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水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水

 素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称益的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面积3789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总人口51万。1988年建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1994年又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使建水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历史悠久 文物荟萃

 建水历史悠久,自唐元和年间设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交通枢纽。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形成了汉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交融的多元一体文化。县境内文物古迹荟萃,风景名胜诸多,具有元、明、清各朝代建筑特点的寺、庙、塔、楼、桥和民居达百余处,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其中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的典型建筑:始建于公元1285年,占地约7.6万平方米,在中国首屈一指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雄踞红河岸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彝族土司府署;在云南省内罕见的宋式大型木桥架古建筑指林寺;历经风雨600多年仍巍然屹立,比北京天安门早建28年的朝阳楼;被列为中国18座著名大型古桥之一的双龙桥;具有"滇南大观园"美称的清代大型民居朱家花园;历史文化名村团山等。此外,县境内还有被称为亚洲最大、最壮观的天然溶洞燕子洞为代表的溶洞以及以云龙山、黄龙寺、哈尼山寨、绵羊冲水库、曲江温泉渡假村等为代表,融山水风光,民族风情、人文景光为一体的重点景区120多处,成为建水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气候温和 农业发达

 建水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属亚热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温和,有"天然温室"之称,是一个多元适宜种植区。优厚的光热条件和肥沃的土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曾被省、州政府列为粮食、烤烟、甘蔗、生猪、蔬菜、水果发展基地,每年有数万吨蔬菜销往国内十多个省区和俄罗斯等国家。目前,农业作为建水的主要产业已形成粮、蔗、烟、菜、果、林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以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实施五大产业结构调整已建成效,全县酸石榴已发展到3.5万亩;成功种植万寿菊2465亩,项目前景较好;种植优质甜橙1.1万亩;正在建设中的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已有1.2万亩可使用无公害食品标志;优质稻种植达8万亩。近年来,中共建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农科技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使农业保持了科学、稳定、协调发展的好势头。

 矿产资源丰富 工业出成体系

 建水县域内土地、矿产、生物、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的有锰、铅、锌、锑、钒、镉、钼、钛、石膏、煤炭、陶土等二十多种有色、黑色和非金属矿产,其中尤以锰、铅、锌、矿储量最大。凭籍自身的资源优势,目前建水已初步建立了以冶金、化工、制糖、食品、陶瓷、建材为主导,机械、交通运输、五金等行业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紫陶的产地和放电锰的主要产地之一,精锑、高锰酸钾、砂仁补、锰铁、紫陶产品远销日本、德国、美国及香港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7827元。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建水的工业正朝着以新型工业为主导、传统工业为骨干、乡镇企业为基地的方向发展,生产能力、产品科技含量在不断提高。

 交通畅达 通讯便利

 建水早在唐代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如今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形成网络,国道323线横穿县境,蒙(自)宝(秀)铁路通过县境并与滇越铁路相连通,县内公路达千余公里。地理位置适中,距省城昆明220公里,距边境口岸河口250公里,距蒙自飞机场80公里,是省城通往红河南岸各县的物资中转站和滇南商品流通中心。发达的交通和良好的通讯条件把建水和世界连到了一起。

 潜力巨大 前景广阔

  改革开放以来,建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潜力远远未被挖掘出来,是一块待开发的宝地。为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建水的资源和各方面的优势,促进经济、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共建水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了"十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省第七次党代会和州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大县、特色农业强县的奋斗目标,实施旅游带动型发展战略、城市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县战略,培育壮大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业,巩固提升冶金化工建材业,加快脱贫致富、建设小康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重点作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改造提升冶金、化工、建材、陶瓷、制糖等传统工业,加快发展以绿色食品加工和生物化工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全力支持电解铝、红河钢铁、高锰酸钾等重点项目建设。二是继续保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旺盛势头。重点加强市政、水利、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通海至建水、鸡街至石屏高等级公路建设,以两条高等级公路竣工为契机,调整完善全县公路网络,提高乡村道路通行能力;全力支持、配合泛亚铁路建设,作好建水境内的各项工作。三是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大县步伐,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按照"老城古典化,新区特色化"的城建工作原则,重点加快县城北部发展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做好老城区的保护恢复工作,抓紧编制《建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认真实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古城保护与风貌恢复建设管理细则》。树立全民旅游意识,加大旅游景区建设和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朋友到建水观光旅游,投资创业。四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实施"35210"工程,即建成5万亩酸甜石榴、5万亩万寿菊、5万亩无公害蔬菜、10万亩优质甜橙、10万亩优质稻生产及加工等五大产业。

  为吸引外商外资,共同建设开发建水,近年来,中共建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纳贤的优惠办法,对来建水投资、经商者在资金、土地、厂房、用工、水电等方面给予诸多优惠,并编制了新区发展规划,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通海至建水、鸡街至石屏高等级公路即将通车,县城至陈官的道路即将建成,按照"老城古典化,新区特色化"的思路,对老城区东林路、红井街、关帝庙街实施了保护恢复工程,加大了新区开发力度,北门新区路网改造和西林小区到零公里灯光亮化工程全面竣工,城市供排水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正在改善,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93年至2000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哈尼族硭鼓舞于2001年在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全国"山花奖 ·居庸关长城杯"中华鼓舞大赛中荣获山花奖,投资环境日益改善。

  建水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富饶而待开发的宝地。热情好客的建水人民热诚欢迎国内外朋友来建水观光旅游,投资经商,开展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一切有远见卓识的朋友,都不会坐视建水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人文景观建水_朱家花园简介朱家花园位于建水县城内建新街,是一组规模宏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素有“滇南大观园”之誉。

  朱家花园是清末富绅朱谓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前后历经约30年,于宣统年间终告落成。该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为建水典型的并列联排组合民居建筑群体。房屋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计有大小天井42个。整个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建筑群。游客身在其间,大有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感觉。

  朱家花园现已成为集住宿、观光、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具有一定规模档次的旅游精品景点。现从二进院的四个院落中又增辟了“梅馆”、“兰庭”、“竹园”、“菊苑”共28间客房供游人亲身体验清代起居生活方式。建水文庙简介

 文庙又称孔庙,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和推广儒家教化而兴建的重要礼制性建筑。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据史料记载,明代全国就有府、州、县三级文庙约1560所,清代增到 1800多所。

  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己有7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5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己达114亩,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山东孔子家乡的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在全国大型文庙中名列前茅。

  建水文庙依照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主要建筑包括:一池、一坛、一圃、二殿、二庑、三堂、三阁、四门、五亭、六祠、八坊等37个,现除射圃、尊经阁、魁星阁、敬一亭和斋宿亭被毁外,其余32个建筑都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和恢复。整个建筑宏伟壮丽、结构严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是游客游览的旅游胜地,也是学生“求学”游览首选之地。

  建水文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家花园(团山民居)

 张家花园坐落在建水城西十三公里的团山村,建于清代末年,占地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系张氏私人住宅。房屋平面布局基本为建水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的平面形式,纵向横向并列联排组合成两组三进院和花园祠堂,是一组规模较大、建筑质量较好、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群。

  整组建筑造型幽美,斗拱正檐,屋角起翘,屋面反曲有举折呈流线型,一色的灰调文,给人舒适之感;雕梁画栋,名人书画无一不备,极富装饰性;雕镂精巧的花格门窗扇,古色古香、铺地、柱础、窗下坝墙、门垛和照壁都很有特色。总之多而不繁、艳而不俗、朴实而不呆滞、简单而不粗陋,具有建水民居的主要特点。

  张家花园建筑规模在建水民居中可称第二位,而建筑质量。完好程序,文物价值则可称为首位。解放战争时期,张家花园是云南地下党统战组织“九人团”的一个活动点。天缘桥

 建水城东十里外的天缘桥,横跨于沪江河上,为三孔百拱桥,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为三孔石桥,跨河43米,正中建有二屋重檐亭阁一座,覆以八角赞尖顶。底层为桥面通道,南北引桥为石板铺砌的高坡,各向东西方向屈曲,形成一个横写的“S”型,犹如游龙一般,即将弹身飞腾。正桥加引桥全长121米,两旁镶有一米多高的块石栏杆、石雕狮、象各一对雄踞桥头,“每当天空雨雾,状若长虹之下饮,而首尾之婉蜒,则础牙鳞集,雁齿横施,矮如游龙,其形势之奇特,又为临郡增一大观。”

  桥南端有一石室碑亭,长6米,宽2米,以高2.74米的三棵石柱支撑,桥亭内有碑刻七块,记载建桥始末及其功德,书法甚秀,其中清代雍正八年立的一块碑上刻有保护环境及桥周围环境的乡规民约,专家称“这是中国依据文物的重要文献。”高级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考察后,称赞此桥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桥建成 ‘S’形,是为了减缓坡度,便于车子和人通行,车子好上,人走起来不累。”双龙桥

 久负盛名的双龙桥坐落于建水城西三公里处,是一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横亘于南盘江支流的沪江河,塌冲河交汇点上,因两河犹如双龙婉蜒盘曲而得名。此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只建成三孔,道光初年又续建十四孔,与原建三孔“雁齿蝉联”,故又名十七孔桥。

  整座桥由数万块巨大青石砌成,全长 148米,桥面宽 3--5米,宽敞平坦。桥上建有亭阁三座,造型别致,工艺精湛,布局得体。中一阁层累为三,高撤云霄,前后两阁互相辉映。成丰六年雨辰(1856年),三阁毁于战火。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动工重建,至二十四年落成,比旧图为宽敞,中间人阁为三重檐方形主阁,高近二十米,边长十六米,层檐垂叠,檐角交错,雄伟壮丽。底层为桥身通道,拾级登楼,可远眺万倾田畴,千家烟火,群山起伏,波光鳞鳞等山青水韵。南端桥亭为重檐攒尖顶,檐角正翘,玲珑秀丽。可异经端桥亭已毁。

  建水双龙桥是云南古桥中规模最大和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桥梁,它承袭我国连拱桥的传统风格,融桥梁建筑科学和造型艺术为体,凝结着滇南人民高超的技术和智慧,是我国古桥梁中的佳作,在我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九六五年,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考察后认为应列为中国现存大型古石桥之列。

  该桥现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笔塔

 文笔塔坐落于城南四公里白水河拜佛山顶。建于清道光入年(1828年),造

 型奇特,式样别致,因形如文笔而得名。塔呈人面体,塔体为青石砌成的实心石塔,塔高31.4米。令人赞叹的是,塔基周长与塔高相等。

  文笔塔建造的缘由——是出于“以文压武”,以息古时当地常有的械斗之风,同时也是“尊孔崇文”、“儒佛归一”的绝妙例证。文笔塔独特的造型给人予丰富的假想。若从山麓仰望,塔似神笔,呼光唤影,孤高迷离;若在坝子中举目远眺,笔杆巍巍凌空而起,挺拔俊秀,笔尖耸指苍穹,塔身隐没在烟波雾霭之中,恰似一枚欲卉月宫的火箭,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著名的高级古建筑专家郑孝燮、罗哲文等人老察后认为,这种现代派风格造型的古塔 “在全国是狂无二的”。罗老还欣然题诗赞:“精工巧构擎天表,文笔塔为名形制殊。”不是浮图似浮图,中华宝塔吉今无。

 燕子洞历史文化仗义谏官——刘 洙

 刘 洙(1475——1547),字道源,号三贞,明代建水州人。明正德三年进士,任刑科给事中、都给事中等职,经事两朝,历任九载。任上刘洙针贬时弊,敢于谏言,曾疏“明大法惩大奸以警人心”、“除逆党以正国法”等。云南十八寨兵事起时,因谏议有功升俸一级。后因仗义执言被调任外职,便辞官回乡,侍养老父,开办书院,教授子弟,施救乡民。著有《奏疏》3卷、《参驳》5卷。其施政主张已载入史录。状元杨升庵为其作《刘都谏阡表》,立碑于町畸寨后。

  刘洙生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可以说是将门之后、诗书人家。据谪居云南的四川新都状元杨慎为其所作的《刘都谏阡表》所记,刘洙幼时“生性凝静,群居危坐,沉默不妄语笑,长者知其异,器也”。而在官至户部尚书的胡汝翼所写的《刑科给事中三贞刘公墓碣》中,则称刘洙是:“公自少奇特,苦学出于天性,识者异之。”小小年纪便有如此不凡的表现,在喧闹的人群中可以沉静潜思、苦读不辍且行事端正,难怪日后他的学业和行事能够如此精进,如此坚贞。

  刘洙在十一岁那年,入临安府学为弟子员,成绩优越,深受学官的器重。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三岁的刘洙考中举人。之后,刘洙两赴礼部试,但都未考中。刘洙由此认识到自己所学之不足,于是留学于京师,求教于太史刘瑞。能够师从刘瑞并得到刘瑞的推许,对刘洙的品格养成、学业进步和仕宦前途,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刘瑞的悉心教导下,刘洙的学业与声望日进。正德三年(1508年),三十三岁的刘洙中礼部试、廷试,赐第为进士,任刑科给事中。自此而起,刘洙经事武宗、世宗两朝,历任九载,一直担任负有建言及进谏之责的给事中、都给事中等职。正德十二年,刘洙升任刑科右给事中。正德十三年,又升任户科左给事中。正德十四年,刘洙升任刑科都给事中。武宗死,世宗入继大统,刘洙侍从新皇帝,依然忠贞直谏,初衷不改。

  刘洙历任九载,地方史志称其“以蹇谔著”,“号敢言”。杨慎也认为,虽然“昔欧阳公表其亲,惟反复言治狱一事”,但“岂其无他善”,谏官生涯才是刘洙最光辉之所在。刘洙“是时居谏垣中,多据其忠,以裨乎大政。虽言不尽用,而具载于史录,以垂光于后。”

  刘洙的“敢言”是非常可贵。因为一般说来,君臣在谏的方面,君主起主导作用,君主的虚怀才能换来臣下的竭诚,即所谓“君圣臣直,君暗臣佞”。刘洙的危险就在于,忠直劲正之臣却侍从了历史上有名的无道昏君。武宗已是淫乐嬉游、怪诞无耻、暱近群小、荒淫暴戾之君,世宗除去即位之初稍有所作为外,也还是个二十多年不见朝臣、任由严嵩等弄权、任意残害功臣直臣的昏君。

  武宗有以刘瑾为首的八个随侍太监,号称“八虎”。还在做太子时,武宗便被引得沉溺于嘻戏玩乐,不能自拔。即位后,武宗更是起居无常,纵情娱乐,不再读书,也不视朝政,并且玩得越来越离谱。先是在宫中模仿街市玩乐,不久就觉得不过瘾,又模仿妓院,令宫女扮做粉头,武宗挨家进去听曲、淫乐。刘瑾又在宫中建立了豹房,置众多乐户、美女于其间,供武宗享用。后宫被搞得乌烟瘴气,刘瑾等也靠着武宗的宠幸权倾朝野。不久,刘瑾虽因太监内部的争斗而死于张永之手,但又出了佞臣钱宁、江彬等。而武宗已不满足于在京城玩乐,开始出巡,到处寻花问柳、劳民伤财,百姓身上又添一道难以承受的重负。巡游途中,武宗曾遭遇小股蒙古军队,最后以较大的代价却敌,武宗却非常高兴,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并改名朱寿。

  武宗不顾朝政、肆意淫乐的率性妄为引起了群臣的深深忧虑,于是纷纷上书劝谏。对于阁臣的进言,武宗虚应了事,而对一般臣下的进言则不理不睬,甚至严加责罚。因此,大臣们的进言根本不起作用,明武宗依然我行我素。趁武宗荒于政事,宁王朱宸濠扯旗造反。武宗却又趁机打起威武大将军朱寿的旗号,率兵出征。谁知行到半路,御使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武宗为此又导演了一出闹剧,将朱宸濠重新释放,再由自己亲自将其抓获,然后大摆庆功宴。之后他就逗留江南肆意玩乐。一天,武宗在清江浦(今江苏清江市)垂钓,不慎落水受寒,身体每况愈下。次年,武宗病死于豹房,终年31岁。

  面对这么一个贪杯、好色、尚兵、无赖的皇帝,刘洙与其他忠正大臣一起,不计个人安危,忠于职守,赤心任事,冒死进谏,力促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力保大明江山稳固不倒。

  刘洙就任户科给事中,时遇贵州都匀用兵,刘洙上疏弹劾抚臣曹祥酿祸激变。又疏“专久任以图治效”,“溥仁恩以救灾荒”,言辞恳切,两疏均为武宗采纳。各省添设兵备,刘洙又上“请给关防”疏,向皇帝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刘洙升任刑科右给事中后,由于武宗不止一次地“大祀天地于南郊,遂猎于南海子”,不认真对待事上帝、保宗庙的郊礼,刘洙正色直谏:“郊礼未成,而讵移旌田猎,何以敬天,何以法祖?”又针对武宗喜欢狩猎游乐而荒于朝政,刘洙更是大胆疏谏“绝游乐以终敬天,以防人变”五事,有曰:“今天下多事,宜侧身修行,任贤去邪。何暇过尔优游,忘于儆戒?一旦蒙雾露,生于不测,上惊九庙之主,内贻两宫之忧,外致臣民之变,何以承大业而保大命?”你要是再这么胡作非为下去你的江山社稷就难保了!要是有个什么闪失你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天下百姓?言辞这么切直激烈,又如此不避忘讳,简直无异于直指皇帝的鼻子进行呵斥,难怪太史唐阜称其敢谏。如果说这是“愚忠”,我倒是能从其中隐约感觉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一些消息。

  刘洙升任户科左给事中后,因武宗不断出巡,朝政荒废,百姓怨声载道,便抗颜上疏“回銮舆以慰民望”,又疏“决重囚以章大法”和“杜贪婪抑奔兢以公考察”,要皇帝好好抓抓刑狱和官吏任用考察等问题,关注的依然是国家大计和百姓民生。虽然没有都被采纳,但于自身职责总算没有辜负。

  继而升任刑科都给事中,刘洙愈发尽职尽责,不惧权奸,主持正义。当时,户科给事中李长、席篆,因认为黔国公沐崑弹劾按察使沈恩等人辞多为诬,李长便上书弹劾沐崑,武宗斥责李长诬谤重臣,下令逮李长下狱,席篆也受牵连入狱,刘洙尽力论救,最后得以释放。又有一伶官臧贤,与叛逆的藩王朱宸濠相勾结,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刘洙不畏权贵,上疏历数其罪恶,使之终受严惩。又有中府都事杨美璜为权奸诬陷入狱,也因刘洙极力论奏而获救。

  面对奸臣当道、厂卫横行的黑暗现实,刘洙向武宗皇帝斗胆直谏“明大法,惩大奸,以警人心”、“除逆党以正国法”、“陈例条以禁时弊”,慷慨激昂的背后,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冲天勇气,是视自身安危于不见的坦荡胸怀。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有很多比皇帝还爱江山的大臣,就象宋朝的杨家将,但细究起来,杨家将的“忠君”似乎要多于“保民”。然而,在刘洙的心目中,“安民”绝对是“保社稷”的根本。只要再看他的“闭银场以安民生”疏、“慎刑狱以全民命”疏、“清刑狱以安人心”疏、“分别逆濠党罪”疏等,就可知此言不诬。

  刘洙多年任职于刑科,因此对刑狱之事尤其关注,而这也正是事关百姓福祸的大事。在中国封建统治的千百年里,百姓身受的种种“苛政”中,无端的牢狱之灾就是其中难堪的一道重负。老百姓们长久以来不停称颂“包青天”、“海青天”,然而平日间他们遇到的却多是昏官酷吏。这些人不为百姓谋福祉也就算了,更过分的还把污良为盗、草菅人命等当作升官发财的途径。如果真能“慎刑狱”、“清刑狱”,那可真是百姓百年难遇之福。刘洙先后在刑科担任给事中、都给事中,不论是武宗朝还是世宗朝,他的关于刑狱的奏疏都很多,屡请对刑狱要持谨慎态度。对于刘洙的功绩,昔者欧阳公曾“反复言治狱一事”,那么刘洙就不仅于谏议中关注刑狱清浊问题,在职责范围内一定也身体力行地努力清除冤狱。虽然最高目的还是保住大明江山,但刘洙爱民护民的拳拳之心,可以说是日月可鉴、天地共证。

  武宗死后,因为没有子嗣,由他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即世宗,改年号为嘉靖。新皇帝新气象,刘洙心里充满了希望,向世宗疏奏“正君心,讲圣学,亲儒臣,勤政事,谨好尚,戒嗜欲,辨贤邪”七事,说的都是“帝道所不容缓者”,苦口婆心地教世宗皇帝该如何做人行事,如何重整朝纲。刘洙又疏“端治本以光继续”、“处大奸以清朝政”、“恤刑狱以新初政以答天威”、“除奸党以恤人言”,要求世宗革除武宗朝的弊政、清除奸佞、慎司刑狱,给新朝一个新的开端。

  事实上,明代自英宗正统朝以来,国势渐弱,偶有个孝宗能够头脑清醒、勤政爱民,已不能挽住明王朝衰落的颓势。武宗、世宗又是这样的货色,虽有如刘洙这样忠心耿耿的直臣在,也难挡将去的大势。刘洙目睹时政积弊已深,既无力回天,又不肯与奸臣侫倖合流,且老父已年逾八十,归念弥切。还在武宗时,刘洙就已上了“乞恩放归”疏、“辞免升”疏,然皆不获准。世宗初年,刘洙因仗义执言得罪了吏部尚书陆完,被调任外职。归田原本就是刘洙的意愿,遭受这无端的诬陷与排斥,刘洙毅然抗章乞休,并说:“我生平以进谏为己任,为了贯彻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挫折,怎能贪图眼前利禄而屈膝于人?”皇帝于是命刘洙以原衔致仕归。

  回到家乡的刘洙,在建水城南三里的泸江乡建了个六柳庄,在其中植竹木,建蔬圃,凿池塘,筑亭榭,从此深居简出,自得其乐并以乐亲友。刘洙在朝堂上忠于国事,于国于民问心无愧;而直至母亲去世也未能亲奉汤水、嘘寒问暖,是为刘洙一生的憾事。如今可以承欢于老父膝下,尽心侍养老父,刘洙终于得偿宿愿。

  然而,如果硬要据此就说刘洙真的已是心无挂碍,那就不能说是真正了解他的心。一个胸怀社稷苍生的人,自寻其乐之乐只是小乐,只有国泰民安才能让他感到真正的快乐。大明王朝经过武宗和世宗的荒诞恶政之后,已不断滑向土崩鱼烂、国将不国的境地。面对这样的国事而可以无动于衷,这个人就不会是刘洙。范仲淹在那篇名满天下的《岳阳楼记》里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的“古仁人之心”,也许才契合刘洙此时的心境。

  不能于朝堂之上为民请命、为君分忧,就为身边的黎民百姓排忧解难,因此,刘洙在乡里有诸多急公好义、济困扶危的义举。他开办了一所书院,令子弟学于其中,远近学子亦多来求教。这是境内已知的最早私塾,因此,刘洙还是建水私塾教育的创始人。而当疫病流行时,刘洙便自己出资,向药室购买药物,施予乡民治病。族人中有贫困无依者,刘洙总是千方百计予以接济,或买房子供他们居住,或买田地给他们耕种。对于贫死的族人,刘洙就买棺木为他们安葬。“位卑不敢忘忧国”,这应该也是刘洙心里能够平静的一个原因吧。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闲居故里二十余年的刘洙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有三。杨慎为他作了《刘都谏阡表》,并刻碑立于杨家庄青莲寺旁。户部尚书胡汝翼为他写了《刑科都给事中三贞刘公墓碣》,《续修建水县志》有记。刘洙有《奏疏》三卷,《参驳》五卷,诗若干卷。他的施政主张已载入史录,并对后世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建水东门城楼的匾字由来

 “旭日东升,辉光映照”,故建水东门城楼有“朝阳楼”之美称。朝阳楼始建于明朝洪武22年(1389),已历六百多年沧桑,至今仍巍然屹立,雄伟壮观,驰名中外。1986年,建水原临安中学教师肖应和写下一首题为《登朝阳楼》的绝句:

 东楼凌汉迎朝晖,

 日丽重城庆春回。

 飞霞流云看不尽,

 雄镇东南固边陲。

  建水东门城楼因“楼高百尺,千霄插天”、“遥看城楼,如黄鹤、岳阳,为南中大关。”雍正《建水州志》上称它为“东楼凌汉”,为建水“老八景”之一。《登朝阳楼》一诗中巧妙地嵌入“朝阳楼”、“日丽重城”、“雄镇东南”、“飞霞流云”等匾名。诗中提到的匾名除咸丰年间建水解元(举人第一名)书法家曾彬书的“日丽重城”匾失传外,其余匾额至今仍立于东门城楼之上。

  城楼东面顶檐下,立有高约两米的“雄、镇、东、南”四块楷形体的独字方匾,为乾隆四年(1739)之夏,为乾隆2年出任临安知府的浙江籍二甲进士来谦鸣所题,石屏书法家涂晫书。涂晫是石屏籍康熙乙酉(1705年)举人,当时在临安府衙内出任师爷,相传来谦鸣特请涂晫书这四个匾字,书好后把字体立墙远望,认为这四个字:“雄”得生龙活虎,“镇”写得泰然自若,“东”有昂首阔步之势,“南”有高瞻远瞩的神姿。传说道光年间,“镇”字一匾从顶楼檐下摔落到城脚处而损坏,仅存“金”字旁,“真”字偏旁为杨家庄举人王太平所补,所以民间有“三条活龙夹着一条死蛇”之说。

  在东面二楼顶檐下正中处,立着约2.5市尺高的“朝、阳、楼”三块楷书独字方匾,为乾隆探花(进士第三名)清代大书法家王文治出任临安知府时,于乾隆32年(1767)春所书,匾字圆润秀丽,犹如“美女簪花”,耐看悦目,实为难得的古代书法艺术珍品。

  在城楼西面顶檐下,立有二米高的“飞霞流云”四块狂草书体的独字匾额,为唐代草圣张旭于开元9年(721)所书,这四个狂草书大字原刻于曲靖城上的四块巨石面上,相传为清代嘉庆进士、书法家,湖北省督粮道道台宋芷湾(原名宋湘)在嘉庆年间出任曲靖知府期间,由外省拓印来的,光绪《建水县志》上也有“系宋芷湾临”的记载。清光绪年间,建水拔贡、书法家王垂书,于光绪丁酉年(1885)朝考中一级知县,光绪年间在贵州的桐梓、印江、威宁、赤水、贞丰等地出任知州、知县等官职。光绪25年,他由威宁返乡,路经曲靖,看到行笔流畅,气韵非凡的“飞霞流云”字体,十分赏慕,便在随从的帮助下,亲手将它拓印下来,回到家乡,便请建水制匾名家刘凤将其拓印稿字迹,刻字在约六尺五寸高的四块方形匾面上。光绪辛丑年(1901),他回乡亲自率建水“官绅庶士”将其匾额立于东门城楼西面顶檐之下。

  “飞霞流云”,这四个狂草大字,形体洒落奔放,宛如行云流水,运笔连绵不断,仿佛龙蛇疾走,后人给它作过这样的比喻“飞,如魁星点斗,形态生动”;“霞,如霸王举顶,盖世英姿”;“流,如刘海戏蟾,悠闲自如”;“云,如仙女散花, 翩翩起舞”。

  建水朝阳楼,在名家匾字的点缀和衬托下,更加雄伟壮观。观赏名家匾字,能陶冶人的心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仿佛人在画中游,情在书画中。

 三、建水十八怪

 说起“云南十八怪”,云南人都不会陌生。云南十八怪风趣幽默,脍炙人口,声名远播,流传古今。其实云南民族多,人杰地灵,奇见异俗浩如烟海,奇观怪状,比比皆是,其中仅建水一地,便可再数十八怪。

  第一怪 洪武铜钟响天外。今朝阳楼上悬挂的洪武年间铸造的铜钟,传为当年一个像济公一样的机智人物疯摇城以草绳悬挂,曾嘱在他离去七日后方可撞钟,但撞钟人一天后便撞钟,故今洪武铜钟可声传一天路程之内。

  第二怪 仙人脚印天上来。建水古城城东十里处泸江河上有清代古桥名为“天缘桥”。传为天上仙人下凡所造。至今桥面青石板上留有硕大的仙人脚印,凡人到此均以脚与仙人脚印比合。

  第三怪 东门比天字门早盖。建水古城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二年,即1389年,而北京紫禁城建于1417年,如此算来,建水古城现存之东门(迎晖门)比紫禁城的天字门早建二十八年。

  第四怪 新房没有旧房帅。建水古城被称为“古建筑博物馆”。寺庙连云,书院相望;亭台楼阁多姿多彩,庭院殿堂金碧辉煌。如文庙、朱家花园、朝阳楼、指林寺、团山民居等,气势之雄伟,风采之亮丽,令新房子们“自叹不如”。

  第五怪  三步走过五条街。建水古城街巷纵横交错,城东永善街处三步便迈过五条街,令人稀奇,自古为建水一景。

  第六怪  朱家井水漫井外。城内朱家花园庭院中有井,井水水位高出地面,伸手可掬,可自然溢流到井外地面。朱家当年生意兴隆,称此水为“发财水”,经常用之洗手。

  第七怪 半亩方塘也叫海。全国的文庙都有泮池,独建水文庙称泮池为“学海”,取“学海无涯”句。

  第八怪 四十二个天井一家在。被称为“滇南大观园”的建水朱家花园,规模庞大,富丽堂皇,计有房屋214间,大小天井四十二个,房舍鳞栉比,院落层出迭进,犹如迷宫,但仅供朱氏一家在。

  第九怪 人人都把孔子拜。建水古城是“诗书郡,礼乐邦”,尊孔拜孔,蔚然成风。每年春节,古城男女老少都要去文庙朝拜孔子,其中文庙盈门,先师殿前,乐舞一片。

  第十怪 蜘蛛蚊子知好歹。传文庙先师殿内有“弼蚊珠”和“弼尘珠”,令蜘蛛蚊虫不敢在孔子牌位前惊扰先师。文庙内蜘蛛蚊子也知也歹,敬而远之,远而避之。故先师殿从无蛛网蚊虫,纯属圣地净地。

  第十一怪 榕树柏树谈恋爱。文庙西明伦有榕柏共生古树一棵,柏树婷婷玉立于中,榕树(也称万年青),怀抱柏树于外,相抱相依,生死之爱,令观者感动,谓之曰“万将军抱白小姐”。有优美故事流传。

  第十二怪 柱子出头不会坏。文庙棂星门有四棵柱子不藏于顶下而是穿脊而出,称通天柱。除柱顶有清花瓷罩外,约有一米裸露于风雨之中,然而历数百年风雨侵蚀而不朽,实为罕见。

  第十三怪 宴席长长摆通街。哈尼族过阿玛熬节时,依街摆桌,各家自上酒菜,全村男女老少转桌而坐,状如长龙,名曰哈尼长街宴。

  第十四怪 家家户户吃馊菜。古城家家户户在除夕之夜用上好的猪鸡重油煮青菜萝卜,沤在缸盆内,待有馊味后热来吃,别有一番诱人味道,为传统美食。

  第十五怪 草芽当作象牙卖。草芽系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根部的芽苞,长盈尺余,色若白雪,状如象牙,趣称“象牙菜”。可炒可氽可凉拌,甜嫩可口,为建水独有之云南名之菜。旅游者喜食喜买。

  第十六怪 燕子窝窝皇帝爱。建水燕子洞特产一种与人参齐名的名贵滋补品—燕窝,是采集白腰雨燕的窠巢取其唾液制成,当年清朝皇帝和慈禧太后仰慕其滋阴补阴,延年益寿的功效,对建水燕子洞的燕窝尤其喜爱。

  第十七怪 豆腐用玉米数着卖。建水烧豆腐为云南名吃。到烧豆腐摊上去吃豆腐,摊主用一粒粒的玉米为你记数,最后以玉米多少结帐,十分有趣,令人起起古老的“结绳记数”。

   第十八怪 花花草草都是菜。古人曰:“金临字,银大理,言其绕也”,建水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树上所开之花,山野所长之草,很多均可入菜。花如玉荷花、玛桑花、石榴花;草如羊奶菜藤、鱼腥草等。

 民俗风情铓鼓舞韵

 深邃神秘的红河大峡谷,那里是一片莽莽森林,森林里居住着七干多哈尼族人民。也许是美丽的大森林造就了他们的机智,也许是散发着浓浓春意的绿色植被给他们带来了灵气,哈尼人老辈们创造的并传习数代的歌舞,与大山同在,与森林交融,与红河齐欢。尤其是那奇妙的铓鼓舞,其韵味十分独特,凡观赏者无不赞口不绝。

  那年夏日,中央电视台《民族大家庭》栏目摄制组赴建水采拍民族风情,慕名将哈尼族的铓鼓舞作为重头戏。那天我随摄制组沿着峰回路转的柏油公路来到了离建水县城约40公里的坡头乡。乡上的哈尼族宣传干事带着我们走上了一条绿草葱葱的山路。“一阵烟筒”的工夫,我们来到了哈尼山寨——黄草坝村。宣传干事与社长一阵哈尼语对话后,即刻挨家挨户相邀。不一会儿,不管是在家做家务的、在田间农作的,还是进山背柴的,鱼贯似的拥到了村头的大龙树下。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身背娃娃的妇女,有穿着节日盛装的青年姑娘,还有一群群光着肚皮的小孩。他们按照摄制组的摆布围成圆圈,中间空出。随着一阵由缓到急的鼓点,20多名哈尼姑娘伙子,喊着“哟嗬”的声腔快步奔进场中,跳起了他们十分喜爱的传统哈尼铓鼓舞。

  舞蹈以持铓的两个中年人为中心,众舞者随之舞动。两个持铓者,左手持铓,右手持槌,在中央对舞。一逗一衬,一起一伏,左右穿梭,相互交流。他们非常投入,情趣盎然,富于表演。特别是他们脚下的动作非常麻利,似在轻轻而小心地打扫猎途中的脚印,也似在用力踩田埂,有时又像赤脚被火烫着似的快速点地又离地。他们两脚交替向前,空蹬时,仿佛是在一根独木桥上行走,他们用力向前送胯时,仿佛在体现一种祭龙的仪式;他们双膝跪地,双手将铓高高托起,身体后侧倒地时,又仿佛是在虔诚地祭龙树。这些精彩的图腾动作,令摄影师忙个不停,一会儿站在土坡上腑拍全景,一会儿随着舞者的变动追拍,时而睡在地上仰拍,时而对准舞者一个大特写。摄影师新奇的情态更令舞者兴致倍增。他们毫无拘束地即兴表演着倒立、翻滚、旋转、扭腰等各种技巧……伴舞的十几个哈尼小伙子,左手搂着牛皮鼓,右手拿着一尺长的木棍不停地敲击出各种鼓点节奏,“咚咚咚”齐鸣声向天公擂鼓,震得山里山外传来回响。十几名哈尼姑娘各持一根齐腰高、小碗粗的竹筒在一旁伴舞,他们不时地用竹筒跺地。姑娘们的动作优美轻快,细腻柔和,并伴随一阵阵甜美的歌声:“我们手拉手唱着歌,脚对脚跳着舞,欢迎尊贵的客人歌唱美好的生活……”姑娘们的轻歌曼舞,与伙子们的阳刚劲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各有风格和美感。

  整段舞蹈,雄浑豪放,气势轩昂,质朴劲健,热情洒脱,活脱脱地表现出了哈尼人大山一样的性格,森林一样的情怀。我曾在城里的舞台上看过铓鼓舞表演,也观赏过大街上铓鼓舞的游演,但在哈尼山寨里看铓鼓舞还是头一次。不同环境的表演,其观赏的感受和触动完全不一样。在舞台上的表演有许多人为编排的痕迹,如同饮食里放的配料太多一样。而在大山里跳的铓鼓舞,原汁原味不加修饰,地道本色。它与蓝天、森林、草坪、蘑菇房的天然背景溶为一体。源于大山的舞蹈,只有在大山里表演,才能品出它真正的韵味。就像山歌一样,只有在龙潭边、大树脚、月光下、松林中演唱才有味,若在华丽的舞台上演唱,那就会大大减色。

  舞蹈完后,一位老者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铓鼓舞的来历。

  铓鼓舞产生于哈尼族以狩措为生的古代。人们为了在狩猎时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由无意中发现打击山中空心树会发出响声,于是他们用原木凿空绷上牛皮,做成了鼓。鼓声除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外,有时也可以轻轻地敲击起到吸引猎物的作用,若是单身或人少而碰到猛兽时,急风暴雨似的击打又可以起到口下跑野兽防身自卫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又模仿农业生产的农耕动作,使铓鼓舞得到了丰富的发展,特别是铜的发现和利用,开始有了铓,成了名副其实的错鼓舞。

  铓是代表谷子的饱满,鼓是代表谷子粒多,铓鼓舞是祈祷庄稼饱满、粮食丰收或庆贺节日喜事的一种主要活动。特别是哈尼人祈祷风调雨顺、万事吉祥的传统“祭龙”仪式,更是离不开铓鼓,他们总是将铓鼓舞贯穿始终。

  太阳西下催人归,当我们踏上返程的路时,那回肠荡气、震天动地的鼓声仍在耳边回响。那激越奔放潇洒劲健的舞姿还在眼前闪动。我问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有何感受时,他们很高兴地说:“很好,这么美的舞蹈,应该把它推出去。”

  其实,近年来,建水的哈尼族铓鼓舞已走出深山,多次参加了省内外的一些大型演出活动,在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和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以动人心魄的震撼力,受到称赞。在首都举行的中华鼓舞大赛中获最高奖——山花奖。还在意大利蒙特卡尼第8届国际旅游电影节上获最高奖——苍鹭奖。铓鼓舞是哈尼族古老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它不但是哈尼族舞蹈的精华,而且对研究哈尼族历史以及繁荣今天的民族舞蹈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它为建水的旅游业增添了一道民族风情的新景观。聆听“老花灯”

 建水是一座被称为古建筑、古民居博物馆的历史古城,同时,它还是一座民族音乐的宝库。“花灯”便是这座宝库中最为耀眼的一颗珍珠。它不同于现今在云南各地流行的汉族花灯,它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和彝族风格,它是滇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专家学者称它为“彝族花灯”,而本地人俗称它为“老花灯”。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由于长期以来,从外来带进的汉族花灯与当地传唱的彝族民歌相互感染,水乳交融,形成了彝歌带灯味,汉灯夹彝歌的艺术风格,使老花灯音乐染上厂一层浓厚的地方色彩。这种被“彝化”的老灯调,音域宽广,旋律清晰。悠扬的行腔与朗朗上口的白话糅合在一起,讲唱相间。它的节拍花样多,节奏变化大。有的调子近似彝族山歌的散曲,有的调子又是一种半整半散的结构。演唱时,伴奏的乐器以四弦、竹笛、二胡为主。山里人演唱时,还会吹树叶伴奏,更显出花灯中的山歌风味。演唱者的演唱风格,往往是真假声结合,大小嗓换唱,行腔散唱,讲唱结合。唱词里还运用大量的虚问、衬字,使听者在观灯中可感受到大山里彝族人对歌的韵味。

  “老花灯”演唱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表达青年男女思念之情和爱慕之心的爰情小调。如《采花调》、《送郎调》、《小小粉团》等。特别是流传较广的《西庄坝子一窝雀》,就是一首典型的情歌。歌中唱道:西庄坝子一窝雀,一起飞到石崖脚,要落要落又不落,不落不落又想落,天晴做个窝,下雨得躲躲……歌词借物抒情,十分含蓄优美。另一类是描写妇女诉说生活中不幸遭遇和发泄悲愤情绪的诉苦小调。如《寡妇哭五更》、《黄花囡哭老公》等,这一类的小调,真切地描述了旧时妇女们妥封建礼教压制而带来的凄凉生活情景。现在的农村老太每当听到此类小调,心里还会一阵阵的心酸。再一类是人们在从事劳动过程中随口编成的很富有生活情趣的生产生活小调。这一类的小调,一般很轻松,恨幽默,很有玩味。还有一类很特别,它专门讲述了解放前建水农村人到个旧当矿工的沙丁生活,很有生活气息,因而较为广传。《出门调》、《弟兄出门》说的是农村青年在正月间结伴出门走厂的情景;《掛妻调》描写离乡走厂的沙厂对家人的眷恋心态;《走厂调》叙述了沙丁在个旧矿山的悲惨生活。将这类调了—串在一起吟唱,便很生动地向人们讲述了一段建水人离家走厂且有人物、有场景、有细节的故事。听者在有趣的品歌中了解到了那一段历史。当然,也还有一部分反映解放后农村新生活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新花灯,如《摘石榴》、《白云与阿芳》、《采草芽》等,被人们传唱。

 老花灯的表演形式是很丰富的。每年的春节,农村人都会进城表演花灯舞蹈“推车灯”。花车里坐着一位古装秀女,假扮的小脚高高跷起。八位女演员手拿扇子,随车舞动,一媒婆打扮的演员在车前引路前行。她们边舞边唱,风趣滑稽,活脱脱地展现了一组送亲的画面。另外,还有一种同样有趣的花灯舞蹈“蚌壳灯”,由演员扮演的蚌壳、翠鸟、渔翁三者戏闹在田间,拟人化的表演,生动活泼,充满乡间风情。普雄乡塔瓦村是老花灯的窝子,他们表演花灯的主要形式是打响竿。数十名男演员手拿约一米长的竹竿,竹竿上拴有铜铁之类的响物。起舞时,用响杆击打手臂、双腿等部位,观其场面,可见响竿上下飞舞,可听响竿刷刷作响,那场景实为壮观。妇女们擅长的是舞彩扇。那向前跳一步,原地崴三步的形态;那如同小脚女人走路的舞动;那膝弯腰不动,手绕八字又划圈的花哨,形成了彝族花灯独特的表演身段。另外,凡是唱、舞当中的讲白,一律用地道的建水农村方言,并妙巧运用老俗话、歇后语穿插于台词间,使老花灯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

  唱灯观灯是老建水人的一种传统喜好,凡在逢年过节,婚娶立房等好日子里,都以“花灯”来渲染浓烈的喜庆气氛。在现代时尚音乐盛行的今天,建水人仍一如既往地热衷于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灯腔。清晨,文庙的思乐亭里,常有一些中老年人在聚会演唱花灯。傍晚,东门花园里,也会有花灯爱好者在唱灯。临安茶楼、斯文茶苑等一些茶屋,也会有一些年轻歌手在演唱花灯。当然,最普遍的还是在农村,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文艺队,每个文艺队都会唱花灯。最有趣的还是,农村人在进餐饮酒时,也要唱灯助兴。城郊一带的农村人,就连行令猜拳也会以灯调,如《螃蟹歌》、《百花调》、《鲜花调》等为旋律,边唱边划拳。“灯”在酒中,酒中有“灯”,醉在“灯、洒”之中这种娱乐方式,很能提起玩者的兴致,高兴时,往往是不到“小鸟叫”不收场。

  因为建水盛行花灯,因此,还在1960年就成立了专门的文艺团体,以便挖掘、继承、宏扬优秀的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建水花灯团在40多年的历史中,创作上演了上千个花灯节目,除在红河两岸巡回演出外,还多次到省城省外传播花灯,使花灯艺术越来越受省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游客的认可和关注,曾被亲切地赞誉为“滇南一枝花”。

  建水老花灯从明末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比起现代流行音乐来,虽显得陈旧老化,但它是建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部分,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财富,在云南经典民族文化的宝库中,放射着独特的异彩。犹如一坛深深扎根于滇南沃土中的老酒,那“越是老酒越是香”的感觉,越来越吸引着更多的现代人。

  因此,有更多的人都在倾心认识它,熟悉它,传扬它。欢乐龙灯撼古城

 耍龙灯,民间也叫龙舞或龙灯舞,是春节时—种非常热闹和喜庆的民间活动,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广。相传,耍龙灯是源于战国时候的故事。金角老龙错播了雨,淹死了百姓,玉帝问罪贬斥,老龙为将功赎罪,每年新春之际拜访百姓,许诺来年风调雨顺。

  龙作为一种神物, 自古以来就足中国人民崇拜的民族象征。龙是一种艺术创造的产物,集狮头、蛇身、鱼尾、凤爪于一身,汇勇猛、灵活、友善、高贵于一体,综合了人民的理想、愿望、智慧和力量,象征吉祥、幸福、精神和力量。民间传说龙主兴云降雨。

  据《春秋繁露》记载,耍龙灯始于汉代,经历朝而不衰。民谚曰:锣鼓响,脚底痒。埋头劳作厂一年的人们,在岁末年初,总想热闹热闹,活动一下腰肢。耍龙灯是最热闹、最受欢迎的传统活动之—。建水的耍龙灯广泛流传干民间。龙由竹、木、纸、布等为主要材料制成,龙身的颜色有青、黄、黑不等,身长也不一,就是耍龙灯的规矩,也是各不相同。有的还严格遵照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闰年舞13节龙身的龙,平年舞12节龙身的龙,舞龙的路线只走正道即主要的街道。有的则早已没有厂这些规矩,只求喜庆、热闹。龙衣坏旧了可以换新,龙骨却不能,只能焚烧升天。这多少带有些神秘的色彩。就这一点,民间舞龙队保持着惊人的一致。

  到建水过人年,少不了观摩耍龙灯。伴随着爆竹震天,鼓乐齐鸣,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青龙狂舞,黄龙飞腾,乌龙出晦,高低错落,蜿蜒盘旋,煞是好看。强烈的震撼和狂野壮阔的生命舞蹈,将在场的人都裹卷在其间,忘记了尘世的喧嚣和世俗的种种疑虑、不平,只有圆睁的双眼,喷涌的血脉,以及无尽的狂欢。《易·乾》云:“云从龙,风从虎。”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爆竹已经在有的城市消声匿迹。若干年后,没有爆竹烟雾的掩映衬托,龙还会舞得这样欢吗?

  三千多年的龙灯史,演绎着龙的子孙生生不息的喜庆欢乐,并累积过摅,孕育了一代代舞龙人。栖地岔科

 车子驶进绵长的岔科小镇,我嗅到了浓郁的村庄气息。红褐色的土地,逶迤连绵的群山,错落有致的村庄,茵茵绿绿的麦苗,一切都在重复着记忆中儿时村落的模样。小镇很普通,回忆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热闹繁荣的小集镇建设。小镇街道两旁的商铺、简易小摊摆满了琳琅满目、形形色色的商品,这些商品多半是些油盐酱醋茶、糖食果酒米,以及服装、鞋帽等五花八门乡民们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在琳琅的商辅中,偶尔也夹杂有几家不大不小的饭馆、理发铺、台球室、录像厅等餐饮、生活及娱乐设施。这个小集镇汇聚了岔科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大部份内涵,它在宁静的小镇中显得热闹、真实而平常。

  

  我们去时已是薄暮时分,由于天气清冷,街上行人稀疏,其景象比起热闹喧嚣的晌午时清寂了许多。然而我们所到之处,无论是村民还是铺主都带着朴实而善良的笑靥,向我们表达着一种友好而真挚的感情,让人在恍惚中时常会产生一种似乎又回到老家的幻觉。

  

  冬天的夜晚来得特别早,我们在小镇上逛了没多久天便完全地暗下来。真是多少年都不曾偶遇的机缘与巧合,这竟是一个停电的漆黑之夜,在酽酽的夜色中,烛光像少女温柔而璀璨的眼睛,星星点点地在农庄里摇曳闪烁,夜色昏幽的街巷里,行人若轻若重的脚步引来几声隐隐约约的狗吠,在沉淀的夜幕中,这些久违了的狗吠声纷纷落落地惊扰了我们探询的脚步。

  

  街口有一家卖烧烤的小店,客人寥寥,里面却有温柔的烛光和暖和的烤碳。在这样凄清的冷夜里,店主仍在平静从容中固守着一份微薄的希望。我们走进小店时,店主人没像城里的生意人一样表现出过份的热情,只是憨厚地招呼我们:吃夜宵啊,坐!坐!我们围了温暖的烤盆拢成一个圈,烤盆里的碳火红红的,暖极了,像烧熟的红柿子。烤店的男主人为我们沏来了还冒着热气的山茶水,憨厚地笑着:天冷,喝水!喝水!女主人在烤盆上方坐下来,扒开盆中红红的碳火,带着一抹恬淡的笑容说:吃些什么,只管说,别客气。碳火映着她的脸,她的脸健康而红润,是那种我进岔科时在路上见到的红土地的颜色,显露着乡村女人的宽容与韧性。

  

  一杯茶水的工夫,烤案上摆满了烤热的各种烤菜,味道酽酽的,像主人浓郁的盛情,很酣。我们开始喝酒,先是种很矜持的样子,小口小口地抿着,很闲散地谈着岔科的山,谈着岔科的水,谈着岔科的人和物。不自觉间,案桌上的酒瓶空了好几个,我们的兴致也随着酒精的作用渐渐浓郁起来,冬夜中的小店弥漫在一股郁郁的热情与温暖里。—似醉非醉之间,我甚至听见乡村苍茫的夜空中传来了埙和琴的合奏,远古而悲怆,却属天设地造的琴瑟之合,我不觉感动得泪盈满眶。

  

  酒酣开热之际,夜已渐渐沉去,我们遂起身向店主告辞。又走在小镇浓浓的夜色之中,四周漆黑一片,黑暗浓得像化不开的墨汁笼住了我们。来时星星点点的烛光早已随它劳顿的主人沉入酣梦之中,只有忠诚的、不知疲乏的狗吠声随着我们忽轻忽重的脚步依然清晰可闻。这一夜,我入住于小镇上一户普通的寻常百姓家,在温暖的被窝里,我把自己彻底融化了其中,包括我的欢乐与悲痛,身心与灵魂。

 精品

推荐访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建水 名城 中国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