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协主席讲话稿

中国历任书协主席

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任期1981年-1984年)

舒同(1905-)字文藻,又名宜禄。江西东乡人。曾入县立尚志学校。受五四运动影响,于1920年组织“金兰同学社”,研读进步书刊,宣传救国思想。毕业后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东乡县委书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因东乡党组织遭破坏被通缉,辗转于武汉、合肥、上海、南京等地,以卖字为生,寻找党的组织。1929年潜回本县,进行秘密革命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先后任军政治部秘书、十一师秘书长,中共赣东特委秘书长,红四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十师、十一师政治部主任。1933年部队缩编后,任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1935年任红二师政治郎主任。长征到陕北后,任红一军团四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曾率工作团在山西五台;
定襄一带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反“围攻”、反“扫荡”斗争。1940年赴延安,后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底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秘书长。1943年到山东,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兼秘书长。1945年起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国军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华东分局常委、社会部部长。参加了鲁南、济南、淮南、渡江、上海等战役。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宣传部部长兼《解放日报》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兼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主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长;
华东局党校校长等职。1954年住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兼济南军区第一政委。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63年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1977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78年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1979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2年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是著名书法家,是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第二届名誉主席。

第二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任期1984年-1990年)

启功先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字元白,1912年生于北京,满族。幼年失怙且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中途辍学后,发愤自学。稍长,从贾尔鲁先生(羲民)、吴熙曾先生(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先生(姜福)修古典文学。刻苦钻研,终至学业有成1933年经傅沅叔(增湘)先生推介,受业于陈援庵先生(垣),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援庵先生慧眼识才,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
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
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
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
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至今。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邵宇(1990年-1991年)

邵宇(1919-1992),原名邵进德、邵蔚。辽宁丹东人。1934年曾在沈阳美专、北京美专学习。1936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参加新四军,历任苏中《江海报》总编辑、《苏中报》主编、苏中新华社副社长。1945年后到东北工作,曾任《东北日报》通讯采访部部长。1950年调北京工作,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人民画报》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曾任《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出版公司副董事长,文化部艺术委员会委员;
曾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

五、

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擅长速写、水彩画、中国画。出版有连环画《土地》;
组画《千山万水》、《上饶集中营》;
《首都速写》、《朝鲜战场速写》,《邵宇作品选集》等。曾任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任期1991年-2005年)

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斋名介居。1931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幼年始习字画。少年从章松厂(清末举人)等人学习古文、诗词、中国画、书法。入大学后攻读文学,又学新闻专业。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顾问以及《中国书画》主编。兼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理事、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顾问、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书法之友》杂志名誉主席等职。书法长行草,有强烈的时代风貌与个人风格,书体兼及隶、楷多种面貌,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历年创作书法作品15000件以上,其中为图书报刊、展览题专题贺以及题写匾额1000件以上。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亚运会五洲大酒店等重要场所书写巨幅。其书法作品遍及亚、欧、美各大洲,刻于名胜古迹者有杭州、苏州、镇江、上海、南京、济南、郑州、峨嵋山、三峡、千山、崂山、贺兰山、海南、北京等地。书法作品等地。书法作品已出版《当代书法家精品·沈鹏卷》、《沈鹏书法选》、《沈鹏书法作品集》(日本)、《沈鹏书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沈鹏书杜甫诗二十三首》、《沈鹏书归去来辞》、《行草书绝妙宋词》、《草书千字文》、《楷书千字文》、《岳阳楼记》等。美术评论侧重于中国画、书法及通俗美术,曾为几十种画册及著名书画家个人专集撰写序跋,对中表年诗词创作500首以上,已出版有《沈鹏诗词选》(欧阳中石书写)、《三余吟草》,思路开阔,诗味浓郁。主持和手编的书刊达500种以上,其中有主持编辑出版的大型画册《故宫博物观》(日本同朋舍出版,33册)、大型摄影集《苏联》、《北京》以及小学《写字》课本(12册)等。沈鹏曾担作北京大学、中央美院、首都师大等校博士生论文答辨委员、主席。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出版、讲学以及举办书法展览曾多次访问日本、瑞典、原苏联、新加坡、法国、意大利、美国、韩国、马来西亚以及港、澳、台。多次为残疾人、亚运会、灾区等捐赠大量书法作品。为人民美术出版社、书法界、家乡多种公益事业集资、捐款。一贯具有急公好义,甘为人作嫁的精神。赵朴初赞扬沈鹏书法"大作不让明贤,至所欣佩"。沈鹏诗作"清新挺健"。启功说:"仆私交沈鹏先生逾30载,观其美术评论之作,

每有独到之处。""所作行草,无一旧时窠臼,艺贵创新,先生得之。"他荣获联合国Academy世界和平艺术权威奖,被列入各种名人传记与辞书,包括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纂的《世界名人辞典》以及《国际传记辞典》等。

第五届中国书协主席:张海(2005年至今)

张海 男,1941年9月生,河南偃师市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文联主席、党组副书记,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全国

八、

九、十届人大代表。1993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张海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即在安阳市专业从事书法组织活动和书法创作。

1981年调入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从83年起任副秘书长、85年任副主席兼秘书长、91年任主席。主持河南书协工作期间,举办了大量在国内外具有开创性有重大影响的书法活动。其中从84年起举办的四届中原书法大赛、河南中青年墨海弄潮展、国际书法展、新十年书法论辩会、国际临帖展、创建了河南书法函授院等,规模空前,形式独创,在国内外书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新时期中国书法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采取多种举措,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使一大批作者脱颖而出,从而使河南书法由原来中下游水平,成为全国公认的书法大省。以最权威的全国书展为例,1989年—2004年共举办五届全国书展评奖,第四届全国展河南入选数、获奖数均居第一;
五届全国展获奖第一,入选第二;
六届、七届入选、获奖均居第一;
八届全国展入选、获奖均居第二。入选数和获奖数十个可比数字,河南获得七个第一,三个第二。

现在全国设置的三大展览,其中两大展览(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和全国青年展)是由河南提议被中国书协接纳并首先在河南举办。不仅如此,河南书协多次承办全国性展览和大型活动,如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第一届、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全国隶书展、首届青年展、第五届书学讨论会等,为中国书法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青年作家康征著的《走近张海》书中有较为详细记述。

张海四体皆能,成果突出,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以隶书和行草最著。其隶书以汉碑为本,后潜心汉简,继而融合行草,最终自成一家,被书界称之为草隶。1987年即为日本专业刊物介绍;
其行草书1992年获第五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1990年以来陆续出版了《张海隶书两种》、《张海书法》、《张海新作选》、《张海书法精品选》、《张海书增广汉隶辨异歌》、《佳作解析—张海行草书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沈鹏等书界权威对其为书为人的评价,收录在《创造力的实现》一书中。

张海同志勤于思考,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见解。关心中国书法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关键时刻,都能提出一些重要问题引起书坛思考和共鸣,其中在改革开放初期写的《我们不能再等待》数篇专论,《关于代表作的思考》一文,以及倡议举办的《当代著名书家代表作展》,在书坛产生了广泛影响。另外还发表有《论费新我书法艺术》等各类文章数十篇。

张海同志1986起,曾担任河南省书法家代表团团长、河南省文化代表团团长、河南省书画家代表团团长、河南装裱艺术家代表团团长、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团长,先后十多次到日本东京、大阪、京都、奈良、北上市、高松市举办书法展览。应新加坡书协的邀请,90年到新讲授隶书,91年随费新我先生到新办展。从199

3年起先后四次应邀赴港讲学举办个人书法展,《张海师生书法展》,作为学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师生举办书法讲座,担任全港双年艺术展评委;
作品曾到韩国、法国、德国、芬兰、加拿大等地展出。

张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1991年即担任河南省书协主席,1994年担任省文联副主席(专职)、党组成员。2000年担任省文联主席(专职)、党组副书记。主持文联工作期间,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为繁荣发展河南文艺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张海同志在繁忙日常工作之余,还积极筹措资金,出版了《河南文苑英华》丛书;
《河南老艺术家丛书》、《河南作家文集》。曾主编《书法教程》、《中州书坛学人丛书》、《书法艺术》教材、《书法博览》、《青少年书法》、《黄河魂—谢瑞阶书画评论集》、《当代书家代表作展览作品集》等。

张海先生热心公益事业,奖励后学。从全国第七届书展开始,一直坚持对河南书法作者在全国展和兰亭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的作者每人给以5000元奖金,至今已有二十六位作者受到奖励。坚持每年资助5名大学生,每人每年5000元,已经资助二十位。还有二十余名小学生得到捐助。还为河南书法奖励基金捐款二十万。

申万胜中国书协副主席

1946年生在贵州金沙县的一个贫苦家庭,曾经当过教师,21岁那年当兵入伍,在部队长期从事宣传工作,曾任连队文书、军区宣传部处长、副处长、军区文化部部长、总政歌舞团政委、总政文化部副部长和某集团军副政委等职。1999年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少将军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编前:贵州省金沙县,有一位年轻人还记得1968年他当兵入伍的那一天,记得那天的鲜花、军装、军歌和亲人的嘱托,那天他跟战友们一起,挥泪告别家人离开故乡,从此踏上了保家卫国的人生里程。三十年过去了,如今这名普通的士兵已经成为了一位将军,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申万胜。

解说: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申万胜,1946年出生在贵州金沙县的一个贫苦家庭,当过教师,21岁那年应征入伍,曾任连队文书、军区文化部处长、总政歌舞团政委、1999年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有人说:一部军艺的校史,几乎就是一部人民解放军文艺发展史。申万胜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申万胜:我们军队的文化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为打得赢、不变质提供精神动力。解放军艺术学院成立于1960年,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风雨历程,现在一共有6个系 17个专业,就是为我们军队培养合格的文艺人才。

解说:2001年4月,一部反应海军航空兵工作生活的话剧《编队掠过海空》,作为军艺戏剧系97级本科班的毕业汇报就要在海军航空兵的十多个驻地演出了。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同学们行程万里,自己动手搬道具、搭舞台,演出13场次,他们的艺术作风和精彩演技得到了广大官兵的广泛欢迎。在繁重的演出任务面前,没有一个人叫过苦。申院长也来到演出现场,为学员们鼓劲加油。

申万胜:我们要利用这次下部队演出服务的机会,虚心向官兵们学习,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通过演出实践来进一步深化我们的思想,锻炼我们的品格,使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人。

解 说:作为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申万胜更多的还是把自己视为一位普普通通的文艺工作者,他把书法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几十年来乐此不疲。由他完成的书法作品集《红楼梦诗词书法集》,1998年一经出版发行,立即得到了中外书法界的广泛关注。

申万胜:如何用书法来表现《红楼梦》,我感觉到,这本身就是一种弘扬民族文化和致力学习、继承民族文化很好的途径和实践

记者:我们知道艺术是张扬个性的,而部队则更强调纪律和团队精神,作为解放军艺术学院的院长,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

申万胜:如果要概括解放军艺术学院的特点,那就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军队特色,一个是艺术特色,一个是院校特色。所以我们培养出的文艺工作者,首先是军人,然后才是艺术家。

作为军队特色和艺术教育,如何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协调起来,培养军队合格的文艺人才,也是我们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目前我们正在按照上级的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力求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对于我自己来讲,我自己本身有亲身的艺术实践和体会,这就更能够和艺术家沟通,就更容易跟他们交朋友。

歌唱家、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李双江介绍在1998年“大红鹰杯”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军艺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想下一届再得奖那是违背常规的。但是在申院长的鼓励下,大家振作起来,终于又获得了这个奖。李双江说从感情深处,他觉得申院长的工作激情给了大家很多力量。

解说:两个多星期以后,我们带着申院长一家在北京生活工作的节目素材,来到了金沙县他的老家。如今申万胜的母亲罗大芬老人和儿孙们住在一起,通过我们的摄像机,老人第一次见到了他的孙女婿。

申万胜:我母亲不到30岁就守寡,当时我家是两兄弟,一直靠她的勤劳来生活,很多苦力活都干过,包括推豆腐卖、板仓打米、织布、做点小生意,这样来供我们两兄弟上学。

我小学三年级以前都不是买的课本,是我母亲借别人的课本,她抄来给我们读,所以我小学读书的时候,还是感觉到比较艰难。虽然穷困 ,但是我感觉到我母亲对我们的要求、教育,她给我一种力量、一种鞭策。我现在还留下很难忘的印象,我从礼拜六回一趟家带一点零花钱,到我走的时候,我母亲一直要站在我们家的后门,看着我爬那个叫“火石丫”,从后门看着我爬完这个火石丫,一直看不到我背影以后,她才回到屋里。

我母亲今年85岁了,也是85岁高龄了,我们作为军人来讲,自古讲“忠孝不能两全”,所以长期在外,又不能在她老人家身边尽孝道,那就只有努力工作,母亲看到自己的小孩,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做点事情,恐怕也是给她的一个最大的安慰。

江苏省书协主席孙晓云先生

本文介绍的是我一直非常佩服的一个女书法家,2010年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2013年当选第四届江苏书协主席,2016年当选第七届中国书协副主席,享国务院特殊津贴。相信关注书画的朋友一定猜出我要介绍的是谁了?那就是孙晓云先生。

孙晓云 行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54cm×48cm 2016年孙晓云女,1955年8月生于南京。3岁始承家传习书画,曾在农村插队5年,在部队服役8年。中共十

七、十八大代表,中国文联第九届委员、第十届大会主席团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妇联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曾任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馆长,现为名誉馆长,全国书法展、兰亭奖评审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中国文联职业道 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级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导、硕导,苏州大学博导。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全 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中组部、中宣部、人力资源保障部、科技部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宣部、中国文联第二 届“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宣部全国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中央 直接联系专家”、全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江苏省委省政府“紫金文化奖章”“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奖励和 荣誉称号。书法作品曾7次获全国书法大奖。由华艺出版社、台湾未来书城出版社(繁体字版)、知识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日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日文版)先后出版理论专著《书法有法》,先后20次再版,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最高纪录,并作为唯一书法理论书籍进入国家“农家书屋工程”,先后获“韬奋图书奖”“江苏省政府优秀图书提名奖”。在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江苏省 美术馆、意大利、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多次举办孙晓云书画艺术展、书法有法——孙晓云书法作 品展、《不忘初心——孙晓云书法展》等。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孙晓云书法绘画》作品集、《孙晓云书法精品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集·孙晓云》、江苏凤凰出版传媒出版《孙晓云书小楷老子道德经》(8次再版)、中华传统德育经典——《老子道 德经》《大学》《中庸》《论语》等。

孙晓云 行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54cm×48cm 2016年 局部我认识孙晓云先生还是20多年前,是我南京的画家朋友盖茂森介绍认识的,那次拜访因为我自己钟情于书法,知道她书法有名,,便请教与她,孙先生非常耐心给予我指导,对我从艺道路很有帮助。透过孙晓云光鲜的人生履历,我们有多少人看到一个作为女儿、母亲、妻子、女书法家、行政领导的孙晓云的艰难苦诉呢?单就书艺的艰难而言,她说书法艺术是寂寞之道, 十年磨剑,废纸三千,自己只是寻乐于笔墨之中而已。书法艺术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成的,是一件值得用一辈子去做的事情。这观点我非常的赞同,用一辈子去做一件事,方能做好。

孙晓云 隶书 《南华经·沧海日》 35cm×138cm×2 2014年在生活上她说:“我喜欢市井充满生活气息的地 方,随时到楼下买菜,用心地烧菜,看着全家吃,觉得好幸福。也可随时买点毛线回来,连着忙两晚,给我爸织一顶帽子。我出门时,抬头看到小鸟飞起来,树叶晃动,看到家里的小狗在草地上撒欢,这些都能让我品味到生活的快乐。” 在丈夫和孩子眼里,孙晓云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和母亲,她亲和有加,包干了许多家务,只有生病了,或者累得实在做不动,才会留给别人做。她是个喜欢安静和过普通生活的人, 为此她尽量地躲掉一些不必要的社会活动,逃避一些应酬。

她曾跟我开玩笑说如果不要参加任何活动,能在家里静静地 看看书、写写字、做做家务、陪陪家人那多好。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女书法家是多么的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那次见面和孙晓云交换了墨宝,说是交换,不然是说她赐了我墨宝而妥当。

孙晓云 行草《梅兰竹菊诗》之二 之一 33cm×137cm 2015年有人说孙晓云的书法是新古典主义,主要观点是说她将古代书法形式与现代审美观念进行结合,从而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也好,新古典主义也好,或许不能这么简单地给孙晓云的书法下定义。她宗法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时代性的开拓这无可非议,但古典主义也好非古典主义也好,它的对象是在一个物质条件相对丰厚的条件下,对艺术风格和创作的过程要求具有承传有序、志气平和的理性色彩。而新古典主义是在古典美学规范下,需要采用现代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新材质(比如装祯上)。而孙晓云的书法除继承传统书法的书法内容为诗词歌赋这些内容外,其书法本体线条语言符号基本上是传统书法的那种准确、明晰、清 新、典雅、和谐、庄重的本体元素。

孙晓云 行草 李白《草书歌行》 103cm×31cm 2016年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 她致力于帖学的研究,以二王书风为根基,兼攻米芾、董其 昌、王铎诸家,尤其在笔法技巧上苦心钻研,融会贯通,特别强调笔墨的“纯洁”性,在创作上坚持少而精,重新诠释了中国书法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特别是帖学为宗的继承和 探索,当然其笔墨也紧随时代,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她的书法和书藉为什么那么受到海内外大众的欢迎,一个客观的 社会现实就是她的书法因为传统则继承了古代书法的生活性大众性、亲民性,所以说她只是中国书法传统的传承者,是一个当代集中国主流书法传统于一身的大成者。

孙晓云 行草 杜甫《秋兴八首》之八看孙晓云的书法作品,有些作品的写成真有神助之感, 她的这种神助来源于何处?我想首先,来源于她的家族的基 因。孙晓云说:“我小时候,常见字帖的书前页后,印有大红色的‘永’字,总写有每一笔的说明。我能把‘永’字写得很像,却未注意那些说明。幼时,过得是懵懵懂懂的。大了以后,重新看,才看出些名堂。”她为什么3岁写字,肯定是幼小的心灵观察了写字的一笔一画,在她幼小的心里产生了模仿的兴趣,再由兴趣到乐趣,然后到爱。幼时主要临写柳公权《玄秘塔》和王献之《十三行》,这种严格的楷书和 行书的法则式的图像,无疑永远诗意地烙在了心里。《书法有法》里孙晓云讲述了自己23岁那年同“右派”舅舅一场争论的故事。争论的焦点是“书画线条”和书法笔法的问题, 最后老舅使出了“杀手锏”,翻开孙过庭《书谱》,用笔示 范。告诉孙晓云“应该是这样的”。后来孙晓云终于知道老舅是对的。老舅的老爸是著名古文字学家、金石书画家朱复戡。朱复戡的外公是薛福成的幕僚、两任上海南洋公学校长张美翊。孙晓云得到他的两本手稿中大多是论碑帖和起草的章程,第一篇就是给弘一法师的信。这告诉了我们孙晓云的 基因印记,同时也是家族荣誉对自己的责任,但更多的却是她得到了书法法的真传。

孙晓云 行书 王羲之《兰亭集序》 139cm×35cm 2012年作为朱家唯一的后人,孙晓云是幸运的,她不仅受到外婆、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更在精神上受到舅舅的深刻影响。在孙晓云的家族里,写字是家族成员的必修课。孙晓云小时候写字。“那时候看大人们下棋,我在旁边临写棋子上的字,没有谁来要求我写,我就自己开始天天写了。也许是我的血液里有这个遗传,对写字画画天性喜欢,也特别敏感,很快就能入行,找到感觉。”

孙晓云 行草 陈与义《雨晴》 70cm×137cm 2015年女性的执着与坚持成就了孙晓云的书法成就。在《不忘初心》书法展的序言中她说:“近60年的劳碌生涯,我实际上只做了一件 事——传统经典书法的承传。我力图用微不足道的严肃态度,以毕生的实践和溯本求源的精神,来说服、感召别人。

让书法真正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神 圣象征。有两个字始终镌刻在我的心里,那就是——坚持。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她每天要写字,就像她每天要喝咖 啡一样,有瘾。这是一种多么奇特的生活方式和嗜好!当 然,此中自有快乐,因为她亲身体验过“发现”的含义。她 还说似乎抄书已经成为其学习书法的一个习惯,无论是儿时 抄写《毛主席语录》,还是后来抄写《道德经》,书法让她 养成了认真、细致、周到的生活态度。尤其是写小楷《道德经》,十分费工夫,一字出错,整张纸都得废弃。她在一次给书友们的讲座中说“抄书的感觉是谁也不能与我分享的, 这一过程给予我的是一种幸福感、踏实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滋养出来的都是健康细胞。我每一天过得都很充实、很 开心”。在其写完《大学》《中庸》《论语》之后,近期 《孟子》已近完工。

孙晓云 楷书 22cm×68cm 2016年 孙晓云 行书 54cm×158cm 2015年孙晓云的“女红”说被社会广泛地评价和引用。孙晓云在一幅小楷作品中写道:“旧时女子未出嫁前,须学缝纫、编织、烹饪、绣花等诸多手艺。书香门第女子,须通琴、棋、书、画,凡属擅长此类者,皆谓之‘女红’。久浸于此,心平气和,通灵静谧,受益无穷。‘女红’为女子远离名利场之一方净土,亦为吾终身所寄之情 愫。”女人做女红,是中国过去女子的本分,是带着情和爱做的针线活和磨练文雅素质的活动,当然也有信仰和追求。

“女红”能飞针走线,能赋诗吟对,能对弈围城,能泼墨兴 毫。到了这种境界,除了熟练手工活的套路和规则外,更多 地是能做出一种节奏,做出一种乐趣,做出一种耐心和作风。孙晓云她始终像做“女红”一样,不停地编织着她那精 美手工艺品——她的大量手札、扇面,书法形式上则采取信笺联用的形式书写诗词曲赋,借鉴古籍装帧样式经营作品, 成为当代书法的经典形式。在孙晓云看来,女红“它能够帮助女性施展自己的才能,从而独立自救,受益无穷。而书法同样也是一种‘女红’。我在‘女红’中获得了一种细腻、专注,获得了一种平心静气。而我对书法的看法实际上和我对烹饪、绣花等看法是一致的。所以我能够平心静气地对待 书法,正是因为我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以传统的精神状态 来对待它”。

孙晓云 行书 45cm×176cm×2 2016年学书这些年,不管身在农村、部队、画院,还是身在美术馆;也不管身为农民、图书管理员、书画家,还是身为单位的领导,书写,是孙晓云生活中唯一不变的组成部分。“我感觉,书法就长在我的身体里,就长在我的手上。”这个“长在手上长在身上”的书法,让孙晓云为自己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每日书写,找到了最终想要实现的目标和理想:一生习书,回归古人已经不是目的,更要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作为一种正在失传的技能,传给更多的人。

孙晓云 行书 《丙申春月纪实·吾拙作》 39cm×28cm 2016年孙晓云生来就是要写字的,她不仅仅是一个书家,更是一个文化技能的传承者。写字,对于她就像吃饭、睡觉、讲话一样,与生俱来;写字,更像一个遗传密码,储存在孙晓云的身体里。从三岁开始写字,至今五十余年笔耕不辍,如今的孙晓云,以“一本好书、一手好字”初步完成了她的使命:把书法作为技能,完整地继承、呈现并传承下去。

孙晓云 行书 《丙申春月纪实·丙申春节》39cm×28cm 2016年以上种种我们对孙晓云先生从不了解到了解到认识,到现在的敬重和佩服,看看她那么多的事务,再审视一下她出了那么多的好作品,给人们带来如此多的美的享受,我们是不是该对其更敬佩呢?她就是在这样的繁忙与锁碎,平淡与朴实, 纠缠与割舍中坚持着自己天命般的责任,进行着自己的创造,发现和开拓着自己的幸福,坚守和完成着与生俱来的大运与使命。让我们祝福孙晓云先生健康,祝福她艺术之路常青。

孙晓云 小楷 李白《北山独酌寄韦六》 19cm×28cm 2014年

政协主席讲话稿(共8篇)

习主席讲话稿 嫦娥(共13篇)

列席讲话稿(共10篇)

学校新工会主席讲话稿(共15篇)

嫁女宴席讲话稿(共13篇)

推荐访问:主席 讲话稿