疑点难点要给学生搭支架、架梯子,关键处应注明方法、步骤,而非一蹴而就。

四、设计与目标一致的测试评价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当堂检测往往是随意找几个相对简单的题目就行了,这样就容易导致测评内容与目标存在偏离,甚至偏离较大。如果测评没有和目标保持一致就无法检测到学习的效果,也就无法对本节课学习目标掌握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学习目标还有多远,我们也就无从得知了。所以,我们要选择与学习目标一致的题目作为检测,从而对学生一节课的目标达成做出准确的评价。

3 / 4

总之,由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引领课堂教学,在前进的过程中,也许会充满困惑,遇到挫折。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向着“教书育人”这个大目标迈进,教育就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开启智慧,润泽生命。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4 / 4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 研修心得体会

2018年12月22日-24日,我参加了全国教研工作转型与创新研修班,聆听了七位教育专家的精彩报告,学习了他们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先进的教育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学习过程中我聆听了浙派名师、浙江省生物高考命题专家吴江林老师的精彩报告《基于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引导我们对“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习。“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它要求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性的,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
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
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

吴老师提出三个问题: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是否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学习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让我们明确了教学、目标、评价的关系。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学评一致性呢?我做了深深的反思。

一、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

学习目标规定了我们在课堂上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也规定了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方向,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因而,设计科学、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应有之意。

第一,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

学科“课程标准”在宏观层面上规定了国家对该学科质量标准的要求,是我们“基于标准教学”之本,是设计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它是学习目标制定的大方向。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没有学科“课程标准”意识,学习目标的设计往往会迷失方向。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水平标准,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确定学期或模块的目标,再具体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此路径可以表述为:内容或水平标准──学期或模块目标──单元或课时目标。

第二、要正确看待、使用教材。在进行学习目标的设计时,要正确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并充分利用教材,树立正确的教材意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素材,是设计学习目标的参考,也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支撑点,但教材中的内容绝非教学任务,也绝非教学过程应该达成的目标,而只是为了实现目标的载体。这就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直强调的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的教育思想。忽略了这一点,学习目标的设计会偏离主题。

第三、把握好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原点。学习目标的设计要依据学情设定,了解学生一开始的认知起点、认知原点,知道学生“在哪儿”,这是其一;
其二,还要注意搜集不同学生学生经过自主学习、预习所达到的“新原点”证据,把握学生“到哪儿了” 。不弄清这些,学习目标的设计也会偏离方向,讲课时就会多讲或漏讲,可能讲了一些没有必要的知识,也可能有些该讲的知识却没有讲到,从而降低了课堂效率,也降低了讲课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 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对学习目标落实的过程,在课堂实施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有效途径向学习目标靠拢。这一环节,最关键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自始之终把目标当作一节课的灵魂,教学的关键行为都应指向目标的达成;
二是把教的过程当作评的过程,不断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不断做出后续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
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预设是前提,是底线;
生成是必然,是机智。

第一、学习目标的达成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规律。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也不等于学会了,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教”这个知识“人与人之间转移”的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二次转化”,即学生接受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

第二、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众所周知,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是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方法技巧的选择必须与特定的学习目标相适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三、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

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学生是否能够达到,达到的程度如何,是我们始终应该关注的,这就需要对教学评价进行设计。设计教学评价,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对学习目标进行重新审视。设计教学评价其实也是对学习目标进行重新审视的过程,审视所设计的学习目标是否可测、可评,是否存在“虚假目标”,是否指向学科“课程标准”对该项知识能力的要求,并对目标设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重构,以确保学习目标的精准性。

第二、评价任务的设计要指向学习目标。“有效教学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于证据的推论。”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就要看指向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是否能够达成,因此,只有评价任务的设计指向学习目标,我们才能检测出学生的达成情况,才能在基于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经过学习是否发生了所期待的变化,这是教师教学是否有效以及下一步教学策略如何开展的重要参照。

第三、评价设计要在循序渐进中不断考量学习目标。首先,教学评价不是在课堂结束后才发生的,而应该“镶嵌”在课堂教学之中,是嵌入式的,教学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评价过程;
其次,评价问题的设计也应该梯次有度,疑点难点要给学生搭支架、架梯子,关键处应注明方法、步骤,而非一蹴而就。

四、设计与目标一致的测试评价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当堂检测往往是随意找几个相对简单的题目就行了,这样就容易导致测评内容与目标存在偏离,甚至偏离较大。如果测评没有和目标保持一致就无法检测到学习的效果,也就无法对本节课学习目标掌握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学习目标还有多远,我们也就无从得知了。所以,我们要选择与学习目标一致的题目作为检测,从而对学生一节课的目标达成做出准确的评价。

总之,由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引领课堂教学,在前进的过程中,也许会充满困惑,遇到挫折。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向着“教书育人”这个大目标迈进,教育就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开启智慧,润泽生命。

“教-学-评一致性”学习心得

今天下午我们学习了“教-学-评一致性”,我从中领悟到,“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它要求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性的,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
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
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

“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

第一、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学-评的活动;
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性,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目标是教-学-评的灵魂。

第二、“教-学-评一致性“涉及两种理解:一是针对教师而言,二是针对教师与命题专家而言。前者是指老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
后者是指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命题专家的命题应保持目标的一致性。

三、“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于证据的推论。教学“有效”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于何以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

三、“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取决于老师的课程素养与评价素养。课程素养表现为坚持博雅教育的理念、确定和叙写清晰的目标、选择和组织合适的素材或活动、采用与目标相匹配的方法、实施基于目标的评价。评价素养则表现为坚持育人理念、确定清晰的目标、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获取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解释这些信息并做出反馈或进行指导。

认识与实践“教-学-评一致性”的原理,给我们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学习目标从似有若无走向核心统领;
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逆向思考;
课堂评价从随心所欲走向理性导航;
教学活动从低效烦琐走向有序开放;
对学习信息从熟视无睹走向深度关切。也就是说,“教-学-评一致性”其实是给我们带来了理念的变革,让我们对课堂的思考建立在原理的层面,而不仅仅是经验的层面。

小学科学实践性教学心得体会(共9篇)

教学评一致性评语(共16篇)

公益教学实践心得体会(共3篇)

毛概实践教学心得体会(共3篇)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心得体会(共5篇)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教学实践 教学 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