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上党课讲稿18

 牢记宗旨 心系民生

 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同志们:

 今天,很高兴参加这次培训活动,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交心谈心。参加培训的各位大部分来自基层、来自一线。多年来,同志们立足各自岗位,兢兢业业、辛勤付出,为我县发展、为群众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县委对各位同志多年来的辛勤工作和无私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活动,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关系党的执政根基、生死存亡。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有利于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让党群关系在手拉手、面对面、心连心结对帮扶联系中进一步密切,不断升华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情、血肉情”。当前,全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活动正有序展开、压茬进行,县委常委会集中学习已告一段落,当前正在征求意见建议。按照市委、县委活动的要求,县委常委要为基层党员干部上一次党课。今天,就如何践行群众路线,改进党的作风,把为民务实清廉植根心底见于行动,结合我个人的体会,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探讨。

 第一个方面,牢记宗旨,心系民生,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同群众共命运是首要前提

 初心和使命不是凭空而来,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不管是封建社会、近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初心和使命有着不同的涵义、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表述。

 从历史传承看,民本思想是传统政治文化的珍贵遗产。早在三千多年前,西周统治者就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仁政学说,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说,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水君舟”论,标志着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民本思想初步形成。伴随着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的逐步确立,民本思想深深融入了明君先贤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人格,开创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大治局面,孕育了许多像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家,造就了许多像黄宗羲一样“从道不从君”的思想家。近代,孙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并强调“三大主义皆本与民”。这些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现代发展看,党初心和使命在革命实践中形成,靠传承保持、靠创新发展,并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俄国十月革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争取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中探索形成了群众路线。我们党比较明确的提出“群众路线”概念,是在1929年中共中央给转战赣南、闽西的红四军前委的“九月来信”中表述的。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采用了这个概念。1945年,在中共七大中明确指出,“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这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将群众路线确定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并列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并把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独到视野看待党群关系,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内容。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战略思想,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以新风新政书写出炽热的为民情怀,继承和超越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从革命历史看,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始终同人民在一起,党的创造力就不竭、凝聚力就不散、战斗力就不减,先进性就常在、生命力就永存。人民群众曾经用小米哺育延安革命根据地、用小车推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用手印开启改革开放的进程,正是因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我们的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参与和拥戴,才能够战胜世所罕见的风险考验,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战争年代老百姓把最后一点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一个孩子含泪送战场。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比如,我们熟悉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支援前线的民工就达886万人,相当于整个国民党陆海空军队,可见当时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动员力有多大。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阶段,我们党反复强调,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先后开展了整党、“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国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免除农业税到免费义务教育,从脱贫人数相当于法国的总人口到织就世界上最大的保障网,经济发展、民生进步的伟大成就,既是群众路线一以贯之、薪火相传的生动诠释,也使党在新时期有了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前苏联共产党拥有20万党员时就取得了革命胜利,拥有200万党员时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却在建党93年、执政74年、拥有2000万党员时红旗落地、分崩离析,如大厦一样轰然坍塌(1991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宣布苏共解散,叶利钦下令禁止苏共开展一切活动,苏共近2000万党员没有人抗议,没有人游行示威,竟然全部保持了可怕的沉默,说明苏共不仅中央出了问题,基层也早已溃散垮掉,历史教训非常深刻);继之而来的是东欧剧变、世纪之初的颜色革命、近年的阿拉伯之春等。深入分析这些重大事件,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无疑是最根本的原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人心向背不仅决定着国家政权的命运,也形成了历史的基本走向。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党的事业立足的根基、成长的血脉、力量的源泉。历史深刻昭示,群众路线是党的传家宝、生命线。只有牢记为民宗旨,永葆为民本色,才能夯实执政之基,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面对“四大考验”,只有强化宗旨意识,筑牢思想根基,站稳群众立场,党才能有效应对“四大危险”,做到克难攻坚。

 党的力量从哪里来,就是从服务群众联系群众中来,从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中来。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基础性工作,是党的“生命工程”,群众的心就是党和政府的根。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现在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突出作风建设,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把群众路线根植心底、见于行动,固化成思维定势,内化为行为习惯,改进党风政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考察时说,我们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一次考试,全体党员是考生,群众路线是考题,人民群众是考官,群众满意是答案。同时,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广大党员要以高度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投身活动,把这道必答难答的题答好,当一个优秀考生、交一份满意答卷。

 第二个方面,牢记宗旨,心系民生,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和群众心连心是重要基础

 当前,一些地方基层干部中存在的作风漂浮不实,作风不正不浓、进取意识不佳、宗旨意识淡薄等现象,是人民群众最关注、议论最多的话题,也是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的关键问题。如何改善干群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比如,2008年,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曾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甚至惊动了党中央、国务院的“7.19”群体事件,执行任务的公安民警被不明真相的500多名群众围攻、殴打,冲突过程中,民警被迫使用防暴枪自卫,2人被击中致死。事件还造成41名公安民警和19名群众受伤,9辆执行任务车辆不同程度损毁。事件的直接原因是胶农的切身利益长期受损,得不到维护。根本原因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软弱涣散,在群众中失去了威信,导致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警民关系紧张,甚至出现对立,最终爆发为影响巨大的群体性事件。为什么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归根到底是有的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缺少感情,甚至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如有的奉行实用主义,把为群众做点好事当作感情投资;有的当了官、掌了权就忘乎所以,“官本位”思想严重,“官老爷”派头十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群众深恶痛绝。这样做的结果,是让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有所变质,逐步变成了似合实分的油水关系、时合时分的蛙水关系,甚至恶变成互不相容的水火关系。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首要的一条就是解决好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切实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相通、情感交融的连心桥,凝聚起干群同心、共谋发展的正能量。

 (一)要懂得感恩,视群众为亲人。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既可以检验一个党员干部人生境界的高低,也决定着党和政府能否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群众的感情是最纯朴的,只有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真正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视群众为亲人,尊重是前提。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养育我们成长,教给我们本领,成就我们的事业。我们每名领导干部都要心怀感恩、倾注真情,像对待父母、对待亲人一样服务群众。如此,群众才会对我们有话就说、有苦就诉、有难就讲。春节期间,我县人民法院集中开展民生案件专项审判执行活动,审结了一大批涉及医药费、赡养费、赔偿款的民生案件,确保群众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在全县引起良好反响。这就是尊重群众、时刻为民的具体体现。而在有些干部身上,有时候工作做不通、做不到位,就发牢骚、埋怨群众,甚至指责群众是“刁民”,这种倾向是非常危险的。视群众为亲人,信任是基础。对待群众,真心比黄金更宝贵,真情比实物更重要。真诚才能感动群众,真情才能化解民怨。情发乎于心。共产党人情感的最高体现,是对人民群众怀有一颗赤诚之心。焦裕禄、杨善洲、兰辉,一个个榜样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心排解民忧,用生命践行群众路线,他们把目光投注到基层,把根扎在基层,把心交给群众,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内涵。这种精神永不过时。全县党员干部要把开展网格化联系服务群众活动作为深化群众感情的重要契机,主动进村入户、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建感情,多换位思考、多交心谈心,着力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增进情与情的交流。要敢于让群众把内心的价值判断、发展需求、酸甜苦辣都表达出来,准确掌握群众的意见建议,并以此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而增强党群干群之间的政治互信、心灵互通、情感互依。视群众为亲人,幸福是关键。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近几年来,尽管县里的财力比较紧张,但我们依然每年拿出必要经费,实施了“爱心助学助残”等一批“为民实事”,开展了“三进三实三提高”、党员网格化联系服务群众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使一些最为困难的群众及时得到了救助,没有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没有让一名残疾人因困失业、没有让一名老人生活得不到保障,圆了许多弱势群体的“求学梦”、“就业梦”“养老梦”,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要坚持把“民生工程”作为最大的“政绩工程”,把“民心工程”当作最亮的“形象工程”,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做,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天大的事去做,尽快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腰杆直起来、日子富起来、生活甜起来。只要我们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及时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鼎力相助,在群众最伤心的时候给予关怀,我们与群众的感情就会得到升华,就能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

 (二)要走进群众,到一线接地气。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既是做好群众工作的起点,也是检验群众工作的“镜子”。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时指出:“群众工作需要接地气,接了地气才能培养对群众的感情。”长期呆在机关和办公室里,或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下基层,无法真正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切身需求、实际困难,对群众的感情也必将是模糊、抽象、空洞的,工作开展起来也是浮在面上、不知就里。近期,我在镇街调研时,一些群众反映的春季灌溉缺水等一些实际问题,给我很大触动。我一直认为我县小农水工程是全省亮点,农田灌溉不成问题。但通过调研发现,真正到了灌溉高峰期,有的村庄仍然出现了抢水、缺水现象。有些具体问题,不走进群众、不到一线就发现不了,更解决不了。反映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做得还不够细致、不够深入,对一些群众最实际、最关注的事项了解得不深、不透。在此,提三点要求与大家共勉。第一,深入群众要力求平民化。俗话讲,做人必须像人,当官不可像官。有个别党员干部,一旦进了机关,到了管理层,就开始用繁文缛节把自己包裹起来,打电话了解情况、发文件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就容易自说自话,最终导致群众听不懂、工作“两张皮”,机关、基层各行其是,工作难落实。常常看似忙忙碌碌,实际庸庸碌碌,到头来群众不买账、管理不到位、工作没成绩。只有把自己当作群众中的一员,像记挂家人一样,常到群众中去,才能让群众倍感亲切、亲近。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电影描述了1961年的新中国正面临 旱灾和 饥荒,周总理到伯延进行调研。四天四夜里,周总理走访了几十户农民家庭,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走访调研考察中,了解了真实情况,伯延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集体食堂的人民公社,再现了周总理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的感人故事,讴歌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和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这种作风和精神在当前更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第二,深入群众要保持常态化。马克思有一句著名论断:“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同群众联系次数多起来、关系密起来,与群众的距离才能近起来、感情才能亲起来。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县工作期间,仅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

推荐访问:社区党员上党课讲稿 讲稿 党员 上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