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以朝阳师专为例

 (朝阳师专生化系 田明学 张莺 122000)

 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了,着重阐述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性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方案,并对朝阳师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作了分析。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途径

 前言

 当前,伴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社会的激烈竞争,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新生适应环境困难,难以融入集体生活;不能与他人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遭遇困境时,不能适时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倾向于采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心理发展状态不符合年龄特征;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害怕走向社会等等。这些大学生中常发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影响到未来的适应社会、工作交往等各个方面。因此,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而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当今社会时代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在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构建一个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强调发挥高校的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强调重视“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的教化功能。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民人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全面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兴衰和成败。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的基础,同时对大学生的生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

 首先,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符合时代要求的基本素质: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开拓精神;具有迎接经济科学技术挑战的选择、获取、吸收新知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改革要求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基本的文明素质和审美能力;具有参加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必要的社会活动能力等等。

 其次,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高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素质是渗透在各个方面的,只有心理、情感、意志水平得到平衡发展才能达到素质培养的其他要求,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培养目标。比如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而对学习的兴趣和自我提高则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经常会表现为思维活跃,神经活动有较强的灵活性,分析综合能力也比较强。学习过程中求知欲强;学习的效率也很高;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能主动去克服困难,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同时,保持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由此可见,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可以促进或限制其他素质的发展。所以高等教育如果把其他素质培养得很好而忽视了心理素质的培养,那么高校素质教育的其他成果将没有任何意义。

 2.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中的学校相关因素

  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占据了主导地位,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高中时期学校的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人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过程,高中时期学校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心理仍然 具有强大的后续影响力。高中教育模式过分重视智育,轻心育、德育、美育、体育等素质培养,从而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造成记忆力、想象力减弱;另一方面形成学生高分低能的局面,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擅长“纸上谈兵”,不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心育”,导致部分学生人际关系不适应,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和方法,呈现出一种闭锁性的心理特征,而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是引发心理困扰的原因之一。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以及高中行为惯势的影响,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自我封闭倾向,不注重自我心理调节,极易心理困扰。

 2.2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作用

 教师的个性、能力等人格力量,以及教学内容、教育风格都对学生心理的发展影响极大。所以,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教育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自己整体素质的培养。

 2.3集体的影响作用

 大学的“集体”包括班级、宿舍、学生会等团体组织。研究表明,一个团结、健康、和谐的班集体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相反,一个松散的、不合作的班集体则不利于学生健康和谐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另一方面,一个学生如果被他所在的集体悦纳,在集体中有较好的位置,则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要极力营造和谐友好的集体氛围。

 2.4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潜移默化的愉悦学生的心情;二是学校的校风校纪等校园文化的影响。良好的校风校纪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合理竞争与合作的态度和方式。

 3.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稳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向正规的关键之一。

 3.1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具有很明显的共性,而大学生又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所以在教学计划内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中辅导是可行的。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同时,也要采取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互动形式,全面系统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保健意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另外,要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讲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婚恋心理问题、择业问题等,以灵活性、趣味性、启发性吸引广大学生。

 3.2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抗挫折能力,磨练意志,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纠正自身出现的认识偏差,缩短学生和社会之间距离,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在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追求自我超越、真正融入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课。调查表明,目前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和与他人交往是极其有限的,从学校到学校的单纯经历使他们缺少为社会、为他人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缺少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对国家发展的使命感,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生活的小圈子,深入到城市、农村之中去了解生活和社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积极主动的服务精神,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奉献真诚和爱心。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和成因有针对性的创设活动情境,组织社会实践和交往。学校可以组织和引导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投身到社会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经受锻炼,接受挑战,以此来增强他们的改革开放意识、历史使命感、生存危机感、道德判断力等内在素养。近几年来,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项活动所形成的志愿精神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社会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这种态度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也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做了铺垫。

 3.3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人格和威信对大学生社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各高校要培养一支专业化骨干教师队伍,这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要加强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应聘请具有专业基础的兼职人员,以解决专职人员缺乏问题,并利用寒暑假对兼职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兼业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

 3.4依靠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向大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服务,使大学生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活动。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一,即时性。大学生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心理知识方便快捷。第二,广泛性。网上提供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能更好的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第三,渗透性。网络这一载体的运用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气氛轻松自由,更易被接受,大学生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顾虑,敞开心扉,更真实客观的表露自我,分析自我,从而找出心理困扰的症结,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是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查阅资料、交流感情、休闲娱乐等等。鉴于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和重要程度,建好网络阵地,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3.5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困扰的诱因除部分病理性的原因外,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现实问题引发的。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4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上海、福建、湖南、辽宁和陕西等六省(市)20所高校联合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数据显示,在被问及“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时,有43.1%的大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大”;以下依次为:学习压力大(39.3%)、无法确定发展方向(36.5%)、经济压力大(30.1%)。‘8由此可见,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就业、学习和经济三个方面,而其中最突出的是就业压力。当学习、就业、经济等这些现实问题引发的压力超过学生的承受限度时,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就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唯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的几率。以贫困生为例:贫困生是高校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应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对他们的心理状况、

 思想状况深入了解和研究,以增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恢复其自信和自强不息的意志,从而解除其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但是在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从物质的角度解决其面临的实际问题。要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采取奖学金、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困难补助等助学措施,力求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只有在“育人”的同时切实增强“助困”的力度,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3.6强化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首先,要使父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通过各种渠道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使其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从而认识到如何引导孩子,使其健康发展。

 其次,要转变家庭的教育观念。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否恰当,是否给子女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对于大学生能否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最后,要优化家庭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教管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重要影响,父母的管教方式是粗暴还是民主,对于大学生能否维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有重要作用。

 总之,不论其家庭经济状况如何、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低、是否单亲,我们均提倡构建充满爱的、交流顺畅、充满理解的家庭教育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信、乐观、友爱、积极、和谐的健康心态。

 4.朝阳师专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

 作为辽宁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基地之一,朝阳师专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方面一直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在创新上思考,在务实上着力,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4.1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四个结合”的新的教育体系

 这个体系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德育”课程,实现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心理测量与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相结合;普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重点辅导与及时诊治相结合。

 4.2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师范教育的目标

 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与自己学校的教育使命—师范教育相结合,提出我们不仅要培养准教师的良好的个品质和健全人格,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益者,还要通过科学、规范、系统的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未来教育事业和社会生活中心理健康的引导者。为此,学校既注重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环境适应不良、自我管理困惑、人际交往障碍、交友恋爱受挫、考试紧张焦虑、求职择业矛盾、

 人格发展缺陷、情绪调节失衡、经济困难压力等心理问题开展教育。面对学生开展厌学、考试焦虑、情绪障碍、自我认知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的咨询,更注重使学生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即学习兴趣的保持、自我意识的认识、情绪心境的调控、人际关系的把握、人格品质的塑造、环境能力的适应以及心理行为的把握。同时对这些准教师作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标准、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危险信号等方面培训,使学生毕业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使者。为

 了使大学生真正了解心理健康,做自己心理健康的主人,学校把心理辅导和教育的方式从封闭的屋子、一对一咨询,拓展到“互动参与”的大舞台上:团体心理训练“人际交往、减轻压力、摆脱忧郁、增强自信、团队精神、生涯规划”等新意迭出,拓展训练、校际联谊、心理剧汇演、心理漫画大赛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人际互动环境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了解了健康心理认识了做一个心理健康者的意义。

 4.3助学生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成立了“校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直接受学工部、学生处、团委领导,接受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业务指导,是集群众性、自助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学生社团,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力量。

 4.4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就业需求,指导学生开发潜能

 人格与职业选择、生涯规划、人际交往、成功者素质、情商与成才、就业认知等心理助长训练应时而出,使学生们感到,心理健康教育和他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越来越贴近他们的需求了。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项新求、高桥:《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4]陈继安:《思想工作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

 [5]陈建华、《陈沙麦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同济大学出版社,19%年版。

 [6]胡启先、易法建、毛晋平、范晓玲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莫雷、张卫:((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暨南大学生出版社,1999年版。

 

 11

推荐访问:加强学习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教育 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