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读《一颗枣核该有多重》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读《一颗枣核该有多重》
  
  董旭午
  
  (江苏省泰州中学,225300)
  
  摘要:教学《枣核》一课,洪宗礼老师先是故意置疑、激疑,接着又故意漏读错读几个看似不太重要、实则不可或缺的词语,并要求学生找出来,由此把学生导入一场深入、多维的思辨中,深入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这种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是洪老师一贯的主张,更是他一辈子坚守的理念。
  
  关键词:文本 情感 文字
  
  洪宗礼老师手托几颗生枣核走进课堂,问:“它重不重?”
  
  学生众口一词:“不重。”
  
  洪老师说:“它究竟是重,还是不重,答案在《枣核》这篇课文里。”
  
  洪老师读课文第一段,然后,要学生一一指出老师读错读漏的词、句。
  
  “漏读了‘航空信’的‘航空’,‘再三托付’的‘再三’,‘东西倒不占分量’错读成‘东西倒没有分量’。”
  
  洪老师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是‘航空信’?为什么要在‘托付’前面特别写上‘再三’二字?请用简洁、明白的话参加讨论。”
  
  “写信人在美国,急着要家乡的生枣核,所以寄航空信给就要‘动身访美’的作者,‘航空信’能表示写信人心情急切。”
  
  “那位‘旧时同窗’生怕作者忘记带枣核,所以,托付了一遍又一遍。‘再三托付’可以反映写信人的殷切心情。”
  
  两位学生的发言简明扼要、有理有据,有说服力。洪老师请学生继续讨论:“东西倒不占分量”为什么不能改成“东西倒没有分量”?学生阅读课文,准备发言。
  
  “‘不占分量’,是说枣核好带。这是作者从旅行的角度说的。读过课文可以知道,几颗生枣核,寄托了那位旧时同窗热爱家乡、热爱故土的感情,它的分量是很重的。如果说‘没有分量’,那就不对了。”
  
  “我同意刚才同学的发言。‘不占分量’,是说枣核个儿小,好放好带。表面上看,它分量不重,但骨子里它的分量很重,它寄托了海外华人热爱家乡、热爱故土的感情。”
  
  学生都笑了。洪老师故作惊讶:“为什么笑呢?他的发言有什么不对吗?”
  
  “他的发言,同别人的话重复。”
  
  洪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噢。如果认为别人的观点是对的,可以表示同意,但不要重复别人的话。应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说明。请联系课文,继续讨论我们提出的那个‘为什么’。”
  
  “那位旧时同窗,离开祖国快有‘半个世纪’,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还忘不掉家乡的枣核,这说明枣核在他心中,不是‘没有分量’,而是很有分量。”
  
  “那位旧时同窗,在机场得到了几颗枣核,就‘托在掌心’,这个‘托’字,也说明枣核很有分量。”
  
  “我不同意。‘托在掌心’,这个‘托’,不是说明枣核很有分量,而是反映那位老人对枣核的爱惜、珍惜,课文上是这样写的,‘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贵重’是说‘贵’,不是说‘重’。所以,这个‘托’字,是表现枣核在那位华人心中的分量很重,价值很高。”
  
  学生频频点头。
  
  洪老师也表扬道:“这位同学否定别人的意见说理充分,同时注意态度,不讽刺挖苦别人。很好。”
  
  “我补充一点。那位美籍华人‘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他‘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里那棵枣树’,他托作者带几颗生枣核,是要‘试种一下’,这就说明这几颗枣核的价值,超过了家庭和事业,超过了各种新式设备。”
  
  “我也补充一点。(语文教学论文 www.fwsir.com)刚才几位同学都是从那位华人的角度来谈枣核的,我想从作者的方面来谈枣核。课文开头,作者说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听旧时同窗说了思念家乡、想念总布胡同院里的枣树之后,作者在课文最后说,‘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可以知道,枣核在作者的心中也是很有分量的。”
  
  洪老师带头为他的发言鼓掌,课堂一片活跃……
  
  《枣核》这篇课文中,那位友人(美籍华人)的“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总是“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里那棵枣树”,所以托作者带几颗生枣核,是要“试种一下”。可见,在那位友人的心中,这几颗枣核的价值远超过了他的家庭和事业,也远超过了家里各种新式设备和全家人富裕舒适的生活。这个价值是什么呢?那就是海外游子心中那不老的根——那份真挚的思乡情!这份真情不仅在那位友人的心里十分地重,在作者的心里也是同样的重:“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这份浓重的思乡情,就蕴含在课文的情节和语言之中。教学中,是教师自己先品味出来而后再“倒”给学生,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披文人情、独立走进那位友人的心灵去自主品味呢?洪宗礼老师选择的是“引导”和“自主”——他先是手托生枣核,问学生“重不重”,这是在故意置疑——枣核当然不重了,又是在故意激疑——到底怎么回事,学生一定很想去问个究竟。接着,洪老师读了课文第一段,要学生一一指出老师读错读漏的词、句。这显然也是故意为之、无疑置疑——因为许多学生读书习惯不佳,总是像匆忙赶路似的,很容易忽略那些看似不太重要、实则不可或缺的词语。所以,洪老师要引导学生字斟句酌,要把用心读书之法教给学生,且反复强调,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接下来,就是这几个被洪老师故意漏读错读的

[1] [2] [3] 下一页

推荐访问:文本解读: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读《一颗枣核该有多重》 文学文本的多重解读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