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大庆市东风中学曲桂梅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针对目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究竟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更适合我们学校发展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做了调研:

一.本次调查的对象

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市育英学校、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

二.本次调查的方式

参观考察

三.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坐落于全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校内。附小由水木之夏、丁香书苑等十二景观构成,是一所树木繁茂、鸟语花香的园林式学校。

清华附小秉持“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出台《清华附小“十二五”办学行动纲领》,“让清华附小的学生成为富有责任感的,拥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国际理解的现代人”是我们追求的价值取向。

“1+X课程”是清华附小办学最重要的载体,是学校所有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是学校师生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最有力的证物,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目前,学校正在朝向“努力将清华附小塑造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一所让人难忘的温暖的学校,一所值得信任的品牌学校,一所受人尊敬的卓越学校”的目标努力前进。

2.北京市育英学校:

北京市育英学校是一所具有红色历史传统的学校,1948年始建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前身为中共中央直属子弟学校,1949年随中央机关进京。学校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占地面积109393平方米,建筑面积78166平方米,是一所集高中、初中、小学为一体的全日制公办学校。学校硬件设施配备先进、完备,有15112平方米的田径场,400米国际标准塑胶环形跑道,6块标准的室外灯光篮球场;
有6878平方米的综合体育馆,室内游泳馆有8条国际标准泳道,可承办各种游泳比赛;
教室全部配备触摸电视、闭路电视系统、数字投影机、实物投影;
同时建有校园电视台、报告厅,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

学校在继承和发扬红色学校光荣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践行“最美校园,做中国最有价值

的教育”的办学思想,把办成“学生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中国名校”作为办学目标,着力于培养学生成为“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学校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理念打造书香的校园、生态的校园、艺术的校园,江山社稷广场、校友广场、山楂广场、白玉兰广场各具特色。校园一角绿荫葱葱的世纪之林,亭榭长椅、循环水系、林中沙滩,是师生向往的幸福乐园;
“森林音乐广场”是师生施展才华的课程平台,随处可见的石桌棋盘是棋类课程的露天课堂,这里是课程之所、交往之所、闲暇之所,更是幸福之所!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是朝阳区教委直属的“十二年一贯制”公立学校。1960年建校,位于酒仙桥新兴电子城中心,占地3万多平方米。校现有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原科技楼)和综合艺术楼等总建筑面积共计2万多平方米, 300米人工草坪操场和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根据美术特色教学需求,学校配有天光美术教室、音乐教师、艺术画廊、教师美术工作室、作品展厅、服装设计与制作、电子动漫设计、陶艺制作室等专业教室。教室配有多媒体系统、空调、电子巡查监控系统和多媒体双向闭路可视系统;
拥有高标准数字化的理化生实验室、视听结合的全媒体语音教室;
图书馆藏书丰富,能容纳数百人,有电子阅览室、美术阅览室、中学阅览室、小学阅览室;
开通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学网络管理系统,建有研究性学习的分组式计算机教室,还为新课程改革配备了通用技术教室,天体史地教室,汽车驾驶模拟教室,舞蹈形体教室,音乐演播教室等,为师生开展课内外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创设了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空间。

该校积极倡导“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提高师生整体素质,培养个性特长,为师生的未来发展奠基。以“办现代教育、创品牌学校”为目标,力争“小学创品牌、初中上水平、高中强特色”。

学校不断探索“十二年一贯制的办学体制、美术特色的艺术教育、际化的开放式校园”的特色办学模式。目前,该校初高中开办了9个美术特长班,开设了素描、色彩、陶艺、设计、韩语、英语、体育等特色课程,为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特长创造条件。每年学校除了招收普通高中学生外,同时招收美术特长生和品学兼优的宏志生。学校还办有国际部,接收韩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蒙古国等留学生百余名。积累了丰富的涉外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良好的教学水平和优质的服务受到了外国学生和家长的称赞。

四.大庆市东风中学的现状及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庆市东风中学的现状:

我们大庆市东风中学始建于1988年,2000年成为独立高中,2002年10月晋升为省级示范高中。建有一流的教学楼、综合楼、科技楼、实验楼、图书馆、塑胶跑道运动场、草坪足球场、室外灯光篮球、网球、排球场等教学设施,以及外教公寓、教师公寓、学生公寓、教师餐厅、新建的现代化晒衣场和学生餐厅等生活配套设施。学校现有教职工251人,学历达标率为100%。

目前,我们东风中学以“铸就卓越,幸福人生”为办学理念,以精细化管理为工作主线,以提档升级为突破口,以养成教育为着力点,实现了学校建设和高考质量的跨越式发展,正向“质量立校、管理立校、队伍立校、文化立校"的办学目标迈进。学校以管理严格有爱、教师敬业负责、质量快速提升而闻名。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如下问题:

校园的精神文明方面,教师和学生读书少,没有形成良好书香氛围;
校园的育人文化方面,宿舍环境的布置不够温馨,文化长廊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五.结论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校园设施比较好,学生的升学率比较高,但由于建校时间短,文化底蕴不深厚,目前急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经过本人对几所学校的实地考察,我认为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展和改进:

1.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氛围。班班成立“图书角”,学校设有阅览室,走廊陈列开放式书架,试行“书中寻„蜜‟、„甜‟在心里”的借阅管理办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2.宿舍环境布置。围绕“温馨家园、你我共建”的口号,学校负责整体规划,各宿舍师生进行个性化、特色化布置。

3.文化长廊展现特色。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充分发挥特色作用。可以以师生活动为主,设有“我的家园我做主、我读书我快乐、我是明星我能行、师生书画作品展、手工制作、报刊宣传、课改前沿、班队活动”等板块;
还可以以课外活动为主,设有“领导关怀、发展规划、校长赠言、师生名言警句、古典诗词、生活专刊”等板块,体现“在阳光下健康成长”的主导思想,精心打造有特色的和谐温馨校园。

2013.11.8

企业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企业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入中国,20多年来受到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长期关注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也在各企业不同程度引起重视,一批优秀企业和知名企业相继建立起了有自己特色的、较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并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和企业员工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群体意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研究和大量实践表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对于企业来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在企业中树立优良的企业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怎样建设优良的企业文化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 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企业文化建设的口号化、文体化、表象化,呈现出的是一派僵化现象。

以“口号化”为例,很多企业注重喊口号,无论是走廊、办公室还是各车间的墙壁上都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标语口号,什么“团结、求实、拼搏”。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看重的不是它的体现,看重的是本企业的价值取向能否起到强化凝聚力和激励作用;
能否在员工心中产生共鸣。有一些人认为,有了这些口号,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很丰富了,未必!再看一些企业,无论是过节还是放假,都着力举行一系列唱歌、打球等文艺活动,并规定月旬活动的次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指标来完成,当然,这些活动对企业来说是必要的,它能增长感情、加强交流、促进健康,是一项有益的活动,但单以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及全部,则是走入了误区,实际上是对企业文化肤浅化。

2、企业文化建设趋向于一定的狭隘性和保守性。

企业文化固然形成于某一企业,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但也要与民族优秀文化,甚至全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体系。然而,目前很多企业文化建设都是狭隘的,甚至是保守的,他们只注重本企业的发展,虽然这些企业中已经形成较为优秀的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和具有较强凝聚力、发展力的内部文化,但仅仅局限于实现企业文化有关增强企业效率的内部职能上,却远未实现利用文化体现企业形象的外部职能。企业文化倘若能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更符合社会的价值观念,得到民族的广泛认可。而对国外优秀文化也理当同等对待。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已步入知识、经济全球化,保守、狭隘的企业文化是立不足根的,中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企业要面向世界,建立更有效的经济模型,提升综合管理优势,寻求战略伙伴都要求企业文化面向全民族、全世界。

3、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个人价值认识和发挥不足

虽然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企业全体职工的各种力量统一于企业的等同方向所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价值标准、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是增强企业职工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支持力的意识形态的综合,但是,却不能忽视其中的个人价值。有些企业着力强调集体统一性,重视企业文化的趋向一致性,而对员工个人价值的认识和充分发挥却不足,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有效保持,使员工潜力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还挫伤员工积极性。

4、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

研究方法已经开始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从案例分析转向各种实证模型的建立;
研究范围从宏观环境转向微观组织,从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扩展到非公有经济实体甚至虚拟企业的企业文化;
研究对象从对企业内个体研究转变为对员工整体的研究,从单纯的研究企业形象开始深入到研究企业审美文化和“知识资本”的人才要素等。但总体上说研究结构

的多,制度的少;
研究硬性的多,软性的少;
阐述概念的多,实证研究的少,特别缺乏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深层次的文化的研究,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强,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 加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1、遵循两个原理,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求企业审时度势,根据一定的建设原理,制定出符合组织环境与经济形式的基本文化,因而可以从两个层次的原理考虑。第一原理就是要求企业经营者将崇高的理想和组织成员沟通,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组织内部形成一致的价值观,最终形成和推动企业文化;
第二个原理就是要求企业经营者理解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主要性,从小事作起,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管理好企业文化。

2、采用具体措施和程序,逐步发展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通过一系列专门的、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改造员工不符合企业求的思想、行为,建立起企业员工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共同的信念和行为规范,将全体员工的思想、行为调整到企业所希望的方向上来,即以企业精神感召员工“满怀高涨的热情朝一个方向努力”。那么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步聚着手开展:评估需求、组建机构、编写材料、建设硬件、动员职工、逐步开展、不断推进和适时维护。特别需要注重发展企业文化的载体,如《员工手册》、企业杂志、CI形象、宣传光盘等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系统工程,“树形象、塑品牌、拓市场”,将企业精神不断发扬、丰富和延伸,形成企业自己的精神支柱、经营哲学和管理理念,最终实现企业股东价值最大化。

3、抓住企业文化的核心,处理好国家、企业、员工的利益关系

员工思想水平、价值观念随着个人文化素质、经历的不同,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在企业内客观存在。有的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到没有国家的富强就没有企业的生存,离开企业发展,员工收益就是一句空话。当前,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但均贫富、吃大锅饭的思想与习俗仍然存在,企业文化必须引导员工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

4、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倡导团队精神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推动生产的总体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供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企业文化具有为企业总目标服务的特性。总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来构成,因而企业文化必须为优良的管理提供舆论支持,形成良好氛围,使各项管理措施得以顺利实施。更主要的是协同企业组织系统内的各子系统甚至每个员工都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5、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需要一定的形式来体现,也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加以保障 企业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彩球,也不是哗众取宠的装饰。它扎根于企业员工,溶于全体员工的思、言、果之中。然而它又带有灌输性,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体现,如企业形象策划;
各种有意义的庆典活动,如厂庆、升旗等;
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如球赛、文艺汇演、邮展书画展等等。活动必不可少,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必不可少,至于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则是需要提倡的,勤俭节约本身也属于企业文化提倡的内容。

6、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和必不可少的激励机制

文化网络是指企业进行文化宣传教育、沟通联络,它包括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宣传方式。此外,文化网络还必须在制度建设、产品设计、厂区规划、标志、商标广告等方面体现企业文化,在企业对内对外的各种活动中注重贯穿和体现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是务实而不是务虚,也不是一般的政治宣传,而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企业文化的推行结果,要为企业、员工和社会带来物质和精神利益,这也是检验其绩效的标准。为此,企业文化在实施过程中

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包含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通过激励调动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取得实效。

要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发展乃至在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动力,应该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实行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强化企业的创新意识,培养职工的评价意识,激发职工的企业氛围。同时要加强优良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并不断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使企业文化建设与时俱进。

不管市场如何风云变幻,不管市场竞争如何激烈,只有凭借出色的企业文化,才会使企业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不断走向成功|!

社区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教育科学学院10级心本班叶彩兰

2010704139

摘要背景:社区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社会工作。目前我国的社区文化存在着设施建设滞后、专业队伍建设薄弱、活动居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不断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以及提高居民文化活动的参与意识,从而提升社区的整体实力。在剖析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社区文化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

一. 调查目的:

社区,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社会,必然受到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因而社区的文化建设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之一就是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表明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从局部、从社区文化建设抓起。

二. 调查对象:电白县博贺镇居民

三. 调查时间:2011年8月1日—2011年8月20日

四. 调查方式:问卷法、访谈法

五. 调查内容:社区文化社区种类、现状

六. 调查结果:

1.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同样社区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因此,社区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所谓的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充分调动社区群众的力量,依靠社区的资源,通过互助和自治的方式,整合社区功能,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健康等协调发展。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社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a) 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社区文化建设中,文化设施是基础,起着文化载体的作用,包括图书阅览场所、健康活动场所、娱乐休闲场所和交流沟通的场所。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利用得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但在现实中,社区文化设施普遍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文化设施的普及率与利用率不高。一方面,社区文化资源严重不足,设施总量不能满足居民要求。文化设施陈旧老化,文化场所面积狭小,设施种类贫乏,有的社区由于管理不规范,居委会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在面积狭窄的小区过道摆放台球桌供居民有偿娱乐,私自收取费用;
另一方面,现有资源被闲置,未得到充分利用。有些社区在为社区评比中取得好成绩,存在着盲目投入的现象。这种搞形象工程的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区的知名度,但其有名无实的做法并没有给群众带来实惠。

b) 社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薄弱

社区的文化人才队伍包括:社区文化工作者、社区文化专业人士、社区群众文化骨干分子及街道和居委会的文化干部队伍。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规划、组织、协调、管理的作用。建立专业的文化骨干队伍,是发展社区文化的重要人才保证。但当前,社区中缺乏专业的文化骨干队伍。有的社区将负责文卫的部门与负责计划生育的部门合并,使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相混淆。造成计划生育工作和文化工作没有分开细化,各项事业都无法有效开展。同时,其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及能力素质都很难适应繁杂的实际工作,导致开展的社区文化工作活动形式内容单一,不合居民的口味。

c) 社区居民的文化参与热情不高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社会接触面的狭小、人情味淡薄等因素使邻里“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增多。居民对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日益淡薄。居民彼此之间的疏离感增强,人们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对社区文化缺乏了解,主人翁意识淡薄。社区街道对社区内文化生活大包大揽,居民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文化建设缺乏互动和活力,脱离居民需求,居民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由于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依靠政府主导,社区居民参与方式以动员为主,多是在政府行政推动和劝说下进行,从而使居民产生随大流与消极被动的应付心态。

3.社区文化的作用

a)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以社区基层文化站为龙头,以社区各街道、居委会、住宅小区

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场所为活动阵地,以发挥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引导,以为社区居民搞好各种服务为基础,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这样,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做文明市民的心里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豪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b)搞好社区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制定其发展的战略原则: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为助手,注重文化体制的不断创新,加快形成以文化传媒业、电影产品业、广告业、旅游业等为支柱,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真正将文化产业作为社区建设的新的增长点。

c)发挥文化组织机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管理

社区文化组织,无论是政府办还是非政府办,都要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这也是国际大都市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我们应以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前提,逐步推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对社区文化的广泛参与,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程度,扭转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过度依赖政府的不良局面。

d)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重点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应及时解决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和待遇问题,向社会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队伍;
在业余队伍建设方面,要以社区内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建立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培训,壮大文化建设队伍。

e)强化对社区文化的制度化管理,建设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结合社区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俱乐部等文化、学习和娱乐场所管理,加强对开发中的商住房、物业、生活小区文化功能的管理。目前就是要加快社区文化的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真正做到社区文化管理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软环境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的建设,集中力量防止重点污染源,扩大绿化面积,建立有效的管理程序,使生态环境和社区发展的综合决策科学化,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及人与自然的融合,做到“天人合一”。

总之,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果社会各界都能认识到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探寻社

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那么,我国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4.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a)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

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是推进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只有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关系,明确两者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地位及职责分工,才能有效避免目前多数社区出现的文化活动行政化,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不良状况。第一,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的全过程,社区文化才能真正体现所在社区的特色,符合该社区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才是真正的富有生命力的社区文化、群众文化,而不是千篇1律、流于形式的所谓“社区文化”。第二,确保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不被行政任务所束缚。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文化的主体,希望参与到社区文化管理的全过程,但由于其作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无法实现,必须通过社区居民的代表——社区居委会来行使自己管理社区文化的权力。因此,保证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明确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其与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即两者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能够使社区避免疲于应付街道下派的行政任务,进而有效保障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三,明确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是“掌舵者”,但并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虽然从对社区文化资源的调配方面看,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但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应该从过去的“划桨者”变为“掌舵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起引导作用,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把握方向,而不是事无巨细、全盘直接管理。

b)整合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无论是社区文化设施的购置、添加,社区文化场馆的建设,还是文化设施、场馆的管理与维护,社区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都需要资金,而且社区居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正日益强烈,由此可知,社区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当前我国社区文化投资体系则是政府一元独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另一方面则是许多社会资本想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却无相关渠道,与此同时,社区所辖范围内的某些单位和企业相应的文化资源充足,经常出现资源的周期性闲置(如学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因此,整合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拓宽社区文化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社区文化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

d)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第一,应重视抓好专业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以往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兼任,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通常难以将社区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七.参考文献:

[1] 高春慧.构建和谐社会的社区文化[J].学理论, 2009,(15) .

[2] 杨从容.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和路径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 2009,(07) .

[3] 吕君,刘丽梅.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未来与发展, 2009,(06) .

[4] 李建民.物业管理与社区文化建设[J].发展, 2009,(08) .

[5] 张文清.社区建设之 社区情感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 2009,(19) .

[6] 赵素燕,李耿为.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助力器——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02) .

[7] 严晓萍.美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 2009,(04) .

[8] 詹成付.关于社区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非营利评论, 2009,(01) .

[9] 刘小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新思考[J].理论月刊, 2008,(04) .

[10] 陈志强.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理论), 2009,(02) .

哈尔滨文化建设状况的调查

家乡文化建设状况的调查

调查时间:2009年5月12日 调查地点:哈尔滨

调查内容:哈尔滨文化建设 建设内容:如下

这是一座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城市:金源文化、京旗文化展示着北方民族的悠久历史;冰雪文化踏上了世界的舞台;城市的建筑美轮美奂;一年一度的“哈洽会”、“哈夏”音乐会等节庆活动显示着城市的活力。这就是具有浓郁黑土文化烙印的“东方小巴黎”哈尔滨。

作为一个各种文化影响并存的城市,如何梳理这些纷繁的历史文化?哈尔滨市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步入了人文建设的和谐新境界。

哈尔文化建设——历史文化

据统计,哈尔滨人均文博展馆数量已接近国外发达地区水平。今年5月18日,该市迎来了第31个世界博物馆日。

几年前,哈尔滨市曾经陷入“商进文退”、展馆场地纷纷“失守”的窘境。转折发生在去年,一年多,全市新增了13座展馆。对于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哈尔滨文化奇迹”。

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市委开了一个十分奏效的“药方”:民办公助。把城市对文化展馆的需求与企业、个人办展建馆的愿望结合起来。它不仅体现了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而且表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家的人文关怀。

行业办馆、企业办馆、高校办馆、私人办馆、政府参与办馆等多种民办公助模式应运而生,提高了市民文化生活的水平。

哈尔滨的展馆兼收并蓄,多彩多姿:既有承载本土历史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道台府民俗博物馆、东北民主联军指挥部展馆,也有洋溢各民族风情的朝鲜民族艺术馆、满族文化民俗馆、俄罗斯艺术展览馆,还有极具特色的啤酒博物馆、齿科博物馆等。只要你走进这些“文化客厅”,就会品味出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个性。

如果说,展馆是哈尔滨的“文化客厅”,那么,城市建筑则是哈尔滨的“文化广场”。

哈尔滨文化建设——冰雪文化

冬天的哈尔滨是一片冰清玉洁的银白世界。松花江千里冰封,太阳岛上瑞雪铺毡,滑雪场上飞驰着一个个矫健的身影,冬泳健儿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里破冰游泳。

哈尔滨从1963年创造冰灯艺术,到上世纪80年代的雪雕艺术,再到21世纪初的冰雪大世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冰雪童话。赋予了更多文化内涵的冰雪节已成为中国冬季旅游的最“热”,与日本札幌的雪节、加拿大魁北克的狂欢节和渥太华的冬乐节齐名。

这种无声的、凝固的、晶莹的“音乐”,不仅把一个富有朝气和豪气的哈尔滨,展现在世人面前;更是把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哈尔滨,展现在世人面前。

哈尔滨文化建设——建筑文化

素有“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哈尔滨,建筑文化充满了异国情调。走在城市的大街上,人们不时可见到俄罗斯、犹太、哥特、日本、阿拉伯等不同建筑风格的楼房、别墅。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对这些建筑的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索菲亚广场、伊斯兰广场,人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布局的安排、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充分展示和延续着城市建筑的传统风韵,实现了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碰撞与整合。

哈尔滨文化建设——国际文化

上世纪初,因缘际会,哈尔滨成为了一座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外国侨民最多时达17万人。中西合璧、南北融合的文化演绎了不少老字号。它们有外国商人创立、具有浓郁异国情调的秋林公司、老巴夺、啤酒厂、肉联厂、马迭尔宾馆、华梅西餐厅,也有民族实业家们兴办的、涵盖徽商、晋商、沪商、闽商等中国传统商业文明的同记商场、老都一处、福泰楼、正阳楼。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渐去渐远。

如何对待老字号?市委书记杜宇新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他对“老字号”负责人说:“所有老字号企业都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传承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特殊技艺。” 于是,弘扬“老字号”经济成为人们的共识,改革成为“老字号”的主旋律。哈尔滨啤酒厂通过改制,百年老厂焕发了青春,一条世界上最先进的无菌灌装线,将产品打入海外市场。

1990年,为了发挥哈尔滨的地域优势,发展中国同俄罗斯等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经济贸易合作,经国务院批准,哈洽会拉开了帷幕。如今,参展参会的中外客商累计已达130多万人次。第十七届哈洽会,签订涉外合同88.3亿美元、国内合同940.9亿元人民币。继哈洽会的成功,冰博会、中国哈尔滨韩国周、制博会等展会,如雨后春笋,哈尔滨展会文化初露端倪。

特有的文化,铸就了特有的城市品格。特有的城市品格,蕴含着特有的城市精神。2005年,哈尔滨人经过周密思考,决定以“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作为“哈尔滨精神”表述用语。这是坚持“文化立市”的结晶,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文化旗帜。

哈尔滨文化建设——娱乐文化

一百年前,哈尔滨举办了历史上第一次交响音乐会,传出了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来自各国的侨民,用音乐与哈尔滨沟通、亲近。接着,许多世界顶级的音乐家纷至沓来,定居哈尔滨。从此,西方音乐与中国民乐相互激荡,相互融合,“音乐之城”、“音乐之都”成为哈尔滨的别称。

1961年,“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隆重举办,成为全国三大音乐盛会之一,如今已连续举办了31届。一般来说,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可是,在哈尔滨则是“阳春白雪,曲高和众”。2006年第28届“哈夏”,不仅有来自全国14个大城市和美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等海内外艺术家,还有数以十万计的群众演员,观众逾百万人次。艺术的普及和熏陶,培养了一大批音乐精英:傅庚辰、金铁霖、秋里、李双江、郭颂、殷秀梅等,都是活跃在中国歌坛上的哈尔滨人。

这种无声的、凝固的、晶莹的“音乐”,不仅把一个富有朝气和豪气的哈尔滨,展现在世人面前;更是把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哈尔滨,展现在世人面前。

存在的问题:文化展馆的建设 解决的方法:如下

哈市文化展馆民办公助四大模式利用城市改造,扶持民间办馆利用企业改制,引导行业办馆利用政策导向,倡导社会办馆利用示范效应,政府参与办馆2006,历史的车轮在哈尔滨的城市记忆中留下一道深深的文化辙印。这一年,哈尔滨文化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是——文化展馆。一股强劲的“文化展馆热”正在席卷冰城。从2006年初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共有13座文化展馆落户冰城,哈尔滨人均文博展馆数量已接近国外发达地区每10万—20万人口拥有一座的水平。春风催花般涌现的文化展馆,是哈尔滨人经历多年痛定思痛的考量和审时度势大胆创新的结果。挖掘丰厚底蕴适应时代需求“四大模式”应运而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座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城市;
一座缺乏文化个性的城市,不可能成为令人仰慕向往的魅力之都。对此,哈尔滨的决策者们有着清晰的认识。市委书记杜宇新曾指出,城市是什么?城市绝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聚集、大工业大商业的聚集,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是文化,城市的本质功能也是文化。所以,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哈尔滨作为一个特大城市,要建成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仅仅有经济上的发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文化的继承、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创造。哈尔滨是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千年文脉、百年设治,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让这座年轻的城市拥有了不亚于那些古老都市的文化积淀。站在新起点,在追忆历史中了解城市,在品味文化中汲取营养,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创造新生活,是一座城市的理性选择,是哈尔滨人的共同需求。文化展馆特别是博物馆,无疑是实现这一需求的有效载体。城市需要文化展馆,文化展馆该如何办?靠政府包办显然不行,且不说资金、场地、收集展品等处处都是困难,更重要的是,建馆之后的公办经营机制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曾几何时,博物馆改作珠宝店、文化宫变成大超市……群众文化阵地的纷纷“失守”,令人们至今还心有余“憾”。显然,政府包办“包”不起,也不符合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而与此同时,一些拥有丰富文化藏品的企业和个人,尽管办展甚至建馆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却遇到不少资金、场地等方面问题。如何把城市对文化展馆的需求与企业、个人办展建馆的愿望有效地结合起来?哈尔滨人开始探索一条全新的城市文化建设之路。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磨合,一个思路逐渐清晰——由政府出政策,甚至出场地和部分资金,引导、扶持社会办文化展馆,走出一条“民办公助”建馆模式:利用城市改造,扶持民间办馆;
利用企业改制,引导行业办馆;
利用政策导向,倡导社会办馆;
利用示范效应,政府参与办馆。就这样,灵活、市场化的“四大模式”激发了民间办馆的积极性,文化展馆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冰城。他在边陲城市黑河开办的俄罗斯艺术展览馆会搬到风光秀丽的太阳岛上。新的俄罗斯艺术展览馆由一栋俄式老建筑改造而成,展厅面积达2500平方米,由太阳岛风景区管理局无偿提供。此外,松北区政府为展馆无偿装备一套价值26万元的监控系统,太阳岛风景区管理局出资配备4名保安员和两名保洁员。刘明秀说:“哈尔滨市政府的多次盛情邀请打动了我,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包容性。我要把展览馆永远留在太阳岛上。”刘明秀的幸运源于哈尔滨市利用城市改造契机开展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创举。从2003年起,太阳岛风景区开始了为期3年的大规模改造建设,全新的太阳岛不仅定位为“风光立岛”,更引入“文化立岛”理念。为此,城市决策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利用太阳岛搬迁改造遗留下来的大量空置房产,通过无偿提供场地、资金的方式,招揽民间展馆来太阳岛安家落户。同刘明秀的俄罗斯艺术展览馆一样,北方民艺精品馆、于志学美术馆、太阳岛艺术馆、于庆成雕塑艺术园等一大批博物馆也以相似的运作模式陆续进驻太阳岛。加上岛上原有的哈尔滨冰雪文化展览馆、黑龙江省科技馆和即将落户的省博物馆新馆,太阳岛风景区内出现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展馆群”,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太阳岛文化品牌,打造出独树一帜的北疆文化高地。利用企业改制引导行业办馆企业文化提升为社会财富利用企业改制,引导行业办馆,这是哈尔滨市在探索文化展馆民办公助模式上走出的又一条创新之路。位于道外区的向阳专业用品商店是哈尔滨市一家老字号,企业因经营不善被转让给哈药集团实施整体改造。哈药集团在投资创办了哈尔滨市规模最大的摄影器材城的同时,拿出五楼2000余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创办哈药国际摄影展馆。企业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市委领导的大力支持,向阳专业用品商店的整体改制进行得非常顺利。“我们之所以投入大量资金创办公益性的摄影展馆,一方面是体现哈药集团‘立足文化,回报社会’的企业精神,另一方面是利用这样一个文化阵地增强企业的市场吸引力。”哈药摄影器材城总经理钟纪兵表示,他们还将在哈药国际摄影展馆的基础上建设一座照相机博物馆,进一步借文化树立企业形象。继哈药国际摄影展馆之后,大众肉联集团历史博物馆的创办又一次把企业改制和城市文化建设成功地结合起来。始建于1913年的哈尔滨大众肉联集团,于2004年实施改制,与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战略重组。2005年5月,哈大众肉联集团“退城进郊”,投资5亿元在双城新兴工业园设立新厂建立工业园。改制过程中,通过政府有意识的引导,本已“外嫁”的哈大众肉联集团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成长之根,在新厂址集团办公楼的一层,专门辟建了面积200多平方米的哈尔滨大众肉联集团历史博物馆。这里,陈列着上世纪20年代英国产的消防泵、伪满时期日本造的磨碎机、美国通用电器生产的老式冰箱……这些沉淀着历史记忆的老古董不仅见证着中国“第一根红肠”的诞生历程,也昭示着历经百年的企业文化一旦由博物馆所承载,便会与它所成长的城市相融共荣,成为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利用政策导向倡导社会办馆多元文化凸显城市魅力对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设给予积极引导和政策倾斜,是哈尔滨市“文化展馆热”的一个直接催化剂。企业办馆、高校办馆、行业办馆、私人办馆,层层叠加的办馆热潮让哈尔滨的文化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多姿多彩的博物馆如一颗颗散落在城市历史长河中的璀璨之星,向世人展示着哈尔滨多元文化的迷人风韵。作为国内知名企业的哈药六厂,在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多次迫切表达了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热情,但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发力点。对此,市委指派市文联帮助其认证策划,哈药六厂把文化建设切入点瞄准了版画艺术。去年初,由哈药六厂投资创建的哈尔滨艺术宫版画博物馆开馆,这是国内首家版画博物馆,成为国内展厅最大、藏品最多的版画艺术交流平台,让哈尔滨跻身于世界版画艺术中心之一。市委、市政府倡导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而企业办馆的兴致之高大大超出了预期。因城市改造,颇受市民欢迎的“哈尔滨规划展”一度因失去展馆而停办,但这个公益性展览却受到多家企业的关注,纷纷表示愿意承办。前不久,市政府与哈尔滨福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第一份政企合建公益设施协议,由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双方联合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展馆”。这座展馆将于2008年12月31日前投入使用。私人办展馆同样得到支持和鼓励。平房区退休职工付春和是一名民间文物收藏爱好者,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递交了一份办馆申请,没想到一路绿灯,仅一周就办妥了全部手续。去年,“春和博物馆”顺利开馆。利用示范效应政府参与办馆市委会议室改建公众展馆去年9月,哈尔滨市委的一项举措成为众多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市委301会议室被改造成公众展馆,常年设展,供市民免费参观。这座让哈尔滨市民耳目一新的展览馆有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兆麟街123号展馆。去年6月,市委7号楼竣工后,市委会议室紧张的状况相对得到缓解,原市委301会议室本来计划改建为一处机关内部的文化场馆,后来在市委领导的建议下建成了机关可以使用、公众也可以参观的开放式展馆,各项展览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为此,市委专门在展馆外墙新开了一道门,让普通市民可以非常便捷地出入。2006年9月7日,“伟人风采———吕厚民摄影作品展”在兆麟街123号展馆举办。这是该展馆面向公众举办的第一场展览,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观。能够到市委机关看文化展,市民对此好评如潮。兆麟街123号展馆的创办,创造了开放市委机关举办大众文化展览的先河。去年底,来哈访问的湖南省郴州市文联主席邓存健在参观展馆后,对哈尔滨市委的这一做法钦佩不已:“哈尔滨市委能够将会议室改建为公共展馆,这是哈尔滨人的福气,也让我看到了哈尔滨大气包容的城市性格。”开馆至今,兆麟街123号展馆已举办“阿城版画展”、“游寿书法展”等12场文化艺术展,平均每半个月就更新一次,全部免费对公众开放,平均每天都有近千名观众前来观展。目前,“‘五四’文化历史名人手迹影像展”等8台展览仍在候展,展期已排到今年下半年。“兆麟街123号展馆的成功建设起到了教育基地、文化窗口和沟通平台的作用,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为全面推动哈尔滨市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和示范意义。”哈尔滨市文联副主席、兆麟街123号展馆馆长李建华说。依托文化展馆打造文化之都改善文化生态塑造城市品格进入冰城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展馆,恍若进入时空隧道,哈尔滨的历史和现实在文化展馆中交织和延续。短短一百多年时间里,哈尔滨怎样从一个松花江边的小渔村演变为国际知名的大都市,答案也许就在这些记录着城市点滴进步和演化的文化展馆中。“哈尔滨别样的文化品性和多姿多彩的文化遗存,斗艳争奇的文化现象,在哈尔滨百年来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已成为城市文化个性的组成部分,受到世人的瞩目。承载着这些个性文化的众多文化展馆的出现,不仅满足着外来者的文化渴求,同时也滋养着当地人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哈尔滨市著名作家阿成说。“一个知名的城市需要有知名的历史,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有伟大的文化。感动世界的历史需要博物馆去传承。”作为建设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大力倡导者、省社科院院长曲伟认为,陆续建设成的文化展馆,承担着整理文明碎片、梳理城市历史的功能,每一座展馆都承载着哈尔滨人的集体记忆,也将成为哈尔滨以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文化展馆,正在改变着哈尔滨的文化生态。每逢周末假期,逛逛各种文化展馆已成为时下许多市民的休闲方式,许多中小学校也开始把集体参观博物馆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原来哈尔滨还有这么丰富的历史文化。”酷爱民俗文化研究的黑龙江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唐戈说:“这些文化展馆的兴建不仅改变了我对哈尔滨的印象,也让这座城市变得可亲可敬。”众多文化展馆的出现更是激发了市民参与文化消费的热情,市民对文化展馆的热衷又刺激着文化展馆的建设,两者犹如一对相互促动的车轮,推动着哈尔滨文化建设高速发展。“我的感觉是哈尔滨的旅游资源一下子变得丰富了。”一位资深导游感慨说,“以前哈尔滨市内旅游景点有限,安排个二日游都排不满期,现在仅这些文化展馆都转下来就得好几天,无论怎样排线路,游客都会有遗珠之憾。”“文化展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厅,它们的数量、品质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哈尔滨市通过民办公助的办馆模式,以文化展馆的超常规发展迅速做大做强城市文化事业的探索,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哈尔滨市文联副主席李建华说,“在这一模式中,企业、个人和市委、市政府一道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民办公助,一个全新的思路催生一股强劲的“文化展馆热”;
一座座新建展馆,正以其载体功能聚合出强大的文化张力,塑造着城市品格,并为整座城市的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调解文化建设自查报告

文化调查报告

企业文化建设 调研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自查报告

推荐访问:文化建设 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